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试论 virtue 与技艺、美德的关系【摘 要】virtue 在中文中通常被译为“德” 、 “得性” 、 “德行” 、“美德”等,这种译法导致我们一直难以很好的解释和理解古希腊关于“virtue”的伦理学思想。文章在把 virtue 翻译为“良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良品”这一价值判断背后的事实描述品质(character)的概念,并与技艺(art)和日常生活语境中的美德作简单的关系比较,进而将“良品”分别放在单一的主体和共同体中的主体下分别加以考量,尝试对“良品”做出一种维度的解释。 【关键词】德性;美德;技艺;良品;美德伦理学 一、良品与美德、德性 当前学术领域中,virtue 主要还
2、是被理解为属人的、道德层面上的“美德” 。这种理解的一种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泛道德化” ,面对道德行为和行为者,人们往往径直进入道德判断,跳过了对行为者的品质、良品的展现的根源性考虑,从而流于片面宣扬道德教化,最终步入道德理想主义的困境。针对于此,廖申白老师在伦理学概论中,从古希腊的源头重新梳理了 virtue 的含义。virtue 的含义在古希腊就被在各种不同的层面上使用,也经历了一些变化。在荷马史诗中,virtue 的含义几乎等同于勇敢,后来也泛指其他优秀的品质,直到亚里士多德将 virtue的含义扩展至所有生命物及其实现活动。所以,廖申白老师将 virtue 总结为“是使一个事物状态好并使
3、得其实现活动完成得好的品质” ,并考虑2到尊重学术传统而将 virtue 译为“德性” 。 这种译法的明显优势是,这一含义上的 virtue 与中国古代,特别是先秦时期的“德”的含义非常接近,先秦时期的“德”也“述说的正是各种事物,尤其是人的优良的状态、行为和品性” ,例如“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的思想,而且“德”又是汉语语境中中已有的词汇。 “德性”与“virtue”一样,既包括属人的含义,也包括非属人的含义。但是这种基于古汉语语境的翻译在现代汉语语境应用中,又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因为,现代汉语中“德”的应用中基本上只与人的德性相关,丢失了virtue 里表现其他生命物的、非属人的含义。如此说
4、来,virtue 可以应用于其他生命物甚至非生命物,即包含非属人的含义,那么 virtue 应用于人的时候,是否也包含“非属人”的含义呢?本文认为应该肯定这一层含义,而且这种应用于的“非属人”含义主要在相对于非“社会人”的“自然人”意义上理解。与此相对应,将人看做自然人来理解的维度下,virtue 具有非道德含义;将人看做社会人来理解的维度下,virtue具有道德含义。 为此,马永翔老师提出以“良品”来译 virtue,这样我们不仅可以说“人的良品” ,也可以说“马的良品” ,但说“马的德性”似乎就不符合现代汉语语境。当然,马永翔老师对良品的优越性的论述还包括其他维度的对比,我在这里仅摘此一点
5、:关于 virtue 的译法上,德性优于美德、良品优于德性的主张,主要是着眼于它们对避免泛道德化的程度的不同,良品更能凸显 virtue 的非道德部分的含义。 二、品质与良品 3我们要承认不论把 virtue 译为“德性”还是“良品” , “德”和“良”都包含了“好”的含义,也就是说这里面包含了一层价值判断。所以,下面我将暂时避开好坏的价值判断,回溯到“好的品质”之前的“品质”的概念。品质,character,指的是一种事物的特性、特征,应用于人的时候,我们可以说品质、性格。这里我力图把 character 说成是一个中性的词,在没有价值判断以前,它无谓好坏。一匹马相对于马的整体来说, “善于
6、奔跑”是它们的共性,是一个基于事实的中性描述。但是人们把它们中那一匹更善于奔跑的称为“好马” ,这时候就有了第一层价值判断(相对于后文另一层价值判断,道德价值判断) ,这种价值判断是指它将马的整体的品质(中性的)更好的实现了,也就是说它的 virtue(相对于中性,不妨将这种品质的积极的良好实现称为阳性)得到了实现,是一匹优秀的、杰出的马,反之,我们将其称为 vice(阴性) ,是一匹劣马。这是我们对一匹马的品质的价值判断。可以看出这种一般的价值判断并未与道德发生关系,我们也就将这种价值判断下的 virtue 称为非道德良品。 总之,在对中性的品质进行了一层无关道德(主要是指单个体、自然人维度
