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科研院所规划设计的探讨.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51360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型科研院所规划设计的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型科研院所规划设计的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型科研院所规划设计的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型科研院所规划设计的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型科研院所规划设计的探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新型科研院所规划设计的探讨摘要:本文通过对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规划实例的分析,旨在探索新时期我国新型科研院所规划的一种创新模式,使新规划的科研院所一方面能够适应当前科研工作的要求,另一方面保证科研院所与自然、环境、人文的融合。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的高效、低碳、人性化的园区规划,在另一个层面上诠释新时期科研园区的人文理念,创造更加适于科研、人才教育、生活形态的院所理念。 关键词:新型科研院所;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 A 1 新型科研院所规划设计指导思想 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在规划过程中,按照功能第一与实用性的原则出发,在简捷节约

2、的前提下,保证规划布局的先进性、通用性、可变性和节能环保目标的实现,并且通过先进的规划理念,体现出国立研究所的理性、大方等特点。园区建设风格保持和谐统一,融入周围自然环境,形成有机的建筑组团。 1.1 践行突出功能第一原则 研究院在规划的过程中,严格的遵照现代化研究机构的标准来实施规划与设计,实现新建的研究院能够更好的满足自身的科研工作需求、技术研发需求、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需求等等。在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前提下,新的规划为研究所内的员工提供一个更加安全、舒适、科技型的工作环境。新规划的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使用了模块化的单体建筑设计方式,建筑物内部的结构框架以一般性需求为主。 1.2 注重先进性与

3、简捷节约的结合 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所设计的时候,在园区的空间组织、建筑物的平面布局、功能室的有效使用、建筑材料的选用等方面,充分体现设计与施工的先进性与长远性。而且为了更好的提升简捷节约的目的,坚持土地使用的集约化、资金的节约化、效果的简洁大方的目标,从设计到施工,摒弃园区异形异构建筑的存在,提升了园区建筑生命力的长久化。 1.3 坚持因地制宜与节能环保 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先前对园区所在地高差等指标的测量,结合园区场地的实际及重庆山城的特征,在做好防灾减灾处理的基础上,有效的实施了园区单元功能及区域功能的划分,提升了园区内部交通布局的合理性。 2 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所功能

4、分区的规划 2.1 园区科研区的规划 科研区位于 A 地块北侧,北临规划中的大兴路,西接墨水滩路,东面有竹溪河围绕,南面为自然山体。基地内地势较平坦,地面基本为回填土所覆盖,山脚下有一民间寺庙,香火旺,保留其作为景观亭,其余地上基本无建筑物。基地位于一片尚未开发的片区内,周边项目所处地段的独特环境资源及场地内现状平场区域为规划布局及分期开发提供了价值取向的依据。由此,如何营造完整的城市界面,利用周边景观资源并为后继开发提供指引是概念规划的主旨。规划脉络,绿色综合体,在山建筑人之间,建筑作为人与自然的媒体,创造舒适和谐的研发、办公、生产环境,同时建筑作为一扇镜框,为城市、为人提供观山的角度。 2

5、.2 园区支撑配套服务区的规划 支撑配套服务区东面直接临竹溪河,景观条件优越;西面:临墨水滩路(规划中) ,噪音较大;南面:临现有村舍,规划中有生活性干道分隔,远处可观山景。北面:临二期科研区。基地内部西高东低,逐渐坡向竹溪河。设计构思:“河堤边的房子”, “网罗山地于门户,饮吸山川于胸怀” ,自古以来,历代文人名士均夺情于山水,并视为居家的最高境界。针对地段特殊的自然环境优势,在规划设计中遵循“顺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三大原则。针对本地块景观特点,宜保留基地内小山丘,作为山居建筑特色,并结合体量布置充分利用现状地形,以建筑烘托自然山体,溶环境于一体。 本规划方案以山地建筑为主题,具有以

