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的学理依据、理论内涵和美学特征.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6691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美的学理依据、理论内涵和美学特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生态美的学理依据、理论内涵和美学特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生态美的学理依据、理论内涵和美学特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生态美的学理依据、理论内涵和美学特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生态美的学理依据、理论内涵和美学特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生态美的学理依据、理论内涵和美学特征摘 要“生态美”是以生态系统中生命之间、生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协同和支持为前提的生命协同之美、生态和谐之美、宇宙大化之美。它以道家美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为学理支撑,以顺应生态规律、合乎生态秩序的“生态真”为基础,以构建合理生态伦理的“生态善”为目的。与传统的艺术美学相比,它更加关注生命活力之美、生态系统的和谐之美,更加突出生态审美的参与性和整体性。 关键词生态美;生态真;生态善;生态审美 中图分类号B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3)03-0085-05 生态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还时常面临传统美学的质疑,辩护者们在哲学基础、

2、研究对象、审美属性、美学范式等层面寻求生态美学的立身之本,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显然,生态美学是以生态学为基础的美学, “生态美学不同于传统美学的地方,就是它应当突出生态的最高原则这一定律,从而从生态的高度来评判美学活动,使得美学活动呈现出不同于传统美学所描述的一种新的景象” 。事实上,生态美学已经开发出一个美的新类型“生态美” (ecological beauty) ,它区别于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技术美。我认为,弄清楚“生态美”的生成学理、理论内涵和美学特征,是促进“生态美学”学科独立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2一、 “生态”何以能“美” 简言之, “生态美”即生态之美,但“生态”何以

3、能“美”呢?又是何种意义上的“美”呢? “生态学”一词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最早提出,指的是研究有机体和它们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后来者又提出“食物链” 、 “生态位” 、 “生态平衡” 、 “生物群落” 、 “生态圈” 、 “生态系统”等概念对之加以丰富和拓展,使得生态学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有机世界观:“它强调自然界相互作用过程是第一位的,所有的部分都与其他部分及整体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生态共同体的每一部分、每一小环境都与周围生态系统处于动态联系之中。处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小环境的有机体,都影响和受影响于整个由有生命的和非生命环境组成的网。 ”可见,生态学要强调的是生命之间、生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协同

4、和支持关系,奥斯丁就是在这里发现了生态之美。他说:“空气、水、植物在生命维持的循环中相互协同,这本身就是美的,并创造着美。 ”扩而言之,鱼与海洋,电子与质子,水与火,上帝与人,人与人,只要它/他们之间存在着“诚挚的协同关系” ,便是美的,因为“美是生命间繁荣关系的一种特征” ,反之,则为“生态丑”:“在生态系统中,从最广义的分析观点看,当一些生命在维持其他生命的生存时,美则存在。当一些生命损害这种生存结构时,这些行为是丑的并且打击了世界自身。 ”所以,奥斯丁指出,生态学能科学地探索自然美中的各种关系,可称为“地球之美的一门科学” 。 由此可知,在奥斯丁那里,因为“生态”肯定了生态系统中生命之间

5、、生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协同和支持关系,所以便是“美”的。显然,3这里的“美”不同于过去的理念之美、形式之美、想象力和知解力的协和之美,而是一种生命协同之美,里面包含着健康、生机、进步、创造、和谐等内涵。但是,奥斯丁的这种说法与加拿大环境美学家卡尔松的“自然全美”论一样,忽略了“人”在生态美中应有的地位,有学者对此批评道:自然不能独自成为审美对象,必须依靠人的参与, “所谓生态系统的美既非纯自然的美,也非人的移情的美和人化的美,而是人与自然须臾难离的生态系统与生态整体的美” 。况且,生态系统也不仅仅指人与自然的关联,也应当包括人与社会的关联, “现代生态学把世界看做是人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它是

6、各种生态因素,包括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各种因素,普遍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 。所以, “生态美包括自然生态美和人工生态美两种形态” 。 中国的道家美学和西方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可以为生态美提供深层的学理依据。在道家那里, “美”不在形式,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 (老子第十二章)而在“大道之美” 、 “自然之美” 。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庄子知北游 )从生态美学的角度来看,循“万物之理”就是遵从“生态规律”或“生态秩序” ,顺应“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的本然

7、状态,老子也指出,域中有四大:“道” 、 “天” 、 “地” 、 “人”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二十五章)这种纵浪大化、本然自在、合乎天人的大境界就是“美” ,也就是一种生态和谐之美。 4与道家美学一样,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也突破了一般美学理论的局限。他反对从客体的形式中发现美,也反对从主体的心灵里寻找美,在他看来, “美是作为无蔽的真理的一种现身方式” ,是真理的显现和发生。而他说的“真理”指的是“存在之澄明” ,所以,美乃“存在之美”,非常接近于道家,可称之为“大道之美”或“宇宙大化之美” 。海氏的存在美学显然也内含着生态美的理路,因为“存在之美”去除了“人类

