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论马克思正义理论的内在摘要 马克思正义理论的内在张力是以“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事实在正义价值判断中的辩证反映,是作为价值判断的正义对发展着的社会历史的辩证把握和引领,在正义价值与实践事实之间的“适应-紧张-发展-引领”的辩证关系,在正义理论的演进中,又体现为个体与共同体,阶级性与人类性,价值性与事实性之间的辩证统一。马克思正义理论的内在张力深刻体现了历史辩证法,它既是马克思正义理论的特质,又构成了马克思正义理论发展的活力,尤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正义理论;内在张力;中国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1000-4769(2013)03-0047-05 由“塔克尔伍德命题”引发的“马克思与正义”之争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回应。在学术派别上,体现为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与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争。归纳起来,大体有两种观点:其一,马克思有不同于西方自由主义的正义理论,谓之历史唯物主义的正义论;其二,马克思理论是对正义问题的“拒斥”和“超越” 。要正确理解马克思与正义的实质关系,还得回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源上来从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的角度来分析正义问题。 一、 马克思正义理论内在张力的内涵 2马克思将社会历史归结为“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展开,其中物质生产实践是基础,人则是主体和参与者
3、,而实践活动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辩证统一,且统一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之中。故此社会历史的形成与发展也是规律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且应将社会历史的价值理论正义理论置于现实的发展的社会历史之中去认识,即从具体的社会历史过程出发去阐述正义的来源,正义的原则和正义的实践。由于社会历史的辩证发展必然导致正义理论的内在发展,形成正义理论的内在张力,也正是由于对这个内在张力的认识不一致,导致了对马克思与正义理论关系认识的不一致。 正义理论是对事实进行价值判断的理论,其中最基本的判断就是事实与价值的关系。在事实与价值的关系上,有两种路径:其一,从价值的先验判断再推理到事实的建构上,这是西方大多数正义理论的路径;
4、其二,从事实分析到价值判断的路径,这就是马克思的正义论。值得注意的是,在马克思正义论里面, “事实”是“实践事实” ,而不是直观的“事实” 。也唯有从“实践事实”出发,方能使“正义”获得“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的内涵。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了自己哲学的价值使命:“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1 “这一陈述中包含着马克思明显的实践意图:这个新的立脚点越出了市民社会所代表的社会关系类型及其所要求的伦理原则,因而超越了只能在以个人权利为基本原则的正义范围内解决社会政治问题的视野,这就从根本上突破了近代以来的哲学3试图通
5、过政治制度的正义性为人的自由规定的限度。这是一种超越政治解放、立足于人类解放基础之上的全新哲学观。 ”2要实现这样的人类解放,在理论基础上,马克思立足于“自然法”的契约主义,通过将实践引入物质本体论,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对旧哲学的超越,将人类历史的形成视为“现实的人”从事着各种实践活动的过程展开。实践作为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必然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辩证统一,是价值性与事实性的统一。因此,作为人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展开的人类历史,必然也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是价值性与事实性的统一。因此,历史唯物主义就自然形成了两大理论维度:“一方面,在认知性进路上,唯物史观通过对作为客观事实的社会历史
6、条件的描述和分析,实然地揭示社会的客观结构和历史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在规范性进路上,它又通过诉诸应然的价值准则揭示人类社会的道义目标,向我们指明活动的目的。在唯物史观中,这是两个可以相互区分的理论维度,是考察问题的两种不同方式,但却并非相互冲突,而是可以统一的。它们之间的统一为把握事实与价值、实然与应然之间的统一提供了基础。 ”3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必然具有属于自己的价值性理论,这就是马克思的正义理论,尽管其不成系统,但却内在于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解剖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建构之中,而其最重要的特色在于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正义论,不同于自由主义的契约正义论。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7、。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4马克思的正义理论之所以能从契约论的传统中走出来,其根本也就在于从4社会实践去认识正义问题,即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去认识人类的社会历史,去认识社会的正义问题,去寻求正义实现的途径和人类解放的途径。而人的社会实践是辩证发展的,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作为反映社会历史辩证发展的正义理论,自然也是辩证发展的。故此所谓“内在张力”是指正义理论对于发展的社会历史事实的辩证反映和把握,是历史辩证法在马克思正义理论中的深刻体现,是以“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事
