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 年中国经济大势2013 年极有可能是真正在稳增长和调结构中寻求平衡的一年政府换届而引发投资激增的“定律”或许不会重演;“温和复苏”应是全年中国经济走势的写照 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已经开始企暖:2012 年第四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 7.9%,终于打破了连续七个季度的增速放缓趋势;与此同时,工业与企业利润增长等关键宏观指标出现了向好的迹象。 尽管经济增长出现了积极的进展,但人们还是担心这波反弹能否持久。原因在于这次复苏的动能依然来自于政策的推动,而并非内生动力。近几年来,投资占到中国经济总产出的半壁江山以上,在外需疲软的情况下,较快的投资增长成了维持经济稳定增长的不二法门。
2、从某种意义上说,把投资形势分析透了,也就基本能了解中国经济的走势了。 目前中国投资主要是三大块:一个是制造业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约为 35%左右,另一块是房地产投资,大约占到 20%左右,第三块是基础设施投资,份额与房地产相当。这三大块投资占总投资比重大约是 80%左右。 从 2012 年三季度开始,由于担心经济增长可能会出现大幅减速,政府再次祭出投资大旗,采取了双管齐下的策略: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加,加快了铁路、公路和排水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审批速度。如铁路建设投资金额急速上涨,9-11 月三个月的总投资额为 2041 亿元,接近 1-8 月份的累积投资额 2278 亿元。 二是央行实行了名
3、“稳”实“松”的货币政策,两次降息并向货币市场注入大量的流动性,逐渐提振了房地产市场的信心,使得房地产市场从去年底走出了低谷。 基建投资复苏和房价的回升为经济反弹提供了有力支撑。 正略钧策管理咨询顾问陈和午表示,提振经济、暂时回归投资驱动增长模式只是短期提振经济的手段,但如果持续时间过长,中国经济的痼疾将越积越深。 他认为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结构失衡、体制扭曲、经济效率低下,现在要解决的是中长期发展的问题,这就需要一定时间来调整经济的再平衡,原来的增长模式需要被打破。2012 年二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连续跌破 8%,但却没有伴随大规模的失业和通货紧缩,这说明有质量的中速增长是有利于经济发展
4、的。 “稳步提高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逐步降低投资和出口的比重,这是中国经济转向更可持续经济增长模式的必要条件。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范建军认为,2012 年中国最终消费对GDP 的贡献达 51.8%, “这显然是个好消息,标志着中国结构调整迈出新的步伐。 ” 新一届政府虽然有保增长的压力,但是从现在来看,他们还是比较注意避免采取过度刺激经济的措施。 2013 年极有可能是真正在稳增长和调结构中寻求平衡的一年政府换届而引发投资激增的“定律”或许不会重演;“温和复苏”应是全年中国经济走势的写照。 三大投资领域保增长 2013 年仍是世界经济增速暗淡的一年,据 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5、)预测,全球的经济增长约为 3.6%,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分别为2%、0.2%和 1.2%。世界经济仍处于金融危机后的调整期,结构调整不到位,紧缩与增长的矛盾造成需求增长乏力,危机呈长期化的趋势。 在外需不振的情况下,经济的增长有赖于投资和消费的拉动,显然,2013 年,中国政府依然面临着保增长的压力。 “我对今年中国经济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 范建军认为,2013 年从消费来看,居民收入占 GDP 比重逐渐增加,预期消费将稳步增长;出口方面,受国际大环境影响,全年进出口保持低水平稳定,中国面向东盟国家出口将成为亮点。 “虽然制造业投资还处于温和恢复期,但房地产、基建将有不错表现,投资依然担纲
6、经济增长的主力。 ” 进入 2012 年四季度,房地产市场再现回暖迹象。而中央近期多次提及的“城镇化”也给开发商注入了一剂强心剂。甚至有观点认为房地产将再迎“黄金十年” 。 在即将到来的 2013 年,搭上城镇化顺风车的房地产业能否真的再火一把? “预计 2013 年房地产市场仍将回暖,不过地区之间会呈现分化。 ” 陈和午判断,虽然中央强调对房地产的调控政策不动摇,但在稳增长的压力下,今年恐怕难有进一步的实质性政策出台,楼市长效机制仍是空中阁楼,不破除土地财政,不改革土地制度和财税制度,楼市调控只能是隔靴挠痒。 依据之一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一些重点城市的库存已经很低,尤其是 2013 年上半
7、年,一二线主流城市供需缺口较大,存在房价小幅上涨压力。这使得房地产供需格局将发生变化。随着房价的逐步恢复,销售毛利率有望出现小幅回升。此外,从 2012 年末开始,各大房企纷纷公布海外融资计划备战拿地。预计 2013 年新开工面积与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增长 6%与 16%。 此外,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变化,更多还要看货币政策的调整。在货币宽松的预期下,会有越来越多的资本流入房地产。根据以往经验来看,一季度货币政策往往相对宽松,导致信贷总量维持目前的增长状态,加上上半年主流城市库存偏紧,将给房价带来较大压力。一旦出现房价上涨过快,可能采取进一步收紧限购城市限购政策操作细则、房产税试点的扩大等手段加强调
