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摘要】本文阐述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体制保障,探讨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要加强双向、双师专业教师团队建设;建立目标定位的课程体系;搞好工学一体化教材编选工作;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完善动态服务型管理机制;进行校内生产型实训和校外定点实训;推广“订单”定向培养模式;普及实践实习培养模式;架构“工学交替”培养模式。 【关键词】职业学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的典型特征,也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 ,突出实践能力
2、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职业学校纷纷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新突破口。 一、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就是将学校和企业这两种属性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优化组合,培养适应生产、服务一线技能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其典型特征表现在: “工、学合一”:将参加企业生产实践,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工、学有机结合,工、学并列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内容。 “学生、员工身份合一”:将学生传统的象征性实习,转变为在真2实的生产环境中以员工身份顶岗工作并承担相应岗位职责。 “岗位、课堂合一”:突破传统的封
3、闭式教学模式,将工、学有机融合,使学生学习于职业岗位,工作于学习环境。 二、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体制保障 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保障行业办学体制 职业教育行业办学体制的最大优势是行业可依据自身人才需求数量和职工培训规模,科学规划、建设学校基础设施;行政整合、优化行业教育资源,构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同时行业学校全力服务于行业发展,竭尽全力实现行业人才培养规模和目标。 2、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资金保障多元投资体制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驱动下,由于专业人才需求急剧增加,迫使职业学校高速扩张,这就为多元投资搭建了平台。职业学校在关注办学效益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培养规格
4、与社会需求的对接;而作为职业教育直接受益者的行业企业也愈加重视对人力资源的投入;因此,以政府为主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负担,受教育者适当缴费的职业教育多元化投资新格局成为职业教育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战略选择。 3、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保障校企合作管理体制 校企双赢是校企合作的基础,因此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由企业、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如:“校企教学指导委员会” 、 “产教结合管理委员会” 、 “校企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确定培养目标以企业需要为主,调整课程体系以实践能力为主,培养专业技能以实训基地为主,确保“工3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落到实处。 三、 “工学结合”人才
5、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 1、双向、双师专业教师团队建设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表现为双向、双师的特点。双向即教师来源的双向和工作的双向,学校教师参与企业技改项目,企业教师参与学校教学改革;双师即学校专职教师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技术资格,企业一线的行业专家和技术能手占一定比例的专业教师团队。 2、建立目标定位的课程体系 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势必打破原本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建立符合现代职业标准的能力本位课程体系。以实践技能培养为核心的新的课程体系较之以往教学环节将更加细化,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也更加到位。 3、工学一体化教材编选 教材在编写和遴选上也要体现工学一体化。
6、教材的编写将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执笔,教材的内容必须同时兼容校内的理论、实践教学和企业生产实践的指导性内容。 “取自于工、用之于学” ,吸纳最新科技成果,反映区域经济特点,杜绝教材严重滞后。 4、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 推行“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破除单纯以课堂考试结果评价学生的传统做法,建立突出能力、全程评价、多元考核的开放性评价体系。 4(1)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评价机制纳人学生的评价体系,实现评价体系与生产实践过程中质量标准要素更加有效融合。 (2)分解岗位能力终极目标为多个单元,进行全程分段考核;实训过程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技能考核时注重考察每个学生的综合能力。 (3)能力
7、训练、知识学习、素质培养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注重以人为本、校企参与,体现人才评价的多元化和开放性。 5、完善动态服务型管理机制 学校管理机制要全方位适应,在人事、教学、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各方面必须主动与之对接,改革不相适应的管理机制。 (1)对于学生的管理,我们可以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管理方式,学籍可以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流动,灵活的处理管理人员的工作岗位流动。(2)针对学生的校内外学习流动性,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都要由静态管理变为动态管理,班级管理要逐渐变为个人管理。这就要求管理学生的老师负起责任来关注学生的学习工作的动态,以便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 6、校内生产型实训实施 生产型实训是实施“
8、工学结合”的基础。用校内生产型实训取代以往“观摩”实习,既可使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体味真正意义上的实训,又可降低实践教学成本。此外,围绕生产实训展开教师培养、教材开发、课程体系改革,不但专业教师知识、技能可以大幅提高,而且“工学结5合”基础更加扎实。 7、校外定点实训基地共建 依托企业建立校外定点实训基地是推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稳步向前发展的外在动力。企业参与校外实训,可以减少学校教育资源投人,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具备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 8、 “订单”定向培养模式推广 企业可以通过对培养人才的学校提出所需人才的标准、数量、培养时间,由职业院校按照“订单”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的模式。
9、这样就是进行有目的性的岗位教育,对培养方案更具针对性。加之企业参与制定、修改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因此,校、企在共建师资队伍、共建顶岗性实训基地以及突出学生技能培养等诸多方面的衔接更加科学、协调。这样也有利于缩短学生对企业岗位的适应期。 由此可见“订单”定向培养模式必将成为市场经济推动校企合作带来的一种新合作方式。 9、普及实践实习的培养模式 结合新的“2+1”的短期“订单”式培养,是让学生在学校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再到企业进行生产性的实践学习模式。同时,学校也要根据社会生产发展需要,学生完成整个“订单”式培养时,要合理的安排学生在校内的理论知识学习,然后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和学生学期内学业安排
10、情况,灵活的安排实践工作的进行。并且在学生没有进入到企业之前,学校要集中的进行岗前教育和培训,学生能够从容的进行实践生产活动,让理论知识和实践生活更好的结合。 610、架构“工学交替”培养模式 “工学交替”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又一有效途径,这样可以帮助家庭情况不好的学生解决入学难和就业难的问题。并且学生可以通过带薪实习的方式完成自己的学业减轻家庭的财务支出负担;采用校内理论学习、校企实践相互结合的教育方式,更好地将理论知识渗透到实践生产中。由于企业的参与, “工学交替”不但可以实现,而且必将迅速扩展,这样也就大大提高了企业对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并且通过垫付学费的方式可以资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综上所述,具有典型职业教育特征,体现职业教育核心理念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时代的必然产物,其重大现实意义无疑将对我国职业教育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势必担当起新时期职业学校健康发展的强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