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杨光华办学思想探析摘要 著名教育家杨光华是中国石油大学办学历史上最有影响力、深受师生爱戴的校长之一。他在担任北京石油学院、华东石油学院、石油大学三个不同历史时期领导职务的 26 年间,主张要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办好石油高校,重视教育教学质量和石油科技人才的培养,强调重点大学必须提高科研水平。他的办学理念和举措为中国石油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 杨光华;办学思想;石油工业;石油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3)05-0161-06 杨光华是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教育家。他 1945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1948 年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学习
2、,成为该校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1953 年参加北京石油学院筹建工作。1965 年起任北京石油学院副院长。1969 年之后任华东石油学院副院长、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19881992 年任石油大学校长。他从北京石油学院初创开始,经历了学校从蓬勃发展、迁校磨难到恢复重建、再创辉煌的历程,是在北京石油学院、华东石油学院、石油大学领导岗位上工作时间最长的校长,他为石油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在北京石油学院被迫搬迁东营而元气大伤、2办学处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为了维系濒临中断的中国石油高等教育事业,他以坚强的毅力和勤奋的工作,为重新建校
3、呕心沥血,日夜操劳。在他和全院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北京石油学院发展的新阶段华东石油学院在满目蓬蒿、一片荒凉的地方诞生了。 杨光华长期致力于中国石油高等教育教学的研究和管理,他在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校园文化等方面留下了一系列的思想和主张,这些教育思想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对中国石油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行业特色大学的办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国家正在大力实施能源发展战略,迫切需要办好石油高等教育。在中国石油大学提出建设“国内著名、石油学科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过程中,需要继续借鉴、发扬杨光华的办学思想。为此,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杨光华先生的办学思想进行
4、探析。 一、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办好石油高校 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石油,因而,中国石油工业发展急需科技人才,在此背景下,1953 年,北京石油学院应运而生,中国石油高等教育开始起步。杨光华作为北京石油学院创建时期最早的参与者,也随着学院的发展壮大而一步步成长起来,逐步成为学校的一名领导者。他在办学中始终坚持为中国石油工业发展服务的如下理念:一是为石油工业的发展培养优秀人才,二是为石油工业的进步提供科技支撑。他说:“没有优秀人才就不可能有石油工业的发展,我们可以引进第一流的设备,但我们还必须培养自己的第一流的人才。 ”1 1980 年 9 月,华东石油学院新学期开学伊始,杨光华就“如何
5、办好3华东石油学院”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他结合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石油工业发展形势以及国内高等教育的实际,提出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面向全国,面向海洋,把学校办成理科、工科和管理学科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学。他还提出要担负起为石油工业培养全套人才的任务,并以最快的速度建立起工业经济专业,接着再建立行政管理专业,随后又进一步把其他类型的文科专业和管理工程专业建立起来。他说:“学校位于华东,随着近海大陆架勘探事业的发展,应该建立海洋工程专业,开展海洋地质、海上集输、海上构筑等研究。应该千方百计在一个海洋勘探基地上建立海上的教学和科研基地。这样才能把学校办活,迎接近海大陆架勘探开发工作的到来。 ”2
6、 1986 年 3 月 27 日,杨光华在全校教师、干部大会上谈到了如何把学校办成第一流的石油高校的问题。他说:“根据石油工业发展纲要,到本世纪末,我国原油产量要居于世界主要产油国的前列。在科学技术上,要争取在勘探、开发、油田建设、油气集输、油气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全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石油专家。石油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与生产规模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步甚至超前,因此,石油高等院校到本世纪末必须培养出具有国际水平的专家,开发第一流的石油科学技术。这是形势对我院的要求,如果我们不迎接这个挑战,别的高等学校就会把这个历史任务承担起来,也一定能够承担起来。那样我们就会落在历史的后面
7、,这是我院全体教师干部无论如何不能让步的,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信心,鼓舞士气,为把我院办成第一流的石油大学而拼搏。 ”3他还提出了“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在4“七五”期间把学校办成理、工、管、文结合,专业配套的综合性大学;少数学科专业要在国内同类型学科专业中居领先地位,为以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步:再用十年的时间,达到国内接近国际同类型院校的先进水平。 二、重视教育教学质量和石油科技人才的培养 杨光华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一贯重视教育教学质量,重视石油科技人才的培养。他说:“本科教育是我校教育工作的基础和主要组成部分。本科生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石油工业的发展。 ”4 (一)加强校风、
