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赠骠骑大将军冀州刺史游松墓志铭考释.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7780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4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魏赠骠骑大将军冀州刺史游松墓志铭考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魏赠骠骑大将军冀州刺史游松墓志铭考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魏赠骠骑大将军冀州刺史游松墓志铭考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魏赠骠骑大将军冀州刺史游松墓志铭考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魏赠骠骑大将军冀州刺史游松墓志铭考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魏赠骠骑大将军冀州刺史游松墓志铭考释【关键词】北魏东魏时期;游松;墓志铭;考释 【摘 要】游松墓志于 2011 年 6 月出土于河北省永年县龙泉村西。本文在对墓志铭全文释读及考证志主游松的籍贯、祖源、家世、秉行、履历、升迁、卒葬、恩恤等的基础上,重点对其举荐入仕、临危受命、戍守井陉、匡辅魏室、理民谘政等史实进行了研究和辨析。 2011 年 6 月,河北永年县龙泉村村民在京港澳高速公路西侧 100 米处平整土地时,发现一座古墓,出土石质墓志一合及部分陶俑等文物,现由县文物保管所收藏。该墓志为青石质,由志盖和志石两方组成。志盖近方形,顶,一角断裂,顶部长 70 厘米,宽 65 厘米,底部长 80

2、 厘米,宽 75 厘米,厚 9 厘米;顶面四角留有四个铁环锈迹,正中篆刻“魏故仪同游公墓志铭”9 个大字(图一) 。志石长 80 厘米,宽 75 厘米,厚 13 厘米;志面以界格分隔,志文隶书,计 33 行,满行 35 字,另加左边侧一行 12 字,共计 1123 字(图二) 。据墓志所载内容可知,志主游松,字士祥,身处北魏至东魏时期,历经多次宫廷废立变故及参与戎事,死后诏赠“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冀殷二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冀州刺史” ,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因游松其人声名显赫而史书缺载,故本文拟在墓志全文释读的基础上,对其中所涉史实予以初步考证,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志主籍

3、贯、祖源与家世 21、志主籍贯 志称:“公讳松,字士祥,广平任人也。 ”广平,即广平郡,北魏永安年间分置为广平、北广平二郡。广平治曲梁(今永年老城) ,辖平恩、曲安、邯郸、广平、曲梁、广年等六县,约当今永年、鸡泽、曲周、邯郸县地。北广平辖南和、任、襄国等三县,约当今任县、南宫、邢台县地1。任,即今之任县,魏原属广平郡,后属北广平郡。 广平是游氏著名郡望,任县更是广平游氏最主要的聚居区之一。据元和姓纂称:“后魏河南尹游迷始居广平,六代孙后魏尚书明根,生仆射肇。侄曾孙仁宗,唐比部郎中,生详,金部员外。明根再从弟雅,后魏太子少傅,七代孙中台,匡城尉。根从祖弟奇,后魏梁州刺史,六代孙子骞,驾部郎中。

4、”2且据魏书记载,游明根、游雅均为广平任人。志主游松,虽史志失载,但其与游氏始居广平还相去不远,即与游迷之后游明根、游雅同为广平任人,且所处年代相近,故而推测其也应属于游迷之后裔,与明根及雅当属同宗异支。 不过,志文所称“广平任人” ,只是指志主祖籍为广平郡任县人,而实际居住地早已南迁至魏尹易阳县(东魏天平初之前属广平) ,也即今之永年县龙泉村附近,这从后文志主病亡后葬于“易阳苟山之旧茔”即可得到证明。另据志文称,其祖曾任广平太守,而广平郡治曲梁与易阳相去不远,今同属永年县,故而推测,其迁居时间很可能即在此时。 2、游氏祖源 志称:“唯周之盛,哲人为辅;寄孥虢郐,遂宅京河。 ”这是对游氏先祖历

