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市场网络的功能分形及其自组织行为.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5492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1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地区市场网络的功能分形及其自组织行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农村地区市场网络的功能分形及其自组织行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农村地区市场网络的功能分形及其自组织行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农村地区市场网络的功能分形及其自组织行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农村地区市场网络的功能分形及其自组织行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农村地区市场网络的功能分形及其自组织行为摘要:农村地区的市场网络分形是市场交易功能在外界因素不断侵入过程中进行反复迭代的结果,市场网络新呈现的这种精细结构是系统自组织的阶段性表象。不管是个体还是市场中介组织,都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与制度创新,才能获得适应力与发展动力。 关键词:农村地区;市场网络;市场层级;分形理论;自组织;市场中介;农村集市 中图分类号:F7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3)06-0077-05 关于农村地区的市场结构及其功能,学者大多从人类学、经济史及社会学等学科领域进行探讨。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机制已非常成熟,且运转良好,所以西方经济学家也

2、很少涉猎。考虑到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设,而且在面临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研究农村市场的结构及其运转机理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可以为农村地区内需市场的快速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本文将以农村经济的分工演进为背景,运用分形理论来解释市场网络的静态结构,并尝试运用自组织理论来说明这种分形结构是如何形成的。 一、市场网络的分形结构 (一)分形理论的基本涵义 分形主要用来描述“断裂” “碎片” “小块”等客体的特征。这类客2体极其破碎而复杂,其部分与整体之间既相似又不严格相似自相似的破缺。 “相似”是因为在反复迭代过程中存在着尺度变换下的不变性,“自相似的破缺”则源于迭代过程中随机因素的侵入。分

3、形理论就是以这类客体为对象,探讨其内在规律性的理论体系。 分形理论产生之后,很快就出现了分形生物学、分形经济学等新兴学科。分形的内涵已经从最初仅指形态上自相似特征的集合对象,扩展到了在结构、功能、信息和时间上等具有自相似特征的对象,而信息在分形理论中处于核心地位。事实上,自相似特征意味着分形体内部存在着某一相对独立的单元分形元(fractal unit) 。从分形元向分形体的演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信息自相似性,暗示着分形元的持续性支配作用长程相关。但分形元终究只是分形体的某个局部,两者之间还存在着层级上的差异。在分形体的无标度区间内,级别最低的称为基本分形元或零级分形元,级别最高的是分形整体,

4、中间还存在着尺度各异的分形结构依次生成。这种分形元与分形体之间的差异性,为研究事物从起始向未来状态演化的机制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也因此而成为本文研究的理论指导。 (二)市场网络结构的分形 1. 市场层级结构的说明。市场分形的基本单位可称之为“元胞市场”,即施坚雅的“基本市场” ,是市场网络发育的初始单元,其功能仅仅在于满足参与交换双方的基本生活必需品。施坚雅从克里斯塔勒等人那里借鉴了“中心地”的概念,依此构建了关于中国农村市场体系的层级结构(施坚雅,1998) 。由中心地的概念出发,施坚雅找到了分析中国农村3市场体系的切入点基层市场,并将明清时期长江中游的市场层级区分为 4 个层次(见表 1)

5、。 施坚雅在研究中国明清时期的农村市场时,区分了三种层次且相互联系的经济中心,最低的是“基层市场” ,次为“中间市场” ,其上为“中心市场” (王庆成,2003) 。施氏的中心地类型中,中心市场所在的“中心集镇”以上是地方城市、地区城市。后来又在中心集镇以上区分了地方城市、较大城市、地区城市、地区都会和中心都会等级别。他认为在晚清县治所在地往往是中心集镇,所以在一个州县内有三个层次的集市:基层市场、中间市场和中心市场,在流通网络中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中心市场处在乡村流通网络中的战略性地位,在接受输入商品以分散于其市场腹地的同时,也收集地方产品并将其输往其他中心市场或更高层级的市场。基层市场则主

