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有机性与人的健康性生存.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6785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有机性与人的健康性生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生态有机性与人的健康性生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生态有机性与人的健康性生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生态有机性与人的健康性生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生态有机性与人的健康性生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生态有机性与人的健康性生存摘 要生态有机性呈现生态系统内部生命体间由物质转换、能量交换及信息传递建立的有机关联,并且不断促进生命创生的关联性。生态有机性对于人的健康性生存的作用,实际上是通过人的活动构建生态系统内部协调、共生的健康性关系,从而达到最佳发挥生态系统效能的目的,以惠益人类。 关键词生态有机性;生态创生;人类生态系统;生态文化 中图分类号Q988;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3)04-0005-08 作者简介盖 光(1956) ,男,山东烟台人,山东省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生态文化及文艺学、美学研

2、究。 (山东淄博 255049) Title: Ecological Organicity and Mans Existence of Health Author: Gai Guang Abstract: Ecological organicity presents organic relevance among lives in the ecological system established by material exchange, energy exchange and information transfer, and continuously promotes the relev

3、ance of life creation. The Role of ecological organicity to mans existence of health, is actually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and symbiotic healthy relation 2through mans activities, which may help to bring the efficiency of ecological system into full play so as to benefit human beings. Key words: ecol

4、ogical organicity; ecological creation; human ecological system; ecological culture 生态有机性本质上是由生态系统内部生命体间的物质转换、能量交换及信息传递来呈现的,以此而成就系统的健康。所谓有机必然是交互转换性的,是协调、有序化的,且是循环性的,同时也呈现复杂性结构;所谓健康,表明任何生命肌体间都会完备“你我”彼此的交换节律,且呈现互惠互利性。对人的生存来说,生态有机性需要自然生态状况流向人类活动,呈现资源、能源及环境状况对人类活动的服务与支持,同时,人的活动也需要回馈于自然生态,而表现有机性与循环性。对于人的

5、健康性生存来说,生态有机性实际上是通过人的活动构建人类生态系统内部协调、共生的健康性关系。其基本指向是:建立人与自然生态互为你我的健康发展机制;积极而主动地创制朝向人类未来发展的和谐生境;通过人的生命机能的能动运行,主动地维持自然要素及环境状况的再生能力和自净化能力;强化人的生态责任,维护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和持续发展,从而达到最佳发挥生态系统效能的目的,以惠益人类并影响人类福祉。对于“人类福祉”有如是说:“人类福祉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包括维持高质量生活的物质条件、自由与选择、健康、良好的社会关系以及安全保障在所有的环境中,通过提供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持服务,生态系统都是人类福祉所不

6、可或缺的。 ”“人类福3祉”既是健康生存的基础条件,也是其主要表现,其中多种要素的构成及多种服务、多种调节机能的前提则必须是生态系统健康,而系统健康的必要条件则是系统内部生命能力互换的有效性、节律运行的有序化及协调机制。人类活动的过度性不仅影响生态系统健康及对人类健康性生存的支持机能,还必然深度影响人类自体存在的健康性及永续发展。 一、生态有机性与人的生态创生性 人的生命有机体作为生态性存在,活动于复合生态系统(自然社会经济精神/文化)的有机运行中,这必须是一个不断蕴聚创生性的系统。在活动着的复合生态系统中,不论是人类自体的生命有机体验,还是与地球诸多生命种群共有的有机性关联,人的一切活动方式

7、及成果理应蕴聚生态创生性。人类的文化所累积的一切活动成果必然体现创生性,我们可称之为文化的创生,或曰创生的文化。较之其他任何生物种群,人类的生态创生是一个十分特殊、个性色彩非常明显且表现文化活动方式的系统结构,而促生人所活动的复合生态系统也是一个具有特殊创生性能力的生态文化系统。人类的这种创生性本质,不仅使生态文化系统的存在合理性趋向和谐与有机,而且人类的和谐性存在也理应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与和谐,并不断规复有机性。生态有机性本质上是生态系统内部诸生命有机体间的互为支持,是以生命存在关系作为根本条件,由物质转换、能量交换机及信息传递呈现生命支持系统(亦是生态创生系统) 。创生并不限于人类自体

