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农业不走信息化 农民致富难度大出门在外的江苏蟹农,按按手机键,即可遥控自家蟹塘的增氧器和饵料自动投喂机;坐在电脑前的上海莓农,点点鼠标,开到地头的“菜管家”收购车就能把新鲜草莓直送订户手中;足不出户的吉林粮农,打个“12316”热线,就能从农业专家那里得到有针对性的农技指导、权威的粮市行情分析 精准农业与自动控制、移动互联、无线传感、物联网、云计算曾几何时,这些看似与农业不搭界的现代信息化技术,如今已深度渗透到农产品生产销售、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农业政务管理的方方面面,将现代理念、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等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实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农业生产力突破
2、各种制约因素,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我国农业信息化基础明显改善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史无前例,信息化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推进农业信息化,成为正在经历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中国农业必须跨越的门槛。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将信息化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需要、培养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和转变政府职能、提2高“三农”工作能力和水平的有力推手。 着眼信息化发展新趋势、适应农业现代化新要求
3、,从 2004 年到 2013年,连续 10 个“中央 1 号文件”对农业信息化的指向越来越明确。2004年,提出支持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信息服务;2005 年明确提出“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 ;2006-2010 年,逐步从信息技术装备农业、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强调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特别是 2012 年,对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关注和强调超过了以往;2013 年提出, “加快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还明确了启动“金农工程”二期等工作内容。 “中央 1 号文件”对农业信息化内涵的表述逐步清晰、地位日益突出,这表明,党中央、国务院把握农业发展规律
4、,信息化已经成为新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支撑。 农业信息化也逐步被提到了国家发展战略层面:2008 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2009 年,国务院印发的电子信息产业调整与振兴纲要 ,把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信息化服务“三农”水平作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2010 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发展农业信息化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
5、起点立足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创新,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同时,以“金农”工程、 “三电合一”工程、 “12316 三农综合信息服3务平台”工程等重大项目为支撑,推动农业信息化全面发展。 经过多年建设,我国农业信息化基础明显改善。 “村村通电话” 、 “乡乡能上网”完全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基本实现;覆盖部、省、地市、县的农业网站群基本建成,各级农业部门初步搭建了面向农民需求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农业生物环境信息获取与解析、农业无线传感网络等信息技术已经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农业政务管理、农业生产经营以及农产品流通等领域开展了相关应用推广工作,发展迅速;“县有信息服务机构、
6、乡有信息站、村有信息点”的格局基本形成。 政策推动,实践拉动,促进了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信息化已从过去单纯注重硬件投入进入到信息系统开发和信息资源建设并重,从单纯应用互联网到多种信息技术集成组装,从单纯提供信息服务到全面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管理全过程和全要素信息化的发展阶段。 信息化助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发展农业信息化,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降低农民劳动强度,根本是强农惠农富农,让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 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等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实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节约了耕地和水肥资源,能够大
7、大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化、集约化、自动化、产业化及组织化水平,促进了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如今,以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为目标,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引领农业产业升级,成为我国农4业信息化的重要任务之一。 春耕时节的黑龙江农垦友谊农场,播种、施肥方案的“制定者”是农机和计算机。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农机在上一年秋收作业时,定位取土样、监测作物产量,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后,能以地图为基础编制出播种、施肥实施程序。来年春播时,农场工人只需将数据卡插入农机监控器,借助测速传感器等,就能按照预先编制的程序,自动完成变量播种和施肥。整地时用全球
8、卫星定位系统自动控制的大马力拖拉机,耕地千米误差小于 2.54 厘米。 这就是基于信息技术的“精准农业”带来的奇迹。近年来,精准农业开始在全国部分地区进行推广。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等技术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地农垦系统以及各地大型国营农场进行推广应用,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农业信息化创新“三农”管理方式 农业信息化在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让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同时,也成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各级“三农”工作者能力和水平的有力推手。 近年来,我国农业信息化以实现农业行政管理高效透明为目标,推动“三农”管理方式创新。2002 年以来,农业部
