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行为教育对策.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19377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行为教育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行为教育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行为教育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行为教育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行为教育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90 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行为教育对策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对心理素质的培养逐渐成为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的“90 后”大学生并不缺乏书本知识的培养,但缺少实践的磨炼。由于其成长背景不同, “90 后”大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其认知行为模式和心理素质也需进一步培养和完善。本文就“90 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及一些心理问题的成因等方面进行分析,着重探讨改善认知行为等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作用。关键词“90 后” 大学生;心理特点;认知;行为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5-0177-02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校人才培

2、养的重要内容。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对心理素质的培养逐渐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 “90 后”大学生已经逐渐成为了各大高校的生力军。熟悉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并对其不良的认知、行为加以完善,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的学生工作者则应以发展的眼光,不断更新原有的思维模式,更好地为社会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1“90 后”大学生心理特点 1.1 过度要求与过度依赖共生 走进大学的校园,生活、学习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生活上不再有父母的照顾和料理;学习上不再有老师的督促和鞭策。这所有的改变都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提出了更高

3、的要求。然而与之对应的是, “90后”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对新环境往往适应不良。一方面,大学的生活条件和学习资源未必处处尽如人意,对于生活条件优越的学生,则难免把过去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与当下的大学环境相比较,用较高的标准来要求新环境的结果往往是内心失落;另一方面,习惯了家人照顾的大学生对父母和家庭的依赖性仍较强,独自承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仍显不足,面对新问题往往仍寄希望于家人帮助解决,甚至要求周围人也能够像父母那样尊重自己的意志,而结果则妨碍了自己尽快融入和适应新的客观环境和人际氛围。 1.2 自负与自卑同在 “90 后”大学生缺乏真正的自信。在步入大学校园前的十多年中,他们往往是学业优良的

4、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很有信心,却忽视了生活中需要的是面对方方面面问题都能够适应的高素质的人。大学生需要在生活上自我照顾、在人际上与人融洽、在工作上积累经验,然后还要在自身的推动下完成新的学业。可以说,大学生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然而,他们常常忘记了自己在父母、老师的呵护和督促下欠缺的是实际的锻炼。也正是因为曾经学业的辉煌,家长、老师的赞许,使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既然能够通过考试的考验,其他问题自然也不在话下,这便促使了自负的产生。而实际上,大多数大学生步入大学校园后便不再是过去的“佼佼者” ,大多数学生无法在大学学业中取得相应的成就感,加上生活适应、人际交往、学业、情感挫折

5、等方面的压力,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往往导致对自己的能力全盘否定,导致丧失了适应新环境的信心。 1.3 冷漠与孤独相伴 在大学的环境里,许多学生不再是家里或中学时代的焦点,而更多的是默默无闻。在大学里,没有轻易获得的关注和照顾,有的是平等和相互体谅与帮助。然而与之对应的是,许多大学生并未及时地调整心态,一方面想问题倾向于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忽略了对他人的关注。当别人遇到问题和困扰时,自己不愿花费精力和时间倾听和帮助他人,在情感上显得冷漠。另一方面,由于平时与其他同学相处时缺乏换位思考和包容,或者因为顾及自尊心而不能坦诚接纳周围人的意见,导致难以融入集体以及人际交往,增加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感

6、,当自己真正遇到困难时便感到更加孤独与无助。 2 大学生心理特点的认知行为根源 导致“90 后”大学生产生上述心理特点的背后都有与其相对应的认知行为根源,而其认知行为问题的产生同样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主要涉及家庭成长背景、社会文化背景、学校教育背景等。以下就导致上述心理问题产生的相应认知行为根源分别进行阐述。 2.1 家庭的过度满足 步入大学之前, “90 后” 大学生生活在家长的关注之下。父母,甚至是祖父母、外祖父母们关注着孩子的每一个需要。所以,孩子们在饮食起居中的一切问题都能够被家长们发现,孩子们甚至不必主动去考虑自己的需要,家长们已经事先为他们想到、做到了。在家庭的塑造下,“90 后”