8、,而必然要有天地、万物之生的共同参与,要有天的浩渺无垠,有地的繁育功能及生生不息,或者说人的创生活动的根本条件必须得自于天地万物的支持。 4所谓“生” ,既有万物之生,也有人之自生,更有万物与人的互生、共生。任何的“生” ,必然成就且跃动于古代中国人所言的那种“生生”之链及运行过程中。 “生生”不只是一个词语的组合,更表征着创生性结构,是系统整体且有机过程性的创生结构。在古代中国人那里, “生生”结构的机能与活力,以“生之又生” 、 “生生不已” 、 “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铸就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家族繁盛,体现天地自然的生态价值本性。这实际上蕴含着“生生”韵律的易变与多样,其运演状态、形态、姿态

9、、态势均富含生命“自由”之态。生态有机性之创生,促进了亘古不变的“生” ,亦即“常生” ,而“生”之自由,亦通过不断地变与易而形成“生生”运演的序列。故周易系辞上言:“生生之谓易。 ”孔颖达疏:“生生,不绝之辞。阴阳变转,后生次于前生,是万物恒生谓之易也。 ”周易系辞下言:“天地之大德曰生。 ”孔颖达疏:“正义曰:自此己下,欲明圣人同天地之德,广生万物之意也。言天地之盛德,在乎无常生,故言曰生。若不常生,则德之不大。以其常生万物,故云大德也。 ”汉代的扬雄太玄大玄文曰:“天地之所贵曰生。 ”天地的“道行”及“德”与“贵”在于促生、化生,在于创生万物运演的永无止境。 管子云:“虚无无形谓之道,化

10、育万物谓之德。 ”(管子心术上 ) 黄帝内经有言:“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 ”由此看来,所谓生生之“易” ,实际上就是天地自然的这种“生”与“创” ;所谓“易”之变,则在于“生”与“创”而发生的变,由此而呈现的“生生不已”的运化节律,使自然天地的运行之道韵律化地呈现其德性与尊贵。这使天地之“德”不仅力在创生万物,5而且也并生万物的德性。这应该是“德”的始发意及原生意。 人生成在天地之“德”中,并永远无法别离“德”之列,而人的德性与德能理应与这种创生的有机状态及节律运演相辉映。笔者所言的“德能” ,不仅在于人类维系自身“生生”运演及永续生存的能力(包括人的自然社会、精神

11、及文化的整体性构建) ,更在于人如何与自然在生态有机关系中创生以“生生生”为脉系的生存机制,而我们要有机地完善这两个层面,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呵护自然,融入生态。 中庸有言:“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龟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天之高明为天之“德” ,地之博厚为地之“德” ,其成就天地、万物之生的“悠也,久也”亦为天地之“德”。由人类活动而参与的生态之创生,必然

12、是天地人之共融、共生的“德性”与“德行”的汇聚,这必然推进天地之生与人之生的互创及互构,必得自于生态系统内部及人的社会结构内部各个生命角色的有机互动,得自于相互间进行的能量交换,且互惠互利,形成健康性活动机制。事实上,生命所体现的健康性意味,生命存在的意义及价值,是在永久的创生中彰显其魅力的。 人类的自为性存在首先就是肯定了自我的存在,是自我认同、自我体验、自我创生的生命运演的过程,并会沉淀为生态文化形态,由此而推进的人的生存系统必然是有机性及健康性的。用自然生态系统能量运6行的传递与变化的原理解析,人类的存在同样是以能量的获取与输出的方式,来呈现自身在系统中的家族身份,以此确立自身的位置,并