8、学风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学子 1987 年 12 月 26 日,杨光华在华东石油学院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从严要求,以严治校,对师生进行校风和学风教育,是办好学校的重要措施。 ”他还进一步指出:“优良的校风、学风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必须经常抓,坚持不懈,使师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出良好的学风和校风。 ”杨光华还曾就学风的重要性专门指出:“学风反映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学风的好坏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 ”学校在第六届党代会上,将学校的校风定为:“实事求是,艰苦奋斗” ,将学风确定为:“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这一举措既是石油工业行业的需要,也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9、。学校将此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建设,几十年常抓不懈,对学校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杨光华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子。他非常重视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他说:“学生必须热爱石油事业,必须有吃苦的思想准备。进行思想教育时要同学生的成才教育、人生追求紧密联5系,同艰苦创业的教育相联系,使思想教育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要求。 ”4 他主张石油大学的学子要“乃文乃武”全面发展。不仅要学石油科技,更要有“志在寰宇”的抱负和理想;不仅要有数、理、化方面的知识,还应该有文、史、哲的学识和体、音、美的素质修养。早在 20 世纪80 年代,他在全国工科高校中就率先提出并实施了人文素质教育。学校引进了
10、一批文学、艺术专业的教师,成立了相应的教学行政机构,开设了一批文学艺术课程,开展了许多文化艺术活动。学校建造了校史和艺术品陈列馆,用校史文物和书画艺术作品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熏陶。5学校通过不断完善综合测评办法,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压缩教学计划的总学时,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让学生有更多的自学时间,在教师指导下培养自学能力。其次,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探索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在教学中提倡启发式教学,以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再次,加强计算机课的教学。从七七级开始,学校就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了算法语言课,并逐年
11、增加上机时间。到 1986 年,学校已开出 7 门计算机课程,学生平均上机时数已达 28 小时,平均每 20 名学生就有一台微机或终端。此外,他还重视实践教学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1986 年初,学校已经建设了 35 个实验室(104 个分室) ,能开出国家教委教学大纲要求开出的实验课的 98%,其中基础课已开出 100%。到 1987 年学校建成了电教中心、计算中心、仪器分析中心,学生的实验能力及实验水平逐年提高。一部分实验室做到了对学生开放,6增加了学生的实验机会。有些课的实验部分还单独开课,单独考核,以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6 (二)重视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 杨光华重视提高学生的基
12、础理论水平,首先体现在对基础课教学的重视上。为此,学校组织有经验的教师(约占 70%)上台讲课,保证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对一些公共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实行分类开课,如高等数学分为三个类型开课,一型为一般工科课,二型为大类型工科课,三型相当于理科课。同时,加强基础课教学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做好基础课教师的培训工作,使中老教师有机会去学习新知识,学习回来后开出新课程。另外,学校还建立应用理科专业,先后开办了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应用化学 3 个应用理科专业,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工科基础课的教学质量,促进了理工渗透、理工结合。同时,学校大力提倡基础课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促使教师站到学科的前沿,不断提高学
13、术水平,并及时把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中。 杨光华重视外语教学,并使之成为学校一直坚持的优良传统。1991年 11 月,他将马克思的名言“外语是人生的战斗武器”作为给外语学习园地创刊的赠言。他认为:“我们提倡学习外语,已经不止是为了个人的出国或者其他什么,而是为了塑造中华民族更完美的精神文明。不论是学自然科学的人,还是学社会科学的人,不管是党政管理干部,还是教师学生,都应该学好外语或者懂得外语的一些基本知识。 ”7那时,学校在抓好外语教学方面确实采取了大量很有成效的措施:一是学校实行分班和分级教学,因材施教。二是创造良好的学习外语的条件。7除了课堂教学外,在课外时间也营造学生学习外语的气氛,为他们
14、创造学习条件。三是请外教教授口语。1980 年以来,学校每年都请到几名外籍教师给学生讲口语课,让学生广泛和外籍教师接触,提高学生的口语和听力水平。四是搞好三、四年级学生的外语教学,保证四年不断线。 (三)重视学科和专业建设 北京石油学院成立之初,学校只有几个单一的石油类专业。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1987 年12 月,杨光华院长在华东石油学院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对一所全国重点大学来说,单一的专业学科会遏制它的发展。 ”“加强勘探开发方面的实力不能单纯靠加强这些专业学科来达到,必须有坚实的工科专业和基础学科才能在更高水平上加强勘探和开发。
15、 ”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广、后劲较足的工程技术人员,学校开始大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在办好原有石油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了一些石油工业急需的新专业,如财务会计、热能工程、焊接工艺及设备、计算机及应用、油藏工程等。这些专业的设置,培养了一大批高级技术人才,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9 年,杨光华校长在石油工业局厂领导干部会议上作了交流发言,他认为:“以工科为主的院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有坚强的理科专业作为基础。 ”为此,学校也相继开设了数学(师范) 、应用物理、应用化学等理科专业。这些专业的设置,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到 1988 年,学校更名为
