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人文重镇形成的文化生态摘要:明代的黄州府科甲鼎盛,教育发达,著作浩繁,著名小说与黄州府结缘,思想学术领一时之风骚,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与李贽在黄安、麻城的惊世骇俗之论是明代科技与人文的双子星座,黄州府成为湖北的人文重镇。这种人文气象的形成是地缘政治、历史积淀、经济发展、教育以及结社讲学之风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黄州府;人文重镇;文化生态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03-0106-08 清代道光朝著名文臣、两江总督、湖南人陶澍说:“汉魏以来,襄、郑一带衣冠极盛,近则文风首推武、汉、黄三属,而安陆、荆州、德安、沔阳次之,襄阳远不逮矣。
2、 ”陶公目光犀利,所论湖北人文的发展大势不差,只不过他所说的“近”不够明确,是宋、元,还是明、清?尤其是把“武昌府” 、 “汉阳府”排在“黄州府”之前。不知出自何种标准?若论朱明王朝,则黄州府的人口数、进士人数、书院数以及湖北艺文志及其补遗中的著作人数等各项指标均居湖北省第一位,尤其是明代黄州府弦歌不绝,一流大师云集,思想学术领一时之风骚。黄州府并非湖北的中心城市,在明代却成为湖北的人文重镇,对这种人文气象形成的文化生态的探讨,无论是对区域文化史的研究还是对当下的文化建设都意义重大。 2一、明代黄州府的人文气象略探 明代的湖北是继先秦、两汉三国之后人文历史的又一高峰,故汉阳徐澄宇为湖北诗征征诗
3、启云:“朱明代兴,文风大振。诗言四派,楚居其三。 ”荆州、襄阳和黄州府曾经是湖北人文发展史上的三大重镇。具体而言:“春秋战国时代湖北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在荆州附近的郢。从汉代开始,襄阳渐有取代荆州成为湖北重心之势。从明代开始,湖北的经济和文化就进入了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的时代。武汉周围的黄州府、武昌府、汉阳府,无论就学校数、科举考试中式人数,还是所出文化名人数,都高于省内其他地区;荆州府、襄阳府在省内仍属发达地区,但其领先和重心的地位已经丧失,退居到次要地位。 ”据张建民研究, “有明一代,湖北各府州县科举进士总计达 11 19人。全省八个府中,以黄州府中进士人数最多,达 321 人;其次
4、为武昌府 232 人:荆州府 190 人;承天府 147 人;德安府 108 人;襄阳府 68 人;汉阳府 43 人;郧阳府 10 人。 ” 如果说科举最高级别的进士还不能完全代表人才的话,那么作为文化化石的古籍和文化结晶体的著作是有说服力的。据湖北艺文志及其补遗中的湖北古代著述人物表统计,有明一代可考的湖北各州府的著作数量为:黄州府 406 人,武昌府 185 人,荆州府 164 人,德安府 90 人,直隶安陆州 75 人,直隶沔阳州 51 人,汉阳府 42 人,襄阳府 33 人,郧阳府 7 人。故嘉靖乙未进士王廷瞻在黄州府志后序中说:“夫黄,在楚称巨郡。而文献尤甲诸郡。 ”又说:“黄既为楚
5、巨郡,声名文物,又与海内大区相比数。 ”声名文物之盛又以思想学术为标高, “在3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政治思想、道德伦理思想、文艺思想、科技思想以及社会风尚等精神文化的诸多侧面,往往杂糅于学术著作之中,因此,我们把思想学术史作为狭义文化史的主干看待” 。而哲学又执思想学术之牛耳, “宋明哲学有三个里程碑,分别以天理 、 良知 、 童心为最高范畴,而以童心为最高范畴的哲学体系,正是李贽的创造。 ”而成就李贽的正是黄州府的山水与人文, “黄州,山水清远,土风厚善。其民寡求而不争,其士静而文,朴而不陋。虽闾巷小民,知尊爱贤者。 ”一个外乡人客居黄安、麻城达十七、八年之久,其间以开风气之先“必自楚人始”
6、自信的公安三袁、状元焦竑、汪可受、周柳塘等纷纷前往麻城,砥砺学问,激扬文字,黄州府成为人文荟萃之中心,李贽与耿定向的每一次论争,朝野侧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与李贽在黄安、麻城的惊世骇俗之论是明代科技与人文的双子星座。 二、黄州府成为湖北人文重镇的文化生态根基 (一)湖广行省地缘政治结构的流变 “湖广之形胜在武昌乎?在襄阳乎?抑在荆州乎?日: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 ”这是清人顾祖禹从政治军事的角度论述湖广之形胜,但巧合的是荆州、襄阳、武昌历史上都曾经是湖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种中心地位的形成与地缘政治结构关系紧密, “对于古代中国社会来说,地缘政治
