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思想的火花,激发求知的欲望.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5623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碰撞思想的火花,激发求知的欲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碰撞思想的火花,激发求知的欲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碰撞思想的火花,激发求知的欲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碰撞思想的火花,激发求知的欲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碰撞思想的火花,激发求知的欲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碰撞思想的火花,激发求知的欲望摘 要:课堂讨论是实现由“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教学模式向“学生中心”教学模式转变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突出教学民主、尊重学生话语权的新课改本质要求。但是,目前部分初中学校,由于学生的特殊性,加之一些教师对课堂讨论认识不深刻,把握不准确,使数学课的课堂讨论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使得课堂讨论要么呈现出类似流行歌曲演唱会的“盛况” ,表面轰轰烈烈,实际上学生收获不多;冷场,参与面不广,效率不高。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讨论;问题现象;提高对策;教学实效 一、 “学为中心”模式下课堂讨论失效的现象及原因 现象一:盲目实施,流于形式 小组讨论并不是调节课堂气氛、使课上得热

2、闹的手段。为讨论而讨论,追求形式,讲究过场是无益的。还有我们也常在课堂上看到这样的情况:老师宣布小组开始讨论,学生们转身、调座位、坐稳后,面面相觑,慢慢回想老师的提问。一位学生在发言时,其他同学也聊上了,大家各说各的,没过一会儿,老师就宣布讨论结束。讨论时间的利用率很低,学生不知道怎样讨论,以为只要说了话就算是讨论了。教师只注重个别精英同学的精彩发言,而忽视了同学们是怎样讨论的。是不是每个成员都参与讨论了?在讨论中是否有交流、有补充、有争论,每一个成员是不是都在讨论中提高了认识,拓宽了思路?经过讨论,是不是形成2了一个小组意见? 现象二: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游离 小组讨论学习的“产品”应是小组中

3、各成员智慧的结晶。然而,我们常常发现,小组活动中个别平时学习成绩很好或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同学们对其期望值很高的学生往往处于“权威”地位,承担小组大部分甚至全部的任务,经常受到老师表扬。而小组中的多数成员则听之任之,谈不上对小组活动负责任,甘愿搭乘“顺风车” ,尤其是后进生,他们只作壁上观。这使多数学生服从“权威” ,滋生惰性,丧失自己的责任感,使小组讨论失去讨论的意义,最终导致“少数人在学习,多数人游离于小组讨论活动过程之外”的状况。 现象三:缺乏独立思考,讨论时间不充裕 现实中的情况往往是,老师布置完任务,学生就开始讨论,所有学生同时说,对他人的观点也没有思考。另外,课堂上经常有老师怕

4、超过预定时间,完成不了预定的教案,在学生讨论时没有安排充裕的时间,致使学生的讨论仓促、忙乱。往往是讨论开始不到 5 分钟,老师就宣布讨论结束,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有的还没有进入主题,甚至还有的没分配好角色。 现象四:讨论氛围沉闷,层次把握不准 讨论时有的老师只在乎符合常理的答案,对那些奇思妙想往往不愿意接受,过于注重知识的准确性,使得有些同学想说又怕说错,没有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久而久之,到最后参与讨论的人就会越来越少,课堂气氛就会越来越沉闷。 3现象五:讨论形式单调,中心不突出 方式多样是小组讨论具有吸引力和适应性的重要前提。然而,我们开展的常常是同桌的或是前后桌的讨论,面对同样的形式、熟悉

5、的面孔,时间一长,学生自然会越来越不感兴趣了。 现象六:宏观调控不好,管理能力欠缺 在小组讨论实施过程中,课堂纪律不好管理,几十个学生在一起上课时,课堂秩序良好,教师的讲课和学生的回答有条有理。可一旦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室里面就吵得像个集市,难以管理。另外,开展讨论时,大家都没有话说,不知道如何开展,还不如老师在上面提问,学生在下面举手回答来得有效率。 二、提高数学课堂讨论实效性的对策 (一)时机选择是关键适时 1.在新知识的生长点展开讨论 数学教学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高级学习是以初级学习为前提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在知识产生的关键处设置问

6、题,组织学生讨论,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例如,在八年级下册“方差和标准差”教学中,先给出合作学习的内容: 甲、乙两名运动员的射击测试成绩表 现教练打算从中挑选一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应选谁? 因为前面已经学习了平均数的相关知识,学生很自然地想到应该先4比较两人的平均成绩,但通过计算后发现两人的平均成绩相同,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在平均成绩相同的情况下,应考虑什么因素?(学生思考、讨论后得出结论:应比较两人成绩的稳定性) 。然后通过画甲、乙两人射击成绩的折线统计图,得到甲成绩更稳定的结论。这时教师可进一步启发大家:如果每次遇到这样的问题都需要画折线统计图的话是不是很麻烦,能不能在数