16、石油大学时,学校本科专业达到 20个,专科专业 10 个,博士点 7 个,硕士点 11 个。1989 年 2 月,杨光华8提出要搞好重点学科和重点课程的建设,他说:“在学科建设上,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形成特色,采取自上而下进行科学研究,培养高层次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梯队。重点是国家级和部级的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七五期间,要把石油地质勘探、应用地球物理、石油钻井工程、石油机械工程建设成重点学科。到 20 世纪末,将约 10 个学科建成国家一级和部一级的重点学科,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在进行重点学科建设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申报一批新的博士点和硕士点,争取早日建立研究生院。 ”4 在加强学科和专业建
17、设的过程中,杨光华十分重视课程建设。他认为,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他主张对课程分期分批地进行建设,以重点课程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1988 年,学校选定“高等数学” 、 “普通物理” 、“大学英语” 、 “中国革命史” 、 “无机化学” 、 “力学” 、 “金工实习”等 7门课为第一批校级重点课程。对于重点课程,学校在师资配备与培养、实验室建设、教材的编写及同兄弟院校的学术交流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同时也明确规定,被确定的重点课程经过 3 年建设,应该达到优质课程标准,即达到国内同类课程的先进水平。杨光华还非常重视教材建设,他曾讲,教材质量
18、的高低,反映着一个学校的学术水平。没有高质量的教材,要培养高质量的学生是不可想象的。他鼓励教师结合教学、科研工作积极著书立说,并发动全体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编写出有水平、有特色的教材来。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杨光华一贯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并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9他认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全面规划,严格要求,知人善任,要培养出能够胜任各项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队伍,还要选拔造就出一批能攀登石油科学高峰的“代表队” 。 “在人才的问题上,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优秀的人才。要深入摸底,知人善任,克服不能冒尖的思想,与浪费人才、压抑人才的错误现象作坚决斗争。 ”8他重视培
19、养学术带头人,学校为几位老教师、教授每人配备了 12 名助手,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学科专业团队。同时,学校还组织老中青相结合的业务班子,解决业务学术上的继承问题,充分发挥老教师在教学科研上的作用。他特别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要求创造条件“让青年人脱颖而出” 。他要求从三个方面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一是加强对青年教师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二是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走出学校到基层去、到艰苦地方去锻炼;三是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五)重视教学改革 杨光华对教学改革十分重视,并使学校在这一方面的许多工作都走在了国内高校的前列。一是学校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并结合实际,实行学分制和选课制。学分制是将学生所学
20、课程分为三部分:必修课占80%,限定选修课占 15%,任意选修课占 5%,每门课都规定一定的学分,一个学生四年共需取得约 150 个学分方可毕业。同时,学校还规定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免听课、免修课,可以跨专业选修有关课程,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主动权。二是学校实行大学生导师制,让有经验的教师直接指导学生的学习,避免学生学习和选课的盲目性。三是实行优异生培养制,就是创造条件,给那些学习优异的学生配备导师,给予其使用计算机、10借阅图书、做实验等方面的方便;每人每年还可以领取 30 元书报费,使他们得到健康发展。四是对教师实行“优秀教学奖励制” 、 “优秀教材奖励制” 、 “教师工作量制” 、 “实验室人
21、员工作考核及奖励制”等制度。这些教学改革方面的大胆探索,为学校提高教学质量,为石油工业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杨光华的上述教育思想与办学举措在石油大学得到了贯彻、实施,并由此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就。1989 年,杨光华在纪念石油大学在东营建校 2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学校 20 年的教学成果做了全面的总结。他指出,学校把培养人放在首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德、智、体、美都得到了发展。从 1971 年到 1989 年,学校共培养了大学本专科毕业生 12000 名,研究生 409 名,函授生 395 名,进修生、培训生11000 名,为缓解石油工业对技术人才的急需、为发展石油
22、科学技术起到了重要作用。学校基本建设得到迅速发展,教学和其他方面的改革不断深入。学校占地 2300 亩,建筑面积已由初期的 4 万平方米平房发展到 34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建筑;专业设置由 11 个本科专业发展到 20 个本科专业、11 个专科专业,增设了 11 个硕士点、7 个博士点、2 个博士后流动站,还有 1 个国家重点学科和 1 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教师队伍由 700多人增加到 1200 多人;在校本专科学生已达到 6300 多人,研究生 352人(其中博士生 38 人) ,函授生 1260 人,培训生 1000 人。建有实验室97 个,能开出教学大纲要求的全部实验,已建成电教中心、分析中心、计算中心和仪器维修中心;有教学科研固定资产 7500 万元,是建校初期的 10 倍;开出课程 900 门,是 70 年代的两倍多;图书馆藏书由 30 万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