13、行使自身的职能。人类的终极追寻是自由的,对自由的彼岸世界的向往与追求就成为人类不懈的动力,这也是人类追寻健康生存的表征。如果我们将人类的这种健康生存的追寻转换为能量的指数,那么其自由度就必然使能量的转化不断地减少消散,同时不断地增加能量利用率。人类自由疆域的划定是有限度的,人类活动要保持永久的生态创生,就不可能依人的主观意志而自由想象,这不是超验的、神性的、虚幻的,也不是人类对自然生态之能量的随意攫取,而必然表现为自然存在和人类自由的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人的生态有机性存在作为文化存在的表现,还使人能够主动创生能量,不仅可以将物质能量转化为精神能量,而且能够将生命躯体活动的能量转换为精神活动的能

14、量,还可以将精神活动作为推进生命躯体的生成及优化的重要因素。人能够不断地体验生命存在的特殊性,同时还能够通过展示生命精神的方式解决人们对精神文化活动的追求,进而构建以人的生命价值而形成的人格结构的能量,并不断地将精神能量转换为物质能量,进而向自然生态输出及回馈。从这种意义上看,人类的生存活动对能量的可控性,还表现在可以主动地提高和增加多样化能量的利用率。但在现实生存活动中,人类欲望性生存的无限性,对能量获取的最大化欲求,同自然资源供给的时限性、阶段性乃至有限性往往会产生矛盾,会使人们排解在焦灼与困惑的状态中,使人类对能量利用的这种主动性与可控性发生变异,这不仅难以有效地调节生态平衡态,而且对7

15、人在生态条件下的健康生存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生态有机性与生命活动的多重互构 人在生态系统中作为独特的生命存在形式,其生命体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形态,与其他任何生命的种群有着本质的不同。这不仅因为人能够进行物质及精神能量的互为转化,还因为人能够主动地从事实践活动,能够理智、意志性地揭示事物的本质,构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目的、意义与价值,并且在生命的创生过程中,在生命有机体的机能交换中,人还能够借助情感、想象的“魔力” ,开掘人类潜在意识层次的底蕴,活化生命存在的魅力及人的文化存在的组织性作用,同时人类生态系统所形成的有机的、生命一体化的、自组织性的动力结构,必须是开放的结构。开放性表明人类生态系统

16、必然在生命多样性机能的交互转换中,形成自生与互生、共生的能量流动结构。德国学者埃德加莫兰(Edgar Morin)称:“开放就是让生产和转化获得它所必需的能量交流。 ”在生存论的条件下,开放也是“互构性”的,而“互构”的前提必须有生命体及生命种群“自体”之生命能量的创构,而“自体”之能量的创构又得自于能量交流及转化并走向系统整体性的创构,这种双重创构不仅得自而且必须促成系统健康。 “自体”之构是系统自身以“自生” 、 “自创”、自我认同、自我发展、自我体验而形成演替的逻辑脉络,其所依据的是生态系统健康,是其复杂性结构及自组织性的动力结构。我们从生态有机性性的意义上考察互构性,进而认识人的健康性

17、生存问题,需要探讨“互构”的多样形态,以呈现健康系统的自组织性及综合的“力”的8结构。 首先是互动与互变。生命的机能在于动,动的永久性、循环往复性成就了生命的永恒。互构性的内在机制是生命的“动” ,并且是多样生命体间的“互动” 。生命机能外射及吸收、接纳外部能量,进而形成的“互动” ,就表现为生命体之间的互为支持,同时形式系统的支持机能。 “动”意味着“变” , “互动”也生成“互变” 。对生命的机能而言,变就意味着升华,不仅促动机能的完善,还提升生命的精神。 “变”是绝对的、永恒的,只有“变” ,才有万物之间的“通” ,才有阴阳化育万物,万物才能永续性地生存与发展。生存于系统中的生命体的互动

18、、互变,就意味着生命的存在不是平面性的、静止性的,而是生成性的,是“化性”之动,是经由生命力的动与变而不断完备生命的机能,升华生命的精神。 其次是互化与互换。从转化、转换意义上看, “动”意味着“变”与“化” , “互动”也意味着“互变”与“互化” 。 “化”就是经由化育而化生,由互动与互变而显现互化,呈现生命体之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漫长历程中,人们的种种活动方式不断超越着本身的自然存在,构建起了自身不同的活动形态及掌握世界的方式。各种形态与方式互为补充,并在相互支持中不断完备着人的生存体验。但人类活动形式及掌握世界的方式不论样数多么繁复,品质多么“齐全” ,最终都必然要

