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水环境变迁与黄淮平原城市经济的兴衰摘要:水运交通和农耕环境是黄淮平原水环境优劣最直接的体现,明清时期,受频繁黄河水患的冲击,该地区水运能力和农耕环境均受到很大影响,表现为农业经济发展迟缓,城市经济由兴渐衰,开封城即是如此。黄河的频决,不但使其自身航运价值不佳,还冲击了开封城赖以通商的贾鲁、惠济二河,造成水运环境的恶化,同时又淹没城池,破坏农田,削弱了开封城经济发展的内源力。尽管官民多有治理工程之兴举,开封城亦曾达到一定的繁荣局面,却并未能扭转最终衰落的命运。 关键词:明清;开封城;水环境;经济兴衰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4)02-0130-
2、06 水环境是一个具有伸缩性的概念。依朱士光所言,它包含了河流、湖泊、沼泽、湿地等自然水体及运河、陂塘、沟渠等人工水体。刘翠溶则将之扩大至国家各项水利事业及其对周遭环境的影响。汪雅梅将其进一步宽泛化,地理位置、气候概况、植被等地理环境及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状况、管理行为、法律法规、人口因素等人文环境均被纳入其中。在这些内涵中,天然河流、人工运河及其决溢带来的环境与交通影响、国家的治理行为与治理成效,对城市经济发展至为重要。 就城市经济而言,良好的水运交通利于城市的对外贸易往来,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稳定的耕作环境利于城市腹地的农业丰收,更是2城市经济发展的內源力。因此,河道的频繁决徙,既带来了
3、水运能力的低下,也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使得城市经济发展的两个助推力均受到严重弱化。而在这一问题上,开封城最富有典型性、代表性。遗憾的是,前期研究成果多为宏观考察,如李润田、陈代光、黄以柱等人分别以黄河、运河及环境变迁为视角,展开通史性的研究,失之简略和深入。故笔者不揣浅陋,试以黄河水患剧烈的明清两朝为研究时段,探讨水环境变迁与城市经济兴衰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开封城之航道 明代之前,开封城曾有着非常发达的水运网络,华北平原的河道基本上是在开封城附近作扇形南北分流入海。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河道或为黄河泥沙所淤平,或因决溢而改道。明代以降,黄淮平原上流经开封城附近的具有商贸价值的河道已基本缩减至
4、三条,即黄河、贾鲁河与惠济河,而三河的通航状况又各不相同。 首先是黄河。明弘治以前,黄河进入河南境内后,分为三支,其二支俱经开封城南, “河南郡县受害为甚”,说明河道决溢频繁,航运难免不受冲击。弘治以后,黄河水患移至苏北地区,开封境内的黄河航道当有好转。史载, “黄河岸头多客船,大堤小堤杨柳烟”,苏杭客货皆可经该航道运至开封,而陕西、河南二省,大同、宁夏等地之货物也可由该航道转输江南。说明在水患下移的情况下,徐州、淮安一线的黄河河道仍存在一定的通航能力,开封城亦可藉以开展商贸往来。然而,我们不能过高估计黄河航运的实际价值。譬如,弘治、正德时人罗钦顺即曾遇到“过却黄河走退滩,人烟寥落北风寒。亢村
5、有驿无完榻,聊托3羸躯一夜安”B11。嘉靖年间依然如此:“杖策渡河来,止舍河堤下。衰柳当其门,荒荠生在瓦。中有少妇能具餐,旧襦掩骭余双鸳。剉草饲我枥上马,牵藤挂我腰下鞬。客舍金钱真自惜,那堪一粲垆头言。 ”B12 据此可知,尽管黄河具有通航能力,且会出现繁忙之景象,但并未达到非常繁盛的程度,与沿岸的经贸往来也较少。明末河决开封,黄河航道遭到破坏,清初未复。如时人彭孙遹云:“浊流远挟百川飞,冻合帆樯入望稀。 ”B13 雍正及乾隆前期,黄河航运渐有改观,史载“乘流坐商舶,三日抵淮壖”B14。晚清时期,黄河航运再次陷入萧条, “行近黄河意已愁,黄茅白草气凋飕。荒堤秸店难羁马,近岸垂杨少宿鸥。浅处泥舟