6、下设计特点:利用巧妙布局,减小对视,拥有开阔景观及朝向。充分利用地块的不同地点,高度布置不同类型的单元,达到最佳配置及最大利用化。在建筑群中创造出从墨水滩路到河堤的视线通廊,增强生活区空间通透性,减小建筑体量的拥挤感。建筑错落布置,结合立面造型,与山形成有机整体,体现山地主题。提出了以下布局的比较:方案一:将学生公寓布置于靠近竹溪河,留出道路与建筑间缓冲区。沿墨水滩路过于拥堵,这样专家公寓通透性不佳。方案二:将专家公寓前低后高布置,沿视线开阔,建筑体量对基地内视线压力小,相对隔绝,视线开阔景观开放性佳,利于烘托小山丘及东面山体景观资源。 2.3 园区产业区 产业区位于 B 地块,北临大兴路,东

7、面与 A 地块墨水滩路相接,西面有开口接大兴路,南面现状为一小山丘,规划有次干道相接墨水滩路,场地内有一农灌水渠连接下游的水塘,形成现有水景景观,今后在设计过程中将得以利用自然的水景资源。模块式的结构体系,功能的捆绑和由此而产生的相连的自由空间十分利于分期进行建设。采用竖向设计,注重“依山就势”的基本原则,尽量减少挡墙,合理地利用与改造地形,合理地组织场地的土石方工程与防护工程,有利于场地的水土保持及排水系统设计。能较好地配合建筑设计、道路设计、环境设计及合理解决车行、人行、无障碍等设计要求。用地内高差大,A 地块地势总体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场地最大高差约 26 米,目前地形特征是平场形成的台

8、地与自然坡地相结合,用地内最高点与最低点标高分别为285.40、258.00。B 地块地势总体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用地内最大高差约 19 米,最高点与最低点标高分别为 301.00、282.00,道路最小坡度为1%,最大坡度为 6.7%,场地排水坡度在 1%3%之间。 园区交通道路规划 规划两块地块分别开设 2 个出入口,A 地块主入口设置在科研区西侧交墨水滩路,次入口沿墨水滩路向南位于生活区西侧,园区内设置环形道路贯通科研区一期二期及支撑配套服务区内,主要道路宽 7 米,次干道宽 4 米,机动车道边均设置 2 米宽人行道,B 地块主出入口与 A 地块主出入口相对,次入口设置于西南侧开口,为厂

9、房货运通道提供便利。基于大部分交通以机动车为主体进行,因此需要设置相应规模的停车位。本方案不主张在驶入道路处设计大面积停车场,而是设置许多分散的小型停车设施。为了与产业配套,可设置地下车库及地上停车楼层。此外为各个团组还设有较小的块状停车位。重庆绿色智能研究院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区域规划的。与此相应,在两条驶入干道上设置检查点及问询处,而城规设计方案同时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例如可对两个团组分别进行监控。 2.5 园区建筑环境和水环境的综合利用 在园区规划的过程中遵循整体性、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水资源的再生和循环性。以节水和防止环境污染为基本目标。生活杂排水单独收集:办公楼的洗涤废水、冷却水排水

10、等单独收集,经水处理站的自动曝气滤机处理,其水质优于国家“景观娱乐用水水质”的标准。可排入境内水体。雨洪利用:雨水是一种淡水资源,雨水的回收和利用是水环境规划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大楼和小区的雨水收集后经格栅截留杂质可直接排入水体,增加水体的蓄水量。通过对园区地块的地形、地貌、地质、地理特征的了解和分析,得出当前原有地块的水塘面积并不大,但是为了更好的保持原区域内自然水系的合理性,决定保留并为之利用。地块的水塘虽然面积并不大,但是未来保留原始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性,需要全面的规划园区的生态空间,提升园区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参考文献: 1 赵民,雷诚.论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导向与依法行政J. 城市规划. 2007(06) 2 蔡克光,陈烈.基于公共政策视角的城市规划绩效偏差分析J. 热带地理. 2010(06) 3 蔡克光.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及其在编制中的体现J. 城市问题. 2010(12) 4 石楠.关于规划编研中心的若干思考J. 城市规划. 2006(10) 5 张庭伟.规划理论作为一种制度创新论规划理论的多向性和理论发展轨迹的非线性J. 城市规划. 2006(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