7、下的主体实现活动并未与他人、共同体发生直接道德关系)的价值判断之后,我们才有了良品的概念,这层价值判断得出的“好” ,并不具有道德含义,即是一种非道德良品。当用之于人的时候,我们能说篮球打的好的姚明是一个“好人” ,仅仅意味着他是一个优秀的、杰出的人,而不包含他是一个品德高尚或者拥有美德的人。 三、技艺与良品 4良品与技艺的关系同样值得反思。回归普罗泰戈拉篇 ,我们发现普罗泰戈拉并没有很好地解答柏拉图笔下苏格拉底的疑惑,他一方面说自己有别于其他从事职业化教育的智者,另一方面又承认自己教授的是一种政治技艺,他所区分的技艺性事务和政治性事务归根结底也还都是技艺,从该篇看,普氏对技艺与良品的关系没能
8、很好的理清。应该说,普氏对真正的智者所应该擅长并教授的东西包括两个部分:政治技艺和良品(至少在智者看来良品是可教的) 。普罗泰戈拉也反对其他智者“采取伪装” ,只一些形式的技艺,他说只专注技艺学习而忽略良品培养是造成拥有美德的人不能使人拥有美德的重要原因。所以,普氏应该是主张培养良品的,但他所说的这种培养的良品,与后来亚里士多德所概括既指好的品质又指其实现活动的良品相比,缺少的正是亚里士多德所主张的良品实现的途径习惯、实践。普氏眼中的良品教育只包含了对好的品质的教育,而对良品的实现活动关注不足。 然而,正是在培养习惯以及实践活动中, “技艺”对良品的实现活动起到了重要作用。承及上文的中性的品质
9、的提法,我认为:中性的品质应该是与作为手段的技艺一起构成了良品的实现活动,技艺的学习和使用是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但是这里的“技艺”又与亚里士多德语境下的技艺有着很大的差别。他说, “技艺是一种与真实的制作相关的、合乎逻各斯的品质” 。另外,亚氏认为,技艺就意味着“使一种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的事物生成” ,这似乎比现代语境下的技艺狭窄了很多而仅限于制作活动。本文所用技艺既不是一种内在的品质,也不是局限于制作活动,可以将它理解为一种作为实践活动的手段性的、外在于主体的、需5要后天学习培养的一种能力。 以上就是对品质、技艺与良品的关系的总结:品质与技艺一起构成了良品的实现活动。良品的实现活动必定是在
10、共同体中进行,也必定需要一定的技艺;技艺必定是与一定的品质相结合,也必定对他人和共同体产生一定的影响。第一种视角下,这种影响是我们将主体视为“社会人” ,在伦理维度上对其进行“道德价值判断”的主要依据,这种道德价值判断对应展现的也就是良品的道德含义;第二种视角下,将主体视为“自然人” ,我们对主体的判断就仅仅是“一般的价值判断” ,这种一般的价值判断对应展现的也就是良品的非道德含义。下面我来详细解释着两层价值判断,来论证这一结论。 四、两层价值判断自然人与社会人 解释完技艺与良品的关系,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良品的非道德含义与道德含义。有了对良品的非道德含义的考量,我们确定了对中性品质的第一层评价不
11、包含道德价值,那么我们根据什么来对行为进行道德价值的评价呢?良品的道德含义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沿用前面提到的姚明的例子,我们再与希特勒的例子来比较说明。姚明是一个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希特勒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从他们身上我们都能找到类似的那种能够坚持目标信念、反复练习、不怕困难的内在品质,他们也都在实践活动中学会了各种技艺,姚明学会了篮球的相关技艺,希特勒学会了演说、博弈等政治技艺,最终他们都使自己的品质成为了良品,或者说他们的良品都得以实现。所以,在良品的非道德含义上,第一层的价值判断下,我们可以说他们都是杰出的、优秀的人。造成这种与常识看来大相径庭的判断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日6常生活的关