7、结构是受地方行政制度与自然环境双重约束下所形成的区域空间结构”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从西周到北宋,中国的中央政府主要建在北方,都城主要在西安一洛阳一开封一线,荆州和襄阳得此地缘之利, “盖天下之形4势视建都者为推移,藩屏之疏密视建都之向背何如耳” 。故江陵和襄阳在元代以前曾是湖北的行政中心,宋代以后鄂州(今武昌)地位上升,成为湖北的重心,但其行政中心的地位并未确立。到了元代鄂州成为湖广行省的治所,鄂州才全面确立大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1281 年,原来迁移至湖南潭州的湖广行省治所又迁回鄂州,于是鄂州正式成为湖北的行政中心,成宗大德五年(1301 年)改鄂州路为武昌路,后又改为武昌府。这样自楚
8、昭王十一年冬(公元前 505 年)起,郢(大约在战国中晚期之际被称为江陵)作为楚国都城,在近一千八百年的时间里,湖北的行政中心在江陵和襄阳,黄州府远离湖北的行政中心。宋元之世,蕲、黄二州分治,宋代蕲州、黄州属淮南西路,其治所在寿州,今安徽凤台;元代蕲州路、黄州路属河南江北行省,其治所在汴梁,今河南开封,宋元二世蕲黄均处于所在省的偏远地带,远离其行政中心,故王葆心说:“宋、元之交。吾蕲黄以边傲,文化榛芜。 ” 朱明代兴,湖广进入了“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的时代,武昌成为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黄州府毗邻武昌,一变其两千年来的不利地位,获得区位优势。洪武十一年(1378 年)明政府将蕲州归属黄
9、州府,实现了“蕲黄合一” 。标志着自东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以来近千年两州分治局面的结束。受此地缘政治和行政区划变动的影响,黄州府文化勃兴。从先秦至清康熙之世,黄州府古籍见之于四库全书的有 40 人的著作,其中最早的在唐代,乃贞元间蕲州人卢储,绝句两首;宋代有 7 人;其余均为明清之人,且有明一代共 23 人,尤其是出现了享誉全国的一流大学者,如医药学家李时珍,理学家顾问、顾阙,竟陵派5代表作家刘侗等。哲学大师黄冈人熊十力在问津学会启中总结道:“有明心学之兴,黄冈郭氏、黄安耿氏、蕲春顾氏,并为荆楚大师。 ”又据湖北历史人物词典记载,宋元之世,黄州府人物占全省 12%,而明、清、民国之世则分
10、别占 30%、36%、34%。足见地缘政治与行政区划的产生对区域文化的发展作用巨大。 (二)历史积淀是文化复兴的基石 王葆心在总结明代黄州府麻城县的科举之盛时说:“大抵人文科目、衣冠之兴衰。存乎一时之风气,如齐、鲁,如洛、闽,皆以地望表学术:次则捂绅科第,亦乘地望。 ”又说:“故风气之开,必积久乃成,成后亦可积久不灭;其灭也,必有种种摧败之方” 。这说明人文重镇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必积久乃成,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实事求是的说,黄州府历史上的居民多为少数民族。远古时期,三苗是也;夏商周时期,越楚争锋;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五水蛮强大滋生。相对而言蛮民文明进化较迟,故鄂东地域民风彪悍,而学风稀薄
11、。晚唐大诗人杜牧为黄州刺史时尚感叹:“黄境邻蔡,治出武夫,近五十年,令行一切,后有文吏,未尽削除。 ”蕲黄二州为隋伐陈的主战场。对结束天下分裂的局面起了重大作用。伴随着隋文帝平定南陈,居住在蕲黄二州地域的五水蛮同化进程加快, “其与夏人杂居者,则与诸华不别。其僻处山谷者,则言语不通,嗜好居处全异,颇与巴渝同俗。 ”在同化的过程中,蕲黄二州地域的民情风俗在悄悄发生改变,蕲春“人性并躁劲,风气果决。包藏祸害,视死如归,战而贵诈,此则其旧风也。自平陈之后,其俗颇变,尚淳质,好俭约,丧纪婚姻,率渐于礼,其俗之敝者,稍愈于古焉。 ”以平陈为界,蕲黄二州风俗大变,实乃文治教化之功。隋唐之世,天下重归一统,
