改革开放以来工作单位社会的变化及其治理困境.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11813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革开放以来工作单位社会的变化及其治理困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改革开放以来工作单位社会的变化及其治理困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改革开放以来工作单位社会的变化及其治理困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改革开放以来工作单位社会的变化及其治理困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改革开放以来工作单位社会的变化及其治理困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改革开放以来工作单位社会的变化及其治理困境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渗透、国有企业改革、资源的自由流动和社会自主性的增加等,从基础性层面对具有较强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的单位制度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引发了单位制社会在控制机制、制度空间以及单位形态上的重要变化。中国进入了后单位制社会时代,带来了以员工利益为核心的工资、保障、福利等诸多层面的新问题与新挑战,从而改变了单位治理的旧有格局,增加了单位治理的复杂性。实现单位治理的根本途径就是发展单位民主,通过民主的利益均衡作用实现工作单位社会内部利益的均衡与协调,促进工作单位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关键词 工作单位社会;单位民主;单位治理;基层民主 中图

2、分类号 D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4434(2013)01-0044-05 一、后单位制社会:改革以来工作单位社会的变化 “单位”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社会组织形态和政治控制方式,是一种组织化的国家统治体制。其主要特征是通过组织化的方式实现政治统治、资源分配、社会控制等一体化的制度安排。单位成为社会成员在劳动报酬、生活条件、社会福利与保障等方面资源获取的唯一渠道,成员的生活与发展离不开单位,表现出对单位的高度依赖型,进而形成了独具中2国特色的“单位制社会” 。改革开放前,单位制社会的范畴既包括以“人民公社”为载体的农村单位制社会,也包括以企事业单位制为载体城市单位制社会。整个中国并不

3、是通过科层制的官僚组织体系来实现运转的,而是通过至下而上的科层制的组织体系来实现早期现代化资本积累和发展的,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被严密的组织单位所覆盖。伴随着农村社会改革,尤其是村民自治的出现和发展,农村社会开始从整体性的单位制社会中分离出去,发展成为独立的乡村社会形态。城市社区建设、国有企业改革、政企分开等进一步的将城市社区生活从单位制社会中抽离出来,成为与乡村社会相对应的城市基层社会形态。单位制社会最终演化为具有中国基层社会特色的工作单位社会。中国进入了“后单位制社会”时代。在后单位制社会时代,工作单位社会的主要变化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控制机制上,从资源垄断式的命令强制到民主参与式

4、的契约规制 在我国传统单位制社会中,国家统治是依靠利益的市场交易权力和强制性行政命令权力的统一,并且前者成为后者的一部分,形成了企事业单位中资源垄断式的命令控制机制。在单位制内部,经济组织与政治组织合二为一,单位成为一个资源垄断的实体。国家借以垄断社会资源实现现代化发展的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源的再分配过程,并通过这种组织化的单位体制,实现对资源整合与分配过程中的社会控制。改革开放后,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国企改革中的政企分开、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崛起,使行政权力逐渐从工作单位社会中抽离出来,回归到官僚机构本身。但3是工作单位社会的内在逻辑并没有改变即政党通过单位实现对社会的控制与整合,其标志性的因素是政

5、治整合与统治功能。 从政治功能上看,尽管行政权力和市场交易权力逐渐从单位中剥离出来,但是党的绝对领导作为一种统治意识形态是不会改变的。在市场化的过程,非公有制经济中党委和党支部的建立,进一步拓展了工作单位社会的范围。所以,单位制本身并没有因为传统外部资源垄断式的命令强制服从的式微而解体,而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通过党的组织系统重新获得发展路径,并适应现代化民主化进程变革了自身的社会控制和政治统治方式。这就是说工作单位社会并没有解体,而会继续发展和存在,其关键所在是党的组织系统在企事业单位与组织中的延伸与扩展。 从现实层面看,外在强制性行政命令权力的退出一方面导致单位自主性的增加,单位的政治功能逐

6、渐式微,经济功能开始逐渐凸显;另一方面导致员工的利益分化加剧,利益需求开始从统一安排向单位与员工之间的契约合同过度。1994 年劳动法颁布后,职工待遇由单位企业自主决定,工作单位内部的利益分化逐渐加剧,单位内部的利益矛盾和纠纷逐渐增加。由城乡分割导致的社会断裂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形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独特的农民工现象,使得城乡之间通过市场资源的流动在断裂之外找到沟通的桥梁,这种沟通往往在农民工的维权抗争中表现的更为明显。单位内部的正式职工和非正式的农民工如何在社会深度转型中获得利益的实现与表达,成为执政党必须面对的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的多元化决定利益群体构成的复杂性,使得各种

7、利益矛盾冲突相互交织,大大增大了群体性事件的处置难度。作4为工人阶级代表的执政党必须对此作出积极回应,否则党执政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将受到削弱和质疑。于是适应现代民主社会和市场经济的民主参与式契约制逐渐成为当前工作单位社会利益调节的重要机制。单位民主因此获得发展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空间,并逐渐与农村村民自治、城市社区自治一起构成中国三大基层民主形态。在单位内部的职代会、工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等等成为职工民主管理的重要组织机构,厂务公开、持股参与、民主监督和民主选举等多种单位民主形式。单位民主开始作为基层民主的一部分受到国家和中央的关注。 (二)在制度空间上,从传统企事业单位延伸到非公有制经济实体,从城

