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礼乐文化的基本结构.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40048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代礼乐文化的基本结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周代礼乐文化的基本结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周代礼乐文化的基本结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周代礼乐文化的基本结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周代礼乐文化的基本结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周代礼乐文化的基本结构摘要:周代礼乐文化的主要特点是仪式性,而仪式主要是通过呈现的方式来实现其功能的。这样, “观看”就成为联结礼乐文化各要素的一条重要纽带,所以,从“观”这个概念把握周代礼乐文化的基本结构就具有了一种可能性与合理性。这种由“观”组织起来的结构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首先,就是天子的“让观”与“去观”:天子一方面要在以祭祀为主的各种仪式中昭示其文明之德,一方面要在巡守四方时观察民风以知诸侯施政之善恶。其次,士人君子一方面通过观礼、观乐达到对于观看对象政治、德性方面的掌握:一方面通过观诗了解赋诗对象的心志。 关键词:观;礼乐;仪式;人文 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2、号:1004-0544(2013)01-0049-05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课题,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所说的“究天人之际”可以看作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诉求。 周易贲卦彖辞说:“阴阳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可以说,这里的“观乎天文”与“观乎人文”包含了先秦文化的两个基本方面,而礼乐文化则当然是在“观乎人文”这个方面得到展开的。礼乐文化的主要特点是仪式性,而仪式则主要是通过呈现来实现其功能的。这样, “观看”就成为联结礼乐文化各要2素的一条重要纽带。本文即试图通过先秦相关文本中的“观”这个概念来考察这种礼乐文化的基本结构。 一、大观在上

3、礼乐文化是一种“人文”之“观” 。 周易贲卦彖辞中有关“人文”之语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何为“人文” ,即“文明以止” ;二是“观乎人文”的目的。即“化成天下” 。不过这里又涉及到了一个何为“文明”的问题。在先秦文献中, “文明”一词主要出现在周易中,除了一处是在乾卦文言中外,其余几处都是在卦的彖辞中。这几个卦是:同人、大有、贲、明夷、革五卦。在这五卦中,文明都是就“离”而言的。由此,就易传作者而言, “离”与“文明”就有了紧密的关系。 周易序卦与离卦彖辞都说“离”即“丽也” 。离卦象辞说:“重明以丽乎正,以化成天下。 ”这样,在古人看来,文明、人文与教化就是密不可分的了。 文明,首先是一种德性

4、。王弼在同人卦注中说:“君子以文明为德。”孔颖达在明夷卦之正义中说:“内怀文明之德,抚教六州。 ”革卦正义也说到“文明之德” 。除了周易 ,另外还说到“文明”一词的是尚书 ,其中舜典说帝舜“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这里的“文明”显然也是一种德性。不仅如此,它在这些文献中主要还是指天子的一种德性。天子以文明之德化成天下。则_天下文明。王弼在贲卦注中说:“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 , “止物以文明,不可以威刑” 。王弼所说的“止物” ,当是止物于善。天子应以德性止物于善,而这种德性则要通过礼仪行为呈现出来。这样, “观乎人文”之意,则应该是天子3的文明之德性在人文形式之中昭示出来,

5、以感化天下万民。这就是“大观在上” 。所谓“大观” ,是因“物大然后可观” 。圣人天子乃人之大也,示人以德,故可观也。 程颐在程氏易传中说:“凡观视于物则为观(guan) ,为观于下则为观(guan) 。 ”对于天子来说,这两个方面其实正好被概括在周易观卦象辞中的一句话中。观卦象辞说:“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如何设教?彖辞义说:“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所以我们可以据此将天子之“观”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神道设教,二是省方观民。而这也正好是“观”所具有的两种意义:“让观”与“去观” 。天子“在上”之“大观”则主要通过神道设教体现出来。 何为神道设教?这里的“神道”即指祭祀之事,天子主要通过

6、祭祀之事教化天下。 礼记祭统说:“夫祭之为物大矣,其兴物备矣。顺以备者也,其教之本与!” “是故君子之教也,必南其本,顺之至也,祭其是与!故曰:祭者,教之本也已。 ”所以说,祭祀是治国教化的根本。祭统说:“凡祭有四时:春祭日杓,夏祭日稀,秋祭曰尝。冬祭日熏。 ”在四时之祭中,最为重要的当属夏祭与秋祭,这是因为在古人看来,稀是阳之盛,尝是阴之盛。所以说:“禘尝之义大矣,治国之本也,不可不知也。 ”这与前面所说的祭祀为教化之根本是一致的。祭祀关乎教化,是因为祭祀本身具有丰富的道德与伦理的意义。 祭统中就有“祭有十伦”的说法:“夫祭有十伦焉:见事鬼神之道焉,见君臣之义焉,见父子之伦焉,见贵贱之等焉,