6、要满足农民家庭所有的正常贸易需要,在那里出售自产不自用的物品,购买需用而不自产的物品,也是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向上流动的起点和输入品向下流动的终点(李丹丹,2007) ,中间市场则在商品和劳务上下流动中处于中间地位。 在施坚雅之前,中国学者杨庆堃在 1933 年研究邹平县 10 余个集市后,提出了“基本集”和“辅助集”的概念。 “基本集”不能充分供应其活动范围中人口的一切需要,必须由邻近各集帮助完成其功能, “辅助集”则可成为自给自足的独立单位。后来又认为乡村市场可分一等集、二等集和三等集,活动范围各有差异,像是基本细胞的层层包围,每种都具有供给邻近村庄日常消费品的功能。但一等集包含多量的发行买卖

7、,供应从二、三等集来的小贩,其发行范围可以扩充到很远的市场腹地。二4等集也有发行买卖,但只卖给三等集的小贩,数量亦较少,三等集则完全是为着供应几种简单的日常消费品(王庆成,2003) 。施坚雅关于乡村集市的等级划分与杨庆堃似有相近之处,与此类似的研究还有 20 世纪 20年代河北省政治经济研究所的划分,他们将定县的集市分为 4 级,但分级的标准并没有说明(王庆成,2003) 。 无论是施坚雅的市场层级说,还是国内学者所区分的市场等级,都只是涉及到市场外在的空间或地理区域的区分,虽然也涉及到市场交易量的说明,但并没有详细分析市场交换的功能及其交换内容,如对生活资料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的区分,而且在

8、生产要素市场方面也没有尝试进行必要的区分,如土地市场、资金市场等。而事实上,从市场网络发育的角度来看,最先发育的是米粮市场,随着手工业的发育,各种生产工具进入市场交换领域。在此基础上土地市场以及资金市场等先后出现是有一个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的,是不断发育的过程,同时也说明市场交换的内容及其功能都在不断增加。这就意味着市场功能的增加是在原始的“元胞市场”功能基础上的不断叠加而形成的,每一次的叠加都表现为功能上的增加,在形态上则表现为市场空间的扩展,从而市场就由集市、墟市形态演变成为镇市形态以及更高形态的城市,同时随着这种市场空间形态的演变,市场功能也在不断迭加。 2. 市场网络的功能分形。功能分形是

9、市场结构分形的基本内容,交换对象的增加不仅表现为同种商品交换数量级的增加,还表现为商品交换种类的增加。一般认为,市场层级越低,市场上销售的商品种类就越少,如农村地区的集市;而层级越高,商品的种类和数量就越多。市场5等级的存在意味着市场交易功能这个分形元,随着社会经济、自然地理等因素的不断侵入而逐渐演变成为具有层级结构的市场网络。事实上,每一次分形元的叠加都意味着个体或组织结构功能的改变。而且在叠加的过程中,随着环境因素的积极参与,从而使得分形体具有了新的结构和功能,并因此而获得与环境的同步和协调。 目前关于我国农村地区市场层级的研究大多沿用施坚雅的市场层级理论框架,但存在层级内涵及层级之间的划

10、分并不是很清晰的问题,因而有必要进行更为明晰的层级及其内涵的划分(张萍,2005) 。事实上,市场结构的分形特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其一是市场交换的内容(参与交换的商品数量和种类) ,其二是参与交换活动的主体数量特征和新交换主体的进入。如果以一个省级行政区域为对象,市场层级可以如表 2 这样划分。 农村集市是市场网络发育的起点。从农村地区市场发育的阶段性来看,对单个的农村集市而言,在自然资源条件相似的地区,各市场的发育在时间上应该是相互平行的。但各农村集市之间在最初的形成及发育阶段是不会相互贸易的。不同自然资源禀赋条件的农村地区集市突现及其发育,在时间上肯定存在先后的现象,这与不同地区产品剩