7、学中引进这样一个量,可以用来表示数据的波动情况,这个量该怎样表述?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对方差的概念就有了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2.在教学的重点处展开讨论 围绕教学重点组织讨论,往往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思维步步深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在“有理数的乘法”教学中,为了解决(-3)2=?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把(-3)2 转化为一个实际问题。因为 32=6 容易举出一个实际问题的例子,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比较“3”与“-3” ,它们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进而鼓励学生从自己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入手,如,行程问题、温度、水位

8、、股票的升降问题、营销问题等,举出与其生活较为接近的实例,最后由各小组派代表交流讨论结果,通过这样的交流讨论,使学生初步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亲身经历和体验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 3.在问题的疑难处展开讨论 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对抽象的数学知识会产生理解上的困难,在知识的处理与转换时易发生障碍,教师应及时给予启迪引导,帮助学5生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排除障碍,继续思考,从而攻克疑难问题。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教学中,通过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平行四边形一般的判定方法:(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

9、平行四边形;(4)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那么,满足下列条件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1)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边相等;(2)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角相等;(3)一组对边相等,一组对角相等。 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对于问题(1) (2)学生很快能达成共识:(1)可以举出等腰梯形的反例, (2)可以证明是平行四边形,但对于问题(3)很多学生举棋不定,一方面不能证明这一定是平行四边形,另一方面又举不出反例,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讨论。 4.在故意出错处展开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现思维障碍处,

10、有针对性地设计错误点,引导学生去讨论,让学生来纠正,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韦达定理”教学中有这样一例: 已知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 x2-2mx+(m2-2m)=0 的两根分别为 x1和 x2,且 x12+x22=6,求 m 的值。 在这个问题中,学生往往会利用韦达定理先求出6x1+x2=2m,x1x2=m2-2m,然后由 x12+x22=6,求出 m=-3 或 1,这时可要求学生展开讨论:你们觉得这两个值都符合题意吗?有没有要舍去的值?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利用韦达定理的前提是一元二次方程必须有两个根,即 b2-4ac0。 (二)过程调控是中心适度 一次成功的课

11、堂讨论除了选择适当的讨论内容、安排合理的讨论时间之外,还离不开教师适时地组织和引导。在课堂讨论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教师在没有刻意把讨论方向限制于某种结论时,学生的讨论会显得格外生动和丰富多彩。而一旦教师给讨论附加了种种条件,通过各种暗示试图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预先设置的圈内时,讨论的激烈程度和有效程度则会受到影响,学生会表现出拘谨、消极甚至讨论不起来的现象。因此,在课堂讨论中,教师既不能“放羊” ,彻底放手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自由讨论,也不能去主宰,抑制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应讲究组织引导的策略。 1.介入讨论“启明星” 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这样才能听到学生的心声,才能清楚地了解

12、组织形式的利弊和讨论时间的长短,从而不断改进讨论的方式方法,提高讨论效果。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要学会专心地倾听学生的发言,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讨论进程。当学生纠缠于枝节而忽视主题时,当出现事实上的错误或逻辑错误时,当各组发言不均时,当出现无人发言局面时,当观点被重复提出时,当思维出现停滞时,当出现争执不休时等,课堂上就应该及时出现教师的声音,适7时、适量地介入讨论,以确保讨论的顺利进行。在讨论过程中的某些中间环节上,教师还可以适时地做简短的阶段性小结,以明确当前面临的问题。这既可以帮助学生概括已走过的思维轨迹,预示下一步的讨论方向,又教会了学生讨论的方法。教师还应“重点关照”性格内向、表达

13、能力欠佳、反应较慢的学生,有意识地给这些学生创造弥补缺憾的机会,可用指定发言的形式给他们另一种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倾听,用批判的眼光和思维对待他人的发言,这本身就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好做法。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该作出画龙点睛式的点评或给予激励性的、客观真实的评价。 2.科学分组有组织 科学分组,适时调控是课堂讨论有效进行的组织保证。课堂讨论是以小组讨论为主,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与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分组,坚持“学科互补、性格互补”的原则,每个小组应以 46 人为宜。在分组的基础上,小组内部成员还需进一步进行角色分工,找出记录员、小组发言人、组长等,