7、见亲疏之杀焉,见爵赏之施焉,见夫妇之别焉,见政事之均焉,见长幼之序焉,见上下之际焉。此之谓十伦。 ”祭4统中还说了五种所谓的“天下之大教” ,其中祭祀是重要的内容,占了五教中的两条:其一是说“祀乎明堂,所以教诸侯之孝也” ;其二是说“祀先贤于西学,所以教诸侯之德也” 。 对于三代政治的核心事务, 左传成公十三年中有这样的说法:“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况且又说“祀有执胳,戎有受服,神之大节也。”这样看来,军戎之事也还离不了祭祀,可见祭祀是国家最为核心的事了。所以也就有了左传-文公二年中所说的:“祀,国之大事也。 ”国语鲁语记展禽说:“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大成也。故慎制祀以为国典。 ”左

8、传僖公三十年说:“国君,文足昭也,武足畏也,则有备物之飨以象其德。 ”不管文治与武功,二者的最为根本之处都是备物之飨以象其德,这是先王施政之根本。总之,一方面是德化天下,一方面是神道设教。那么教化与祭祀之间也就有了不可分割的联系了。所以,祭祀之仪是天子展示其文明之德的主要方式。 天子之“观”除了示人以德之外,还有观民这个方面。即“省方观民” 。所谓“省方” ,是指天子巡守四方诸侯;而“观民”则是观察各方民风。 尚书舜典记载了天子巡守以及与之相关的祭祀之事,而礼记王制中的记载则更为详尽,涉及到了巡守之时如何观民。 王制所说涉及到了两个方面:一是“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 。孔颖达正义说:“此谓王巡守

9、,见诸侯毕,乃命其方诸侯。大师是掌乐之官,各陈其国风之诗,以观其政令之善恶。若政善,诗辞亦善;政恶,则诗辞亦恶。观其诗,则知君政善恶,故天保诗云民之质矣,日用饮食 ,是其政和。若其政恶,则十月之交 彻我墙屋,田卒汗莱是也。 ”二是5“命市纳贾,以观民之所好恶,志淫好辟。 ”孔颖达正义说:“命典市之官,进纳物贾之书,以观民之所有爱好,所有嫌恶。若民志淫邪,则爱好邪辟之物,民志所以淫邪,由在上教之不正。此陈诗纳贾,所以观民风俗,是欲知君上善恶也。 ”这就是通过观察各方民风以知诸侯施政之善恶。 二、观法象魏 其实, “大观在上”从观看者的角度说也就是“下观而化” 。所以我们也可以说这两个方面是二而为

10、一的。不过这里我们结合周礼中的相关内容来看另一种在下之观的情形,即其中所说的观“象之法” ,这也是一种仪式性的观看方式。 周礼本为“周官” ,是周代的官职制度。周代官职立六官、建六典。六官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典为: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六官依六典各有其职:天官掌邦治,地官掌邦教,春官掌邦礼,夏官掌邦政,秋官掌邦禁,冬官掌邦事。由于冬官之属失考而后人代以考工记 ,故这里暂置于旁。在其余的五官中,除了春官以外,都有悬象之法于象魏的事情。这里我们以天官冢宰为例来说明这个观“象之法”的情况。 周礼说: 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国都鄙,乃县治象之法于象魏,使万民观治象,

11、挟日而敛之。 (天官冢宰大宰之职) 正岁,帅治官之属而观治象之法。徇以木铎。曰:不用法者,国有常刑。 (天官冢宰小宰之职) 这里的“正月”乃周之正月,周之正月为建子之月,也即现行农历的十一月;“吉”指朔日。 “正岁”乃夏之正月,夏之正月为建寅之月,也即现行的农历正月。郑玄注引郑众语说:“象魏,阙也” 。贾公彦疏说:6“周公谓之象魏,雉门之外,两观阙高魏魏然。 ”孔子称之为“观” ,贾疏说:“云观(guan)者,以其有教象可观(guan)望。又谓之阙者,阙,去也。仰视治象,阙去疑事。 ”就天官冢宰而言,建子之月由大宰宣布王治之事于天下,建寅之月由小宰帅治官之属以及万民观治象之法。但是这里没有明确

