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山东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主创新体系构建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9548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支撑山东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主创新体系构建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支撑山东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主创新体系构建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支撑山东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主创新体系构建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支撑山东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主创新体系构建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支撑山东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主创新体系构建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支撑山东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主创新体系构建研究摘要:根据“十一五”以来,特别是近三年山东省委省委出台的文件,系统梳理了山东省发展愿景。以区域创新理论为指导,提出了构建原则和主要功能,构建了由竞合性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结构组成的三螺旋为主体的支撑山东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主创新体系模型,分析了模型中各个要素的功能,并阐述了模型的运行机制。最后,给出了山东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山东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自主创新;创新体系 中图分类号:C939,F124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3-8256.2013.04.008 1 引言 美国经济学家迈

2、克尔波特曾指出任何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的发展均需要经历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四个阶段1。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总体上先后经历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阶段,尽管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延续至今已经乏力,带来了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巨大压力,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国家“十二五”规划要求推动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明确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那么,构建实施2创新驱动战略的组织体系,使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抓手成为摆在区域创新发展的首要问题。 在区域创新理论的指导下,

3、本文围绕山东省发展愿景和当前依靠自主创新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现状,从系统工程及动态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企业、政府、科研院所等主体要素、社会保障、文化、基础设施等非主体要素,以及法律法规、财政政策、创新政策等政策要素等外部环境要素,构建了山东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模型,并给出了相应对策建议,对于山东创新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2 理论基础 区域创新体系可以分为介于行政区域和跨行政区域的创新体系。考虑到山东省创新源头的知识创造能力相对薄弱2,如何形成支持行政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开放创新体系是关键所在。因此,本文关注于行政地理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构建。 2.1 区域创新的一般理论 区域

4、创新的一般性理论主要包括:区域创新体系要素和结构分类、创新扩散特性与影响因素、构建特色区域创新体系的三种途径、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研究以及创新型区域的三个阶段等方面的内容3,4。其中,三螺旋区域创新理论揭示了大学及国立研究机构产业政府三螺旋的相互作用成为创新系统运行的核心和动力5,属于区域创新体系运行研究深化的成果。 创新型区域阶段研究依次经历了技术创新系统、应用创新系统及知识创新系统三个阶段。技术创新系统阶段发生在 20 世纪 4070 年代,3属于工业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系统,是线性模式,创新目标是促进经济发展,特点是研究依赖性创新;应用创新系统阶段发生在 20 世纪 8090年代,是从工业经

5、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时期的国家创新系统,是相互作用模式,其目标强调经济和社会效益,特点是应用集成创新;知识创新系统阶段发生在 21 世纪,属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系统,强调知识创新和知识高效应用。 区域创新体系具有“自上而下” 、 “自下而上”及“上下结合”三种途径。 “自上而下”方法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区域化,其并非仅由与科学技术活动相关的机构组成,还包括经济中涉及引入和扩散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的所有机构。因此,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必须超越“科技活动相关机构”的范围,立足整个经济体系,着力国家创新体系的区域化。 “自下而上”方法又被称为草根型或网络型,认为创新是地方化的和植根

6、地方的,是由地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接近性激发的地方化学习过程。自下而上的方法关注地理接近的好处和地域上占优势的影响知识创造和传播过程的一组习俗和规范。 “上下结合”方法是一种内外结合的协同进化过程,认为区域创新体系创建是一个集体学习过程,通过这一学习过程,知识和技术被使用、扩散和创造。 2.2 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区域创新的进展 传统的技术创新理论局限于单一的经济价值取向,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缺乏对自然的人文关怀,存在着生态学缺陷。在传统技术创新观的指导下,技术沦为人类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工具和手段,成为制造生态危机的“元凶”6。我国长期粗放式的增长方式不可避免地带4来了经济发展瓶颈和环境压力

7、问题,所以可持续发展必须将技术创新放到人与自然资源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中探讨,于是“生态化技术创新”理论应运而生;在此背景下,把生态化纳入区域创新体系,成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新趋势。 “生态化技术创新”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上专指环保产业的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管理创新等一系列技术创新过程;广义上则指所有经济主体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都必须考虑生态要素。当前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探讨生态化技术创新:(1)生态化技术创新内涵。尹艳冰等从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合理利用资源的有效方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等五个方面分析了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特征7;黄剑,彭福扬8提出了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两大生态系统的营造,并指出技术创

8、新生态化转向的基本动因是为了支持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理念。 (2)基于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区域创新系统构建。文献9 探讨了区域创新系统实施技术创新生态化的科学性,并从公平性与协调性两个方面提出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原则;生态化技术创新体系应是具有相应功能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和公众在一定运行机制保障下组成的网络系统,并从创新主体、创新运行机制和创新网络三方面构建生态化技术创新体系7;诸葛剑平10则认为树立生态化的技术创新理念、建立均衡发展的多重目标、结合自身特色与政府政策支持是构建生态化科技创新体系的四大关键点。 总体而言,作为生态化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基础,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核心理念在于以生态可持续发

9、展为基础,搭建“生态经济社会”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系统。 “生态化”理念融入区域创新体系是对传统5“经济利益最大化”理念的科学取代。因此要求政府应对区域创新体系所含的各项要素重新加以界定,并协调好生态、经济和社会三者的互动关系。 2.3 区域创新与社会发展 区域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构成,其通过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有力的支撑。在亨利埃茨科兹的三螺旋理论5指导下,我国学者紧密结合各地实际,对区域创新与社会发展的相关议题进行了颇具实践价值的探讨11。综合各研究来看,区域创新可从五个方面给予我国社会发展以驱动力:促进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落实、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生态文明

