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决策理论的我国政策环评基本程序探讨.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13572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决策理论的我国政策环评基本程序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基于决策理论的我国政策环评基本程序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基于决策理论的我国政策环评基本程序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基于决策理论的我国政策环评基本程序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基于决策理论的我国政策环评基本程序探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基于决策理论的我国政策环评基本程序探讨摘要:政策环评作为一项决策辅助制度,与决策模式关系密切。具体而言,决策目标属性决定了政策环评的难度,决策主体属性决定了政策环评的深度,决策过程属性则决定了政策环评应采用的方法。文章从决策目标、决策者、决策原则等几个方面分析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决策理论和决策模型,认为完全理性模型、有限理性模型、渐进模型和精英理论较为符合我国的决策实践。基于完全理性决策模型,推导出我国政策环评的一般程序,包含了事前评价、中期评价和事后评价三个环节。关键词:政策环评;决策理论;决策模型;决策辅助制度;决策实践;启示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

2、7408(2013)05-0018-03 所谓决策,是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目标,在广泛收集有关信息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从若干备选方案中选定最优方案的过程。1,2一切具有自主行为能力的主体,大到国家、政党,小到家庭、个人,只要面临选择,就需要做出决策。对不同制度、不同情境、不同主体决策行为的研究,便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决策理论和模型,其中决策目标、决策主体和决策过程是决策理论的研究核心。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其公共政策的决策模式,往往是社会文化、政2治传统、政治制度、政治体制等诸多因素作用下的产物。3,4当前,推动政治体制改革,促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政策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种在西

3、方国家早已广泛使用的决策辅助制度,5,6,7应该尽快引入到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去,发挥从决策源头防范环境风险、减小资源环境代价、缓和社会矛盾、保障决策科学化的功能。为此,梳理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决策理论和决策模型,并分析其与我国决策实践的关联性,对于我国开展政策环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 决策模式及其对政策环评的影响 决策模式是对决策过程的抽象表达,一般涉及决策目标、决策主体和决策原则三个方面内容。研究者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不同情境出发所概括出来的决策模式存在显著差异,也适用于不同的决策体系。政策环评作为一项决策辅助制度,其有效性首先取决于所采用的决策模式。1. 决策目标属性决定政策环

4、评的难度。政策一般为问题导向,即针对特定的社会问题设计。但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政策行动,监测政策过程,以及评估政策效果,往往需要预先确定政策目标。政策目标是设计政策方案的依据,也是预测政策影响的基础。如果政策目标明确、单一,则政策方案往往也比较具体,如此则政策实施的环境影响也容易预测。反之,如果政策目标模糊、多元,且目标之间存在冲突,则政策实施的不确定性较大,其环境影响也难以预测。 2.决策主体属性决定政策环评的深度。如果政策主体坚持理性决策,3必然会对各个备选方案进行深入论证,政策环评也须深入开展。反之,如果政策主体受自身的利益和偏好影响较大,对多方案比选不感兴趣,则政策环评也难以深入进行。如

5、果决策者的价值取向和目标不统一,则最终方案往往是利益集团博弈和妥协的结果,决策过程中政策环评同样难以深入开展。在威权社会中,精英决策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如此则对政策实施的环境后果更加没有兴趣,政策环评也经常处于可有可无的位置。 3. 决策过程属性决定政策环评的方法。理性决策需要从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维度对政策实施的可能影响进行定量分析,综合判断各个备选方案的净收益,因此成本收益分析是最核心的分析方法。相反,如果用于决策的时间和资源有限,或者决策主要是出于社会道德层面的考量,或者最终决策是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则难以对决策方案比选投入太多精力。相应地,政策环评使用的方法也应以定性分析为主,其主要功

6、能一是防范决策可能隐藏的重大环境风险,二是制定减缓环境影响的具体措施。 二、国际上主要决策理论及其对我国政策环评的启示 1.主要决策理论及其对比分析。19291933 年席卷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宣告了产业革命以来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自由放任市场经济思潮的结束,主张对经济系统进行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随之兴起,这是政策科学得以起步发展的社会基础。8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旨在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的政策科学迅猛发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决策理论和模型相继成型。从目前来看,比较有4代表性的决策理论有完全理性模型、有限理性模型、渐进模型、系统模型等。1,2,3,4,9在决策理论的形

7、成和发展过程中,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运筹学等学科做出了重要贡献。如表 1 所示。 2.适用于我国决策过程的决策理论。在所有的决策理论中,完全理性模型建立的时间较早,对其他理论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有限理性模型和渐进模型都是在批判传统理性模型的基础上形成的,混合扫描理论则是传统理性模型和渐进主义模型的综合。由于不同决策模型适用的政治情景和理论基础不同,因而在我国的适用性也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系统模型、混合扫描理论和制度理论主要建立在理论推导的基础之上,其实用性难以证实;博弈理论、团体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主要适用于存在多个利益团体,特别是存在多个政党的西方政治体制,在我国尚缺乏基本的制度基

