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乡村生态文明的审视摘 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重要目标,但当前在实践中存在着不注重实现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的现象,导致整治区域的生态环境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不利于促进整治工作健康持续开展、不利于乡村生态景观的改善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因此,从建设乡村生态文明视角,分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乡村生态文明的缺失,揭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可能引发的乡村生态问题,采取人与自然共生、低碳整治、 “天地人合一” 、 “三位一体”的治理对策具有极为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乡村: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2、30751(2013)04002906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在一定的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增加耕地数量,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人口集中居住、产业聚集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乡村生态文明应该也必须是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重要目标之一。当前,我国许多地方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实践中,由于缺少具体科学的实施方法与一定的技术支持,不仅没有改善原有的2乡村生态环境,没有实现预期的生态环境效益,反而在一定程度上破坏
3、了区域生态环境。 建设乡村生态文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我国乡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在新背景、新时期下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现代意义上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目标多元型、环境友好型、景观生态型及乡村可持续型的系统工程。要求在实践中必须“尊重自然、尊重环境” ,加强土地利用的生态伦理观,改变“人类征服者”角色,应该以“尊重自然界的每一个成员”的姿态,在实施中加强土地利用的生态伦理观,注重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一、乡村生态文明的现实缺失: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可能引发的乡村生态问题 1.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目前大多数地方在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为了追求有效耕
4、地面积的增加及推进土地的规模经营,侧重于大面积平整土地、硬化沟渠和田间道路,目的是使土地整齐划一,便于机械化作业,但缺点是非常单一化,比较多地考虑了田块合并和田面平整,却严重忽视了农田生态系统中原有生物的生存环境的维持和保护,会对生物的生境带来一定的扰动,进而可能会影响生物多样性,破坏农田生态系统平衡。殊不知,生物多样性不仅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更是现代社会重要的基因库,包括所有鸟类、昆虫、微生物、植物在内的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就是等同于保护了农田周边稳定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促进农田的可持续利用,或 3收稿日期:20130220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
5、项目(SZBF2011-6-B35) ;安徽省池州市社科联项目(B2012005) 。 作者简介:张勇,男,中国矿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博士研究生,池州学院政法管理系讲师,土地估价师(池州 247000) 。 汪应宏,男,中国矿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州 221116) 。 者说对对动植物栖息地的保护实际上也是对耕地生产能力储备的一种方式。而在实践中,一味地采用机械化工程措施平整土地,建设各种混凝土硬化的沟渠设施、田间道路,以及大规模地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都可能会使原有生物的栖息地、繁殖地减少,使农田生态结构与环境结构简单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整治区域土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简化
6、,必然会使生物的生存环境和繁殖化境受到影响。 (图 1) 。 2.对水资源的影响 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往往会采取相关工程技术措施建设农田水利工程以及建设梯田、垦殖坡地,这些都会导致水资源需要量的增加,从而可能会改变整治区域内的地表水系的网络结构,直接影响整个区域的水资源生态环境。例如大规模的农地整理及开发未利用地,如果其灌溉排水系统用混凝土修建,会导致地表无法涵养水源,且一味地追求人机通行方便、水流通畅,修建“笔直”或“截弯取直”的沟渠,往往将沟渠设计成沟渠身笔直、沟渠底平坦,沟渠底不冲不淤,不仅造成流速加大,地表水很快流失,更为重要的是导致渠道中无法储存水分甚至经常4处于干枯无水的状态难以寄
7、养水中生物,出现“用水时快来快去,不用水时渠干沟枯”的现象,直接导致水中水生物无法发挥对水体的自净能力,特别是在非灌溉期间渠道断水,使渠道内滴水不存,增加了田沟渠道与生态协调发展的难度,破坏了生物的栖息、繁衍之地,阻断了生物迁移、繁殖、交换的渠道,断绝了沟渠河道水源涵养万物的功能,也断绝了野生动植物的勃勃生机,出现了“青蛙跳不出农渠,虫蛇越不过农道”这样的一幕。另外,如果不合理地对坡地采取工程措施加以垦殖与建设梯田,如果采取顺坡措施操作往往会增大地表径流、增加下渗水量,不利于土壤水分的蓄积,会增加发生土壤侵蚀的可能性及强度,导致流域水源补给过程受阻;甚至由于不恰当地开垦会扰动地表坡面,破坏土壤