12、强6大的中央集权,高度发达的文化,至杜牧为黄州刺史时,蕲黄二州地域已没有汉、蛮之别了, “黄州在大江之侧,云梦泽南。古有遗风,今尽华俗。 ”自杜牧守黄州,天地灵气,气节文章开始照临本邦,诚如陆游云:“然自牧之、王元之出守,又东坡先生、张文潜谪居,遂为名邦。 ”自唐历宋而至明,名儒硕彦,文采风流。道光癸卯举人、刑部郎中邓琛在光绪黄州府志序中总结道:“自宋王元之、苏子瞻二公气节文章照临此邦,山川亦勃发其清淑之气,笃生俊哲。自是以还,理学名儒,文采经济,史不绝书。见于明史者五十三人,文物声名,遂为楚中之冠。 ”由此可见,杜牧、王禹傅和苏东坡三位客籍名宦是黄州文化的播种者、传承者和奠基者。 会昌二年(
13、842 年)四月二十三日,杜牧从京城由比部员外郎外放黄州,直至会昌四年(844 年)九月离任。明弘治十四年黄州府志卷 5载:“杜牧,大和间为黄州刺史。有才名,多奇节,吏民怀服之。有诗见艺文。 ”杜牧守黄州乃黄州之幸。人民之福。当时的黄州还只是一个“户不满三万,税钱才三万贯”的下等州。杜牧出生于关中大族、文化世家,其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政治家和学者,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政治家和历史学家。先后任三朝宰相,作为文化世家的传人,杜牧曾自豪的说道:“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 ”杜牧本人才华横溢,其诗与李商隐并成为“小李杜”,尤以“七绝”见长。其作于黄州任上的怀
14、古咏史诗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不仅开创了咏黄州赤壁之先河,而且给黄州赤壁注入金石之声。堂堂剑气,7一扫晚唐诗风的靡靡之音,绮靡之气,在俊拔峭健之中,不失风华流美之致,其豪情与才气挥洒在黄州的山水之间。让黄州吏民怀服的不仅仅是诗文,而且还有一个为政者的人格魅力, “今者蒙恩,擢授刺史,专断刑罚,施行诏条,政之善恶,唯臣所系” 。作为一个文化巨子,杜牧对推行文治教化表现了高度的自信与自觉, “止一县宰,独能不徇时俗,自行教化,唯德是务,爱人如子,废鞭笞责削之文,用忠恕抚字之道,百里之内,勃生古风。 ”在某种意义上,杜牧是黄州文化的播种者,因为“
15、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落后地区的发展则更加与某些杰出人物密切相关。唐代江南、岭南等一些文化后发地区,其文化发展主要依靠先进文化的持续输入。文化输入的途径,除了民间的渠道之外,官方教化则更为重要。”圆 如果说杜牧来黄州是自我放逐的话,王禹傅则是被动选择,所幸的是他“不以谪为患” ,而是把自己融进黄州雄奇的山川之中,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从而开创了中国贬谪文学的新纪元,一种“忘却忧患得失的超迈人生态度” ,表现出“劲健高旷”的旷达情怀,诚如作者
16、自己所说“平生诗句多山水,谪宦谁知是胜游。 ”(听泉 )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屡遭贬谪却愈挫愈奋的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对黄州士人的精神世界影响巨大。 王禹偁可以说是黄州文化的传承者,作为宋初散文革新的先导者,他在送孙何序中说:“咸通以来,斯文不竞。革弊复古,宜其有闻。8”主张文章:“传道而明心。远师六经,近师吏部。使句之易道,义之易晓。又辅之以学,助之以气。 ”明确提出要以韩愈为师,强调以学问入文,文章以气为助,这是宋代诗文革新理论的先声。这些文章革新理论,直到咸平二年(999 年)三月二十七日赴黄州就任刺史以后,通过自己的诗文创作得以实现,尤以黄州新建小竹楼记传诵千古,既有古文的
17、畅达疏朗之美,又不失骈体的对称与铿锵。从文学史的角度看,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对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苏轼的赤壁赋影响巨大。从对黄州学子的影响来看,更是不可估量,王禹偁不仅把当时最新的诗文革新理论带到黄州,而且通过诗文创作为黄州学子提供了学习的样板。不仅如此,王禹偁冒着触犯神灵的风险,重修文宣王庙,在黄州人民的心中重建精神的殿堂,黄州学子终于有了自己学习的场所,对推动黄州的文教事业功德无量。然天妒英才,成平四年(1001 年)王禹偁改任蕲州刺史月余就“托体同山阿” ,卒年 48 岁。 “子规啼月小楼西” ,他的精魂与功业永远留在黄州,他也赢得“王黄州”之誉,个中缘由,诚如苏轼所说