19、归复人的自然存在,并力主打造人类健康的肌体,构建愉悦、恬适的生存情境,以呈现人与自然生态之“化” 。互换就是指生命体之间、生命多样性之间的机能交换,以能量的流动与信息的传递为主要方式。从生态有机性结构的流向中看这种互换,其中还有超越躯体能量的成分,9对人来说不仅是躯体能量的互换,还是精神能量的互换。就后者而言,一方面,人可以将自然物的物质能量转换为精神能量,另一方面,人也可以直接以自然物的物性特征和品质,形成人生命活动方式和人所应该具有的品质的参照。人向自然生态转换这种精神能量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精神能量互换的间接性更为重要的方面,还在于人的精神活动及创构人的精神品质,是通过特定的人格体

20、验来推进这种互换的。 第三是互渗、互通与互生。构建生态有机性系统,使生命多样性之间进行能量交换与信息传递,并不需要完全改变物的形态和生命存在形态,或者是进行物理变形,对人的活动而言,更重要的是机能的渗透。物理性改造是一次性的,有时是不可逆及不可恢复的,对能量的获取也是单体的、暂时的,而互为渗透性必然要强调能量互换的持续性、永久性,这必然是非物理性的,要有非物质形态的改变与改造。人的活动能量的渗透,必然伴随着情意性的渗透。在互通与互生的关系中,互通是表层的,互生才是内在的、根本的。互生不仅要求生命体的互为存在,更要求生命能量的互为增长。只有能量的增长,只有完善生命多样性中各种生命体“自体”之构形

21、式的多样化及生命的生存机能的多面性,才可能显示“互构”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在同生共长、互惠互利中展示生命的价值。 生命能量之“互构”的多层次及复杂性,使多样生命体从中互惠互利,都能得到实惠,其产生的“双嬴”及“多嬴”的效果就表现为生态系统健康。人类生态系统健康是多向多面之“力”的结构组合,不论是反向力还是同向力,不论是外向力还是内向力,不论是向心力还是离心10力,不论是人力还是物力,不论是肌体的力还是精神心灵之力,不论是情感想象之力还是理智意志之力,都必然是以生命力为凝聚点及连接点,形成多重“力”的结构融合,以此“合力”构筑生态健康,从而推进人的健康性生存。 三、人的健康生存及生态系统健康的基础

22、性 人的健康性生存的基础在于生态系统健康的支持,其本义应该指人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状况。关系的和谐程度实际上就表现着健康程度,最简单的意义在于由生命能量之“互构”而呈现的机能更新、代谢程度及交换渠道的顺畅,其中系统肌体内部的自我调节能力尤为重要。利奥波德(Aldo Leopold)曾讲到:“一个有机体的最重要的特点是它内部的能够自我更新的能力,这种能力被认为是健康水平。 ”生态系统健康主要是一个功能性概念,它显示稳定、活力、自调节及更新能力。它对人的活动的支持,一方面要呈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多重关系的生态和谐程度以及功能展示程度,另一方面则促成自然、经济、社会、精神文化之复杂生态系统的有机合成性及协调综合能力。 就人何以守持生态化的生存本性而言,其健康性并不限于躯体性生存的健康,主要还是以人的生命体验的有机性及生态化的程度来体现,或者是以这种综合性的健康指数来体现。其中,生态化及生命自由化程度越高,其健康性就越高,这实际上是由自我更新及自我调节能力的高下所决定的。如果人们能够从这种健康体验中获得更高层次的愉悦与快感,那么所呈现的人的生态化生存的程度就越高,对自身肌体生存能力及质量的反馈程度也就越高。因为这种综合性生态化程度决定了人类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