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工资本质论及其当代意蕴.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58877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的工资本质论及其当代意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马克思的工资本质论及其当代意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马克思的工资本质论及其当代意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马克思的工资本质论及其当代意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马克思的工资本质论及其当代意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马克思的工资本质论及其当代意蕴摘 要:马克思的工资本质的核心是劳动力即商品,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工资。马克思深入分析工资和剩余价值的关系,得出必要劳动是工资的来源,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重要理论。笔者认为,马克思的工资本质论是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延伸,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的今天,重温马克思的工资本质论,对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在经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贫富差距扩大、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工资本质论;当代意蕴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0-0077-02 改革开放 30

2、多年来,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在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国民也应看到社会上出现了贫富差距呈扩大趋势,收入分配不合理、不公平和不合法等问题。通过分析马克思工资本质理论,引入关于生产要素是否参与剩余价值的创造和分配的思考,以期对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在经济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马克思工资本质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2格。但是, “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表面上,工人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表现为对一定量劳动支付的一定量货币。 ”1613

3、 在这种制度下,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是以货币工资形式支付的,工人为资本家劳动,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 。马克思对工资本质的分析是从劳动力商品和工资的关系角度入手的,得出了劳动力是商品,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工资的结论,从而揭示了工资和劳动力价值之间的本质关系。 马克思认为,劳动力商品像其他任何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276-77 它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是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一

4、)工资和剩余价值的来源 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马克思指出:“转变为生产资料即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因此,我把它看成不变资本部分,或简称为不变资本。 ”343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由于这一部分资本价值不是不变的,而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马克思把这一部分资本叫作可变资本。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3而是由可变资本

5、创造的。 为了进一步说明工资和剩余价值的来源,马克思分析了两种劳动即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马克思指出,价值增值过程,即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 “价值增值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这个一定点“即资本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1227。在价值增值的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工资来源于必要劳动创造出的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二)工资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并不是把

6、剩余价值看作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把它看作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殖额,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关系便被掩盖了。马克思指出:“这种假象,就是雇佣劳动和历史上其他形态的劳动的不同之处。 ”279 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获得利润。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 ,并且说成是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是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马克思工资本质论实际上是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延伸。马克思对工资和剩余价值的分配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两种资本的考察,得出了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不变资本不创造剩余价值,可变资本不仅创造剩余价值而且是唯一创造剩余价值的结论。

7、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构成了马克思的工资本质论4的重要基础。 二、马克思工资本质论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生产剩余价值过程中的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分析,马克思指出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只不过是对工人必要劳动的补偿,而对工人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则是无偿占有。面对这一不合理的劳资关系,马克思道出了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根源,并提出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张,这一主张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但也应看到社会上出现了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收入分配不合理、不公平和不合法等问题。针对我国在经济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问

8、题,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完善所有制结构,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这体现了马克思的工资本质论关于保障工人阶级的经济利益的基本要求,也是马克思的工资本质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具体运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实现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有机结合,从制度上铲除剥削产生的土壤,为保障工人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权益提供了根本前提。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 ,在现阶段,要着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9、,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3随着国有经济的质和量不断增强,国有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水平也将进一步提5高。由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所以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3,进一步完善所有制结构。 (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马克思的工资本质论分析了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资本家在获得剩余价值之后,可能将剩余价值全部用于自身消费,也可能转化为资本,用于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

10、,虽然不存在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现象,但从公有制企业长远发展和工人阶级的长远利益考虑,必然要从工人的劳动产品中拿出一部分用于企业积累。因此,在公有制经济内部,既要保证工人的基本生活和发展所需,不能因为过度积累而损害工人的当前利益,又要保证企业的扩大再生产不能因为过度消费而影响企业的发展,最终损害工人的长远利益。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积累和消费、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就要调整和规范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分配。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 “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

11、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3,并明确“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 “到 2020 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贫富差距,尊重劳动者财富创造的主体性地位,已经成为中国上下的共识。 (三)从经济上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从组织上充分发挥工会的作6用 马克思指出,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雇佣关系之间存在剥削现象,这种剥削现象虽然不合理,却是合法的。这一客观存在要求我们在肯定非公有制经济和非公人员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又要维护工人阶级的切身利益。工人阶级不仅是我国的领导阶级,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必须依靠工人阶

12、级。依靠工人阶级,首先要保护工人的合法权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们要坚持职工总体受益和不超过职工实际承受能力的原则,坚持基本生活保障。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要同企业改革配套和同步进行。关心退休和低收入职工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在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4。其次,要加强各级工会组织建设。邓小平同志认为,要依靠工会去教育工人,启发其阶级觉悟,发挥其生产积极性。他指出:“工会工作的好坏怎么样,影响着工人当家做主的权利行使得怎么样,也影响着企业管理的好坏怎么样,影响着集中领导能否顺利进行”5。所以,党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工会的作用,各级工会组织要更好地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替职工说话办事。 (

13、四)全面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工人的实际收益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生产要素中,劳动力是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要素,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及其构成,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亚当?斯密指出:“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 ”6在经济活动中,单一的生产要素不可能形成生产力,各7生产要素之间的组合,形成了现实的生产活动。各种生产要素可以在各生产部门自由流动,工人的劳动力同其他生产要素如土地、资本、信息、技术等一起参与产品分配,要努力提高工人的实际收益就要努力提高劳动力的价值。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

14、,脑力劳动者在“总工人”中人数的比重越来越大,生产劳动呈现复杂化、知识化、自动化的趋势,这对劳动力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分析马克思工资理论过程中,我们看到人格化的生产要素在参与产品分配时带来的收益。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劳动力素质偏低,高素质劳动力供不应求。因此,工人阶级要提高自己的经济收益,一方面工人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成为文化水平更高、知识技能更强的新型工人;另一方面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必须全面提高劳动者思想和业务素质、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改善劳动力结构,以充分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为出发点,提升劳动者获取收入的能力,促进充分就业和国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中国工运学院编写组.邓小平工人阶级与工会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4. 8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1975 一 1982 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6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郭大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