10、建设及促进区域实现产业集群,获得范围经济等11。 3 促进支撑山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 3.1 山东省发展愿景 进入 2006 年以来,山东省委、省政府根据山东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先后通过若干文件描绘出了 2020 年乃至更长时间山东省阶段性目标(如表 1 所述) ,综合起来形成山东的发展愿景,即:将山东建设成为创新驱动的、信息化高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文化强省,在 2020 年之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省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这种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比较优势和对外开放,而且这种发展基本处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阶段,尚未进入技术创新层次,主要依靠招商引资、资源

11、消耗、超过环境承载力、廉价劳动力资源投入等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显然,沿袭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无法实现这样的一个愿景。因此,必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6建完善的支撑山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主创新体系。 3.2 构建原则与主要功能 3.2.1 构建原则 (1)省情原则。自主创新体系构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我省自主创新能力。 (2)区域整体化原则。从整体的、系统角度看待山东的发展,将山东区域创新体系纳在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框架之下。 (3)市场机制与政府引导与扶持相结合的原则。以市场机制作为建设自主创新体系的基本原则,同时强调市场机制与政

12、府作用的相互补充、相互支撑。 (4)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开放与合作的原则,加强与国外相关领域的技术合作,强化集成创新,以便快速提高我省创新能力。 3.2.2 主要功能 (1)双向服务功能。山东区域自主创新体系一方面是国家创新大系统的重要支撑,一方面还需面向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服从服务于山东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培育并强化战略重点领域的持续创新能力,为实现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提供强劲的科技支撑。 (2)集成创新功能。促进各类区域创新资源的集成,打破不同所有制、机构、区域限制的围墙,建立新型创新组织机制,以重大产品创新为载体,加速培育产业集成创新优势,不断提高科技资源

13、的使用效率。 (3)资源聚集功能。形成洼地效应,促进科技资源聚集。培育完善7的环境支持体系和金融支持体系,将山东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加快政策和科技计划的开放,吸引国内外创新资源向山东汇集。 (4)知识扩散功能。促进创新供需对接和创新成果应用,建立有利于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转移扩散的新机制和新体制。突出解决制约知识扩散的瓶颈,搭建成果转移平台。 (5)产业培育功能。以产业化为导向,引导山东创新活动;围绕特色产业的培育,突出机构、项目、管理,建设科技创新的产业化基地,在重点特色产业构建若干研发、成果转移扩散、产业化等环节有效集成促进的创新链。 表 1 山东省发展愿景 建设经济文化强省 全面建成小康社

14、会 创新型省份建设 生态山东或循环型省份的建设 智慧山东 国家区域战略 “十二五” 规划 战略导向 由经济文化大省向经济文化强省跨越 经济、科技、社会的全面进步 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驱动力 可持续发展 向信息社会迈进 1、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 2、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 实现由大到强历史跨越 关键目标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打造山东特色文化品牌 3、注重改善民生 全省生产总值要跃上 7 万亿,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 万美元,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 6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再翻一番 1、建立区域自主创新体系 82、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科技综合

15、竞争力显著增强 1、生态经济体系 2、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 3、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安全体系 4、生态文化体系 5、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法规、标准、政策支持及技术体系 6、以循环经济为核心内容的国民经济体系 1、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2、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与产业化 3、推进“三网融合” 4、深化电子政务和重点领域社会事业信息化应用 1、建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的蓝色经济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2、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 1、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 2、城乡区域协

16、调发展 3、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4、生态环境优美宜居 5、人民生活殷实富裕 政策文件 2008 年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战略部署 十八大、山东省委省政府第十次会议文件 1、 山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9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 2、 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 1、 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 2、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意见3、 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生态山东的决定 1、 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 2、山东省国民经济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3、关于开展“智慧山东”试点工作的意见 1、

17、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 2、 中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 3、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注释:作者自行整理 3.3 山东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模型 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在新的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区域和国家竞争力关键在于其动态创新能力。20 世纪初期早期,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提出“创造性毁灭”的观点,并首次将“创新”引入经济学分析框架,并提出创新理论。受系统理论的影响,20 世纪 80 年代出现了从系统论角度来对创新展开研究的新观点,并提出创新系统的概念。之后对创新系统的研究

18、大致形成企业创新、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产业创新系统等四类理论,并逐步衍生出创10新集群、集成创新等概念。企业创新理论关注企业微观层面创新活动;国家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是从地理边界角度出发,关注特定制度和文化背景下的创新网络;产业创新系统则把重点放在因技术转移、工序连续性的创新协作关系上;集群创新系统理论则区域创新和产业创新理论的交叉。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在特定经济区域内及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各种与创新相关的主体要素(组织实施创新的机构) 、非主体要素(创新所需的物质条件)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所构成的复杂网络体系12。区域创新体系的主要优势是确定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

19、地位,政府依靠政策工作引导组织协调产学研,强化技术转移和融合,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目前山东省相对缺乏国家级科技资源,创新资源管理呈条块分割,整合力不足,产学研结合度低的行政管理格局始终未能得到根本解决,各创新主体缺乏有效的连接导致的“系统失灵”13。长期以来,山东开展科技活动的单位数所占比重一直在较低水平徘徊,以创新谋发展尚未成为多数企事业单位的共识。例如 2011 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仅有 2147 家,约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数的 6%,比全国平均水平有明显差距 。不够完善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致使原本不都强的自主创新优势未能有效的转化为产业优势并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此,本研究从系统工程及动态发展的角度出发,在三螺旋区域创新理论和最新的集群创新系统思想指导下,充分考虑企业、政府、科研院所等主体要素、社会保障、文化、基础设施等非主体要素,法律法规、财政政策、创新政策等政策要素及外部环境等众多要素,基于山东省发展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