18、“夫贤人君子,天之所以遗斯民,天下之所共有,而黄人独私以为宠,岂其尊德乐道,独异于他邦也欤?抑二公与此州之人,有宿昔之契?不可知也。元之为郡守,有德于民,民怀之不忘也固宜” 。 陈寅恪先生在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中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而苏东坡正是赵宋文化的集中代表者,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浪漫的赤子之心9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能多见的。 ”苏东坡是黄州文化的奠基者,
19、他对黄州人文的影响全面而深刻。具体而言,一是自苏子瞻谪居黄州,宋代一流文人和学者云集黄州,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江西诗派鼻祖的黄庭坚,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柯山张耒。二是黄州本土文人学者第一次崛起, “近世以诗得名,自言傅衣江西,尝作宗派图。自豫章以降,列陈师道、潘大临合二十五人以为法嗣,谓其源流皆出豫章也。 ”就籍贯而言,江西籍十一人,居第一,湖北籍六人,居第二,而这六人中五人是黄州府,即潘大临、潘大观、夏倪、林敏功、林敏修。三是大大普及了儒佛道三教文化,黄州人下层人士之中创造性人才井喷。东坡是文化的化身,佛心道骨,兼儒家济世之志,在黄州的山水间一路行来一路歌,与各色人等交朋友,尤其是与黄州下层
20、人士的交往,大大触发了这些“身为下贱”之人的创造之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 ”名医庞安常就是其中之人。庞安常不仅医术高明,而且文化修养极高,颖悟异常,据东坡志林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日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不书数字,辄深了人意。予戏之曰:予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又如江西诗派骨干成员,黄州诗人潘大临,隐居武昌樊口,沽酒为生,东坡居黄,收为门人,与东坡诗酒唱和,一日诗人谢无逸寄信潘大临,索其新作,大临回复道:“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恨为俗气所蔽
21、翳。10昨日闲卧,闻搅林风雨声,欣然起,题其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 。忽催租人至,遂败意,止此一句奉寄。闻者笑其迂阔。 ”异人并不一定是身居高位之人,但往往是创造性人才,是人间难得之士。四是创造了精彩纷呈的“黄州赤壁文化” ,正如鄂东文史专家余彦文先生在黄州赤壁文化序言中所说的那样:“黄州赤壁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雅文化的典范,是中国士大夫文化的精华。 ”自东坡以后,黄州赤壁由“周郎赤壁”向“东坡赤壁”的转变,实现了“周郎事功”向“东坡文章”的飞跃。 经历唐宋元三世之积淀,至朱明之世,黄州府文化世家大兴,这是历史积淀的必然结果,也是文化大兴之标志。据中国文化世家荆楚卷统计,湖北湖南
22、有 74 家“文化世家” ,其中湖北省有 32 家,而黄州府有 15 家,居第一,而这 15 家中,除了黄冈潘氏世家是宋代以外,其余十四家均为明清以后。明代黄州府著名的文化世家有蕲州的顾(顾问、顾阙) 、冯(冯天驭) 、郝(郝守正) 、李(时珍)蕲州四大家和黄安一麻城的耿、梅、刘、李、田五大名门望族。关于文化世家对学术文化的促进作用,陈寅恪先生曾在崔浩与寇谦之一文中有过精辟的论述:“东汉以后学术文化,其重心不在政治中心之首都。而分散于各地之名都大邑。是以地方大族盛门乃为学术文化之所寄托。中原经五胡之乱,而学术文化尚能保持不坠者,固由地方大族之力,而汉族之学术文化变为地方化及家门化矣。故论学术,只有家学之可言,而学术文化与大族盛门常不可分离也。 ”诚哉,斯言!李时珍在医学上所取得伟大成就,个中原因多多。但家学传承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蕲州李时珍家族四代行医。其父李言闻自幼饱读诗书,文化功底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