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与社会支持相关性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5567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与社会支持相关性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与社会支持相关性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与社会支持相关性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与社会支持相关性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与社会支持相关性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与社会支持相关性研究【摘 要】目的:了解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特点及社会支持水平,探讨其人格发展与社会支持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共选取被试 471 人,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 16PF 人格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均处于正常水平,两者差异不显著。 (2)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上差异显著。 (3)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与社会支持之间有显著相关。结论:(1)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人格发展良好。(2)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缺乏社会支持,特别是客观支持。 (3)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水平对其人格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留守儿童;人格;社会支持

2、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农村人口开始大规模流向城市,许多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打工,其年幼的子女则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由他人代养或寄养,甚至是让年龄稍大的儿童独自留在家乡上学,使许多儿童因此失去了与父母双方共同在一起生活的机会,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其生存环境和社会支持系统与生活在父母身边的儿童有较大差异,他们的生存、教育和各项权益保护都异于非留守儿童。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社会支持是他们个体发展所能利用的一个重要外部资源,相对于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和教育环节缺失,父母行为榜样缺失,使儿童受父母人生2观和价值观的影响较少

3、,当儿童出现生理和心理等成长问题,或问题行为时很难获得父母及时有效的帮助,使儿童极易成为人格发育不健全者。学者认为留守儿童现象带来的最大问题在于青少年的“道德滑坡”及人格的不健全,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关于留守儿童人格以及社会支持的研究越来越多。对留守儿童人格的研究有留守儿童人格的形成过程、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等。而社会支持方面,学者们对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水平、来源进行了分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将两者结合起来,探讨留守儿童人格发展与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却较少。 本研究旨在探讨社会支持与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相关性,剖析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现状及社会支持对

4、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为留守儿童的人格养成提供理论指导。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荆州市农村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 500 份,回收有效问卷 471 份,有效率 94.2%。其中留守儿童 158 人、非留守儿童 313 人,年龄在 1117 岁之间。 (二)研究工具 1.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由肖水源 1993 年编制。该量表由 10 个项目组成,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 3个维度。客观支持是个体所接受到的实际支持,主观支持指个体所能体验到的或情感上的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即个体对各种社会支持的主动3利用。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重测信度为 0.

5、92,各条目的一致性在0. 890. 94 之间。 2. 16PF 人格测验。16PF 人格测验由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R.B. Cattell)编制,是应用最广泛的人格测量工具之一,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测验共有 187 题,采用三级评分,分别对人格的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支配性、兴奋性、责任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开放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等 16 项特质进行测量。本研究采用由这 16 项特质计算得出的二阶因子对被试的人格特点进行描述,分别是适应与焦虑性、内向与外向性以及神经过敏。 (三)数据处理 采用 SPSS18.0 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 (一

6、)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特点 将 16PF 二阶因子的得分换算成 110 分的标准分,3 分及以下属于低分、8 分及以上属于高分、47 分为正常范围。由表 1 可知,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 3 个二阶因子上的得分均在 47 分之间,属于正常范围,且两者没有显著差异。表明其人格发展基本处于正常水平,没有明显问题。 表 1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人格特点 留守儿童(N=158) 非留守儿童(N=312) 总和 (N=471) T M SD M SD M SD 4适应与焦虑 4.32 1.31 4.16 1.45 4.21 1.41 1.20 内向与外向 5.47 1.13 5.33 1.25 5.38 1.21

7、 1.22 神经过敏 5.07 1.05 4.97 1.35 5.00 1.26 0.88 (二)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现状 表 2 可见,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总分及客观支持上有显著差异。但两者在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上差异不显著。 表 2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上的差异 留守儿童 非留守儿童 T M SD M SD 社会支持总分 39.68 5.79 41.01 5.91 -2.32* 客观支持 9.00 2.92 9.80 2.84 -2.85* 主观支持 22.71 3.17 22.86 3.28 -0.48 支持利用度 7.97 2.08 8.35 1.97 -1.90 注:* p0

8、.05,* p0.01 (三)留守儿童的人格与社会支持相关 表 3 所示,留守儿童人格的适应与焦虑性与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内外向性与社会支持总分及支持利用度之间有显著正相关;神经过敏与社会支持总分及支持利用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非留守儿童人格的适应与焦虑性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内外向性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神经过敏与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以及支持利用度之间有显著负相关。 表 3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人格与社会支持的相关 5社会支持总分 客观支持 主观支持 支持利用度 留守儿童 适应与焦虑 -0.25* -0.14 -0.19*

