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7686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微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微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微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微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微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摘 要】 微文化的便捷性、个体性和超强交互性等传播特点契合了大学生的发展需要,赢得了大学生群体的喜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借力微文化,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提升时效性,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关键词】 微文化;特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借力;创新 微文化是一种新兴的网络文化形式,网络时代的快节奏和即时性酝酿了微文化的产生,这种日渐渗透的微文化也正一步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微文化的出现使自媒体时代的人们有了更多自主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空间,获得了更大的话语自由。党的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体现了高度的

2、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 ”目前,微文化的表现形式在不断的增加,并开始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当然也深入影响了处在文化前沿的大学生思想和个性发展,这就为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开拓了新的视角和方向。 一、微文化的表现与传播 2011 年 12 月 8 日,由两岸媒体主办的“2011 海峡两岸年度汉字评选”揭晓, “微”字以 40 多万票当选为年度汉字。1微的字面意思就是“微小、轻微”的意思,微文化,是在微博这一网络平台的产生和普及后而衍生出来的注重向个体和微观发展的文化现象,即“微文化是从微2型博客启始的,是以微博为代表而不局限于微

3、博形式的以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的微言文化 ”。2微文化不仅仅局限在我们常用的微博所表达的内容上,还包括短小精悍却意味深长的微小说、短时间能表达一个完整故事情节的微电影、还有能洞穿人心理的微表情,以及诸如“微时代” 、“微哲学” 、 “微公益” 、 “微关怀” 、 “微”等等,这些和“微”有关的概念逐渐进入网民的视野,它就是“微文化” 。随着微文化的发展,它的内涵和界定也在不断的拓展,所具备的价值特点的多样性也日益突出。 微文化作为一种微小的文化载体,因网络而繁荣,因此它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除兼容了网络媒介的即时性、开放性和海量性等特点外,它的便捷性、个体性和交互性等特点更加的突出。 1、便捷性

4、即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途径的便捷突破了以往的范畴,表达方式上的简化和突破,迎合了大学生的接受方式,传播媒介、形式多样化以及与科技手段的融合,颠覆了文化传播的速度和途径概念。 2、个体性 个性化的方式共享信息资源,原创和个体意识的体现,使得“微文化”具有创造、传播、评论和关注发展的一体化模式,切合大学生个性需求和自主创作的满足感。 3、超强交互性 微文化的“无距离和无差异”和“分众化”的优势迅速抢占了大学生的思想阵地,凸显了群体间的无差别交流、精细化传播和无限包容度,成为不断开拓目的需求信息的新交互平台。 3二、大学生与微文化特点的契合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激扬、对新鲜事物好奇的年龄阶段,此时的个性心理

5、发展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于微文化这一新事物的关注和接受。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脑、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以及学校网络硬件设施的逐步完善,大学生接触网络的方式增多,而且大学生活又具有相对较多的自由碎片时间和环境支撑,微文化因而受到他们的喜爱和追捧。 1、微文化契合了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渴望独立,他们希望能以成人的身份参加活动、发表见解,并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理解。但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这些想法未必都能得到实现。特别是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下,大学生被视为管理的客体,主体地位缺失。在学校教育信息和话语权不对等的情境下,大学生是教育过程被动的参与者,是各种教育信息的接受

6、者。而微博等形式的“微文化”的出现却打破了这一格局,它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表达想法、展示活力的平台。通过微博,大学生可以自由自在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微博的 140 个字数限制符合大学生群体追求快节奏、高效率生活的特点。另外,大学生原创意识强,可以通过微博随时随地编辑信息、抒发感情。微博的出现,让每一个大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使其大量原创性内容得以涌现。 2、微文化契合了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在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心理发展需求呈现多样化。他们反对绝对的权威崇拜,形成多层次的心理需要结构,其中既有较低4层次的生理和物

7、质需要,也有较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追求。微博的交流没有面对面的尴尬,操作方便快捷,不受时间、空间和载体的限制,大学生群体可以通过微博充分实现自己的精神需要,既可以在微博世界中享受思想的熏陶、知识的启迪,也可以从中体会草根的快乐和市井文化的趣味。 3、微文化契合了大学生交往发展的需要 美国学者麦克卢汉曾告诉我们:每一种技术都对人的交往模式进行重组,实际上造就了一种新环境。微文化中的微博不只是一个信息平台,它更是一个强大的网络社交工具,它给大学生创造了一种新的人际交往媒介。微博不仅可以上传文字、图片,还可以上传声音、视频等信息,与其他传播方式相比,它具有即时性、传播速度快、关注人多、现场感强等特点。传

8、统的大学生人际交往圈主要是通过班级、学生会、社团、老乡会等组织,或参加各种学生活动形成的。由于受到个人交际能力和交往机会的限制,所拓展的交往空间是非常有限的。然而通过微博,大学生可以就一些公众事件、时事热点、校园动态、个人活动、心情体会等发表观点,也可以关注朋友、建立点对点、点对面等多样化的交往渠道。 三、借力微文化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微文化的发展亦是如此。网络时代的快节奏和即时性酝酿了“微文化”的产生,同时正是由于网络聚集的微力量数量惊人,这种日益渗透的微文化也正一步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从而为当前媒体尤其是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一5个新的视角和