12、的是这两个问题:一是悬治象之法于象魏是在建子之月还是在建寅之月:二是万民观此治象之法是不是也是由小宰所帅。而贾公彦疏则认为是在建寅之月悬治象之法,并助大宰以帅治官之属以及万民共观治象。但是周礼在说乡大夫之职时,说:“正月之吉,受教法于司徒,退而颁之于其乡吏。使各以教其所治,以考其德行,察其道艺。 ”由此我们说,观看教法之象的也有可能并不是官属的所有官员,而是其直接的属官观看,然后逐次传达。依郑玄注,传达的次序是:由乡大夫到州长(一年四次读法) ,再到党正(一年七次读法) ,再到族师(一年十四次读法)再到间胥。 除有“治象之法”外,地官司徒有“教象之法” ,夏官司马有“政象之法” (小司马之职失

13、考) ,秋官司寇有“刑象之法” 。这种观看无疑首先是一种政治性的行为,当然这同时也具有一种仪式性的特点。 三、观政于礼 先秦文化中的“观” ,作为一种仪式性的观看方式,在周代礼乐文化中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傅道彬先生对十三经中的“观”字做了考察,他说:“所观之事,或是总揽整体,或是涉及礼仪规范,或是观察一个邦国或个人的风俗与心态,或是结合礼乐活动的艺术与审美欣赏等重大事件。 ”博先生是以诗为出发点的,所以他分析“观”的基础是观诗,他7说:“通过观诗,可以观礼,可以观政,可以观志,也可以观美;观诗可以观察一个国家的政治,一个人的心态;可以观察一个民族的礼俗,也可以观察一个时代一个地域的艺术与审美风格

14、。 ”而我们这里是从“观”这个概念本身出发,以考察“观”的具有普遍性的对象。由于“美”或说“审美”在周代礼乐文化中并没有获得独立的地位而是依附于政治教化,所以“观”的形态则主要是观礼、观政等等,而观美则是在所有这些“观”的底层起着作用。 天子示人以文明之德,神道设教以化成天下,这就是古代政治的主要内容,所以观德即是观政,观政即是观德。并且这二者都是与祭祀有着紧密关系的。 尚书咸有一德说:“七世之庙,可以观德;万夫之长,可以观政。 ”礼记王制记载了周代的庙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 ”而尚书之所以说可以观德、观政,孔颖达在孔安国的基础上给我们作

15、出了如是的解释:“七世之庙其外则犹有不毁者,可以观知其有明德也。立德在于为政,万夫之长能使其整齐,可以观知其善政也。万夫之长尚尔,况天子乎?观王使为善政也。 ”蔡沈在书集传中说:“七庙亲尽则迁,必有德之主,则不祧毁。故日七世之庙,或以观德 。天子居万民之上,必政教,有以深服乎人,而后万民悦服,故日万夫之长,可以观政 。 ”观德、观政,都是可以通过观看庙堂这些礼制的物化形态来实现的。 从文献上看,周代政治的核心就是德。观人文的核心就是观政、观德。政者,正也,正人以德,化人以德。 尚书大禹谟说:“德惟善8政,政在养民。 ”有德者有善政,无德者无善政。根据晁福林先生的考察,“德”作为一种品性即是在周

16、代形成的。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构成德的诸多因素,当然并没有形成这个概念。这个概念的明确出现是到了商代,这是文献记载和甲骨卜辞材料都可佐证的,但是它开始并不是周代时候的意思。到了周代, “德”的观念有了巨大的变革, “德”字有了“心”字底,也便与人的品性联系起来了。所以, 尚书中所说的这种德治观念当是周代的产物,这种德政主要是通过礼的形式来实现的。如果按照文献,这些作为礼仪的行为在周公制礼作乐时得到系统化。这个仪式体系以“礼”的形式固定下来,又成为政治教化的一种工具和手段。礼具有一系列的程式,并且这种作为仪式的礼首先是与天子施政有关的一组行为方式,其次就是一种专门施行在贵族阶层的政治与交往行为了。

