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氏与段国.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60215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段氏与段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段氏与段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段氏与段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段氏与段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段氏与段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段氏与段国段国的始封与段氏受姓有关 段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据 2007 年公安部公布的全国户口统计数据,段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 0.27%,如此计算段姓人口约为 320 万;按照姓氏人口的多少排名为第 78 位;而且分布较广,全国大部分省区都有段姓人口居住。然而,关于段姓的祖源,却有着不同的说法。 世本及风俗通义说段姓起源于段国或段邑。 段,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为:“段,椎物也。 ”著名史学家朱芳圃先生在殷周文字释丛中讲得更明白,他说:“金文段,象手持椎于厂中捶石之形。 ”“段”字是象形字,左边像山石或山崖的形状,右边像是用手持锤击的形状。当代图腾文化学者王大有先生也说:“段是以司职为图腾

2、的族称。右边是手拿利器砍山崖的石壁,左边表示被砍的山崖已经开裂,合起来称作段。 ” 考证段国的存在,必然与考证段氏的受姓有关。我国早期的姓氏大都以地域的名称受姓,故段国的出现当与段氏的受姓有着必然的联系。 宋太宗时的翰林院编修、资政大夫段文阊为京兆段氏族谱所写的谱序称:“吾段氏之先,黄帝十四子圉,封于段,以地为氏。 ”这可能是段姓得姓最早的记载了,但细细考究,其中不免有许多疑问。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这也是所有古籍中共同的看法,但其中并没有关于“圉”和“段”的记载。当2然,黄帝的“二十五子”并未一一载明,但即使其中有圉这个儿子,也是没有段姓的。不过,段文阊

3、关于圉的记载并非空穴来风,我们不妨在黄帝的后人中查找一下,最有可能出现差错的是黄帝的第 14 世孙“姬高圉” , “十四子”和“十四世孙”有可能是在传抄中文字出错了。可是,值得注意的是,在世本中记载说:“黎、比、髦、初、段、瓦、铁七国,皆商后也。 ”“封于段地,以地为氏”者,当然应该是“商后” 。商和周是从帝喾后分支的,帝喾子后稷为周祖,从姬姓;契为殷祖,从子姓;而“姬高圉”为后稷的后人,并非商族,所以“姬高圉”并非在封于段地的圉。在殷族的后人中有名曹圉者,应为黄帝的 9 世孙,其后直至殷纣更无名圉者,或许这位曹圉倒是段姓的始祖。当时的商族尚处于游牧部落时期,但其手工业和农业已经开始有所分工,

4、开采石料、制作器具都需要“专业化” ,曹圉究竟有几个儿子,已经无从考据,或许曹圉会命他的一个儿子专司“段”这一工作,以至有了一支世世代代相传不移的支派,专门开采石料和制作器皿,这就是“段”这一支派的缘起。商代始封段国应在盘庚迁殷之后 商朝建国后,曾数次迁都。直到盘庚迁殷(今安阳) ,国都才算固定下来。 盘庚迁殷之后,为了安慰迁都中的殷商贵族,开始分封诸侯王国。曹圉掌管开石制器的一支后人,其时也被封国建城,即以“段”而名“段国” 。 周礼考工记辀人篇曰:“段氏为镈器。镈欲其段之坚。故官曰段氏。 ”晚清学者孙诒让解释说:“凡铸金为器,必椎击之,故工谓之段氏,锻则所用之具也。 ”由此也可知,掌管这一

5、行业的即谓之段氏,3因此也就“以国为姓”而有段姓。 段国应在殷都左近物产富饶之地 历史学家史念海教授在中国历史人口地理和历史经济地理一书中谈到殷商时期的手工业制品时说:“在商朝的后期,那些丰富多彩的制品大部分是为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和要求,而且重要的手工业部门许多都是集中在当时的都城或者重要的都会里。安阳殷墟和郑州商代遗址的发掘和随之出土的遗物都是绝好的说明。 ”既然段国和段氏是盘庚迁殷之后的封国,则段国的位置必在殷商王朝的左近。 盘庚迁都于安阳后,大量的建筑工程以及皇亲贵族急需的生活、装饰用品,也需要众多开采、制作工匠的服务,故段国的封地必定不会距离王城太远。安阳县西部为太行山东麓的低山丘陵区