8、中心主义” ,凸显了天、地、神、人相互依存、自由协调的生态整体美。当然,海德格尔的存在美中少不了“人”的那点灵明,这尤其体现在“世界”概念中。他认为, “世界”不是僵死的外在对象,植物和动物没有“世界” , “只要诞生与死亡、祝福与亵渎不断地使我们进入存在,世界就始终是非对象性的东西,而我们人始终归属于它” 。人的生存与天空、大地、诸神产生的因缘(意义)关联,正是存在美的重要内容,他对“农鞋” 、 “希腊神庙” 、 “壶” 、 “桥”的存在美的揭示一再说明了这一点。由此,我认为,如果说道家美学倡导了“自然生态美” ,那么,海德格尔美学则可以为“人工生态美”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 综上, “生态美

9、”的“生态”指的是包括人在内的生态系统之中生命之间、生命与环境之间的协同和支持,它的“美”指的是生命协同之美、生态和谐之美、宇宙大化之美。 二、 “生态真” 、 “生态善”与“生态美” 真善美的关系是中外美学史上的一个老问题,美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其本质和内涵与真、善之间有着深层的关联,对于生态美而言,它与“生态真”和“生态善”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5“真”指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生态真”就是指生态系统的运行和发展规律。真是美的基础,同样,生态真也是生态美的基础,只有顺应生态规律、合乎生态秩序,才会有生态美的产生。生态美应该是美的规律和生态规律的双赢,实现的是美学价值与生态可持续性价值

10、的统一,审美愉悦与生态健康之间的互补。奥斯丁的例子很能说明这个问题,他说,一池清澈的湖水在外观上是美的,可是,一旦我们发现这个湖的清澈是由于酸雨污染而杀死了湖中所有生命造成的,并威胁着这一地区的生态系统时,那么,我们更愿意为恢复复杂的生态系统而工作,去减低这个湖的视觉上的清澈程度,进而把活生生的美还给了这个湖。曼科夫斯卡娅也说:“如果说从艺术观点来看,被石油污染的海洋可能是美的话,那么从生活的、生态的角度看,就无法证明它具有审美价值。”她进而指出,生态美学的基本标准“是对自然的保护,对自然需求的保护,对动态生态平衡的支持。生态美学的基本原则是和谐与实用” 。国外许多生态美学家认为,真正的美感不

11、仅来自大自然的表面美,而且也来自对自然功能规律的认识,来自大自然的过程美。甚至某些表面上是丑的自然现象,如杂乱的丛林、朽木、火灾等,但只要能支撑生态系统生物平衡,便依然体现为生态美。总之,生态美必然包含了生态真的内涵,正如高博斯特所言:“生物的多样性、生态的可持续性与审美欣赏之间的相互融合就是生态审美。 ” “善”即事物对于人的有益性, “生态善”指的则是事物或行为对于生态系统或生命共同体的有益性, “生态善”也就是“和谐的生态秩序或曰生态伦理” 。善是美的前提,美的必然是善的,是对人有用、有利、6有益而无害的。同样,生态善也是生态美的前提,生态美包含生态善的内在目的,总是以有利于生态和谐、生

12、态健康为最高准则。奥斯丁说:“当我们从欣赏自然美中看到生命维持和个性时,就已使我们的体验和环境伦理学相联系的关系迈出了第一步。因为美创造了美的关系,美的体验导致了伦理学。 ”利奥波德提出的正是这样包含着生态伦理观的生态美学观:“当一个事物有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它就是正确的,当它走向反面时,就是错误的。 ”而且,生态美质量的高低与生态善层次的高低有直接的对等关系,当生态善以优化所属群体与种类为目的时,获得的是生态之小美;当生态善以优化“人社会自然”大生态系统为目的时,获得的乃是生态之大美。 总之,生态美不是孤立的、表面的美学现象和审美体验,而包含了生态真的基础和生态善的目

13、的,因此, “人们对生态美的深刻感知就不能停留住外在的颜色、形态、对称性等感性直观形式方面,而要深入到包含着与生命存在紧密相关的生态规律和道德规范的内容中去,将真、善、美的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 。 三、 “生态美”的美学特征 如前所述,生态美指的是生命协同之美、生态和谐之美、宇宙大化之美。那么,与传统美学所强调的艺术美相比,生态美到底有哪些独有的美学特征呢? 第一,生态美更加关注生命活力之美。生态美的基础是生态,所谓“生态” ,顾名思义即生命存在、发展和演化之状态,所以,关注鲜活的生命乃是生态美的首要特征。一朵纸花和一朵鲜花的美是不能相提并论7的,因为鲜花是生气灌注的,依存于空气、阳光、水、大

