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讨论与分析.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55116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讨论与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天津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讨论与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天津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讨论与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天津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讨论与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天津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讨论与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天津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讨论与分析摘 要:高校体育精神文化是指一定历史阶段,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积淀、整合和提炼出来的,反映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意识的总和,是校园人的体育精神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的反映。它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核心。通过对天津市高校的体育精神文化进行分析及讨论,希望发现其中的不足,以求将校园体育精神文化融入到师生心中。 关键词:高校;体育精神文化;体育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246-02 一、体育观念与实际体育风尚表现存在差距 学校体育风尚是指学校体育活动中所普遍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2、,具有很大的稳定性和能动性,对学校体育活动的各个领域产生影响。也就是说体育风尚就是盛行的体育习惯、风气,是指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广大师生传承下来的具有普遍自觉的体育行为和习惯。良好的体育风尚,能够大大活跃大学校园的文化生活,使大学校园充满活力与朝气,同时也能够使广大师生保持良好的心情和饱满的工作及学习热情。因此,学校体育风尚是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学校体育风尚的培养对学生形成积极的体育道德价值观及良好的锻炼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学校体育风尚是我国社会主义风尚的重要组成部分,2不仅关系到我国学校体育的和谐发展,还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我国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

3、问题。通过对天津的 17 所普通高校的普通教师和在校大学生进行的随机问卷调查,反映出师生的体育观念与实际体育风尚表现存在差距。调查结果见表 1,表 2。 在调查中发现,普通高校师生的体育风尚现状令人担忧。虽然大学师生普遍认为运动能促进身心健康,但对于运动与健康的关注度并不高,普通教师为 61.7%,大学生为 39.6%,普通教师要高于学生,这与教师的年龄偏大及身体状况有关。能够自觉有规律锻炼的人数比例就更少了,普通教师为 19.5%,学生为 14.5%,能够自觉学习健身方法和体育知识的还不到三分之一。但在是否关注体育信息的调查中显示,学生关注度要远高于教师,学生为 42.1%,而教师仅为 16

4、.7%。这反映出学校的体育传统氛围对大学生的体育参与度影响比较大。所以,可以看出高校普通教师和大学生虽然体育观念有了很大改观,但真正参与到实际体育活动的还比较差,实际参加实践的就更低了。这些都需要高校采取有效措施来加以引导。 现在大学生都认同体育运动会给人的身心健康带来积极的影响,并且也希望自己多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但是能够实际参与到体育活动的人数并不多。造成这样状况的缘由可能是大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真正体会较少,实际参与体育运动的限制因素较多。大部分大学生对于体育的认知只是存在于表面甚至是理论的认识,对于真正的实践机会并不多,这样就很难体会到体育运动给自己身心带来的改变。再有在实际工作、学习中

5、会有多种因素造成大学生难以形成规律的体育锻炼。因此,高校3的体育工作一定要强调“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观念,组织多种体育知识讲座,强化课外体育活动以及其他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使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到实际体育活动中,效果与观念并行。 二、大学生具有较高的体育道德水准及良好的体育精神 对人们在体育过程中的行为和思想做出适当的评价和调整,这是一种社会需要。体育道德就是为适应这种需要而做出的社会努力及其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即在一定经济文化基础上产生的作用于人们体育行为的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思想信念以及据此而进行的旨在调节体育行为的全部活动,包括道德实践和道德教育活动的总和。目前高校大学生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

6、水准,主要表现在重在参与、公平竞争、尊重裁判、尊重对手等方面,以及表现出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但同时也应注意到由于大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以及学校、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体育道德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一些大学生在体育竞赛和活动中表现过于自我、缺乏合作精神以及不尊重裁判等状况。因此,我们还是应该通过各种途径促进他们体育道德水平的提高。体育道德教育本质上是一项塑造人和改造人的道德面貌的工作,在体育道德教育过程中只有细致地工作、循序渐进才能对大学生的体育道德产生良好的影响。 体育精神是体育运动的最高产物,是人们在体育实践中所形成和展现出来的文化意识和社会意识的总和,是人们通过体育运动而形成并集中体现出来的

