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严格限制逮捕措施的适用与完善.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60010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未成年人严格限制逮捕措施的适用与完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未成年人严格限制逮捕措施的适用与完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未成年人严格限制逮捕措施的适用与完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未成年人严格限制逮捕措施的适用与完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未成年人严格限制逮捕措施的适用与完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未成年人严格限制逮捕措施的适用与完善摘 要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增设专章比较系统、全面地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作了特别规定,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制度,进一步健全了逮捕制度,对于非羁押措施的扩大适用,特别是教育、感化、挽救犯罪的未成年人,帮助其尽快回归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拟从未成年人严格限制逮捕措施的适用中几个突出的方面做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未成年人;严格限制适用逮捕措施;社会调查制度;刑事和解 逮捕的含义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和西方国家中存在差异。西方国家的逮捕仅指逮捕行为,不必然引起羁押,而我国刑事诉讼中的逮捕,既包括了逮捕行为又包括逮捕以后的羁押状态。未成年人心智尚未完全成熟

2、,辨别能力、自控能力、承受能力都发育不够,明显处于弱势群体。对未成年人进行特别保护,慎用羁押性强制措施是我国和多数国家地区司法实践中达成的共识,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后,更明确了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遵循“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在今后的实践中,应如何严格限制逮捕措施的适用,加大其他强制措施对逮捕措施的替代功能,笔者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和探讨。 一、对未成年人严格限制适用逮捕措施的规定和意义 从立法精神上看,刑事诉讼法对逮捕措施的适用本身就有严格的限2制,本次修法对强制措施方面做了重大修改,其中为严格限制逮捕的适用,减少审前羁押的比例也做了有针对性的修改,而对未成年人适

3、用逮捕措施,其限制规定更为严格。这些修改进一步完善了逮捕制度,主要表现在:(1)新刑事诉讼法第 79 条对逮捕条件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将“社会危险性”细化为五种具体情形,完善了逮捕的条件,既增加了“应当逮捕”的适用情形,又将逮捕的适用区分为“应当逮捕”与“可以逮捕”两种。该规定为检察人员作出逮捕决定与否提供了具体可操作性的依据,有利于防止办案机关滥用羁押决定权,也有利于进一步统一法律适用,减少个案差异和干扰,维护司法统一。除此之外,新刑事诉讼法第 269 条规定,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严格限制适用逮捕措施。 (2)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 91 条第 2 款,增加了逮捕后立即将被逮捕人送看

4、守所羁押的规定,对刑事拘留也有作出相关规定。这些规定有利于对侦查机关讯问过程的监督,从而有利于保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权利。 (3)完善了审查逮捕程序。新刑事诉讼法第 86 条,增加了审查逮捕时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诉讼参与人和听取律师意见的规定;第 268 条规定了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过程中,不仅要调查未成年犯罪的事实,还要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情况进行社会调查。这些规定有利于检察机关加强证据审查,更加全面地了解案情,全面客观地作出逮捕与否的决定,同时也为教育改造未成年人确定有针对性地改造方案和方法。(4)增加了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新刑事诉讼法第 93

5、 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检察院仍应当对羁押的必要性进3行审查。对于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应当建议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有关机关应当在十日以内将处理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 ”这一制度加大了司法机关对未决羁押的审查力度,将限制人身自由强制措施的审查从逮捕这一起点延伸到捕后羁押全过程,在保障诉讼的同时控制和减少羁押,打破“一捕了之”的实践困局。而对已批捕羁押但认罪态度好的轻罪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开展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尽可能地适用非羁押强制措施,有利于减少长时间羁押给他们带来的心理伤害和监管场所可能存在的交叉感染。 二、非羁押强制措施的修改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严格适用逮捕措施的意义 刑

6、事诉讼法的修改,有利于司法机关依据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对其严格限制适用逮捕措施,大量的适用非羁押性替代措施,修改后的理论上总结的标准是:释放为原则,羁押为例外。(1)非羁押性强制措施符合青少年犯罪的特点。由于青少年正处在心理和生理发育成长阶段,人格尚未完全塑造成型,其实施犯罪具有一定的突发性与偶然性,尤其在初实施犯罪行为后情绪比较紧张,无论是出于保护未成年人身体健康,还是实现教育、感化、挽救青少年的目的,贯彻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出发都应以不逮捕为原则。 (2)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广泛适用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符合我国人权法制建设的需要。 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要求各国的少年司法政策应努力减

7、少司法干预和影响,因此我国扩大对未成年人适用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措施,严格限制适用逮捕措施,有利于更好地维护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 (3)对未成年4人适用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的风险较低,严格限制适用逮捕措施不至于发生严重的后果。一是因为大部分未成年人罪行较轻,又具备法定从轻或减轻的情节,逃避审判的可能性较小。二是未成年人社会阅历较浅,主观恶性小,容易教育感化,接受司法机关的讯问后在很大程度上已能反省自己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继续作恶的可能性很小。三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对家庭教育的失败也有深刻的体验,心理上有迫切重新塑造家庭教育功能的需求,在实际行动中也会严密地监控未成年人,防止未成年人潜逃或者重新犯罪,以