8、控。但是,由于面临税率设置、征收执行层面等问题,房产税的推广将是一项缓慢而艰难的工程,2013 年应该仍在一个较小范围试行,全国性的推广仍需时日。 “预计 2013 年房地产会引领投资反弹。 ”范建军认为,融资政策将向房地产商倾斜,在抑制投资性需求的同时保证刚需。 房地产之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也是“保增长”的利器之一。 2013 年,地方政府投资规划的重点基本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承接、公共服务展开。 其中最为瞩目的就是曾饱受资金短缺而遭遇停工或半停工的高铁建设。很有可能 2013 年中国将再次进入全面高铁时代。据了解,今年高铁的固定投资初步定在 6500 亿元,其中基建投资约 5300 亿元
9、,列入开通范围的铁路主要集中在东中部。未来我国要全面实现高铁四纵四横的格局,意味着重点将加大西部地区的高铁建设。 目前,铁路建设资金主要有几个来源:中央财政资金直接投资、铁路自有资金、通过省部合作地方政府投资、铁路债券、民间资本投资及铁路贷款等。但对于负债超过 2 万亿的铁道部而言,融资难一直是铁路建设的瓶颈。2013 年,铁路基建投资如果继续保持增长,对西部地区的投资能否到位仍将是关注重点。 范建军表示,不论是城镇化建设的投资冲动,还是高铁建设的投资热情,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负债累累的情况下,都面临着巨大的融资压力。尤其是前段时间银监会出台政策限制地方政府依靠信托、债券融资,对他们来说是雪上加
10、霜,由此可以预计:虽然地方政府有巨大的投资热情,但基础设施建设的增幅并不会很大。 “融资能力的限制将削弱地方政府投资扩张的动能” 下一个令人充满遐想和憧憬的领域,就是新型城镇化建设。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2013 年,在很多地方投资目标的表述中,城镇化取代了房地产投资,成为地方新上投资项目的主要方向。市场最新消息是发改委主导的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初稿已经编制完成,城镇化将在未来十年拉动 40 万亿投资,给市场以非常大的想象空间。 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认为城镇化除了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政策外,更重要的是将建立各区域的支柱产业,解决新城镇居民的就业,确保城
11、镇化的可持续性。而要实现这一点,实际上对政府投资的效益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如果真能用这样的思路推动城镇化的进程,那么这个过程所带来的就不是新的房地产投资热,而是给工业、信息产业、现代农业以及服务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只有产业的发展,才能最终让农民成为市民。城镇化建设是个变量,处理好了,将成为中国经济再平衡的契机、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处理不好,将变成投资过剩的怪胎,金融系统的噩耗。 “201
12、3 年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稳主要是稳投资, 进是在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变上谋求新的进展。 ” 范建军预测,今年国内经济增速将温和上涨,GDP 增速保持在 8%或偏上一点。 稳健货币政策稳经济 受房地产泡沫和通胀压力影响,2011-2012 年中国的货币政策一直偏紧,2012 年下半年开始放松,全年新增货币 8.2 万亿。 “影响货币政策选择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考量是经济增长的态势和 CPI 走势。 ” 东海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鲍庆认为,综合这两方面的因素,今年货币政策整体应维持稳健偏宽松。 当前,宏观经济转暖趋势明显,但回升态势尚不稳定,经济的内生动力远不足,而且通胀压力也不是很大,因此,并无条件、也
13、无必要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但是,经济过热的苗头也不可小觑。比如 CPI 已成抬头之势,不可不防;房地产价格依然高位运行,且有“蠢蠢欲动”之势,价格再次失控风险依然存在;地方政府投资热情更是如被压制的地下熔岩,随时都可能爆发。种种隐患,制约了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松的空间。 “但也无法排除如果财政压力上升与经济回落叠加,促使央行放开货币政策的可能性。 ” 鲍庆认为有两个时间点值得投资者关注:第一个观察窗口是在 2013年 2 季度,这个时候基本可以初步看到投资走势能否稳住并考虑是否需要进一步降息降准;第二个观察窗口可能是在下半年的某个时点,如果经济复苏的势头出现一定反复,届时将转入宽松货币模式。虽然与