14、地、周围的生物群落以及人的意义世界,处于不断生长、不断创化、姿态万端的生命过程之中。 “生态美是以生命过程的持续流动来维持的,因此,当我们赞美满载丰收果实的农田, 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阔牧场,树木参天的莽莽森林等生态景观时,引起我们强烈印象的首先是这些景观充满着活力的美,这些生态系统遵循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保持着生命持续存在的条件。 ”尽管艺术美也不乏强调气韵生动、生气灌注之作,但是,它与生态美有以下几点区别:(1)艺术美是艺术家构思和创作的结果,而生态美更主要地来自于自然造化。因此,艺术的审美客体是有选择性的、有限的、有序的,而生态美的审美客体是无限多样的、无中心视点的、无序的。 (2

15、)艺术并不关注所使用物质材料本身的价值,而关注它们所体现出的象征意义,生态美则关注处于生态系统中的活性生物本身的生命之美。 (3)艺术作品最终是固定了的、静态的“物体” ,而生态景观永远是变动不居、多姿多彩的动态的生命世界。 第二,生态美乃是生态系统的和谐之美。生态美往往不是关注某一个或某一部分生物的生命美,而是关注整个生态系统中生命之间、生命与环境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协同、互惠共生而展现出来的整体的美、有机的美, “如果说生命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 ,那么这种生命关联和生命共感便是生态美的本体特性,它反映出整个地球生态系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机整体” 。进而言之,生态和谐之美是以“生态整体主义”思想

16、为基础的,生态整体主义既要去除“人类中心主义” ,又要去除“生物中心主义” ,它强调的是“人社会自然”这个大的生态系统的和谐、8稳定、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人” 、 “社会” 、 “自然”之所以美,其判断标准就是是否有利于整体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和发展。具体而言,如果将生态整体母系统再划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生态系统这两个子系统的话,那么, “在生态整体的自然子系统里,保持和谐关系的主要方式是自然规律的调解;而在人类社会这个子系统里,则需要人类依据公平、正义等普适性原则协调人与人、种族与种族、性别与性别、国家与国家的关系” 。这也就是判断自然生态美和人工生态美的最起码的准则。艺术美也谈和谐

17、,但艺术和谐美主要指的是形式的协调、内容的匀称、情感的节制和风格的中和之美,而生态和谐美显然更关注艺术之外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在生命存在层面上的整体生态系统的大和谐。 第三,生态审美的参与性。传统的艺术审美主要受到康德的影响,强调主客二分基础上的超功利的审美静观,审美快感也以视觉和听觉为限,但是,生态审美则强调审美体验的参与性,人在生态系统中身体各种感官的全面介入。阿诺德伯林特提出的“参与美学” (Aesthetics of Engagement)算得上是比较成熟的生态审美学说,他指出,人们在参与审美的时候,往往并不局限于“有音乐感的耳朵”和“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等传统的审美感官,所获得的其实

18、是身体的综合快感:“我们必须意识到在环境鉴赏当中肉身感性的重要性:对体积张力的身体感知,对空间的牵引力,在身体运动中运动知觉的贡献,连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的性质一道,都充满在所有的经验当中。 ”在生态审美中, “环境的主要维度空间、质量、体积和深度并不是首先与眼睛遭遇,而是先同我们运动和行为的身体相遇” ,从而迥异于将“身体9与高级的沉思的分离”的传统艺术审美。之所以需要身体各项功利性感官的参与,乃因为人在生态审美时,自身也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关注点不是单纯的情感愉悦,不是为了“比德” ,也不是为了“畅神” ,而要考虑整个景观的生态真、生态善、生态整体性、生态和谐性和生命协同

19、性,因此, “在生态美学中,美感源自知道景观各部分是如何与整体联系在一起的,知道美学指示物种如嘉德兰的鸣鸟、东部的大灰狼和北部的斑林鹗在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是如何生存下来并繁衍的。要想通晓生态美学,我们就须将景观视为积极参与者而非消极地将它视为一幅画或其他艺术对象,而是将它视为活生生的景观” 。 综上所述, “生态美”是以生态系统中生命之间、生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协同和支持为前提的生命协同之美、生态和谐之美、宇宙大化之美。它以顺应生态规律、合乎生态秩序的“生态真”为基础,包含着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生态秩序或生态伦理的“生态善”的目的,与传统的艺术美学相比,它更关注生命活力之美、生态系统的和谐之美,更加突出生态审美的参与性和整体性。因此, “生态美”完全有资格成为世界美学家族中的新成员,生态美学也确实实现了当代美学学科的新突破。当然,对于生态美的构成、形式、内涵、特征的研究还可以扩大视野继续深入下去,比如说,在我们急于强调生态美的异质性之际,还应当深入思考艺术美有哪些值得生态美吸取和借鉴的东西?生态美对生命美的重视与中国传统的生命美学可否互相借鉴?生态系统之美与万物一体的境界美学有无相通之处?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