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区域文化研究的时空概念及未来趋势【摘要】区域文化研究应注意文化区域的时间性和空间性,注意自觉借鉴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拓宽深化区域文化研究的新领域,进一步加强文化传播与跨区域文化研究,处理好整体与区域之间的关系,科学审视区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文化区域;时间;空间;多学科;跨区域;整体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13)01-01694 严格意义上的地理区域概念是西方文化人类学家较早提出并逐渐在历史学、地理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普遍使用的。19 世纪末,德国著名民族学家巴斯蒂安在他的地理区域说1中明确提出“地理区域”的基
2、本概念,他认为,每个民族文化都有一个分布的地理区域,并受地理环境的影响。20 世纪的美国人类学派不少学者更加注意文化要素的分布和传播问题。被誉为现代人类学之父、现代人类学的建造者和设计者的博厄斯在整理民族学资料,进行陈列品分类时提出了“文化区域”的概念2。以后,魏斯勒在他的美洲印第安人一书中,把美洲大陆印第安人文化设定为 15 个文化区域,并绘制了一系列文化现象的分布地图。魏斯勒把南美洲的印第安人分为两大“文化区” ,即原始狩猎文化区和农业文化区。克罗伯在北美土著民的文化区域和自然区域一书中,将北美土著民的文化区域分为 6 个大区和 21 个小区。他认为从中心向周围2的文化影响是逐渐减弱的,在
3、空间上没有明确的界限。他非常重视自然植被区域,而且欲从植被变迁的类比中去理解文化变迁的过程。由魏斯勒和克罗伯等创立的文化区域研究,是美国人类学派所获得最有效的文化地域研究方法之一。继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学术界对吴越文化的研究,30 年代末到 40 年代对巴蜀文化的研究之后,随着田野考古工作的全面展开与区系类型理论的建立及文化人类学、历史地理学等学科体系的益趋完备,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热潮的推动下,区域文化的研究蓬勃发展,并日渐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发展态势, “古代区域文化研究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开始成熟的阶段”3。在此特定的学术背景下,对区域文化的相关理论进行更为深入和理性的思考,不仅有助于推进
4、区域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化,而且有益于对区域文化研究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把握。本文以区域文化的时空概念为探讨重点,并对目前区域文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略陈管见,以期求教于学界同仁与方家。 一、文化区域的时间性与区域文化的时间维度 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考古学家对考古学上的夏文化如此定义:夏文化是指夏代在其王朝统辖地域内夏族(或以夏族为主体的人群)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存。考古学家将夏文化限定在一定时间、地域和族属范围内,其既不包括夏代其他各族的遗存,也不是指夏族从始至终的文化。按照先秦时期的历史发展进程,历经汤武革命,商文化覆
5、盖并取代夏文化,周文化覆盖并取代商文化,不仅实现了夏商、商周之际的两次王朝更替,同时通过借用、涵化等途径,不断加速着原3有旧的文化因素的消亡和变迁,形成新的文化区。夏商周文化区域不断被解构与重构的史实充分说明,人类历史上并不存在永恒凝固的文化区域和区域文化。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疆域空前辽阔的第一个大一统时期,班固汉书地理志卷末以史记-货殖列传为基础,分述了以秦、魏、周、韩、郑、陈、赵、燕、齐、鲁、宋、卫、楚、吴、粤(越)等古国划分的全国一些主要区域的世系、沿革、疆域、城邑、风俗、物产等,肇中国古代区域文化研究之端绪。目前,国内不少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强化学术研究特色,陆续成立了
6、巴蜀文化、吴文化、齐鲁文化、楚文化、赵文化、越文化等文化的研究中心、研究所乃至研究院,推出了不少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对于区域文化研究的深化与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学者对于以上区域文化的时间概念,并不明确,自然在认识上更难统一。有专家指出, “以方国辖区命名的齐鲁文化、燕赵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是相对于从夏商周至秦汉这一历史时期的方国文化的空间分布” , “但秦汉以后中国的地域文化实际上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统一中央帝国的建立并导致行政区划的不断变化,大规模移民引起各地居民成分的改变和经济、政治、文化重心的转移,加之中国古代文化内涵与特质本身也
7、在不断地演变发展,因而以先秦的方国文化来表述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地域文化,确实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4由此可见,目前的学术界对区域文化的时间性要素,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故难免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 二、文化区域的空间性与区域文化的解构及重构 4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战争及自然灾害等因素引发的人群流动,往往不断在旧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催生出具有不同特质和内涵的新的文化,从而形成新的文化区域。区域文化在不断解构与重构过程中,区域空间不断随之发生变化。诸如秦王朝完成天下一统, “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b,在此背景下,旧的文化区随着新的行政区的划分被重构。从中国古代的历史实际看,历代统治者在划分行政区