9、-0.21* 内向与外向 0.19* 0.11 0.12 0.19* 神经过敏 -0.18* -0.07 -0.12 -0.22* 非留守儿童 适应与焦虑 -0.29* -0.13* -0.22* -0.30* 内向与外向 0.30* 0.18* 0.25* 0.23* 神经过敏 -0.23* -0.09 -0.21* -0.22* 注:* p0.05,* p0.01 三、讨论 (一)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处于正常水平 表 1 可见,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均处于正常水平,且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这与刘照云等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刘照云在对江苏省小学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研究中指出,留守儿童与非留

10、守儿童相比更内向、好静,易出现焦虑、不安等适应不良现象。本研究中两者人格差异不显著,可能是初中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与小学阶段相比较成熟,适应能力增强。同时部分非留守儿童由于住校与父母一个月见面一次,间隔时间虽不及留守儿童长,但两者在生活方式上有一定的相似性。随着人们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任课老师及其身边朋友能对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于帮助,以保证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二)留守儿童的客观支持水平偏低 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总分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可见留守儿童获得的总体社会支持显著少于非留守儿童。对儿童来说,亲子关系是其最早6的人际关系,交往时间最长、最频繁、最为稳定,所以儿童的社会支持主要

11、来源于父母。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地而居,较少得到来自父母的支持,从而表现出社会支持总分较低。在社会支持的各维度中,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只在客观支持上有显著差异,这与段玉香等的研究结果一致。非留守儿童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能够直接参与到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中,从而能更多的得到来自父母直接的关爱与物质支持,所以其客观支持得分较高;而留守儿童没有与父母共同生活,父母对其学习、生活的参与性较低,父母的关爱和支持只能通过其他方式获得,从而产生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客观支持上的差异。这也提示我们采取各种方式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客观支持,以促进其健康成长。 (三)留守儿童人格与社会支持显著相关 留守儿童人格的适应与焦虑性与

12、社会支持总分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表明留守儿童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其焦虑感就越低,社会适应能力也越好。反之,则焦虑感增加,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具体表现在主观支持及支持利用度两个维度上,也就是说焦虑感的缓解更强调个体所能体验到的社会支持感及个体的积极主动性。人格的内外向性与社会支持总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可见留守儿童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越容易发展出开朗、外向的性格;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少,则会形成害羞、内向的性格。其中,支持的利用度与内外向性之间有显著正相关。外向性格的儿童能更加主动的利用各种方式获得社会支持,包括倾诉、求助及参加各项活动等,而内向性格的儿童对各种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则较低。人格的神经过敏与社

13、会支持总分之间有显著负相关。可知,良好的社会支持水平7对于降低留守儿童的神经过敏性有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对支持的利用度上,神经过敏主要表现为个体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及对自己不适感的过分夸大,是个体的一种主观自我评价。当个体能够积极主动的利用各种方式来获取社会支持时,不仅能降低其神经过敏性,还有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非留守儿童的人格与社会支持之间也呈现上述特点。可见,提高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水平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质援助,有效提高其社会支持感及利用社会支持的主动性更为重要。 本研究中,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差异显著,但人格差异不显著。出现这样的结果,可能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在

14、人格发展上影响更大,而客观支持的影响减弱。同时,个体的社会支持水平虽对其人格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人格的发展受到生物、社会环境及早期童年经历等因素的影响,且各因素之间有复杂的交互作用,社会支持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留守儿童的人格培养,还需关注除社会支持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 四、结论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处于正常水平,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 (2)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水平上有显著差异,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缺乏社会支持,特别是客观支持。 (3)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和社会支持之间显著相关,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水平对其人格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参考

15、文献 1 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8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1(187):71. 2 吴霓,丁杰,唐以志.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25(10):15-8. 3 郑真,金琳,赵青.空中战勤人员 16PF 人格特征调查研究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0,24(005):392-4. 4 刘照云,朱其志,刘传俊,张静.江苏省 488 名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人格发展比较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3):379. 5 李文道,邹泓,赵霞.初中生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3(73.81). 6 段玉香.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状况及其与应付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4). 7 钟俊生,黄原芳.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和对策分析J.社科纵横,2010(010):123-125. 基金项目: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与社会支持相关性研究(FBB060240) 。 作者简介:王培培(1989- ) ,男,河南三门峡人,长江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咨询与辅导;通讯作者:周守珍: (1959- ) ,女,湖北洪湖人,长江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发展心理学、学校心理辅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