8、市所有向社会铺开 由于建国后所有制结构的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极少,传统工作单位社会主要指事业单位和公有制企业单位,甚至包括行政单位,非公有制企业往往被排除在单位制社会的之外。改革开放以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和现代化民主进程推动,社会开始出现大量的自由流动资源和自主空间,工作单位社会受到剧烈的冲击。但是一个社会必须按照其本身的体制结构保持有序的、有机的组织结构。因此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工作单位社会变革的重点变革了传统单位体制的内在逻辑之后,建立新的内在逻辑,并根据这一逻辑建立新的社会调控体系和资源分配方式。新的内在逻辑就是政党渗透背后的民主参与式的契约机制。所以,市场

9、经济变革的最终目的不是否定单位体制,而是通过其内在逻辑的变革,使得单位体制成为一种新的社会调控的制度形式。因此,伴随着政府改革、企业改制和市场化的推进,工作单位5社会一方面推出了原本官僚机构的职能范围,成为独立的社会存在空间:另一方面,依靠党基层组织和支部的推动,开始逐渐向非公制企业覆盖。非公有制企业党委会和支部的建立,标志着非公有制经济已经不是单纯的经济组织实体。作为公有制企业的职代会也开始逐渐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发展起来。党组织、工会、职代会同民主参与共同组建了当前非公有制企业单位的社会调控体系。 单位体制在早期研究中往往被看成与农村的“人民公社”相对应的城市基层管理与控制体制。它是城市基层管

10、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城乡一体化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工作单位社会本身突破了城市和农村的界限,地理空间获得了解放。工作单位社会内部的社会调控机制和单位民主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程度具有了与村民自治和社区自治同样的治理意义。 (三)在单位形态上,从国家统治中介的整体性单位向职能专门化、利益独立化和责任内向化的经济单位过渡 传统工作单位社会是被纳入到国家的行政组织结构之中,是国家对社会进行直接行政管理的组织中介,也是社会成员参与政治过程的主要场所。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国家工作重心向经济领域的转移,导致了单位社会政治功能的削弱,经济职能开始逐渐成为企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能。企事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具体化,开

11、始从传统的完全对国家负责向主要对员工负责转变。企事业单位社会责任内向化的趋势明显。单位主体的这种变化一方面促进了企业的现代化改革;另一方面也使得单位社会的本身的内在逻辑开始从外部的强制规制向内部的利益整合与协调过渡。这导致了单位内部利益分化的加剧,利益矛盾和权益纠纷开始从国家层6面退回到个人与企业单位的层面。加之国家从单位生活的退出,强制性的依赖服从关系的式微,使得企业内部的利益纠纷开始升温,并需要寻求新的解决机制。这样也导致了单位民主发展空间的出现。单位民主开始取代强制性的依赖服从成为职工与企业之间进行利益协调的重要机制。二、职工利益表达:改革开放以来工作单位社会的问题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

12、单位制社会是一个整体性社会,在工作单位社会内部,职工的就业、工资、保障和福利等都是统一的服从国家和单位的安排。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引发的体制变革、利益分化和观念更新的大背景下,工作单位社会原有的外在依赖性机制逐渐消失,单位逐渐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同时伴随着单位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改革的深入,单位内职工的工资、保障和福利等等开始从国家整体性安排过渡到企业内部的自主决定,单位内部的职工开始从原有的依附性关系中解脱出来,利益自主性越来越强。职工利益的表达与实现,开始从传统强制性被动服从向职工与企业之间的谈判和协商的解决机制过渡。在企业自身的强势地位与职工单方的薄弱力量的差距博弈中,在就业压力和改革

13、压力的冲击出现了以职工利益表达和实现为核心的多种工作单位社会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工资问题 改革以前,职工的工资水平和支付方式完全由国家通过单位体制进行内部统一安排。企事业单位没有独立决定职工工资的权力。改革以后,政企分开和企业制度改革使得国家行政权力开始从单位内部抽离出来。7企业逐渐获得了自主的经营和决定权,单位也从充当政治统治和社会控制的中介角色中实现转变,而成为逐渐独立经济利益共同体,单位自主权力扩大。同时,由于劳动合同制度的全面推行,职工的工资开始转移到职工与单位企业之间的谈判与协商。受“效率优先”的收入分配原则、劳动力过剩的劳动力资源状况、劳动法规的宽松性等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职

14、工的地位和权利相对较弱,其工资谈判能力和权益维护能力都较弱。这样就导致职工在工资水平的争取上陷入被动,并引发一系列的利益侵害现象。单位内的职工工资问题将越来越凸显。 (二)保障问题 传统工作单位社会的职工保障完全由国家承担,单位职工受到国家的特殊保护。后来人们把这种国家对职工的关系称为较高程度的“父爱主义”改革以后,职工的保障完全转移到企业与职工个人。1994 年颁布的劳动法强调了企业和劳动者双向选择的权利,并规定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对劳动者进行考核择优上岗成为国有企业内经常性的劳动管理工作。国企改革的结果是劳动合同制度普遍地取代了以往的“终身就业制” ,不同的企业在人员录