8、础。从目前来看,尽管完全理性模型的理论前提在实践中很难满足,但却为科学决策提供了一条理想路径,事实上已成为决策者的共同追求目标。除此之外,根据我国议行合一的政治体制,有限理性模式、渐进模式和精英理论应该也是三种比较符合我国决策实践的理论模型。 3.主要决策理论与政策环评的关系分析。鉴于完全理性模型在决策理论中的巨大影响力和对科学决策的重要指导作用,应将之作为我国开展政策环评的基本参照。有限理性模型是在修正完全理性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其秉持的决策原则与完全理性模型并无本质区别;渐进模型主要适用于政策持续干预的领域,适用于延续性政策;精英理论强调政治精英在决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但在精英主导的

9、社会中,其决策5通常也是渐进式的,而非革命性的。因此,上述决策理论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关系,只是适用的政治情景和理论前提不同。为此,政策环评在程序上应坚持完全理性模型的决策思路,在方法上则可根据具体决策采用的模式选择更具可操作性的评价方法。四种决策理论与政策环评的关系见表 2。 三、政策环评的基本程序探讨 尽管完全理性模式受到了多方面的质疑和批评,但其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推导出来的决策过程却揭示了人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普遍规律。该理论适用性不强的原因并不是决策程序有问题,而是决策者并不能完全满足实现理性决策的所有条件。事实上,在决策实践中,我们大多也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理性主义的模式来分析

10、和解决问题。对于环境影响评价,无论是建设项目环评,还是战略环评,目前基本上都采用了完全理性的决策程序。之所以如此,与人类追求决策科学化的初衷有直接关系。因此,政策环评也应根据这一模式来制定自己的评价程序。 一般而言,决策过程大致包括问题界定、目标确立、方案设计、方案比选和确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调整等几个阶段。为充分发挥政策环评的决策辅助作用,应紧密围绕政策周期的各个阶段来开展工作,力求将政策环评融入决策过程,如此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基于以上考虑,在政策问题界定阶段,应同步研究有关资源环境问题与需要解决的政策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在政策目标确立后,政策环评工作应正式介入,分析政策目标中是否隐含

11、重大环境风险,并据此调整政策目标和指标。待备选方案确定并完成细部设计后,可将每个政策方案看作一个给6定情景,预测各政策方案实施可能导致的影响。在评价内容上,应以资源和环境影响为主,兼顾社会、经济影响。最终决策应在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做出,这也是政策环评有别于建设项目环评的一个重要特征。选定最优政策方案后,就需要制订具体的行动计划,进入政策执行阶段,使资源环境影响从预测变为现实。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伴随着政策评估和政策监测活动的开展,应适时开展政策环境影响中期评价,将评估结论作为改进政策行动的重要依据。一个政策周期结束后,通常会开展正式的政策评估(事后评估) ,西方国家一般称之

12、为公共政策评估。在这个阶段,也应把政策环评作为重要内容,其结论可用于指导下一轮政策的制定。总体而言,与政策过程相融合,政策环评应分为事前评价、中期评价和事后评价三种类型或三个阶段。 四、结语 我国已有近 40 年的建设项目环评历史,规划环评正式纳入法律要求也已将近 10 年,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无疑是政策环评。然而,国内迄今对政策环评的研究严重不足,仅限于对个别行业和领域的框架性探索。10,11,12从理论上讲,作为决策辅助制度的政策环评,在评价内容和重点上必须与相应的决策模式相协调,在评价程序上应与人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相一致,本文就是针对上述问题的若干探索。总体来看,我国政策环评从理论探

13、索到普遍开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后应重点加强政策环评的评价对象、管理程序、评价方法、评价重点等方面的研究,并尽快形成技术规范。在推进路径上,应首先从事前评价开始,逐步扩展到中期评价和事后评价,循序渐进地扩展政策环评参与国7家综合决策的广度和深度。 参考文献: 1史为磊.决策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 1-8. 2李建军,武玉坤,姜国兵.公共政策学M.广州:华南理 工大学出版社,2009:5-10. 3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北京: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31-161. 4谢明.公共政策分析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11:96-106. 5A.

14、 Chaker, K. El-Fadl, L. Chamas, et al. A review of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in 12 selected countries J.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 view, 2006, (26). 6Thomas B. Fischer.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 nt in post-modern times J.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2003, (23). 7

15、Barker A, Wood 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in the Eur opean Union: perspectives, past, present and strategic 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01, 9(2). 8邱晖.重新认识凯恩斯革命:基于时间维度的处理J. 行业研究, 2011, (11). 89Joseph Steward, David M. Hedge, James P. Lester. Intr oduction to Public Policy: An Evolutionary Approach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97-102. 10李巍,杨志峰.重大经济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初探中 国汽车产业政策环境影响评价J.中国环境科学, 2000,20(2). 11吴玉萍,胡涛,毛显强.贸易政策环境影响评价方法论 初探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1, (3). 12任景明,喻元秀,王如松.中国农业政策环境影响初步 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 2009,25(15). 责任编辑:孙 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