14、明确各自的职责,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和群策群力,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小组成员的角色还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换。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境把握课堂讨论的节奏,积极参与,适时介人,及时引导,做好讨论的组织调控工作。 3.分层推进有条理 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等腰三角形”这一章里,我们知道“知一求二,已知等腰三角形一个内角的度数可求三角形另外两角”的问题,经常要8进行分类讨论,但学生往往会忽略这一点,对此我设置了如下问题: 问题 1:顶角为 50时,它的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多少? 问题 2:底角为 50时,它的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多少? 问题 3:有一个内角为 50时,它的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

15、分别为多少?有一个内角为 150时,它的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多少? 问题 4:从前面几个问题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度数为 n,它的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多少? (适时追问:在什么情况下,能唯一确定其他两个内角的度数?什么情况下不能?需要分类讨论?) 说明:四个问题从易到难,一环扣一环,可以面向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问题 1 和问题 2 对学生的要求较低,体现了面向全体这一原则,只要学生等腰三角形的基础知识过关,都可以求得另外角的度数;问题3 对学生的要求有所提高,在看到“有一个内角”这个条件时,能否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个已知角是三角形的顶角还是底角?” ,这一点对于中等

16、生和后进生就是一个区别,在问题需要分类讨论的情况下,如果学生能回答准确,没有遗漏的答案,我想他的自信心将进一步增强,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进而扬起奋战下一问的勇气;问题 4 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涉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 ,我认为只有优秀学生学习存在“内隐学习” ,能对做题中出现的情况加以分析、总结,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分类讨论意识;而更多的中等生的学习还是停留在操作层面上。以上问题的设计既顾及了全体,又对中等生和优等生是一种挑战,让他们“吃得饱”和“吃得好” ,使课堂讨论达到“百花齐放” 。 94.民主平等造气氛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发言,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坚持无批评原则,

17、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见解要珍惜和尊重。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有了较大的自由度,就会积极思考、大胆交流,充分把握展现自己的机会。 5.主题引导不偏向 当讨论偏离主题时,老师要有意引导,使讨论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当讨论僵持不下、各执一方时,要果断仲裁,解决争端;当讨论陷入沉闷时,要及时给予启发和引导,鼓励学生勇于解释材料、假设、挑战、证据,或批判对方的观点;当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及时总结讨论中的优缺点,对学生讨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和深入地分析,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扩展、升华,同时让学生在方法论方面再受到启迪和提高。 (三)方式选择是重点适中 组织好课堂讨论,方式方法是提高课堂

18、效率的有力支撑。 1.注意细节 (1)教师和学生一道采用“自下而上,民主集中制”原则制定课堂讨论规则。经过学生民主讨论的规章制度,有利于提高和加强学生自身约束力,保证课堂讨论的有序进行,提高课堂讨论效率。 (2)教给学生课堂讨论的策略技巧。当学生遇到表达困难时,教师可采用替代、转述、重组、释义等方法帮助学生回忆一时难以记起的某些知识;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恰当地利用手势、眼神、面部表情或体态动作等形、体语言表10达自己。 (3)给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学习目标具有定向、激励和评价作用,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成效。布置任务时,难度要适中,把握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 (4)合理分组,分角色,责任到人

19、。合作学习主张“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的分组原则。组员最好按成绩的好、中、差合理搭配,人数不宜太多或太少。教师还要依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特长适当分配成员角色,如:主持人、记录员、监督员和发言人等。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 。 (5)教师参与讨论,给学生以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调控和辅导,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对交流中出现的障碍及时加以排除,保证讨论始终围绕主题进行。 2.及时深化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教师事先设计好的问题抛给学生后,学生会作出教师意想不到的回答,也就是产生课堂预设与生成不一致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因势利导,调整上课的节奏,有必要的话还需组织学生开展讨论。 例如,在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课的教学中,练习完成后我让学生谈谈学习体会。有一个学生说:“既然公式法是由配方法而得的,而且适合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再说配方法解方程很麻烦,容易错,那么配方法就不重要了,可以不再用它解方程了。 ”马上其他同学都表示有同感,纷纷议论开了。这时我没有马上给予针对性的回答,而是干脆让学生展开讨论,先讨论配方法到底重不重要,再讨论哪些方程用配方法解简单。经过积极认真地讨论,他们认为配方法是重要的,没有配方法就没有公式法,像 x2+2x-399=0 一类的方程用配方法解是很简单的。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