8、域的空间范围时,往往要综合考虑自然的、人文的因素,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政治上的统治和管理。与此同时, “在行政权力充分支配社会生活的古代中国,行政区域的建置对文化区的形成或强化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j。显然,随着秦灭六国,以方国辖区命名的文化区诸如前文所举齐鲁文化、燕赵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由于人群流动和文化融合,到秦汉以后逐渐被新的地域文化所取代。与此同时,具有更为鲜明地域特征的区域文化,诸如河洛文化、关陇文化、湖湘文化、岭南文化等则分别以新的区域空间和文化特质,培育出中华文化的一支支绚丽多姿的奇葩。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相互吸收融合,共同奠定了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的根基。 和传统的区域文
9、化研究不同,近年来学术界更加关注到文化区域解构与重构现象,研究特色更为鲜明。如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整体组成部分之一,其植根于河洛文化,肇因于大规模的移民南迁,客家人在语言、信仰、民俗、民居建筑等诸文化要素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有特色的文化体系。一些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以客家文化作为研究对象,取得了一批丰厚的成果。徽州地区自唐宋以后逐渐形成了以宗族制为基5础的独特的社会结构,并形成和积淀了独特的区域文化,一些徽学研究中心则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以徽州典籍文献与文书、徽州社会经济史、徽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为研究方向,推出了一大批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由此可见,区域文化的研究领域正在不断拓展,学术研
10、究不断深化。 三、区域文化研究未来趋势的几点看法 目前的区域文化研究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笔者就目前区域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略陈管见。 (一)自觉借鉴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拓宽深化区域文化研究的新领域 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因而成为多学科探究、阐发、争鸣的对象。2005 年 10 月,由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华文化论坛编辑部协办的“巴蜀文化研究新趋势国际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即围绕巴蜀文化研究中的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等方面的新发现、新问题、新成果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在巴蜀文明特征、国家与文明起源、城市
11、、青铜器、文字、民族、宗教、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新成果。2010 年 9 月由广东省政协、河南省政协和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主办的第九届河洛文化学术研讨会上,议题涉及文学、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艺术学、文化人类学、地理学、政治学、社会学、人口学、天文学、宗教学等学科领域,与会专家从不同视角、不同的维度,探讨河洛文化与岭南文化的承传与互动、升华与发展,以进一步挖掘、彰显河洛文化和岭南文化的时代价值。多学科的交叉、渗透是目前学术研究的6普遍趋势。同样,区域文化研究领域的拓宽与深化,有赖于加强多科际之间的整合,自觉借鉴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二)进一步加强文化传播与跨区域文化研究 任何一种区
12、域文化从来都不是独立存在和发展的。以传播的理论来解释文化,自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原始文化一书 1871 年发表以来,便为人类学家所应用。以后,传播学派的先驱德国人类学家拉策尔根据历史和地理的事实材料,用实证的方法开创了文化传播的研究。他认为,研究文化的地理分布对于研究各族历史有特殊价值,各族间的联系,包括诸如战争、贸易、通婚、迁徙等,都能导致各种文化现象的转移。当代人类学家普遍认为,拉策尔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研究文化关系史的一种方法。2010 年 6 月,中国先秦史学会、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重庆巴文化研究会主办的“2010 长江三峡古文