5、史与功绩的追述。 3所谓“唯周之盛,哲人为辅” ,是说周还在兴盛之时,有贤哲为其辅佐。 “寄孥虢郐” ,是指寄置家人于虢、郐之地。 “孥”指妻室。 “虢郐”为周代诸侯国名。 “虢” ,分西虢和东虢。西虢为周文王弟虢仲的封地,在今陕西省宝鸡县东,公元前 665 年为秦所灭。东虢为周文王弟虢叔所封之地,在今河南郑州市西北荥阳县境内,公元前 767 年为郑所灭。此处指东虢。 “郐” ,在今河南省密县东北,公元前 769 年为郑所灭。 “遂宅京河” ,是指定居或定都于京畿之地,黄河之旁。志文所述史实,显然与郑国的早期历史相符。据史记郑世家记载:“郑桓公友者,周厉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

6、封于郑。封三十三岁,百姓皆便爱之。幽王以为司徒。为司徒一岁,幽王以褒后故,王室治多邪,诸侯或畔之。于是桓公问太史伯曰:王室多故,予安逃死乎?太史伯对曰:独洛之东土,河济之南可居。 公曰:何以?对曰:地近虢、郐,虢、郐之君贪而好利,百姓不附。今公为司徒,民皆爱公,公诚请居之,虢、郐之君见公方用事,轻分公地。公诚居之,虢、郐之民皆公之民也。 桓公曰:善。 于是卒言王,东徙其民洛东,而虢、郐果献十邑,竟国之。 ”3是说在西周宣王与幽王之时,郑桓公姬友曾任司徒,辅佐王室,后因周幽王无道,郑桓公洞察到周王朝行将覆灭,故在太史伯的建议下,于受封郑公 33 年(前 774 年)之后,将郑国宗族、百姓及财产寄

7、置于成周洛阳以东、河济之南的东虢和郐之间,并以此为国。 汉书地理志 “郑国”条所载立国时间与之略异:桓公“乃东寄帑与贿,虢、郐受之。后三年,幽王败,桓公死,其子武公与平王东迁,卒定虢、郐之地”4。是说郑武公随平王东迁洛邑后,遂灭4虢、郐二国,并建都立国。据此可知,游氏先祖最早可追溯至西周国势尚盛的郑桓公及东周初年的郑武公之时,最大的功绩是作为贤哲辅佐周王室,并迁民寄食于虢、郐之地,定居及建都于京洛之东、河济之南。 志又称:“二公得地险而建国,七穆获天兰以命氏。道行万古,德耀千龄;渊源注而无穷,枝叶散而更茂。 ”这是对游氏立姓本源及流布的叙述。 所谓“二公” ,即前述郑桓公与郑武公,因“寄孥”与

8、翦灭虢、郐而重建郑国。 “七穆” ,即“郑七穆” ,是指郑穆公所出子罕、子驷、子良、子国、子游、子印、子丰等七个儿子,累世为卿辅政且命氏立姓。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叔向曰:郑七穆,罕氏其后亡者也。子展俭而壹。 ”杜预注:“郑穆公十一子,子然、二子孔三族已亡,子羽不为卿,故唯言七穆。 ”陆德明释义:“郑七穆,谓子展公孙舍之,罕氏也;子西公孙夏,驷氏也;子产公孙侨,国氏也;伯有良霄,良氏也;子大叔游吉,游氏也;子石公孙段,丰氏也;伯石印段,印氏也。 ”5据元和姓纂 “游”氏条称:“左传郑穆公子偃,字子游,之后以王父字为氏。孙吉,生速。 ”是说“子大叔游吉” ,即“七穆”之一“子游”之孙,其以祖父之