12、于良品的判断主要在良品的道德含义上进行,所谓的“泛道德化”的一个表现就是把杰出优秀等同于品德高尚,把低劣甚至平庸等同于道德败坏。没有脱离社会的个体,所以也没有脱离共同体的道德行为, “希特勒是恶人、姚明是好人”的判断主要是基于一定共同体之上的第二层价值判断道德价值判断。而“希特勒是恶人、姚明是好人”的道德价值判断正是依据在他们的良品实现活动中,品质与技艺的组合对他人和共同体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可以看出,道德价值判断就是在一般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加上了“对他人和共同体的影响”的变量。这一变量的变化完全可以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道德价值判断。我们都知道,对于整个人类社会或者全地球公民这一共同体来说,希特
13、勒的良品实现显然让他成为了一个恶人,但是对他的情妇、在他死亡前和他步入婚姻殿堂的勃劳恩来说,希特勒却可以说是一个好情妇、好丈夫甚至好人。 下面我再明确一下这两层价值判断:所谓的第一层价值判断一般的价值判断,是单个体维度的,将主体看做“自然人”而不考虑其行为与他人、共同体的关系以及其行为的影响的判断,这种判断产生的“好坏”体现的是良品的非道德含义,对应英文中的 virtue 和 vice,它的判断公式是:character + art = virtue/vice;所谓的第二层价值判断道德的价值判断,是共同体维度的,将主体看做是“社会人”而充分考虑其行为与他人、共同体的关系以及其行为的影响的判断,
14、这种判断产生的“好坏” (或者善恶更为贴切)体现的是良品的道德含义,对应英文中的 good 和 evil,它的判断公式是:character + art + morality = good/evil。 7日常生活里,出于对良品单一的道德含义上的理解,我们通常会把一个伤害他人利益、破坏共同体关系的小偷称为坏人,但除了法律惩罚和道德教化,似乎我们再没有别的考虑和选择。这就是所谓的美德伦理学中的“泛道德化” 。而如果对良品的非道德含义加以考虑,一个小偷,之所以成为一个小偷,多数是因为他的良品的非道德部分没有得到良好的实现,简言之,他的品质没有与技艺很好的结合,使他不能在他所处的共同体中成为一个优秀的
15、人。一个人如果难以首先成为一个优秀杰出的人,他会更容易作恶,至少会更难行善。也就是说,在非道德良品的实现基础上谈论美德具有更高的可行性,所以我们认为非道德良品的实现是道德良品实现的基础。这是本文最终立论的一个前提,一个很容易引起异议的前提。这个前提一定会面对来自“君子作恶”以及“穷人行善”等例证的反驳,这也是前面我为什么说这里暂时只能做一些浅显粗略的论证的原因。关于君子作恶,首先,我认为它超出了美德伦理学(或者沿用本文的思路,称为品质伦理学)的范畴,对于这种评价应该在不同的共同体中考量,那将是另一些复杂的情境;其次,我打算通过使用实践良品的教导以及道德良品的养成这两个范畴来论证君子作恶是可以避
16、免的。关于穷人行善,归根结底它也是走向道德理想主义的,因而难以具有很高的倡导价值和可行性。所以,在肯定这一大前提的情况下,一方面只有尊重和保障人的品质与技艺的结合,促进人成为优秀的人,另一方面客观上对人加以实践良品的教导,主观上通过其习惯养成道德良品,人才能无心作恶,才能有力行善,才能达到人之为人的良品的非道德和道德含义上的双重实现。倡导第一方面的非道德良品实现,8对当下中国人民幸福的实现和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3). 2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廖申白译注.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 廖申白.伦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 马永翔.良品是否可教兼解柏拉图的美诺篇J.道德与文明,2007(5). 作者简介:刘军毅(1987.11- ) ,男,山东人,北京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硕士在读,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