9、着手规划“金农”工程,于 2007 年正式启动,按照做大一个国家农业数据中心、做强一个国家综合农业门户网站、完善一个农业电子政务支撑平台的总体要求,组织实施了“金农工程”一期项目,明显提高了我国农业资源管理信息化和农5业行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通过“金农”工程建设,农业部本级建成了 14 个涉及农业生产进度、农产品价格及贸易等方面的大型数据系统,建设了农业政策法规、农村经济统计、农业科技与人才、农产品价格等印多个行业数据库。各省也相应建立了涉及面广、更新及时的农业行业发展数据库,并且初步实现了部省农业数据资源共享。 信息资源建设的推进,提升了农业行业的管理支撑能力。目前,已有包括农药监管、农产品
10、质量安全追溯、农民负担、农村土地流转等 31个业务系统陆续上线。各地农业部门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在上海市近郊 1400 个涉农行政村,农民在安装到村的涉农资金监管平台“农民一点通”上,就能查询到本人和其他村民的补贴情况及相关政策,若有疑问,还可以随时咨询投诉。2009 年起,上海市全面推进涉农补贴资金监管平台、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和农村土地承包流转信息管理平台。截至 2012 年 12 月底,涉农补贴资金监管平台共公开信息近 245 万条,涉及补贴资金超 74 亿元;农村集体“三资” 。 监管平台已录入 3330 亿元总资产、982.9 亿元净资产的数据信息;全市农村承包
11、合同 98%已建立了电子档案,流转面积 80%已录入系统。不止上海,江苏、浙江、山西、河南、北京等省(市)85%以上的乡镇也已建立了集体“三资”监管平台,部分地方已经实现了由单机向网络的升级。 涉农电子政务的推行,农业生产经营监测系统的建立健全,使各级农业部门科学决策、主动应对的水平大大提升。 6在以信息化推动农业行政管理高效透明的同时,农业部还以提供灵活便捷的信息服务为目标,积极构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拓宽信息服务领域,农民一机在手,就可以享受便捷高效及时的信息服务。 以“三电合一”工程建设为抓手,农业部精心构建了全国“12316”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体系。以“12316”热线为纽带,包括农业
12、信息网站、电视节目、手机短(彩)信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农业信息服务格局初步形成。 “12316”每年咨询人数上千万人次,帮助农民增收和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超过 50 亿元,在很多地方已成为农民和专家的直通线、农民和市场的中继线、农民和政府的连心线。 在北京, “12316”热线改变了一个叫彭福龙的昌平区农民的生活,使他从菜农转型为农业观光园的“老板” 。因遇到生产技术难题,他给北京农业公益服务热线“12316”打电话,值守的热线专家曹华不但帮他解决了技术难题,还帮着他引进观赏椒、羽衣甘蓝等 50 多种特色盆栽蔬菜,3000 多盆形状各异的蔬菜作物把原有的大棚打造成了创业农业观光园,光门票收入就
13、达百万元。自 2008 年开通的北京农业公益服务热线“12316”,增加了在线视频和三方通话,如今也开始“转型”不仅关注农民的生产、经营及政策、法律咨询,也成了城里人京郊游、特色采摘、阳台种菜的“百事通” 。 经过多年努力,各级农业部门初步搭建了面向农民需求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科技、市场、政策等各类信息。据统计,我国农业网站数量已达 3.1 万多家,其中政府建立的有 4000 多家。全国 100%的省级农业部门设立了信息化职能机构,97%的地市级农业部门、80%以上7的县级农业部门设有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机构,70%以上的乡镇成立了信息服务站,乡村信息服务站点逾 100 万个。 农业综合
14、信息服务日渐综合化、多样化的同时,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模式也不断丰富,政府主导型服务模式蓬勃发展,社会参与型服务模式快速推进,增强了信息化建设投入,丰富了信息化服务内容。 此外,农民合作组织主导的社会化运作模式也风生水起。山东省东营市“百姓科技”模式是以信息协会为龙头、以百姓使者为支撑、以农民会员为主体的信息服务模式,延伸到山东 6 个地市 20 多个县,发展百姓科技农民会员 5 万多户。河南省兴华农业信息服务专业合作社,在 4万多个村组建立了服务点,吸纳 2.5 万多家基层商店成为社员店。 如今,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社会组织等共同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大格局方兴未艾,农业信息化大发展的画卷在中国大
15、地上徐徐展开。 我国农业信息化亟待进一步推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信息化日益显示出改造、提升传统农业的独特优势。但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城镇化的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全社会需求的迫切,为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推进农业信息化,仍有许多问题亟待破解。 整体发展水平低。一些地方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是基层农业信息基础条件严重不足,农村电脑普及率低,信息传输在乡、村、户环节出现“梗阻” ,信息化“最后一公里”成为制约农民获取信息8的主要问题;同时,符合区域产业发展特点、针对性、及时性、有
16、效性的信息严重不足,信息服务的“最初一公里”成为农业农村信息化的瓶颈。 发展不平衡。一方面,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较快的地区相对较高,偏远、贫穷的欠发达地区信息化水平普遍偏低;另一方面,领域发展不平衡,生产和经营环节信息技术应用落后于电子政务和信息服务发展。 投入严重不足。由于农业生产过程长、生产类型及农产品多样、农村经济社会管理复杂等特性,决定了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内容极其复杂,农业信息系统和产品的普适性较低,需要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 对此,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 2012 年 11 月在调研北京市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时强调,尽管农业农村信息化有了长足进展,但与中央的要求相比、与社会发展进步需要相比、与广大群众的期待相比,农业农村信息化还有很大差距,真正使信息化融入农业现代化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任重道远。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农业现代化为农业信息化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和领域,农业信息化为农业现代化架起了通往未来的金桥。我们有理由相信,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各级农业部门积极推动,社会力量热情参与,新时期的农业信息化工作将在“四化同步”的征程中取得新突破,中国现代农业的信息化之路一定会实现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