9、字,命氏立姓为“游” 。此段志文大意为,游氏源出于周代宗族桓、武二公所建的郑国,本为姬姓,春秋时期,郑国的子大叔游吉,以其祖即郑穆公子偃(字子游)之字命氏为姓。家道行传万世,祖德光耀千秋,源远流长,枝叶繁茂。 3、志主家世 志称:“王父任实剖符,仁被千里。显考官同削记,名高一邦。 ”并称:“祖,琅、广平二郡太守。祖亲,太原王氏。父神虎,郡功曹、州5主薄。母,中山张氏。夫人,河东裴氏。息许良,年七岁。 ”这是对志主家世及家庭主要成员的概要介绍。 所谓“王父” ,即父之父,也即祖父。 “剖符” ,是指古代帝王在分封诸侯、任命将帅或郡守时,以竹符剖分为二,君臣各执其一,作为权力的凭证,后因以为分封授

10、官之称。因其祖曾任琅、广平二郡太守,也即主宰一方政务的地方长官,故称之“任实剖符” 。 “显考” ,指父亲。“削记” ,犹“刀笔吏” 。古人用简牍书写,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故历代文职官员常被称作“刀笔吏” 。因其父神虎曾任郡功曹、州主薄,均为州、郡主官属下参与政务或掌管文书的佐吏,故称其“官同削记” 。“祖亲” ,即祖母。 “息” ,即子息,名许良。由此可知志主的世系为:(祖)神虎(父)松(志主)许良(子) 。 二、志主秉行、履历与升迁 本志对志主的秉行、履历、仕途升迁等作了较为全面的叙述,其中难免多有溢美不实之辞,但对了解志主其人及相关史实还是非常重要的。1、志主秉行 志称:“公承灵河岳,

11、资庆余善,风韵秀上,机惊(警)峻立;恢廓杰出,逸性不群,倜傥多远图,卓落有宏量。观九流而重儒术,论六家而好兵权;宪章孔孟,轨躅孙吴。身率典规,心存奇正;书琴并置,弓恋(应为銮之误)兼取。至若披荡心胸,开布衿抱,招引英武,结集人豪,耕牛共宰,骖马相赠;黄金不足比诺,白水未可况情,三寸信而有征,七尺倾而无怯。听其清响者,愿言把臂之交;服其雄列者,俱效6刎颈之节。故以独步山左,声驰海西;气盖州闾,势陵邦国。 ” 大意为,志主秉承山河之灵气,藉资福善之遗泽;风度韵致秀出于外,机智敏锐,峻然特立;心胸博大,孑然突出,性情超然,与众不同;豪爽洒脱,宏图高远,卓尔不凡,气量恢弘。广闻博识而独重儒学,谈经论道

12、而专好兵略。效法孔孟,循迹孙吴;身率典章规度之范,胸藏奇正用兵之术;书琴皆精,弓銮娴熟。至于袒开心胸,敞开怀抱,广招英武之士,普结人中豪杰,耕牛共宰为食,良马慷慨相赠;黄金之贵不足比其诚挚守信,白水之鉴未可比其守义重情。三寸之舌,言而有信;七尺之躯,断而不惧。以致闻其清名者,愿与其结挽臂之交;敬其雄才者,均与其效生死之义。故而特行于太行以东,声名远播于邦域之外;豪气弥漫于州里,气势充斥于国邦。 志文所述未免夸大其辞,但所反映的志主之喜好和性格应是可靠的。一是聪慧机敏,心胸宽广,文通书琴,武善弓马,重视孔孟之道,尤好用兵之术;二是性情豁达,性格豪爽,注重人脉,喜好交际;三是重诚信,讲义气,言而有

13、信,死而不惧,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号召力。 2、举荐入仕 志称:“正光中,至京都。司空江阳王唯贤作宰,品镜人伦,慕稷下之好贤,尚平台之爱客,深相礼遇,眷引殷勤。公衔恩赉,感知己,遂蹑珠履,同跨玉剑。气逸前途,辩折先进,由兹藉甚,物议有归。鹤响闻天,龙光遂及,诏除奉朝请。出彼时伦,入参华列,去褐服冕,独佩声荣。 ” 所谓“正光中” ,是指北魏孝明帝元诩正光年间(520-525 年) 。 “京7都” ,指京城洛阳。 “司空江阳王” ,是指北魏皇室后裔元继(465-528 年) ,皇兴二年(468 年)袭爵江阳王,神龟元年(518 年)改封为京兆王,二年任司空;正光元年末(520 年)任司徒公,五年末

