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的区域协作.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56543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的区域协作.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的区域协作.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的区域协作.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的区域协作.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的区域协作.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的区域协作摘要中原经济区建设空间布局确定为“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 ,而“对接周边”的关键是如何实现省际边界区域协作发展。目前,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域协作发展主要受利益主体、区位交通、联动体系等因素制约。淡化“行政区划”观念、加强政府层面协作、整合区域基础资源以及促进产业聚集等措施,是实现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域协作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省际边界区域 协作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3)02-0049-03 2012 年 12 月 3 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

2、) ,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进入整体推进、全面实施的阶段。实现其“对接周边”的关键,是破解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域的协作发展问题。一、区域范围界定 根据中原经济区规划 ,中原经济区的范围为 5 省的 30 个省辖市和 3 个县(区) ,具体包含河南全境,河北邢台、邯郸,山西长治、晋城、运城,安徽宿州、淮北、阜阳、亳州、蚌埠和淮南的凤台县、潘集区,山东的聊城、菏泽和泰安东平县,区域面积为 28.9 万平方公里,2011 年2末地区生产总值达 4.2 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 3%和 9%。 省际边界区,又称省际毗邻区,是指省级行政区域在交接处所构成的特定地理空间。本文所指的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域,界定为

3、河南省沿边地区及其毗邻的周边地区,即特指在中原经济区范围内的省际毗邻地区,主要包括河南与山西、河北、山东、安徽的接壤地区。 二、区域协作演化状况 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域远离郑州及其它省域中心城市,受省级行政区经济核心区辐射作用较弱,难以享受到城市经济圈的辐射带动效应,具有逐渐被边缘化的趋势。在这种压力及内在诉求下,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域进行经济协作成为必然趋势。通过区域经济协作,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有序流动,从而实现优势互补、互动联动发展。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域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等要素构成相近,具有经济协作的良好基础。 在中原经济区纳入国家战略层面之前,河南一些沿边地区已经

4、开始与其他周边地区进行了省际边界区域经济协作的积极探索。早在 1985 年9 月,河南新乡和河北邯郸联合发起,组成了由晋冀鲁豫 4 省省际边界区域 13 个地市参与的“中原地区经济技术协调会” 。具体包括山西长治、晋城;河北邯郸、邢台;山东聊城、菏泽、临清;河南新乡、安阳、焦作、濮阳、鹤壁、济源等 13 市。1986 年,在原国家计委能源办的倡导下,河南三门峡和山西运城、陕西渭南成立了“豫晋陕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 。2006 年,山西临汾加入,随即形成了 3 省 4 市共同参与的“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协作发展试验区” 。但参与省际协作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3较低,加之行政区划分割所导致的区域经济

5、活动冲突和市场分割,在一段时期内,试验区曾出现停滞,致使区域经济协作发展机制难以顺利运行。 中原经济区规划发布后,中原经济区的范围比此前的草案多了安徽省淮南市的潘集区。 三、区域协作发展的制约因素 中原经济区顶层设计突破了行政区划的界限,但在现实推进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跨区协调成本,尤其是在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域协作发展中存在着诸多制约性因素。 (一)利益主体制约因素 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域尽管在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民风民俗等方面总体相近,但由于行政区划的存在,行政隶属关系不同,不同利益主体为了自身区域利益最大化,容易导致彼此经济活动的较强对抗性,主要经济要素流动和空间联系受阻,使省际边

6、界地区始终处于省域经济发展的边缘。 (二)区位交通制约因素 虽然河南高速通车里程全国第一,郑州为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但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域受自然地理环境“天然障碍”的影响,基础设施、交通条件相对落后,呈现“断头多、密度小、等级低”的特征。另一方面,中原经济区省际高速建设的难度大、桥梁和隧道多、单公里投资高,致使区位交通存在突出的制约因素。这种区位交通的“屏蔽效应” ,事实上提高了相互经济协作发展的“交易成本” ,人力、物流成本较高。 4(三)联动体系制约因素 目前,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域尚未建立协作发展机构,导致协作职能弱化,协作机制不健全。 中原经济区规划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行动纲领和编

7、制相关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规划要求,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域省份、国家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国家发改委之间明确分工,紧密协调配合,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在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域协作发展的实施过程中,必然需要对共同和相关的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发展步骤、实施方案、重要措施和政策策略,以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其他重大问题,做出相应的协调。而协作联动体系,是维持和推动区域经济协作正常运行和稳定发展的一种协调和控制机制。 四、区域协作发展的实现途径 区域经济协作需要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和能动性,形成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合力。 (一)淡化“行政区划”观念,增强中原经济区认同感 中原经济区由河南谋划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但中原经

8、济区毕竟不是河南经济区。而现阶段河南周边地区城市希望利用政策扶持,借力寻求加快自身发展,是构成其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的最大动因。省际边界区域应淡化“行政区划”观念,充分发挥国家在财税、金融、投资、产业、土地等方面给予的政策优势,增强整体认同感。通过共同协作规划,避免恶性竞争和过度竞争;通过区域内资源整合、合理分工、产业合作、优势互补,实现互动、联动发展。建议相关省份在资金投入、人才引进、招商引资、产业发展等方面,依托“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参照国家5相关优惠政策,同样给予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域城市相应优惠,为其经济协作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加强政府层面协作,构建多层次区域协作机制 在平等互利

9、的基础上,建设和完善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域协作发展的政府层面协调与联动机制,使政府间的协作常态化。第一,成立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域协作发展指导机构,负责制定省际边界区域协作发展规划和政策,指导有关地方政府制定具体区域协作发展规划;第二,指导地方政府建立省际边界区域协作发展运作机制、信任机制;第三,建立省级省际边界区域协作发展运作机制,充分调动相关省份业务主管部门的积极性,共同协商或共同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申请,协调解决区域协作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三)整合区域基础资源,联合共建区域基础设施 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域协作发展的基础是交通对接,其关键是整合区域基础资源,联合共建区域基础设施,实现区

10、域交通一体化。 中原经济区规划要求,推动基础设施一体化,打通省际边界区域高速断头路,联合消除瓶颈路段,协同建设跨省铁路、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势必加速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域资源的流动,进一步提高市场配置效率,不断降低经济协作发展的运行费用。 (四)打破行政界限分割,推进边界市场共建 共建边界市场主要包括构建一体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即打破行政界限和市场分割,消除各种贸易壁垒,建立统一的商品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同时进行6省际边界区域金融协作,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整合优化区域内的金融资源配置。推进边界市场共建,一方面需要制定统一

11、的市场规则和流通规则,使越来越多的商品能够在省际边界区域无障碍流通。另一方面,需要利用毗邻地区之间在经济联系和经济交往中相互提供的市场空间,在双赢的原则下加快发展开放性的省际边界区域性市场。 (五)促进产业聚集,培育区域中心城市 中原经济区建设所推进的“新型城镇化” ,其主要特征为“产业支撑,以产兴城、依城促产,实现产城融合互动” 。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域协作发展,应以资源综合开发为基础,调整产业结构,合理产业分工,推进产业布局一体化。以生产要素互补为前提,通过差异化发展,着重推动共建产业园区,促使省际边界区域成为产业集聚区。另外,完善省际区域产业分工协作体系,构建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和专业化分工协作机制,打造区域优势产业链,实现产业对接。如焦作、长治、晋城应重点培育以煤炭为纽带的省际区域协作发展;安阳、邯郸应重点培育以钢铁为纽带的省际区域协作发展;濮阳、菏泽应重点培育以油气资源为纽带的省际区域协作发展,等等,以有利于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域中心城市的培育。 (责任编辑:垠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