6、深灭顶,风时停棹雨开头”B15。李长傅指出,清代黄河航运虽上可达孟津,下可至徐州清江浦,但航行困难,运输价值不大。B16 其次是贾鲁河,元末贾鲁疏浚,流经郑州、中牟、祥符、朱仙镇、尉氏、扶沟、西华,至商水入颍河。清人黄钊所说之“自浙泝汴衔舟航”B17,就含有贾鲁河河道。明清时期,由贾鲁河、经朱仙镇、至开封城的水运航道有三条,三条航道有重合,亦有分行,而在周家口以北,则全部经由贾鲁河,其重要性自不待言。尽管如此,在明清两代,贾鲁河仍时有淤塞,通航受阻表现出常态化趋向。具体来说,明代前期,囿于黄河水患的多发,贾鲁河基本不具备通航能力。如洪武二十四年(1391) ,河决原武,东南经陈州、项城等处,全
7、入于淮, “贾鲁河故道遂淤”B18。正统以后,黄河决塞不定, “贾鲁河之湮废,愈益不可复问,自朱仙镇下至项城县南,所余者涓涓之流而已”B19。明代后期,随着黄河水患的下移,其航运条件得以逐渐恢复。史载万历年间, “自正阳至朱仙镇,4舟楫通行,略无阻滞”B20。崇祯十五年(1642) ,河决开封,贾鲁河遭到淤浅。经过清初的疏浚,虽不太深广,但其通航能力得以恢复。B21 乾隆五十一年(1786) ,贾鲁河进入商贸往来的繁忙期, “舟楫通行,民间大有裨益”B22。这一通流局面持续到道光年间。道光二十三年(1843)七月,河决中牟, “水趋朱仙镇,历通许、扶沟、太康入涡会淮”B23。河道因沙淤而基本停
8、航。光绪八年(1882) ,巡抚李鹤年加以疏浚, “舟行无碍,樯帆络绎”B24。实现了短暂的通航。光绪十三年八月,河决郑州, “大溜趋向朱仙镇南之闹店,西南之赵店,正南之西市等堡,水至河溃,水退沙留”B25。光绪二十九年,由江苏至开封,须经亳州、归德等地陆路,水路已难通行。B26 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贾鲁河断航的事实。 三是惠济河,北起中牟,经开封、陈留、杞县、睢县、柘城至鹿邑,注入安徽境之涡河。该河道即可排泄开封城之积水,还能蓄洪排涝,促进农业生产,更是沟通了南北水路,有力推动了南北商贸的往来。B27 但是,惠济河经行地区土质酥松,易于壅塞, “即无黄河之冲决,亦不能十年不加疏浚”B28。乾隆以
9、后,航运能力日趋衰落。至嘉庆间,睢州以西已为黄河所淤,其东至柘城一段也仅保持断续性通航。B29 道光二十一年,河决开封,淤塞惠济河道。同治年间,河道得以治理,实现短暂通航。至清末民初,惠济河再次淤塞,失去了航运能力。 二、內源力的削弱:黄河决溢与腹地农业衰落 除却断续通航的水运及载量小、行速慢的陆运,开封城的经济命脉仍然系于所辖地区及其近邻州县的农业发展。然而,明清时期,开封境内饱受河决之患,非但农作物遭受直接性损害,大量泥沙的沉淀又带来5了严重的土地沙化和盐碱化。据史载,明代时,开封境内已是“储地硗确鲜艺”B30。清代情况更糟, “秋风动禾黍,莽莽飞黄埃”B31。据乾隆二年河南巡抚尹会一奏称
10、,开封、归德等处滨河之地, “不生五谷,出产硝斤,贫民藉以煎熬,易米度日”B32。 土地沙碱化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耕作困难、地瘠薄收。如尉氏县,一度遭遇黄河水患, “积沙齐陇,无从粒食”B33。再如开封城近郊,明末河决后,40 余年未能恢复土壤肥力, “城漫惨烟迷白屋,草依残月伴清燐。凋伤何易兴何晚,四十余年土瘠贫”B34。王建革从科学的角度就沙化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不同的泥沙含量对土壤的影响相异,高泥沙含量会引起土壤沙化,低泥沙含量则可能出现肥淤效应。黄河泥沙含量过高,致使河决后所形成的沙化情况更为严重。沙土的土质差,养分低,持水量小,地下水很难通过毛细管上升地表,补给土壤,且耕作层较薄,有
11、机质分解快,土壤结构很差,容易造成漏水漏肥,且土壤沙化后,即使是积极改良,也很难恢复肥力。B35 这样一来,开封城就失去了腹地农业的有力支持,经济发展不能不受到严重的阻碍。清人对这一问题已有认知,如毕沅抵达开封后,见到“风霾涨天,城邑萧索” ,经走访获知,肇因乃开封府所辖州县之畎亩、陂塘“惟石田、沙海而已” 。B36 今人程子良等也指出,黄河泛滥成灾,淹没大面积良田,并留下无数沙丘和大片盐碱地,破坏了开封城周围数百里的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使开封城发展失去了周边农业经济的强大基础,最终造成了开封城的衰落。B37 三、外推力的趋微:河道变迁与城区经济衰落 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外推力的河道,其安流不但
