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的有机构成.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56320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的有机构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的有机构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的有机构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的有机构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的有机构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的有机构成【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传承和创新,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包含了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的民生思想,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和人民性特征。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有机构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基础上,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从理论上厘清其思想渊源、阐述其主要内容、明确其品格特征十分必要。 一、渊源构成 研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必须厘清其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毛泽东的民生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提供了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的理论基石 关注民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创立的唯物主义正是从现实个人的生存生活出发,认识到生产物质生活的重要性, “我们首2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 ,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

3、一种基本条件。 ”从关注现实的个人的生活出发,马克思揭示了物质生活对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正是以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为生长点,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一大基石。现实的个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就是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是民生的基本内容,是解决其他层面的民生问题的前提条件和基础。马克思的解放学说也是基于对民生的关切。人的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而不是人的主观思想活动,因此实现人的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必须采取现实的方式,首先需要解放的是民生的基本层面,即人的吃喝住穿方面的生活需要,之后才能实现人的解放的其他层面,否则人的解放就是空头口号,马克思主义解放学说就是空中楼阁。 “

4、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 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的文化支撑 中国的民本思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民本”一词源于尚书的“民惟邦本、3本固邦宁” 。 尚书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史书,记载了尧至西周期间若干政治思想家的言论,蕴涵比较丰富的民本思

5、想。如尚书?盘庚中记载“重我民” 、 “施实德与民”的言论。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著作以及思想家们的言论中进一步肯定了民的价值和意义。诸如,孟子明确地论述了民与君权的关系以及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要取信于民,需要得到民心,顺从民意,主张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 。西汉时期贾谊吸取秦亡的历史教训,坚持“民惟邦本” ,认为只有爱民、惠民、安民才能稳固政权。民本思想在唐代达到了新的高度。唐太宗屡次引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教诫臣子,充分肯定民众的主体地位,奠定了唐朝稳固的基础,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繁荣景象。近代,孙中山先生提出了著名的三民主义,阐述了民生主义,进一步丰富和完

6、善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由此可见,自西周以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占据着政治思想的主导地位,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核心。不可否认,封建统治阶级某种程度上重视人民,实行仁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封建政权,他们把民当做一种可加以利用的政治资源和工具,适当改善民的处境是其维护统治地位的策略和手段,是其“驭民” 、 “治民”之术。但更值得一提的是,统治者们毕竟或主动或被动地认识到民的重要性,并适当实施了一些利民惠民的措施,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这些民本思想无疑是中国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对今天我们认识民生、改善民生具有借鉴价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提供了历史文化资源。 (三)毛泽东的民本

7、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直接来源 4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明确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唯一宗旨, “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 ”在苏维埃政权时期,毛泽东就郑重地指出:“我们要胜利,一定还要做很多的工作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

8、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可见,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已经意识到民生问题的重要性,认识到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依靠广大人民,必须关注人们的实际生活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来制定和实施政策。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要以苏为鉴,走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民生战略目标。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为民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提供了直接的思想资源。 二、内容构成 (一)邓小平的民生观

9、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的解决。在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邓小平同志清楚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5主义”这一根本性问题,指出了解决民生问题的前提、路径及其重要性。“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很清楚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前提和路径,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改善民生提供物质基础,同时解决民生问题主要靠发展生产力,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此外,邓小平从社会

10、主义本质高度提出了民生目标,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还明确提出了著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其中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作为评判民生的重要标准,他认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始终是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 、 “赞成不赞成” 、 “高兴不高兴” 、 “答应不答应”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着力解决民生问题。邓小平还设计了三步走的战略思路,为改善民生指出了战略步骤。邓小平的民生思想分散在其谈话中,落实到其行动中。邓小平正是把民生作为其价值内核,心中始终装着人民,所以他在为英国培格曼出版公司编辑出版的英文版的邓小平副主席文集所作的序言中含情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在邓小平民生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了巨大进步,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