14、(524 年)改任太师、大将军;孝昌二年(526 年) “复京兆王继本封江阳王”6。如史书记载无误,元继仅神龟二年至正光元年间任司空,正光中为京兆王,墓志所称江阳王不确。 “稷下” ,指战国齐都城临淄西门稷门附近地区,齐威王、齐宣王曾在此建学宫,广招文学游说之士讲学议论,成为各学派活动的中心。 “平台” ,指河南商丘县东北古台,汉梁孝王筑,并曾与邹阳、枚乘等游此。 “奉朝请” ,意为奉朝会请召,魏属从七品下阶职衔。“去褐服冕” ,指脱去平民布衣,穿上官员冕服。此段志文的大意为,北魏正光年间,志主来到京都洛阳。恰逢司空江阳王(实为京兆王,下同)元继选贤任能,品鉴与选拔人才。思慕当年齐威、宣二王聚

15、天下贤士于稷下,崇尚梁孝王会四海宾朋于平台,故而对志主非常器重和礼遇,牵挽眷顾,热情尊宠。志主感念其对自己的知遇赏识和恩德,于是投身在其门下,悬剑追随于其左右。生气飘逸于前路,辨识折服于先贤,由此声名日显,众议所归,犹如鹤鸣冲天,很快龙光普照,皇恩及身。皇帝下诏,授志主为奉朝请官职。从此脱去平民布衣,穿上官员冕服,突显于同辈之上,跨入显贵之列,盛享美誉和荣耀。 据此推测,志主游松出仕为官,很可能既有元继的举荐之力,也与志主的门第家世有关。因为当时朝廷曾大力提倡各级官吏推举德才兼备的人才。据通典记载:“后魏孝文帝欲创革旧制,选置百官,谓群臣曰:为朕举一吏部郎,给卿三日假。 ”7正光六年三月,孝明

16、帝还8专门下诏曰:“选众而举,其来自昔。朕缵承大业,综理万机,求贤致治,心焉若渴。知人则哲,振古所难,宜博访公卿,采兹声实。可令第一品以下五品以上,人各荐其所知,不限素身居职。必使精辩器艺,具注所能,然后依牒简擢,随才收叙。 ”8而且,当时官员的选拔制度为九品中正制,即由有名望的“中正”官,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对每个人作出高下九品的评定,并将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依据。正光年间,京兆王元继曾任司徒,并“唯贤作宰,品镜人伦” ,志主投身于元继门下,得到赏识和举荐是自然的。而且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门第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以致到西晋时即

17、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9的局面。游氏家族出自郑国君之后,志主之先祖及祖、父等均世代为官,且同宗游明根、游雅等均为当朝权贵,因此尚具才能的游松能够出仕为官也是必然的。 3、临危受命 志称:“转燕州冠军府主薄,迁宣威将军、员外散骑侍郎,遭母忧解。星见而行,望乡衄血,庭兔怀感,墓木同心。服未阕,起为殷州治中。于时燕山未静,尘埃将及,权夺至诚,变礼即事。既而巨滑滔天,大兵括地,一木不枝(支) ,百城俱解,去逆归顺,立节无亏。寻除相州治中,领北道军司,后以疾解。复授宁朔将军、步兵校尉。 ” 其中, “燕州”于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 年)分恒州东部、幽州北部而置,治在今北京市昌平区东南沙河镇。

18、 “冠军府主薄” ,即冠军将军府主薄,属从七品下阶。 “宣威将军”属第六品上阶, “员外散骑侍郎”属第七品上阶。 “母忧” ,指母丧。 “衄血” ,即流鼻血。 “服未阕” ,指三9年守丧期不满,未除丧服。于北魏孝昌二年(526 年)分定、相二州而置,治广阿(今河北隆尧县城东) 。 “治中” ,属州牧之佐吏,北魏职官仅列“司州治中”为从四品下阶;北齐承魏制,三等上州“治中”为正六品下阶。 “燕山未静,尘埃将及” ,应指上谷(今北京市延庆县)杜洛周之变。据魏书记载:孝昌元年(525 年)八月, “柔玄镇人杜洛周率众反于上谷,号年真王,攻没郡县,南围燕州” 。二年春正月, “都督元谭次于军都,为洛周