8、结构和质地,导致地表土层疏松和粒度变化,引起或加剧水土流失。 3.对土壤的影响 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实施过程中,土壤的各种理化性质及相关生态过程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对未利用地的开发会破坏地表的植被,对土层加以剥离、搬运往往会破坏土壤的熟土层,改变了土层的排列顺序;在对工矿企业用地及村庄宅基地复垦中,一般会采用推高填平、挖深垫浅的方法,如果方法不当也会把底层的土层翻到表面,破坏了土体的构型,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另外,在农用地整治中,都会使用大型机械作业,机械化的挖填极易导致土层被压实,容易造成土壤板结,使得土壤的团聚体变差,表土的熟化层被破坏,土体结构直接被破坏,导致土壤内部有机质含
9、量下降,特别是可能引起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容易发生土壤结构性退化,直接5影响地力。除上述之外,沟渠和河道等水利设施的建设往往改变了土壤水分的运移规律,从而导致土壤质地的改变及理化性状的改变,影响土壤养分循环,还有可能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和养分的流失,导致土地的退化和水土流失。根据有关实验数据分析表明,农地整理前土壤的速效磷、速效钾和活性有机质均要高于整理后的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和活性有机质;在已经进行了平整的土地中,从挖方地块到填方地块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明显减少,参见(图 2) 。 4.对乡村生态景观的影响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方式的再组织和再优化过程,是一
10、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实施的土地整治工程主要通过生物及工程技术措施,改变了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土地覆盖状况,对乡村景观多样性、空间格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导致乡村景观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和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乡村生态景观主要是由耕地、林地、草地、水域、道路等景观要素构成的农田景观及村庄居民点构成,实质上是斑块(corridor) 、廊道(patch) 、基质(matrix)的空间构成。但在我国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实践中,伴随着大规模的农地整理、未利用地开发、工矿废弃地的复垦及村庄的拆并等一系列活动的实施,由于对地表植被和景观生态建设方面考虑不够充分,很多是基于为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对农业景观进行
11、人为改造,导致局部景观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对整治区域地表植被以及其相关的生态景观格局均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如在实施农地整理工程时,通过大面积平整农地、修建硬化的农田水利设施,以及挖低丘、筑坑塘等以提高土地垦殖率,都会造成原生、次生6自然植被以及人工植被的大面积减少和退化,主要体现在原有的植被被单一的农业作物代替,生物多样性必然减少,景观多样性降低,导致病虫害发生的频度与强度均有可能增加,可能会造成许多生态过程的中断;另外,在土地整治中新修建的道路、灌溉工程等往往会导致动植物生存环境一分为二,并成为许多动物迁徙、植物孢粉运移的屏障。再如大规模地实施村庄整治、迁村并点,若不及时对拆迁后的村庄进行及时复
12、垦会引起原有的乡村景观的破碎化,会直接导致原来连接村庄之间的自然植被斑块间的自然连通度降低,导致生物多样性难以维持。尤其是在一些涉及到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生态系统及人文景观时,往往会因为短期经济利益的驱动,对其造成永久性、难以恢复性的经济、生态损失,参见(图 3) 。 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的生态建设:基于乡村生态文明视角 1.人与自然共生: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保护和维持农村土地整治区域生物多样性是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重要目标,也是区域生态环境效应的重要指标。德国、荷兰等发达国家已经将农业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土地整治的重要目标,通过保留自然斑块、构建生态廊道等方式来保护农田中的生物栖息地。我国
13、在土地整治实践中实施的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道路工程等工程措施也应尽量避免或减少对整治区域生态系统的扰动,应遵循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平衡理念设计道路、灌排等工程,适当保留农田中的生态岛等关键的斑块与河流两侧的防护性树篱廊道,从而为动植物提供稳定的栖息空间和生存环境。如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在实施的“十一五”科7技支撑计划“西部生态脆弱区保质生态型土地整理技术应用研究”和与欧盟的国际合作项目“土地整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EU-China biodiversity programme,ECBP)中,在贵州荔波和关岭土地整治项目区,综合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格局优化模式,运用景观生态化
14、设计方法,采用了以下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恢复溪、渠、塘生态系统功能,用爆破碎石建设生态岛屿,设置人工鸟巢,有效保护了物种多样性;在设计灌排工程中,充分根据整治区域水系湿地现状、水资源利用状况、现有的排灌系统、农作物种植状况等因素进行设计,构建与自然水系相协调的灌排系统,河流至农田之间的输水渠道采用的是 PPR 管以减少人工修建的水泥沟渠对生物的阻隔作用并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保持田间水塘的常年蓄水状态,维护鱼类及两栖动物的生存环境;保留和恢复农田中的灌草等原生生境,保持生境的连通性,构建生态廊道,便于动物的隐蔽和迁移;通过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的生命力和微生物的多样性等。通过上述多条途