14、 2009年的规模不可同日而语,但将打破货币政策观望的僵局。 在稳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影响下,鲍庆认为通胀会有所抬头,但压力不会太大。 从宏观经济层面看,CPI 和 PPI 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 GDP 增速,影响供需关系;二是 M2 增长,反映货币因素。从历史数据看,CPI、PPI同比增速要出现明显回升,一般滞后 GDP 和 M2 增速反弹 3-4 个季度左右。鲍庆认为由此可判断 GDP 同比增速在 2012 年 3 季度是一个阶段性底部,对应 CPI、PPI 将在今年年中左右出现抬升。但从货币政策角度来看,今年央行 M2 增速目标预计不会超过 14%,有可能在 13%左右。因而 M2 增速
15、将相对平稳,2013 年下半年通胀虽然有抬头的可能,但走高的风险不大。从微观结构来看,非食品类占 CPI 的比重为 70%左右,而食品类占比为 30%。从近几年的情况看,非食品类 CPI 增速较为稳定,同时 CPI 非食品类的增速受 PPI 生活资料的增速影响较大。PPI 目前仍然负增长,在产能较大的背景下,2013 年 PPI 生活资料增速预计仅出现小幅回升,因此非食品类 CPI 增速很难出现大的波动。 以猪肉价格为例。因为猪肉在食品类 CPI 中所占权重很高,同时猪肉价格对其他肉类有较强的带动效应,因而具有较强的指标性意义。从短期猪肉价格走势来说,2012 年 10 月份仔猪供应量创下了近
16、期的新高,对应 2013 年一季度生猪存栏量仍将处于高位,同时 2012 年 10 月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 5080 万头,创了历史新高。一头猪从刚繁殖出来到出栏至少需要 9 个月时间,如无大疫情,鲍庆认为到 2013 年 7 月生猪存栏量都不会低。2013 年上半年生猪供给量处于高位,价格还将处于下行周期,而价格的反转应该发生在 2013 年下半年。 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角度来判断,CPI 在 2013 年上半年中枢为 2.4 左右,下半年中枢为 3 左右,PPI 年初仍有小幅负增长,随后呈现小幅回升走势,年中左右同比增速转正。 “2012 年在通胀目标为 4%的前提下,央行的 M2 增速
17、目标为 14%;由于当前通胀已经显著回落,可以推断出 2013 年全年 M2 增速目标预计在13%-14%之间。 ” IPO 市场回暖可期 2012 年是自金融危机最严重时期以来全球首次发行 IPO 市场表现最糟糕的一年。 据 Dealogic 数据显示:欧洲 IPO 规模较 2012 年同比减少 60%,亚洲同比减少 40%。美国是 2012 年全球唯一 IPO 规模增长的市场。银行家和分析师们预测,即便未必完全恢复,2013 年全球 IPO市场将回暖。美国有可能再度成为 IPO 规模最大的国家,尤其小市值科技类公司可能在美国有不俗的 IPO 表现。 他们做出这一判断,是寄希望于 2012
18、年夏天全球央行举措推动的全球股市小幅攀升,在今年将会持续下去,同时,股市波动性也降至多年来最低。 受中国经济降温和证监会上市审批程序的明显放缓影响,2012 年,A 股 IPO 数量仅有 155 宗,募资 1083 亿元,相比 2011 年的 282 宗及2861 亿人民币的融资金额,分别下降了 45%及 62%,为金融危机以来 IPO市场表现最为逊色的一年。2012 年,中国企业赴美上市 IPO 规模降至 9年来最低点。只有两个成功案例。和 2011 年相比下降了 83%,比 2010 年下降 95%。 自 2012 年 10 月以来,由于监管日趋严格,国内 IPO 市场已经连续三个多月停发
19、新股。上一次停发新股是在 2008 年 12 月,当时证监会连续 6 个月没有批准新股上市,一直到 2009 年 6 月才有新股在 A 股进行IPO。 实际上,新股发行一直广受诟病。许多投资者认为,新股巨大的融资额对市场信心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而其上市后即陷入爆炒局面,对市场的抽资严重,监管层不得不采取了暂停新股发行的方式暂缓压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 IPO 市场的活跃度。 数据显示:2009 年-2012 年每年新上市公司分别为 111 家、347I 家、277 家和 150 家,基本控制在每月 20 家左右。当前监管机构正在酝酿新一轮新股发行制度改革。鲍庆认为新一轮新股发行或将在 201
20、3 年 3、4月份重启。如果按照之前每月约 20 家的规模发行,那么 2013 年 A 股新上市公司将保持在 150-200 家左右。 从当前积压在证监会的新股发行数目来看,鲍庆认为重启新股发行之后的大盘股票供给压力也很大。 据统计:2011 年下半年以来证监会审核已通过但尚未发行的准新股约有 94 只;其中主板有 10 家,拟募集资金约 346 亿元,中小板有 32 家,拟募集资金约 11.5 亿元,创业板有 52 家,拟募集资金约 12.4 亿元。如果这些公司都集中在 2013 年上市,那么将从二级市场抽取约 370 亿元的资金,将对指数产生不小的压力。 此外,证监会披露尚处于新股审核过程中的企业也有近 930 家。 从以上可看出,一旦新股发行重启,沪深两市的股票供给压力依然不容小觑,为了尽可能的减小新股发行的冲击,建立一个完善的新股发行制度势在必行。 此外,由于发行制度和利益驱动等方面的原因,我国 A 股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一二级市场失衡,具体表现在供求失衡、业绩失衡和估值失衡,鲍庆表示,今年新一轮的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有可能会针对这些问题对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