15、用、用工形势、工作调换、流动及辞退等方面自主权力更大。在自主权力的扩大背景下的经常性职工考核与优化组合过程中如何实现企事业单位中的合同工的动态保障值得思考。同时,企事业单位自身的权力优势和资源优势往往会通过制度外的方式形成职工利益的相对剥夺感。尤其是在具有单位性质的私营和外资企业中的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等等保障问题突出,进而引发一系列的农民工维权事件,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8(三)福利问题 改革后,工作单位社会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单位从政治依赖向经济独立转变,单位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利益主体。企业单位内产权制度改革和政企分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清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

16、企业制度逐渐在企业单位中建立起来。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追求效率。为了凸显和追求经济效益,牺牲了单位的福利支出和职工的福利所得,使得单位内职工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节假日等福利方面不能得到应有的待遇。然而单位自身的权力和资源优势又使得职工在利益表达和权益维护受到限制,对企业的资源依赖又进一步的导致员工相对剥夺感的累积。 总的来说,改革后工作单位社会问题的出现是职工、单位和国家(执政党)这三个因素在改革前后的位置互动造成的。加上我国社会深度转型、现代化民主进程以及基层治理对执政党提出的考验,使得工作单位社会内的问题逐渐转变成对单位治理需求,单位民主因单位治理和现代化与市场化进程的要求开始

17、表现出其应有的活力和作用。这种活力的来源是执政党在如何通过治理来实现对工人阶级的再次整合和对基层经济社会的再次调控。 三、民主运行的内部张力:单位治理的复杂性与困难 与城乡基层治理不同,通过单位民主实现单位治理涉及到不仅仅是经济民主,同时也具有政治民主的某些特点。这主要因为执政党对经济组织的渗透而形成的社会调控决定的。单位内部的政治色彩并没有因为单位制社会某些外在特征的消失而消失,而是继续借助政党的基层组织9通过民主的方式来实现社会的整体控制。执政党的政权建构开始通过适应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民主方式向经济领域扩展。中国企事业单位内部的民主逻辑结构不能仅仅用企业民主、经济民主或者工作场所民主来简单

18、的概括,单位民主与单位治理才是我国经济领域内民主发展的正确概括。在中国伴随着改革后工作单位社会的变化以及党对非公有制企业的逐渐渗透,使得单位民主治理不仅具有民主与市场价值发展的困境,也具有了市场与政治之间的博弈,其内部治理的复杂性和困难可想而知。 (一)追求效率与公平 企事业单位改革,尤其是国企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如国企股份制改革等) ,企事业单位利益独立化和权力自主性越来越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单位开始成为一个追求效率为其价值标杆的经济实体。这种经济建设的实现是以牺牲社会建设的为前提,导致了企业内部和整个社会对于效率的追求而忽视社会公平。而民主的价值追求是公平,所有成员在追求自身权利、

19、社会机会、发展条件上的均等。这就形成了单位民主内部效率和公平的冲突,需要外部的国家建构。而这种建构除需要外部制度支撑外,也需要内部的政治组织的推动(企业内部的党组织和党支部) 。单位民主和单位治理并不否定单位内的效率优先原则,它是对单位内部忽视公平的一种制度化修补。但是这种修补的过程是艰难的、复杂的。 (二)经济自由与政治控制 单位制改革将单位从过去的政治依附中推向市场,而市场经济追求的是效率和自由。单位民主一方面是作为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调控的方10式,另一方面是作为党对工作单位社会的治理手段和控制方式,必然与企业内部经济自由的经营与管理模式相抵触。其本质是政治控制与经济自由的内在张力。这种张

20、力在党对非公制企业的政治建构中更为凸显。单位治理和单位民主既强调职工的民主管理,强调培养职工的民主维权意识,同时单位民主必须凸显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的地位特征。这种特征决定了不管是公有制企业还是非公有制企业都必须突出工人阶级的政治参与和经济参与的权利。党作为工人阶级的代表,在工人阶级无法正常的、合理的和有能力的实现这种参与和管理过程时,必须凸显其代表性和先进性。关键是单位民主如何通过协调这种冲突来实现单位社会的整体和谐。 (三)利益依赖与自主参与 改革以前,单位内部通过行政权力和对市场交易权力的控制来实现单位内部整体的依赖性控制。改革以后,政府从单位的逐渐撤出,资源垄断的格局被打破,单位内的行政权力也逐渐回归到官僚机构内部。工作单位社会的传统外部依赖结构逐渐式微,职工的整体性依赖向利益依赖转变,即企业单位掌握着职工的工资、保障、福利、住房、教育、发展机会等等资源,从而形成职工对于单位企业的利益依赖。单位民主强调职工的自主参与,包括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选举等方面,在职工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还要求职工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进行维权。单位民主和单位治理必须面对利益依赖与自主参与在职工行为选择上的矛盾。 四、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