7、大学生主观上认为遇到现实问题时不需要自己亲历亲为,而可以对父母或其他人提要求。这样,就造成走入大学后其行为上的过度要求和过度依赖。 2.2 社会的片面评价 自信是建立在对“自我”准确认识的基础之上的。自信的人能够良好地认识和把握自身长处与短处、优点与缺点,进而才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我的效能。然而与之不太相称的是, “90后”大学生常错误地认为自信只是对自身能力的肯定,并且往往用单一的社会标准武断地对“自我”加以评价。例如,成绩高就肯定自己、成绩低就否定自己,而缺乏对自身特点和优势的整体认识。这样,就在主观上用社会评价代替了自我评价,而自身的情绪和行为则受社会评价的影响,在

8、自负和自卑的两极摇摆。 2.3 学校的单维教育 “90 后”大学生从其上小学开始便接受课堂教育,并不缺乏书本知识的培养。然而,在人际交往中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则并非像看书获取知识的过程那样简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对周围人积极关注,体会他人的感受,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人际互动才能最终融入和适应。像看书那样仅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认识和学习显然是远远不够的。然而,当代的“90 后独生子女”大学生客观上缺少实践的磨炼,主观上则缺乏主动与人交往、建立良好人际互动模式的意识,在客观行为上则难免面临冷漠和孤独的困境。 3 完善大学生认知行为模式的途径和教育对策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和大学生的认知行为状况越来

9、越引起心理工作者及高校教育者的关注。心理工作者则又从运用心理学理论,引用多种心理健康问卷,认知、行为相关问卷等从不同角度去了解大学生心理状态和认知、行为模式1,2,并运用团体心理训练和个别心理治疗等手段改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高校教育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调查和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其成因,目的在于探索有效的教育对策,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和高校素质教育的质量3。高校教育者应把心理学理论与自身工作实践相结合,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不断发展和完善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3.1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评估 开展健康心理学的相关讲座,如:“新生心理适应” 、 “人际关系互动” ,以及各流派的心理学理论介

10、绍等讲座。使大学生了解心理知识,心理发展变化规律,熟悉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自我调节方法,懂得人际交往和沟通的方式,提高社会和环境适应能力。另外,可引用心理量表展开适合大学生特点的心理评估,如:“自动思维量表” 、 “应付方式量表” 、“大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等。了解大学生的认知行为模式,尤其是要充分认识大学生当中存在的负担、消极的内在认知体验和低效的行为应对方式,切实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态。 3.2 辅导员谈话及设立心理咨询员 当前,虽然许多高校开设了心理咨询室,但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仍显不足。一方面,大学生处在走向成熟的过渡期,各种心理和情绪困扰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不愿走进心

11、理咨询室,不愿戴上“心理问题”的帽子。因此,运用心理咨询以外的方式,在高校开展多途径的心理工作十分重要。高校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与大学生接触最多、对大学生交流最多的一线人员。辅导员积极与大学生谈话和交流,不但能够及时发现其心理困扰,而且往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其疏导和解决心理情绪问题。此外,团支书是班级思想工作的中心,应发挥团支书的作用,针对团支书开展更深入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培训,作为班级的心理咨询员。由于团支书具有与其他同学平等的学生身份,往往能够体察高校教育者层面无法预见的问题,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和情绪困扰。 3.3 充实文体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的健康

12、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体育、文娱和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快的情绪,促使身心全面发展。同时,在参与的过程中,大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和亲历行动,这是书本教育所不具备的重要内容。亲历亲为的参与能够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也给了大学生发挥想象力,并付诸行动的机会,是将想法和行动相结合的良好载体,也是完善其认知行为的良好手段。 综上所述,了解当代“90 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关注和挖掘其内在认知行为模式对于大学生心理工作十分重要。高校教育者应该从多角度入手,采取多种教育对策完善大学生的认知行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侯典牧,刘翔平,陈楠,等.当前大学生压力应付方式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3):257-259. 2禹玉兰,吴建玲.医学生应付方式现状和类型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3):374-376. 3靳淑敏,毛富强,姚奕捷.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2):23-24. 作者简介丛潜(1961) ,女,中国医科大学学生处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