19、所败” 。夏四月, “丁未,都督李琚次于蓟城之北,又为洛周所败,琚战没” 。五月, “戊申,燕州刺史崔秉率众弃城,南走中山” 。 “冬十有一月戊戌,杜洛周攻陷幽州,执刺史王延年及行台常景” 。武泰元年(528 年)春正月, “乙丑,定州为杜洛周所陷,执刺史杨津。瀛州刺史元宁以城降于洛周” 。二月, “杜洛周为葛荣所并”10。 “权夺”,指古代官员居父母丧,丧服未满,朝廷强令出仕。 “变礼” ,是指不合典常、应特殊情况而变通礼节。 “去逆归顺” ,即逆去顺归,意为叛逆已除、回归平顺。 “立节无亏” , “立节”即“建节” ,古代使臣受命,必建节以为凭信。 新唐书车服志:“大将出,赐旌以专赏,节以

20、专杀。旌以绛帛五丈,粉画虎,有铜龙一,首缠绯幡,紫缣为袋,油囊为表。节,悬画木盘三,相去数寸,隅垂赤麻,余与旌同。 ”11此为所立之“节”完好无损之意,借指不辱君命,军旅无损。 “相州” ,即故魏郡,天兴中改为相州,天平初改称魏尹,治邺(今河北临漳县邺城) 。 “北道” ,属临时性地方军事指挥机关,位在州郡之上,但不管地方民政。魏有东、西、北、东北、东南各道,并设有各道行台、大行台、大使、都督、大都督、都督诸军事等职,辖域及职官品阶不详。 “军司” ,职司监军。 “宁10朔将军” ,属从四品下阶。 “步兵校尉” ,属第五品下阶。此段志文大意为,志主由奉朝请转任燕州冠军将军府主薄,又升任宣威将军

21、、员外散骑侍郎,后因遭其母之丧而解职。为母奔丧,连夜驰行,心急如焚,鼻血外溢。痛丧慈母,庭院之兔怀感动容,墓田之木与人同心。服丧尚未期满,朝廷即起用志主为殷州治中。其时,燕山杜洛周之变尚未平息,战火即将漫延而来,朝廷既然诚聘和起用,只有打破常规、变通礼俗而行事。继之,贼首掀起滔天巨浪,大兵压境,攻城掠地,一木不支,百城俱破。后叛乱平息,重归于平顺;志主立威捍节,师旅无损。不久,志主又授职为相州治中,并兼任北道军司之职,后因病而解职。又授官为宁朔将军及步兵校尉。 据此可知,上谷杜洛周之变应是北魏历史上一次影响较大的事件,志主在居母丧未满之时,曾临危受命起为殷州治中,以拒杜洛周的侵扰和袭击。受命之时,应在杜洛周之变的次年,也即孝昌二年(526 年)分定、相二州而置殷州之后。御敌除逆,应在武泰元年(528 年)正月杜洛周大兵压境、定州失陷、瀛州投降,也即“百城俱解”之时。因殷州与定州相邻,定州陷没后,殷州自然成为与杜军对垒的前沿。但据笔者推测,志主此次御敌之举莫过于坚城壁垒,实际与杜军之间并没有直接交锋。原因是定州失陷后,杜洛周部很快即遭到另一支起义军葛荣部的攻击并败亡,未及继续南侵殷州。志主在杜洛周败亡之时,至多出兵驱逐残军或招降散兵游卒,故在志文中只字未提御敌行动或拼杀过程。所谓“去逆归顺”只是表述了事件的结果,还白享了“立节无亏” ,即不辱君命、师旅无损的美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