17、 这也就有了“观礼” 。观政、观德即是在观礼中得到实现,而这种对礼的观看则主要是在祭祀仪式中得以实现。也就是说。政是否合于德主要也是在祭祀仪式中得到体现的。从词源学上说, “礼(褴) ”的形符为“璺” , “璺”的甲骨文为, 说文说:“行礼之器也。从豆,象形。 ”说文说:“豆,古食肉器也。从口,象形。 ”周礼天官冢宰:“醢人:掌四豆之食。 ”四豆之食,即朝事(即朝践) 、馈食、加实、羞实,这是祭祀之时与豆食相关的四种仪节。而后这些仪节也扩展到了宾礼、丧礼等仪节当中。由此可见,礼与祭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礼记祭统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五经即是五礼。按周礼大宗伯 ,周

18、代大礼有五,即所谓的“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在这五礼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祭祀了,9并且祭祀也就是吉礼所包含的全部内容,因为所谓“吉礼” ,就是“事邦国之鬼神祗”的。 祭祀乃施惠之事,即施惠于鬼神。所以礼记祭统就祭祀中的“俊”礼说:“惠术也,可以观政矣。 ”孔疏说:“尸悛鬼神之馀,是施恩惠之术法,言为政之道,贵在於惠,可以观省人君之政教。能施恩惠者,即其政善,不能施恩惠者,则其政恶,故云可以观政矣 。 ”祭统说:“是故上有大泽,则民夫人待于下流,知惠之必将至也,由俊见之矣。故日:可以观政矣。 ”孔疏说:“饺若以礼,则能施惠,其善政也。饺若不以礼,则不能施惠,其政恶也。 ”再者,祭祀

19、的主要目的就是示人以德。 左传定公十年记载孔子说:“夫享,所以昭德也。不昭,不如其已也。 ”(另见孑 L 子家语相鲁 )国语-鲁语说:“夫祀,昭孝也。 ”国语楚语说:“祀所以昭孝息民、抚国家、定百姓也,不可以已。 ”而这种祀以昭德本身就是政治行为。 观政以礼,观德以礼,政与德也便体现在一系列的仪式中,所以礼是天子施政的根本所在。 礼记哀公问中孔子说:“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爱与敬,其政之本与。 ”“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与!” (另见大戴礼记哀公问于孔子、 孔子家语大婚解 ) 。孔子所说的古代,主要即是指文武周公之时。孔子认为,政治的根本就是“礼” 。所以,

20、国语晋语说:“夫礼,国之纪也。 ”在西周时代,礼对于国家的意义是非常晕要的。如晏子春秋 (内篇杂上第十六篇)记载,晋平公欲伐齐,先使范昭观齐国之政。范昭即是通过饮酒、调乐的礼仪而知道齐国政治的,以此知道齐国不可10征伐。 我们可以这样说。当“德”开始成为一种德性时,它首先是指天子所应该具有的一种政治德性。而在此之外,还是个人交往之间的品性。国语周语说:“礼所以观忠、信、仁、义也。 ”通过礼可以展示人的这几种内在德性。 礼记礼器:“故君子欲观仁义之道,礼其本也。”显然,在儒家那里,德具体化为仁义之道,这种仁义之道当然也是通过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礼的规范而得以体现的。 四、乐以观德 对于周礼来说,不管

21、说它成书于战国,还是成书于汉初,我们都不能否认的是它是作为周代礼制而对后世产生作用的。我们通常都说周公制礼作乐,周公当然是周代礼乐文化的关键人物;但是根据文献,文乇已经奠定了礼乐政治的基础。 逸周书本典解巾记载了周公对成工说文王之教:“奏鼓以章乐,奏舞以观礼,奏歌以观和。礼乐既和,其上乃不危。 ”如果按照这种说法,我们可以说礼乐之治在文王那里就已经初具规模了:并且我们还可以看出,文乇已经开始主张礼乐二者不可失其一,不可偏废。 礼乐文化的组成要素当然为礼、乐。而这种礼乐文化也就是先秦时期(尤其是宗周)人们进行“观”的一种“原境” (context) (巫鸿语) 。所以,我们可以将观的埘象在最高层面划为礼和乐。礼乐当以“五礼” 、“六乐”为核心。 周礼地官司徒中讲大司徒之职时说:“以五礼防万民之伪而教之中,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 ”而与此相联系, 春官宗伯中讲大宗伯之职时说:“以天产作阴德,以中礼防之:以地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