11、余量的多少及其出现的频率即剩余量的稳定性有关。剩余量的相对稳定将触发该地区集市的突现并启动发育进程,这种各自独立发育的农村集市也就是分形体中的分形元叠代的元胞市场。事实上,元胞市场是市场网络发育的起点。其输入部分主要以农村地区不能生产的(因地形、气候、土壤以及水文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而不能生产) 、不愿意生产(因为没有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的部分最终消费品,也有可能包括少量的生产要素6(之所以少量可能的原因表现在单个农村集市的需求有限,或者说市场腹地空间较小) ,如农药、种子、化肥等。从输出的角度来看,要么是满足农村市场自身消费之后的剩余产品,要么是经济作物类农产品,如各种麻类、棉花、蚕茧及其粗加工

12、产品等工业原材料。值得注意的是,农村集市的交易总量不够以及产品种类少,并不能诱导市场中介组织的突现。从交易主体来看,农村集市参与交易活动的主要以农民、农产品收购商为主。 市镇是市场网络发育的第二个阶段,是农村地区基本市场功能叠加的结果。与行政治所相对应的是乡镇政府所在地。任放(2003)认为,从地理空间上看,市镇多集中于水陆交通畅达、市场需求旺盛的地区,尤其是航运条件良好的滨江、滨河、滨湖地区,交通阻隔、经济落后的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集居地区,市镇相对较少。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市镇是在集、市、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已经脱离了集、场、墟的范畴,有一种区域城市的倾向,是城市发展的基础(邓亦兵,19

13、97) 。事实上,市和镇作为地理概念和地理实体,是社会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市是由农村交换剩余产品而形成的定期集市演变而来,镇是比市高一级的经济中心地(樊树志,1997) 。明清时期市镇的行政地位介于县城与乡村之间,但其经济地位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县城。可以认为,明清市镇是属于城市体系的,它是城乡原料作物的加工中心与技术处理中心,是乡村农副产品与手工业商品的贸易市场,使大中城市与广大乡村之间相互沟通的中介(陈学文,1989) 。总体而言,市镇作为农村集市的上一级市场,从交易内容来看,数量上因是其市场腹地内的各农村集市的产7品集中,所以产品交易总量上要远远大于其腹地的各集市的交易量。整体而言,输

14、入市镇的产品主要有各种最终消费类产品、生产要素类产品,同时存在少量的中间产品,以供应市镇中少量的加工企业。因而存在着规模较小的中间产品市场。在市场中介组织方面,存在的数量极少。 在地区中心市场,从交换内容来看,最终消费类产品种类及其数量进一步增加,同时生产要素类产品也开始增加,但种类并不是很多。中间产品的种类及其数量要多于市镇中的交易数量,因为在地区中心市场中存在着数量相对而言较多生产企业。参与交换的市场主体此时农民之间的直接交换被更多的专业商人所取代,在地区市场中当然仍然有农民之间的交换,但在交易总量中所占比重不明显。绝大部分交易通过专业商人来完成,所以此时中间商人开始出现,所谓的经纪人开始

15、出现,但在地区中心市场中经纪人数量还是比较少。其他的市场中介服务组织也开始出现,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仲裁机构等开始出现,但数量也不多。 在区域中心市场中,虽然交换的产品种类仍然以最终产品为主,但包含更多量的最终消费类产品、生产要素类产品以及更多的中间类产品,从种类和数量上来看,要多于地区中心市场上交易的种类和数量。由于有更多的最终消费类产品、生产要素类产品以及各种中间产品,所以此时出现了更多的专业商人、专业经纪人,并随着专业商人和专业经纪人数量的增加,各种市场中介服务组织行业自律组织开始出现,虽然这些中介服务组织的种类和数量并不是很多,但维持相对完善的市场运转已经足够,或者说这些市场中

16、介服务组织的凸现是市场发育阶段的成果。 8在中心市场,在市场交换内容方面,从大类来看没有发生什么变化,都是最终消费类产品、生产要素类产品以及中间产品,但其种类和数量则远大于其下一级市场容量。本质上看也是市场功能增加的表现形式。从参与交换的主体来看,此时基本上以专业商人之间的交换为主,同时为专业商人的交易完成提供有效服务的专业经纪人数量及其种类也大量地出现,从而中心市场的运转相对较为完善且稳定。 二、市场网络的自组织分析 分形理论揭示了市场的静态结构,但并不能回答这种结构是怎样形成的,以及在这种变化过程中所隐藏的内在规律性,而自组织理论将为此提供指导。 (一)自组织理论的基本涵义 在哈肯(198