12、利于水运稳定,亦6有利于农业灌溉,而其变迁,必然会打破原有的生产生活状态,进而在多方面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羁绊开封城经济发展至重且深者,至少有两个方面,具体如下: 1.黄河水患的直接性破坏 明清两朝,黄河有数次决溢入城,对于开封城本身及其经济发展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其中,崇祯十五年(1642)的河决最为严重。该年九月河决,泛水淹没了整个城区,惟个别高阜得以幸免。水退之后,城内“繁华胜景于此绝矣”B38,城区之工商业遭受致命打击 B39,致使城市经济“走向大萧条”B40。清代初期,开封城依然未从河决的阴霾中恢复过来。如时人丁日乾云:“驱车遥忆旧繁华,坚壁徐看一角斜。 ”“千年梁苑迷秋草
13、,几树夷门集暮鸦。 ”B41 繁华的商市没有恢复, “夷门寥落今无市,艮岳丛残绝少峰”B42。甚至昔日繁忙的夜市也萧条不堪, “梁园一片月,万户寂无声”B43,人头攒动的局面不复存在。至康熙中期,开封城经过数次修缮后, “百雉午霄,楼堞坚整,巍然作中原巨镇”B44。但是,城市经济还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城中市廛辐辏处,惟汴桥隅、大隅首、贡院前关王庙、鱼市口火神庙、寺角隅、鼓楼隅为最盛,关厢有五,西关马市街称首,南关次之”B45。生活在康熙、雍正年间的蒋锡震记载下了此时开封近郊的民间口头语, “奔走空皮骨,江梅欲笑人。端为五斗米,卖却一年春”B46。生动反映了开封城商业的艰窘。 道光二十一年,黄
14、河再决开封,城内“坑塘尽溢,街市成渠”B47,商业店铺“大半外出,市井阛阓,虚若无人”B48,商贸活动受到深程度影响。次年二月决口始被合龙,泛水围城达八个月之久。道光二十三年,7河决中牟,泛及开封城近郊,历时一年有余。此后,贯通开封城周遭的官道或被冲毁,或被沙淤,人行车运极为不便,水陆交通条件遭受重大破坏,开封城因此失掉了经济发展的翅膀,经济发展陷入艰难的困境。B49 更甚者,由于河患的频繁及强破坏性,开封城内居民形成一种恐惧心理, “每年七八月间,土人惧水来淹,昼夜彷徨,苦于土著,莫可如何。游斯土者,及期亦恒以为恐”B50。一个典型的例子,即是崇祯末年之决影响至乾隆年间,达百余年, “周藩竟
15、尔肖梁亡,倒决河道相浸灌。修竹寒烟古水滨,居民指点尚惊神”B51。这种持久的内心恐惧不但会带给土著居民追求发展上的消极情绪,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来汴客商的规模及在汴客商的作为。 2.水运兴衰对于城区经济的影响 对于明清时期的开封城而言,商品往来的途径不外乎两个手段:一是牛马车,二是内河航运。若以经济发展的视角来看,水运的优势则是非常明显的。明人王士性在分析湖州经济富庶之时,即以水运优越为其成因:“浙十一郡,惟湖最富,盖嘉、湖泽国,商贾舟航易通各省。 ”B52 兹以两个层面加以比较。 从载重量来看,明清时期城乡陆路交通以太平车为主 B53,而其仅可载数十石而已 B54。明人茅元仪也大致总结了当
16、时的车运情况, “一曰人车,两人牵推,每车运不过四石;一曰牛车,前驾二牛,以二夫御之,运不过十二石;一曰骡车,以十骡驾一车,运可至三十石,然其费亦不赀矣”B55。清代后期,马车经过了改进,发展为两轮骡马车,车厢为平8板,引出两木为辕,可套马数匹,而且车身减轻,载重量增加,每车可载一二千斤,日行百余里,牛车载重相仿,B56 速度更慢。水运的载重量则明显高出很多。日本学者松浦章据中国省别全志 ,将内河航运船只情况进行了统计,其中航行于可作为开封城商路的河道上的船只的载重量,最小者为 30 石,最大者可达 1300 石。B57 足见差异之悬殊。 从输运价格来看,水运也明显低于陆运。唐顺之认为, “水
17、运之费比陆运六分而减五”B58。今人张海林将 19 世纪末江南客运、货运的水陆输运价格做了列表比较。如将其平均计算,陆路客运 400 文/人/百里,水路客运为 150 文/人/百里,水路客运只是陆路客运的 38%;陆路货运290 文/担/百里,水路货运 7 文/担/百里,水路货运还不到陆路货运的 3%。考虑到长途陆运还有投宿的费用,水运比陆运的价格更加便宜。B59 不言而喻,如果城市具有便利的水运交通,其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将是非常大的。 明清时期黄河水患频繁发生,水陆航道的运输能力亦随着水患灾害的发生不断改变。明代弘治、正德、嘉靖初期,开封城水路因水患灾害的影响,仍不通畅,但陆路交通却迎来了