8、实在正义价值判断中的辩证反映,是作为价值判断的正义理论对发展着的社会历史的辩证把握和引领,在外部其表现为正义价值理论与实践事实之间的“适应、紧张、发展、引领”的辩证关系。在内部其体现为个体与共同体,阶级性与人类性,价值性与事实性之间的辩证统一。 二、马克思正义理论内在张力的表现形式 马克思正义理论内在张力的外部表现就是正义理论与发展着的社会历史之间的“适应、紧张、发展、引领”的关系,是正义理论与社会历史之间的辩证关系的体现。正义理论与发展着的社会历史之间既存在异质性的一面,也存在同质性的一面。在异质性方面,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作为价值评价社会实践的正义必然也会不断地发展,在同质性方面,正义理论
9、也必然会对社会实践产生反作用,从而引导社会发展实现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异质性与同质性是辩证统一的,其体现就是正义理论与发展着的社会历史之间的“适应、紧张、发展、引领”的关系。这是关于社会实践辩证发展的历史辩证法在马克思正义理论中的深刻体现,是以“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发展变化事实在正义价值5判断中的辩证反映,是作为价值判断的正义理论对发展着的社会历史的辩证把握和价值导向,是实践事实与价值理论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这里,马克思正义理论的内在张力体现的是将价值性置于历史规定性之下此为正义理论对社会历史的“适应” ;随着社会历史的辩证发展,正义理论必然出现与社会历史不相符合的状态此为正义理
10、论的“紧张” ;在“紧张”的状态下,正义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异质性”的一面凸显出来,正义理论随之“发展” ;“发展”了的正义理论又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有价值导向和引领的作用此为正义理论对社会历史的“引领” ,在这里,两者的“同质性”的一面得以凸显。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这种“适应、紧张、发展、引领”的关系都能得到确证。 从这个视角来看,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看到了社会历史对于正义的规定性,即正义理论的“适应”一面,而忽略了正义理论对于社会历史的“紧张”“发展”和“引领” 。而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则片面地夸大了正义理论的“引领”作用,而忽视了社会历史对正义的规定,忽视正义理论的“适应” 。而
11、实质上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可见,社会历史发展本身就是合规律性与合价值性的统一,作为价值判断的正义理论首先是受社会历史实践规定的,呈现出“适应”的一面;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历史的发展,历史主体阶级性质的变化,正义理论与社会历史之间必然会出现不适应,因而呈现“紧张”和“发展”的一面;而对于新形成的正义价值必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到“引领”的作用。通过“内在张力”的“适应、紧张、发展、引领”的机制,社会历史中的规范性与事实性,价值性与规范性得到了辩证的统一,这就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从“实践事6实”出发去探讨正义问题的研究路径。 三、马克思正义理论的内在演进形式 “内在张力”在马克思正义理论内部就体现为
12、个体正义与共同体正义,阶级性与人类性,价值性与事实性之间在社会历史中的辩证统一。这是正义理论对社会历史发展辩证把握的内部体现,是正义理论与社会历史之间“适应、紧张、发展、引领”的辩证关系的内部体现。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5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揭示了“实践”是“现实的人”的存在方式。人在实践中,一方面是人与物的关系,另一方面是人与人的关系, 因此,实践将“现实的个人”联系起来,从而形成社会的历史和历史的社会。在这里科学地揭示了人的
13、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6 。由此人就是社会性的人,社会就是人的实践构成的历史的社会,历史就是人的实践构成的社会的历史。通过社会实践,历史、社会与人得到了连接和统一,于是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才有可能从对立走向统一。在前现代社会中,个体淹没在抽象的共同体之中,在这里,共同体以“虚幻”的形式,统摄着个体的一切,于是,在这里占统治地位的是以强调秩序为主的抽象的社会本位的正义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在现代化中,个体性得到彰显,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共同体以“虚幻”的形式代表着个体形式上的“自由、平等、正义” ,于是,在这里占统治地位的就是以强调抽象“个人”正义为主的“原子式的个人主7义
14、”正义论。在这两个历史阶段中,个体与共同体都是处于实质对立的关系中。只有到了“自由人联合体”中,个人与共同体才能在社会历史中得到统一,形成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体征的“人类解放”的正义论。由此可见,马克思的正义理论中包含着个体正义与共同体正义的内在张力,而这个张力的形成是社会历史中个体与共同体关系的辩证发展的反映。正是在个体与共同体的内在张力中,马克思超越了古希腊的抽象的社会本位正义观和自由主义的“原子式的个人主义”正义论。也正是源于对个体和共同体内在张力的认识,马克思超越了资产阶级在“政治解放”的框架里实现个人自由和权利保障的逻辑,转向了从“政治解放”走向“人的解放” ,从而在人的解放的框架里