17、4)看来,如果系统在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没有外界的特定干扰,此时的系统就是自组织的。 “特定”是指那种结构和功能并非外界强加给系统的,而且外界实际上只是以非特定的方式作用于系统。事实上,作用于系统的外在力量并不能决定系统的内部行为,而是激励系统自发形成某种秩序和结构。自组织理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本文将主要运用耗散结构理论与协同学来解释市场网络的自组织行为。 耗散结构理论用来解释系统之所以产生有序和无序的原因。耗散结构是一种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如果系统的负熵输入等于其自然熵增,系统就维持原状;如果负熵输入小于熵增,系统就会向无序演化;

18、如果负熵输入大于熵增,系9统将会产生更为复杂的高层级有序。耗散结构理论的价值在于揭示系统的有序与物质能量信息流动之间的关系。协同学主要关注系统新的自组织行为创生的动力学机制,研究系统的无序结构如何演化为有序结构,简单有序如何向复杂有序演进。事实上,正是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或子系统之间在演化过程中存在的联结、合作、协调及同步行为,为系统产生有序的结构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市场网络的自组织现象分析 自组织理论分析的对象是处于开放系统中的微观个体,其活动不会受到系统外“嵌入式”的强制性影响,仅依据其自身内在的逻辑而展开。分工网络中的个体为改善其适应环境的能力而进行的活动,在个体层面来看,因为其专

19、业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千差万别,呈现出“各向异性”的特征。但从个体集合的层面来看,则又显示出某种秩序和规律,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各向同性”的特征。市场能够将“各向异性”与“各向同性”很好地统一起来,意味着市场网络是一个自组织的、不断进化的开放系统。 市场网络自组织现象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说明,第一个层面是生产消费者基于改善其适应状况的持续性追求,第二个层面是市场中介组织通过市场交易技术和交易制度的创新而实现其适应环境能力的改善。 在第一个层面中,自组织主体是生产消费者,通过生产技术以及与之相随的制度方面的创新而实现了更多的产品剩余,因而向市场网络输入负熵,而且更多的是通过“边干边学” “试错学习”的方

20、式进行生产技术与制度方面的积累,从而可以不断地增加其剩余量(杨新华,102011) 。自组织系统中因其专业化活动而呈现出来的“各向同性” ,从本质上表现为对适应环境能力的追求这个个体活动的唯一目标,表现为市场网络中的某种“秩序”和规律。处于分工网络中的个体各自所占据的节点(职业种类)不同,同时也在各自不同的专业化范畴内进行着从“隐性知识”的形成、积累,进而通过运用而提高其专业化知识水平,在生产方面则表现为单位时间内的产品(或劳务)提供的数量和质量的增加。对个体而言,货币化收入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程度的提高,在其他效应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也改善了个体适应环境的水平和能力。而从个体集合的层面来看,则体现

21、为产品或劳务数量和种类的增加。另外在累积循环积累的作用下, “隐性知识”的积累量达到一定量的水平,便可以进入到“显性知识” ,从而通过系统内技术扩散渠道,可以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产品,从而向市场输入更多的负熵,在维持市场正常运转的前提下,为其进一步的发育提供能量和信息。所以,分工网络中的个体无一例外都是在源源不断地向市场网络输入物质性产品和劳务,在这点上表现为“各向同性” 。当然最为主要的是处于分工网络中的个体,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实现其不断适应环境的目的,而在个体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方面则表现为“各向异性”的特点。如果从个体活动的“各向异性”中抽取出相同的要素,在另一个层面就体现为“各向同性” 。事实上,在个体层面,自组织现象是“各向异性”和“各向同性”的对立统一。 市场中介组织的宗旨是为市场交易提供服务,其最终目的在于保证交易活动有效的运转,促进交易活动的顺利完成。从动态的角度来看,随着市场交易数量和种类的不断增加,市场中介组织势必要对有关市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