15、径,有效地保护和维持了整治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呈现出了“农田溪流湿地田间小岛”错落有致的如画景观,提高了农田的抗风险能力。 2.低碳整治: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 土壤是个不能忽视的巨大的碳库,土壤碳库具有较强的固碳能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其实施必然会对整治区域的土壤碳循环平衡带来影响。而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可能打破原有生态系统碳平衡及降低土壤的固碳能力,进而可能会影响到农田的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平衡。农村土地整治中的农田整治主要包含土地平8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林工程等。其中,土地平整工程是最主要的破坏土地结构、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工程。在整治的实践中
16、,为了达到不破坏乃至提高土壤中有机碳含量、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的效果,需要特别注意保持耕作层地力,可以采用适当的物理改良措施如表土剥离与回填、深耕与深翻,以及适当的生物措施如种植绿肥和秸秆还田。物理措施中表土剥离与回填一般是对质地构型为均质型壤土、均质砂壤土、均质黏土和均质砾壤土的土壤进行表土剥离,剥离厚度一般在 15cm30cm 之间,表土剥离后要依次实施地基平整和地基整理,再进行客土回填,回填的客土可以采取适当的物理技术加以改良。深耕与深翻可以对整理后的耕作土层加以疏松,提高土壤的透水保水性能,加速土壤淋盐和防止表层积盐等功效,一般在农地整理工程中土地翻耕深度在 20cm 左右比较适宜。生物措
17、施中,绿肥是能够翻耕到土里作为肥料用的绿色植物,种植绿肥可以为土壤提供养分,促进土壤中难溶性养分转化,直接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性状,提高耕作土壤肥力,进而达到土壤固碳作用;秸秆还田可以极大地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耕作层保水、气、肥、热等能力,降低耕作层土壤体积质量和增加土壤孔隙度,节约农田化肥用量,从而有效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固定和积累。另外,农田整治中的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农田防护林工程需要相互结合,整治后应该及时灌溉,保土保肥,提高水土保持能力,积极改善农田小气候,有效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3.天地人合一:建设乡村“生态农场” 9农田、
18、林地、湿地、草地和灌木树篱带等相互融为一体共同构成农田景观。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乡村土地整治特别重视农田景观和农田生态系统的维持和保护,强调要尽量在维持原有的自然景观的基础之上,对原有景观进行创设,形成结构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的景观生态环境。在我国的农村土地整治中,通过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复垦使大面积的集约化的农田出现成为可能,但是这也会导致整治区域的农田景观变得十分单调,景观多样性明显下降,使原有的农业景观和自然环境发生变化。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强化整治的生态化、景观化效应,在实施时,应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运用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布局农田单元,保护农田的原有自然环境,提高农田景观的视觉品质
19、,尤其要注重保护农田景观的异质性,增加廊道宽度和斑块连接度,以形成结构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的农田景观生态环境。要实现上述目标,须加强农田景观规划,通过规划使整治后的农田生态系统不仅要获得超过自然系统的生产力,并且要保持生态景观的可持续性。 从空间布局而言,笔者认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区域内的农田景观规划应着重于以下方面:一是要保护集中的农田斑块,提高农田斑块舒适度。田块是农作物的载体,与建筑景观和自然景观不同,需要在满足农业生产的同时增强景观美学效果,其布局应力求紧凑、现状规则、视野开阔,达到景观多层化功效。二是要重建自然植被斑块和廊道,因地制宜地增加分散的自然斑块和绿色廊道,以补偿和恢复农田的
20、景观生态功能,如沟渠里应保持完好的水生生态系统,在河道两岸人工构建复杂的小生境,为更多的农田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农田中的渠道两侧可以用人工绿带与农田隔开,在10田间道路两侧可保持一定宽度的非农田性绿带,以形成“田缘线” ,通过构建“田缘线”以提高农田廊道的舒适度,增强其空间的多样性,使人既感觉到闭锁的近景,又有透视的近景。三是从追求农田景观的空间结构和格局达到最适宜化的目的角度考虑,构建“天地人合一、情景交融”的最优农田景观环境需控制区域内建筑斑块盲目扩张,节约工程及居住用地,基于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的角度合理安排农村居民点,塑造居住环境优美、与农田自然环境系统相协调的宜人景观。从工程定位角度来说,
21、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作为实现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生态化、景观化是其发展的趋势。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整治实践表明生态化、景观化的定位应改变传统的整治项目区的概念,结合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和推进土地规模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未来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应建设成为类似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规模化的乡村“生态农场” ,参见(图4) 。根据浙江大学吴次芳的研究,他认为未来的土地整治的发展方向是:一个土地整治区域就是一个生态农场,至少应该把全国的基本农田都整理成生态农场,以满足 13 亿人口对食物的数量需求和健康需要。 4.“三位一体”:建设乡村生态文明 乡村孕育了人类文明,是城市的底蕴。在经历了几千年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不同地域特色的乡村生态文明,不仅仅包括桑基鱼塘、农家庭院等景观物质生态文明,而且包括“天地人和” 、 “天人合一” 、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等文化思想和我国悠久的农耕文明。乡村传统文化和生态文明是有着强烈的本地特征符合和象征,是社会体验、文化含义和地方精神的重要载体,在建设保持乡村传统文化、建设乡村生态文明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