8、争取一个有利的处理结果。四是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能够有效消除或减少社会危害性。社会危险性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继续危害社会或他人、妨害刑事诉讼程序正常进行的一种或然性,它属于一种对尚未发生事实的预测。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具备有效监护和社会帮教措施,没有社会危害性或社会危害性小,不逮捕不至于妨害诉讼正常进行。 三、未成年人严格限制适用逮捕措施制度的延伸 (一)加强检察机关对于未成年人羁押必要性的审查机制 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增加了开展审查逮捕阶段听取律师意见和捕后逮捕羁押必要性审查的规定,进一步提高了羁押审查的全面性和科学性,特别对于严格限制对未成年人适用逮捕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在贯彻这些规定的过程中,笔者

9、认为应当做到:一是准确理解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有逮捕必要”的条件。对于涉嫌故意犯罪,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一般认为有逮捕必要,同时要求公安机关随案移送证明有逮捕必要的证据材料。二是准确理解“无逮捕必要”的5条件。认为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具备诉讼保障条件、有效监护条件或者社会帮教措施的,不具有社会社会危险性或者社会危险性不大的,一般认为无逮捕必要。三是切实开展捕后继续羁押必要性评估审查工作。根据新刑事诉讼法第 93 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检察院仍应当对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 ,对未成年人被适用逮捕措施的,检察机关要从人权保障出发,开展继续羁押必要

10、性审查,对不需要羁押的,建议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羁押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带来的不利后果。 (二)建立严格限制适用逮捕措施的社会调查机制 在审查逮捕程序中,注重对未成年人犯罪事实、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情况的全面调查,对于教育改造未成年人,慎用逮捕措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来完善社会调查机制在审查逮捕中的作用:一是建立未成年人羁押必要性社会评估机制。根据未成年人个人、学校、家庭、社区多方面的情况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估,必要时检察机关可以提前介入的形式将羁押必要性评估提前到侦查阶段,引导侦查人员调取羁押必要性证据。二是强化侦查机关和律师的调查取证机制。推动

11、公安机关全面收集未成年人羁押必要性的证据材料,也可以发挥律师的调查取证作用。三是完善委托调查取证机制。虽然新刑事诉讼法第 268 条将社会调查主体确定为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法院,但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等“六机关” 关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配套工作体系的若干意见规定:“社会调查由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的司法行6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部门负责。 ”结合新刑事诉讼法和“六机关”的规定,笔者认为,为提高证据的公信力,在进行社会调查时,司法机关可以委托调查的方式开展此项工作,并通过对社会调查报告的审查复核来体现主体职能。 (三)积极开展未成年人轻微刑事

12、案件和解机制 刑事诉讼法修改后,规定了公诉案件刑事和解程序,但并未区分成年人案件和未成年人案件,因此未成年人公诉案件的刑事和解也必须遵循新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一是未成年人案件刑事和解适用的案件范围应当严格遵循新刑事诉讼法第 277 条的规定。同时对于法定范围外的未成年人案件,虽然不能依法适用刑事和解程序,但对于确给被害人造成损失的案件,也应当积极开展促赔工作,敦促加害人退赃、退赔,以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更好地化解社会矛盾。二是未成年人刑事和解也应严格适用的条件,即(1)案件事实已经查明,证据确实充分,能够证实加害人构成犯罪。 (2)加害人做有罪答辩,认罪态度良好,确有悔改表现。 (3)双方当事

13、人自愿。三是未成年人刑事和解制度的结案方式。在侦查阶段达成刑事和解协议的,公安机关可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采取非羁押措施,并在移送审查起诉时提出从轻处理的建议,对不适宜采取非羁押措施的,应尽快移送审查逮捕或审查起诉;审查逮捕阶段达成和解协议的,人民检察院可依法作出不予批准逮捕决定,对不符合不予批准逮捕条件的,应当建议公安机关尽快移送审查起诉;在审查起诉阶段达成和解协议的,人民检察院可依法作出附条件不起诉或相对不起诉决定,对必须移送起诉的案件,应当提出从轻处理的量刑建议;人民法院7对已经达成刑事和解的未成年人应当从轻处罚,尽可能适用非监禁刑。 注释 宋英辉,甄贞:未成年人犯罪诉讼程序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107 页。 林兆波,王砚图取保候审制度存在的缺陷及出路 ,陈卫东主编保释制度与取保候审第 352 页。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处课题组D.未成年人审前羁押审查制度研究.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前沿理论研究. 2陈岩.刑诉法修改中强制措施的变动与争议N.法制日报,2012 -3-21. 3林兆波,王砚图.取保候审制度存在的缺陷及出路D.陈卫东.保释制度与取保候审. 作者简介郭艳娜、王雅彬,安溪县人民检察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