7、体育意识、体育思维、体育价值观念,最终形成一种体育品质。体育精神是体育的基础,也是对人们进行教育的基础。同拥有较好的体育道德基础一样,大学生同样具备良好的体育精神。调查发现,4无论是竞技体育比赛还是体育活动大学生都反映出团结协作、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体育精神教育,就是以体育运动或身体的活动为载体,通过体育实践,有机地向学习者熏陶某种为群体共识且可持续的体育观念、体育意识等,促进锻炼者身心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所公认的体育道德规范和体育品质。而高校的体育精神教育是指体育精神教育在高等学校这个特定时空环境下的存在形态和发展形式,是高校人的体育精神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的综合反映。我们需要在课堂教

8、学、课外活动中细化高校体育精神,使高校营造出较为强烈的体育精神文化氛围,通过体育活动全面培养大学生意志及人性品格。 三、体育知识匮乏,体育目标有待明确 体育知识是人的意识对体育运动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人支配身体有效从事体育实践的心理基础,因此体育知识教学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知识包括体育基础知识、体育保健知识、身体锻炼知识、身体评价知识和各单项运动技术知识等。根据调查,大学生对单项运动的知识、体育基础知识以及保健养生、运动损伤的知识比较感兴趣,说明大学生对于学生相关体育知识的愿望。但在实际访谈中了解到,大学生能真正了解以上知识的并不多。这可能也与大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途径有关,大学生学

9、习体育知识的途径主要是体育教学、网络查询等。可以说体育教学是大学生获得体育各方面知识的主渠道,这其中包括体育竞技技术和体育理论知识,因此,体育教师就要具备丰富全面的体育知识,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合理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方式来向大学生传播体育知识,并注意对大学生体育知识的学习给予指导和建议。调查显5示,大学生通过体育选修课了解体育知识的人数很少,说明体育选修课在普通高校的开展并不普遍。体育选修课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大学生了解体育技能和知识的又一重要平台,如何加大体育选修课的开展是高校当前在体育教学方面面临的一个新问题。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现在通过网络查询和了解体育知识也已经成为大学生

10、的另一重要途径,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体育赛事、体育运动的相关知识、体育运动员的资料等等,并可以结合自己的想法在网络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网络查询缺乏面对面的交流,对于体育知识的讲解也并不相同,这应该是网络学习的一个弱点。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通过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或社会实践方便获取体育知识的人数很少,这从侧面说明当前高校组织体育活动力度相对不够,校园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还比较少,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总之,当前高校大学生实际掌握的体育知识相对匮乏,这需要高校从体育教学、课外锻炼等方面结合学校、学生自身特点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增强大学生的体育知识。 体育目标有国家体育目标、学校体育目标以及个人体育目标

11、。本研究主要讨论的是大学生通过校园体育活动达到的个人体育目标。通过调查发现,大学普通教师体育运动的目标主要集中在增强体质、改善亚健康状态和增强文化娱乐等方面,大学生主要体现在增强体质,满足兴趣爱好以及提高学习效率几个方面。可以看到,把体育运动作为增强体质的手段,是得到全体师生认可的。这也说明我们现在倡导“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是正确的。对于运动目标的设立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健身目的的不同,采取的运动项目、方式也不尽相同。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6的运动往往并没有什么特别明确的目的,或者说目的可能是重合的,比如无论是为了人际交往还是提高技能而进行体育运动,同时也会达到增强体育、娱乐身心的作用。但部分大学

12、生仅仅是为了应对考核而进行的体育活动,显然是一种短期行为,这与体育锻炼的本质是存在差异的,应该避免这种带有强烈目的性的体育行为的产生,在这种体育活动中因为背着“思想包袱”很难真正投入到体育活动中,也很难体会到体育运动的真正乐趣。对于大学教师群体,由于年龄、工作压力的影响,其运动目的更应该明确,是为了健身还是为了改善自身的亚健康甚至是疾病状况,都要细化。因为这方面的目的不同,往往采用的运动方式、强度、密度都有所不同,如果采用一成不变的锻炼方式,可能会大大影响运动效果,必要时应该请教有经验的体育教师或其他体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蒋玉梅.大学体育与校园文化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0:161-162. 2黄欣加.高校体育文化与素质教育J.体育与科学,2004, (5). 3张华.以素质教育视角探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1, (8). 4王浩.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10). 5李玉宝.高校体育文化下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 (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