13、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先秦史学会第九届年会”上,不少学者分别就三峡古文化与周邻地区古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有的学者指出:“三峡地区与中原地区早在史前时期,就发生着一些联系。夏商周时期这种联系不断加强。春秋战国时期,三峡地区先后受到楚、秦两地的直接影响,也间接受中原文化的影响。秦汉时期国家统一,三峡地区文化被以中原地区为代表的秦汉文化迅速同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7有的学者指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峡江地区,存在着城背溪文化、楠木园文化早期遗存、藕塘遗存和玉溪文化四类遗存,这些文化相互之间发生了非常密切的互动和交流。 ”8由此可见,不少学者更加关注文化传播与7跨区域文化
14、的研究,这也昭示着未来区域文化研究的若干重要学术趋势。(三)处理好整体与区域之间的关系,科学审视区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近年来区域文化研究蓬勃发展,但从整体上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气氛十分淡薄,令人信服的整体研究微乎其微。学术界普遍赞同,区域文化的研究最终还是要回到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整体研究中来。正如李学勤先生所说, “分区域的研究不等于把整个中国历史文化割裂,相反地必须以历史文化的综观作为背景,才能透彻地认识各个区域文化的特质,并看到区域文化间如何交流融会,如百川之汇海,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辉煌文化”9。这表明,在加强区域文化研究的同时,迫切需要继续重视整体文化的研究。有的学者指出:“
15、对整体和区域研究的整合和有机统一,这必将是未来中国区域文化研究的取向。 ”10在此学术背景下,重新科学审视区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显得尤为必要。严文明先生指出:“近年来关于中国文明起源地的考古学研究中,位于江浙地区的良渚文化和燕辽地区的红山文化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同时在海岱地区、两湖地区、川西平原乃至陇东山地也都有十分重要的发现而为大家所瞩目。相比之下,一向被人们所特别关注的中原,特别是作为中原核心的伊洛一郑州地区,反而显得不那么突出。这种情况使得许多人对于中国文明究竟是不是从中原发源的产生了怀疑,觉得有必要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模式进行深刻的反思。于是多元论或多元一体说应运而生。这
16、是一个重大的转变,由此人们对中国早期文明发生发展进程的复8杂性开始有了崭新的认识,因而也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但如果走到另一个极端,以为中原在中国文明发生期仅仅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那也决不符合事实。 ”考古学资料表明,在中国文明起源的过程中,各种区域文化所发挥的作用明显是有差异的。长江流域上中、下、游文明的形成,均有黄河流域夏商文化的参与,其正式进入文明阶段的时间也正是商文化最强大最具有外扩能力的时候。长江中游是直接纳入商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下游和上游虽有自己原来的基础,但商文化的影响,尤其是青铜器、玉器的制作与使用在长江下游和上游古国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的学者指出,以“满天星斗”形容
17、中国文明的起源符合历史实际,是正确的。但夏、商文明在中国古代统文明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主导的、核心的作用也应予以充分肯定11。处理好整体与区域之间的关系,科学审视区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则是目前区域文化研究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zur Lehere den Geographischen Provinzen,1886. 2Totems and reachers,Perspectives on the History of Anthropology,edited by Sydel Silverman,p,3,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1
18、981. 39李学勤,多彩的古代区域文化J,文史知识,1989, (7). 46朱汉民,文化区域的空间性与时间性N,光明日报,2005-5-25. 95汉书地理志上M,北京:中华书局,1962. 7程有为,论先秦时期的中原文化及其与中原文化的关系A,长江,三峡古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先秦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11. 8赵瑞民,赵杰,试析峡江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发展轨迹A长江三峡古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先秦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11. 10王健,李毅,整体与区域: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空间转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 (1). 11李伯谦,长江流域文明的进程J,考古与文物,1997, (4). (责任编辑 邹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