15、实现个体正义与共同体正义的统一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 。从这里来看,正义理论从抽象的社会本位发展到抽象的个人本位再到人类的正义,是对社会历史“三形态”的反映。而“政治解放”走向“人的解放”不是理论演绎的过程,也不是正义原则的外化,而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的发展和历史的发展辩证统一的结果,是人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实现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结果。但这个过程不是自发实现的,是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来实现的转变。这就涉及马克思正义理论的第二对内在张力阶级性与人类性。 马克思的正义理论的特点就是阶级性与人类性的辩证统一。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批判了拉萨尔的“公平的分配”:“什么是“公平的” 分配呢?难
16、道资产者不是断言今天的分配是“公平的”吗?难道它事实上不是在现今的生产方式基础上唯一“公平的”分配吗?难道经8济关系是由法的概念来调节,而不是相反,从经济关系中产生出法的关系吗?难道各种社会主义宗派分子关于“公平的”分配不是也有各种极不相同的观念吗?” 7由此可见,由于人们在生产中占的地位不一样,因此从经济关系中产生的法的概念必然是有阶级性的,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总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 。 8这是马克思正义理论阶级性的一面,但如果由此就推论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中拒斥了正义,那么就是没有看到马克思正义理论的人类性的一面。前面已经论述到
17、,马克思的正义理论在于超越了资产阶级在“政治解放”的框架中去追寻个人正义的实现,而是从“政治解放”走向“人的解放”中去追寻个人正义与共同体正义的统一 。马克思在构建未来社会的时候就体现出了其超越资产阶级“抽象的个人本位”正义观,而走向“人类自由个性”的正义观,因此马克思的正义理论还具有人类性的一面。怎样实现由“政治解放”走向“人类解放” ,从而解决正义的阶级性与人类性的内在张力。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论述到了:首先,要由于社会生产的大力发展,从而使交往发展为世界交往;其次,要有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先进阶级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因为在发动革命时“这个阶级与整个社会亲如兄弟,汇合起来,与整个社会混为
18、一体并且被看作和被认为是社会的总代表;在这瞬间,这个阶级的要求和权利真正成了社会本身的权利和要求,它真正是社会的头脑和社会的心脏。 ”9由此可见,在马克思的正义理论中存在着阶级性与人类性的内在张力,而这个张力来源于社会历史实践中,阶级对立的出现及消失,是阶级与人类的辩证关系的体现。9而这个张力的解决则是通过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正义”的实现来实现“人类正义” ,通过无产阶级的解放来实现人类的解放。马克思正义理论的内在张力还体现在价值性与事实性的辩证统一上。马克思的理论最终价值取向在于“人的解放” ,在于“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因此在价值性上,马克思和自由主义者一样都在追寻怎样
19、实现个人自由和权利的途径,但不同于自由主义的契约方法,马克思将正义这个“法的精神”置于“经济关系”之中,即置于社会历史实践的事实基础之上,并揭示了事实性与价值性的内在张力。马克思一方面将正义置于生产的事实规定中,通过生产的历史必然性承认正义的相对性和实然性:“生产当事人之间进行的交易的正义性在于:这种交易是从生产关系中作为自然结果产生出来的。这种经济交易作为当事人的意志来看,作为他们的共同意思的表示,作为可以由国家强加给立约双方的契约,表现在法律形式上,这些法律形式作为单纯的形式,是不能决定这个内容本身的。这些形式只是表示这个内容。这个内容只有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相一致,就是正义的;只要与生产方
20、式矛盾,就是非正义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奴隶制是非正义的,在商品质量上弄虚作假也是非正义的。 ”10另一方面,又基于生产事实的历史发展性,而追寻着“人类解放”的正义的应然性和绝对性。正如恩格斯所说:“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可能实现,而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 ”11正因为资本主义的历史阶段性,其必然会被共产主义所代替,因此,在自由人联合体中的个人正义与共同体正义的统一,阶级性与人类性正义的统一得以实现,这就是马克思立足于10批判资本主义永恒性而指明的正义的应然性和绝对性目标。由此可见,马克思正义理论的事实性与价值性之间的内在张力表现在正义的实然性与应然性的辩证
21、统一之中,其产生的根源在于社会历史实践的辩证变化,故此其作为价值评价的正义理论也要适应事实性进行价值性的调整,同时通过正义理论的价值性反作用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指引社会向应然正义的方向发展。正是由于马克思正义理论在价值性与事实性的内在张力,所以马克思排斥去演绎绝对的正义理念和正义原则,排斥通过正义理论的推论去实现社会的改造,而是通过社会的发展,通过无产阶级的变革这些事实性的发展来实现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的价值性正义目标。 四、马克思正义理论内在张力的特质和活力 “内在张力”集中体现了社会历史事实与正义价值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了正义理论之于社会历史的“适应、紧张、发展、引领”的关系。马克思通过“正
22、义”置于社会历史规定下,置于社会实践活动之中而拒斥了思辨唯心主义的正义论。通过“内在张力”展现出正义的实然和应然,相对与绝对的辩证统一,从而避免了“正义论”的“相对主义” 。通过“内在张力”中个体与共同体,阶级性与人类性,事实性与价值性的辩证统一,马克思解答了在现代性中,个体性与共同体,人类解放的关系,并通过“实践事实”“价值实现”的路径,通过立足于“人类社会”的“改变世界”实现了正义的规律性与价值性,事实性与规范性,实然性与应然性的统一。任何只强调其中一方面,都会陷入形而上学,这就是“马克思与正义”关系之争的理论根源。因此,体现着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的“内在张力”是马克思正义理论的本质所在。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