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庄之后有育才.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60048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晓庄之后有育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晓庄之后有育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晓庄之后有育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晓庄之后有育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晓庄之后有育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晓庄之后有育才徽州是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故乡。他出生于歙县黄潭源村,启蒙于休宁县万安镇,17 岁之春在万安古城岩下乘船赴杭,开启平民教育的壮丽人生。行知先生的思想甘霖一直滋润着徽州故土,仿佛这片沃土中深埋的一颗古莲子,虽然已沉寂多年,但待至风调雨顺之时重见天日,便又蓬蓬勃勃生发开来。21 世纪的头十年,徽州迎来平民教育的春天。 徽州平民教育实验的关键词,是一个人和两所学校。这个人是陶行知先生的徽州后辈聂圣哲,他服膺先生的平民教育思想,创办了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在 21 世纪的头十年,聂圣哲在休宁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平民教育实验。这两所学校是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在休宁先后创办

2、的德胜鲁班木工学校和德胜平民学校。 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 安徽日报 新京报 南方都市报等媒体多次报道这两所学校。英国广播公司(BBC)还专程来这两所学校拍摄纪录片中国学校 ,纪录片 2008 年在 BBC 向全球 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公众播放,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木工活是手艺中的“昆曲” 休宁德胜鲁班木工学校创办于 2003 年,至今已十年光景。在这十年当中,这所学校以全新的育人模式,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和普遍赞扬。 休宁乡贤、原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吴象先生是著名的农2村问题研究专家,他在初次访问休宁木工学校的时候就赞誉其是“陶行知式的学校” 。2005 年 10 月,笔者有

3、幸与吴象先生就木工学校的办学模式共同执笔撰文一石三鸟的伟大创举: 我们不约而同地联想到徽州先贤、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和他先后创办的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及育才学校,认为这所木工学校也是值得重视的伟大创举。可以预见,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教学实践的深入,这所学校将蔚为风气,积极影响整个社会,造福子孙后代。所以称其为创举犹嫌不足,简直可以誉为一石三鸟的伟大创举。为什么呢?木工学校在经济、教育、文化三大方面,引起巨大的反响,为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和贫困农民增收发挥积极的作用,开创了一条从实出发、因地制宜的新路 简而言之,我们认为木工学校的创造性意义在于: 其一,在经济上,实现了宏观经济层面的县域经济和微观经济

4、层面的劳动者群体之间的“双赢” 。 在宏观经济层面,木工学校的创办,有利于休宁这样工业基础薄弱的山区小县发挥林业方面的比较优势,培育和发展有一定技术含量和较高附加值的林产品加工工业,在引入先进科技和管理的条件下,提升县域经济要素禀赋条件,突破以往单一以输出原料为主的低层次的林业经济,擢升经济品位。 在微观经济层面,此举是转变劳务经济发展模式、提高劳动者素质、发掘人力资本的积极尝试。诚如聂圣哲本人的感慨:“木工是所有工匠中最严谨、最富逻辑、技艺最高超的一群,如果把各类手艺都比作演戏,3那木工活就是这些手艺中的昆曲 ,有了木匠的手艺基础,再学习其他行当可谓轻而易举。 ”接受过系统训练的木工,具备了

5、较高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素质,大大提升了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提升,使得他们即使将来不再从事木工职业,也能在其他的行业工种中秉承木工严谨求实、积极创新的工作作风,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其二,在教育上,对改革整个教育体系、改进职业教育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典型和榜样,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休宁德胜鲁班木工学校的教学实践,乃是遵循先哲开出的职业教育的良方,在徽州土地上做出的一次社会实验。木工学校招收休宁农村里能吃苦耐劳的农民子弟,既开设文化知识课程,学习研读细节决定成败 致加西亚的信等励志类书籍,又教授木工专业理论和手艺,更多的时间是实训。学员同时从锯、劈、刨、凿等基本技能学起,学习制作传统家具。

6、39 张八仙桌、78 张雕花太师椅,是首届“匠士”毕业时献上的“毕业论文” 。 进入木工学校的大门,便能醒目地看到学校的校训:“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 ”这一点尤为可贵。木工学校不单单努力教授学员专业技能,努力提高劳动素养,还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向学员传播公民教育的理念,希望每个学员除了要做一个好的劳动者,更要做文明人,做好公民。学校把“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这四项朴实无华的标准作为对每个学员立身处世的基本要求,颇具苦心,立意深远。 其三,在文化上,木工学校的理念和实践,是对徽州文化的一次突破和创新。 4以儒家学说为根基的传统徽州文化,从某一方面而言是“官本位”的文化。在当地重道

7、轻艺的文化背景中,古代的匠人是入不得士林的。在徽商衰败之后,徽州文化的这种弊端便愈加显现出来。 休宁木工学校的毕业典礼上隆重颁发了“匠士”学位,这在徽州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都是一项伟大的创举。大学里有学士、硕士和博士,如今木匠也能评学位,真正迈入“士林”了。这项创新很不简单,人人皆可为尧舜,行行都能出状元。从这个意义上看, “匠士”学位的颁发,倒是对“官本位”重道轻艺、士农工商等级井然的传统徽州文化的一次不大不小的超越。 时至今日,重温八年前的旧作,回首休宁德胜鲁班木工学校十年来的风雨兼程,我们之前从经济、教育、文化三个层面总结的“一石三鸟的伟大创举”之评价到今天也一点没有过时。别开生面的“匠士