9、方向。微,已经使世界发生了重要改变,微文化影响范围越来越深,传播范围越来越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看到微文化兴起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更要看到其中蕴含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要借助微文化的形式,从“微”处着手,以我们的“微”力,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倾听微言,借助微博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微博,作为微文化的典型代表,融合了多种媒介形态的传播特点,昭示了微文化发展的方向。第一,可以借助微博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双方和谐对话。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单向灌输过程,师生双方缺少平等沟通和双向互动。微博所具有的开放性、交互性的特点将打破教育双方的心理

10、界限,双方可以通过微博平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实现教育过程的双向互动,达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在频繁的对话中转换,时而教育者在说,受教育者在听,时而受教育者在说,教育者在听”的境界。总之,利用好微博能在无形中化解思想政治教育双方的隔阂,促进双方的理解。第二,可以借助微博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在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学生常常是在被动的情况下接受教育,这严重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现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微博发布各种信息,并在最快的时间内吸引更多学生的注意力。由于学生是在被吸引的状态下去阅读相关信息,较之于传统的文件、宣传栏、广播等载体,他们更加易于接受微博信息。双方

11、还有可能通过微博的交流互动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这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能比拟的。总之,借助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地激6发学生的热情、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并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立竿见影、深入人心。第三,可以借助微博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草根性是微博的一大特点。微博之所以能得到蓬勃发展,根源在于其弘扬了个性化化的精神。微博以简单的形式、方便的操作和张扬的个性赢得了大学生群体的喜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微博,有意识地淡化管理者的身份,通过与学生频繁的互动交流培养双方的感情,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中富有亲和力,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至高境界。可以说,师生双方通过微

12、博对话将搭起一座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关爱的情感之桥。这为高校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提升工作质量创造了条件。 2、关注微行,借力微公益开展实践活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微公益是指从微不足道的小事着手,以低成本、低门槛、平民性为显著特征,以公益精神为核心,传递公益价值和公益理念,塑造公益习惯的一种公益形式,它倡导从细微的公益行为开始,从一粒米、一分钱做起,人人参与,积小流而成江海,由微至著。第一,微公益活动可以推动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培育。微公益使大学生能够普遍参与到公益活动中,通过参与的过程,对他人公益行动的自然的自我感化以及对自身行为成果的满足实现了道德责任认知、感受并上升到公益责

13、任高度,这些正是通过微公益的教育与自我教育来实现主体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微公益的本质在于实现公益精神的常态化。微公益的主旨是公益精神的普遍发展,即从价值追求的层次内化为大学生本身的道德行为选择和日7常生活习惯,以意识形态方式指导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这对于推动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从道德认知层面实现了理论角度的精神层次感受,而且行之有效的微公益参与使他们全面、简易地完成一次次公益善举。实践与理论两个层面的微公益参与,以公益精神培育为突破点,实现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新的领悟以及社会责任感与个人价值追求的一致性,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第二,微公益活动可以增强大学生理想教育的实

14、践性。大学生一直被灌输深刻的理想教育,他们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都有理想性追求,有较强的自我感知和社会参与意识,他们追求个性独立解放、渴望展现自我,对国家、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微公益作为连接大学生道德理念与社会实际的载体,有助于知与行的衔接。理想教育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向大学生灌输知识本身,而在于引导他们既要内化为正确的理想信念,更要将正确的理想信念外化为行动。这是实现大学生社会价值的简易而有效方式之一。从实践角度加强了对大学生的理想教育,又能发挥实效,提高其社会参与度。第三,微公益活动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微公益,毋宁说是一种简易性公益行为,更可以说是公益之变革性方式。微公

15、益并不注重付出程度,最重要的在于你能够做什么以及你做了什么,这是微公益多元化的实现模式带来的情感价值理念上的契机。微公益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兴载体,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传导。微小价值行为带来的并非是社会对你的奉献大小之考量,而是社会以及微公益参与者本身对其道德行为的肯定与满足。只有使微公益精神真正植根于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理念之中,才能显现人性之8光辉,从而实现正确价值取向的社会辐射和自我生成。逐步渗透是微公益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作用的独特方式,以此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其文化道德修养。 总之,微博、微小说、微电影、微杂志、微表情、微公

16、益等等的相继问世,代表着一种文化微文化的产生。同时它也代表了一种流行,一种时尚,一种前沿,一种生活方式。微文化的概念没有绝对的界定,犹如寓教于乐的道理一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树立对新型文化形式批判性接受的态度,善于借力使力,有效借助微文化的形式和特点,融入课堂和主题教育活动,与时俱进,充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李峰微文化:全媒体时代的新宠儿J新闻世界,2012(2)75. 2 宋守信常态社会微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思考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9-11. 3 欧阳锐,施源德探析微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J思想政治教育,2012(12)55. 4 冯莹姣微公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 魏景荣(1965-)女,河南许昌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