18、车轮滚滚、四方辐辏的局面, “有车辚辚官道旁,辕驹喘啑何彷徨”B60, “高轩日日纷如蚁”B61。然而,开封城的经济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如时人李梦阳诗曰:“十载宋梁间,鸡鸣望四关。月来天似水,云起树为山。朝市今何处,流波去不还。高秋未归客,肠断浊泾湾。 ”B62 李濂亦云:“谩指黄河说宋朝,繁华都向暮烟消。 ”B63 便利的陆路交通并未带给开封城充分的经济发展机遇。 嘉靖九年(1530) ,贾鲁河被重新疏通,开封城的经济迎来了迅速发9展的时期。成书于清初的如梦录翔实地记载了晚明开封城内的商业概况。其中,与东南诸省的贸易情况为:大店街附近有杭、扬等处运来粗细暑扇、僧帽、头篦、葛巾、白蜡等货;
19、马道街有南京等处客来,贩卖不断;鼓楼西市场有天下客商,堆积杂货等物,另有各色海菜、六安芽茶、余芳缎店、南酒店;都司署附近有福建荔枝;钟楼附近有南京杂货。B64 考虑到该时期贾鲁河便利的通航及水运的优势,这些产自江南一带的商品当大多由水路运至朱仙镇,再转运开封。 崇祯末年河决后,贾鲁河、朱仙镇与开封城均受到严重破坏。经过明亡清兴的战争,国家重新一统,贾鲁河重新疏浚,开封城的经济也得以重新发展。据许檀研究,康熙年间,朱仙镇的商业开始迅速发展,乾隆至道光中叶达到鼎盛,B65 而开封城的经济亦至清中叶实现较大发展B66。如雍正十一年(1733) ,开封城区“四方商贾填溢”B67,经济活动非常频繁。经济
20、发展的同步性体现出二者之间紧密的经济联系,而水运无疑是其主要成因之一。 如粮食贸易,据史载,开封城西门、南门、曹门、北门均有“杂粮市” 。城中“市籴谷米曰坊子,旧在宋、曹二门、州桥及京山府前、柘城府前,今在东西南北四门及县前街。有籴贱而贩贵者,谓之熬价;有左买而右卖者,谓之倒堆”B68。由此可知,开封城应具有较大规模的粮食贸易。当时,开封城的粮食来源除省内州县之外,大宗粮食水运线路有二:一由淮河的正阳关,达于陈州府的周家口,复由贾鲁河北上抵朱仙镇,转运开封;二为山东、直隶粮食沿运河运至临清,再转卫河,最后陆运开封。B69 在乾隆三十三年重修朱仙镇关帝庙时,粮食业的捐款数额10位居第三,足以证实
21、朱仙镇粮商的经济实力。B70 粮食贸易的一致性体现出二者的紧密联系,上述的第一条水路则当为二者所共用。 再如杂货业,主要经营南方所产绸缎、布匹、糖、纸张、茶叶、瓷器及本地一些农副产品。据乾隆三十三年重修关帝庙碑记所载,参与此次集资的朱仙镇杂货行有 11 家,京货行 30 家,杂货铺有 32 家,而开封城也有 26 家杂货铺参与,它们应是从朱仙镇购进货物,所以参与了捐资,只是数额明显少于朱仙镇所捐。B71 另据清人李绿园以开封为背景的写实主义小说歧路灯所载,王春守家, “带了能干的伙计,单一在苏杭买货,运发汴城” ;盛希侨道:“我想做生意,或是海味铺,或是绸缎店,伙计们下南京,走苏杭,说着也好听
22、。 ”B72 都是开封城杂货经营的写照。当时,由南方通往朱仙镇除运河淮河至周家口外,另有湖广商货溯汉水至赊旗,水陆运抵周家口,再经贾鲁河至朱仙镇。杂货多由此二路运达朱仙镇,再陆路转至开封。B73 道光二十三年七月,河决中牟,水退之后, “淤沙深七八尺,甚者或至逾丈,房舍既遭淤没,商品全被浸毁,朱仙镇之精华,至此损毁殆尽” 。光绪十三年九月,黄河再决, “朱仙镇之商业经此益衰” 。光绪二十六年春,数度大风, “岸被水毁,河由沙填,朱仙镇而上之贾鲁河,自此不通舟楫矣”B74。自此,朱仙镇之商业迈向衰落, “硕腹巨商无有过而问者矣”B75。朱仙镇的衰落,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了开封城的商业。B76 晚清人李嘉乐感受到了城内的凄凉:“半月梁园住,清宵寂客怀。窗风嘶破纸,檐雪堕空阶。 ”B77 直至清末,开封城经济未能实现新的大发展。 当然,我们不能因强调水运而过度贬低陆运的作用。事实上,在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