8、”毕业论文八仙桌、太师椅,庄严肃穆的“匠士”学位授予仪式这些动人的画面将会永远镌刻在徽州平民教育的史册。 学校的理念:“先育人,再教书” 2005 年秋天,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按照平民教育的理念,在休宁郊外的兰渡又创办了一所小学休宁德胜平民学校。那一年的暑假,木工学校的学生放弃休息,加班加点为平民学校的弟弟妹妹义务打制课桌椅。平民学校甫一诞生,就风华正茂,以其更为鲜明的“陶行知式学校”的特色,吸引了各界人士的关注和支持。尽管因为一些人为的因素,学校后来的发展经历了很多艰难险阻甚至流于停滞,但它短短五年的成长足以在徽州甚至中国的平民教育蓝天上画下一道美丽的彩虹。 聂5圣哲先生对平民学校倾注了很多心

9、血,在一开始就为这所学校做了精彩的“顶层设计”:平民学校的学生,全部来自休宁及附近偏僻山区最贫苦的家庭。学校向入学学生免费提供食宿、书本和服装。学校同时向家长提出三个附加条件:接受学校“先育人,再教书”的理念;孩子必须“读平民书,做平民事,过平民的生活” ;校方不向家长保证孩子毕业后能够进入重点中学读书。 平民学校“六年寄宿读书、一切费用全免”的条件对皖南山区贫困家庭而言,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为了寻找、确定最值得救助的对象,平民学校校长张晓琳每年都带着一份从多个渠道收集到的需要救助的孩子的名单,到穷乡僻壤的山村逐个家访。家访的内容一是核实受助家庭的贫困程度,二是调查家庭是否勤劳淳朴,三是确认对方

10、对平民学校的教育理念是否认同,最后需要家长签署一份承诺书。 平民学校与此前的木工学校一样,都是秉承陶夫子平民教育思想创办的学校,都把“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作为学校的校训。但二者仍然有着不同的特色:木工学校是职业高中层面的学校,平民学校则是一所新型的小学;如果说职业高中的木工学校突出的是实用主义教育的色彩,平民学校则更加体现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和“工学团”模式。很多到访过平民学校的人,都对它突出的劳动教育特色留下深刻的印象。 平民学校一天当中的劳动教育课是这样安排的:每天清晨 6 时,平民学校的孩子们起身洗漱,而后便是 20 分钟的劳动技能训练,有的清洗衣服,有的整理寝室,有的

11、打扫厕所,有的到厨房帮厨学校对孩子6们劳动技能的训练要求严格,哪怕是一项最简单的劳动,在程序上都有细致的规定;每天下午,平民学校还雷打不动地安排了一节劳动课:一二年级的学生打扫卫生、整理校园;三年级的学生种菜、打猪草;四五年级的学生管理菜园、养猪、编竹、补鞋等等。平民学校这般重视劳动教育,乃是希望学生们在实践中培养动手的能力,通过实践去感受知识、学习知识。这种陶行知式的教育成效极其显著。新生入学不久,家长们很快感受到孩子身上显著的变化:生活规律,早睡早起,整洁卫生,彬彬有礼 经过全体师生的努力,到 2010 年,休宁德胜平民学校拥有七亩水田、七分菜园、四亩山场、一个猪圈、一个编竹室、一个缝补室

12、、一个碾米厂、一个木工房、两个洗衣房,学校陆续开设了竹器编织组、养殖组、碾米组、种植组、木工修理组、缝补组等。平民学校师生劳动成果斐然:养了三头猪,其中两头猪重四百多斤;收获油菜籽 1400 多斤、稻谷 7000多斤;编扎扫把 200 多把;收获的蔬菜丰盛,除了供应本校之外,还专门送到十几里外的木工学校。每年夏秋两季收割油菜和稻子的时节,是孩子们盛大的节日。这些 10 岁上下的孩子们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光荣。而这些人生的体验,是很多同龄人很少或从未涉及的。 我曾在 2009 年一个冬日的午后,专程驱车到休宁德胜平民学校访问。那些暖意盎然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张晓琳校长亲切地帮小学生们

13、晒被子,孩子们带我们去看他们喂养的小猪和培育的菜园。我在教室的课桌前沉坐良久,我为孩子们一张张充满自信、青春绽放的笑脸和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所感动。这不正是陶行知先生畅想和实践的乡村工学团7的蓝图吗? 1932 年,陶行知先生在乡村工学团试验初步计划说明书中写道:乡村工学团是一个小工场,一个小学校,一个小社会。这里面包含着生产的意义,长进的意义,平等互助、自卫卫人的意义。它是将工场、学校、社会打成一片,产生了一个改造乡村的富有生活力的新细胞。 这是陶夫子的“中国梦” ,它在七十多年后的徽州故土悄然实现了。 晓庄之后有育才 因为一些说不清也道不明的原因,2010 年年底,休宁地方有关部门决定与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终止合作,对德胜木工学校和德胜平民学校进行改制。相对于木工学校尚能应对危局,平民学校则受到很大的冲击,平民教育体系基本上被推翻。此情此景,对那些造访过平民学校、体验过陶行知先生“中国梦”的人而言,内心深处的酸楚是不言而喻的。 陶行知先生 17 岁时从万安古城岩下乘船赴杭,他二十多年后写诗回忆当时和父亲在水蓝桥头分别的场景:“我要问芳草上的露水,何处能寻得当年的泪珠?”我想,今晨芳草上的露水何尝不是当年的泪珠呢? 晓庄之后有育才,徽州的平民教育任重道远。 摘自碧山 03:去国还乡续 金城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