6、,由于远古的地质变化,沿都里、铜冶、磊口、徐家沟、善应一线,石灰岩、砂岩、页岩,甚至还有燕山运动造成的侵入性火成岩,层层出露,极易开采。瓷土是生产各种陶瓷器的主要原料,安阳县的瓷土质量良好,堪与景德镇的瓷土媲美;耐火土是炼铜炼铁不可或缺的辅料,在铜冶乡的化炉、东傍佐村就有着丰富的藏量;石灰石除可以直接用于建筑工程外,还是生产石灰的主要材料;大理石和火成岩不但是高级的建筑装饰材料,而且还可以制作装饰品和各种用具。1983 年 9 月,在曲沟乡洪岸村发现的石磨盘和磨棒,就是用火成岩打造的,经专家鉴定,距今已有 8000 年至 1 万年的历史。煤炭更是安阳西部的特产,不仅品质优,而且储量丰富。安阳开

7、采煤炭究竟始于何时,已无文字记载可考,但在汉末魏晋时,已有文献记述。左思在魏都赋中谈到魏地的形胜物产时有“墨井盐池,玄4滋素液”的句子。 “墨井”即煤矿,晋人张载为“墨井”作注云:“邺西高陵西伯阳城西有石墨井,井深八丈。 ”伯阳城在今漳河之南观台镇清流村西, “墨井”即在观台镇的巡阳矿物局岗子窑煤矿附近。 “玄滋” ,指墨井中的黑液,即煤油。铸铜业也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当时殷都的铸铜作坊遗址面积达 1 万多平方米,还发掘出大量的古代青铜器,其造型精美,纹饰细密,可见当时的手工业制作技术已相当纯熟。西部马鞍山有古代采矿遗址,铜冶东街也发现有古时开采的矿粉,铁矿的贮量也较丰富。据史书记载,北魏时

8、期曾在水冶引水鼓铸,当地因而得名。北魏军队使用的兵器,主要在水冶制造。拥有如此丰富的石材、煤、铜、铁等矿产资源,正是职司“段”这一工种不可或缺的原料,从市场和原料双重意义上讲,安阳西部应该是段国最为适宜的封地。 一篇民歌中透露的段国信息 段干氏的得姓源于“干邑”和“段邑” ,应劭撰风俗通义姓氏篇中说:“段干,李姓,邑也。初邑段,后邑干,因邑而氏。 ”史记老子世家也说:“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 ”李宗是魏国的将军,因有功于魏,先被封于段邑,后又被封于干邑,遂以“段干”为姓。我们可以认为,这里所说的段邑,就是历史上久已湮灭的段国。 “段”和“干”既然同为段干宗的“食邑” ,应该是相邻的

9、两邑,他们又是在什么位置呢?“干”作为一个地名,留下来的资料极少,在太平寰宇记卷五十七中说:“干,今名干河村。纪要:在顿丘界。今河北濮阳县北。或以为今河北尧山界之干言山。 ”卷五十九又解说道:“干言山,在河北尧山县西北。 隋书地理志:内邱县有干言山。旧5志:在尧山县西北四里,山势延袤数十里,接内邱县界。 ”水经注云:“河之西岸有竿城,盖即干城之讹也。 ”这些互相不一致的说法,不能不令人怀疑到它们的正确性。有一点要重视的,就是干邑必定在春秋时的卫国和战国时的“魏”国境内,凡与此不相符的,都应该被认为是错误的。在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关卫国的诗歌,被分别收集在邶风) ) 鄘风 卫风之中,

10、邶、鄘、卫都是古国名,后来统一于卫国。 邶风中有一首邶地的民歌泉水 ,是写一个嫁入邶地的卫国女子想念家乡及亲人的诗歌,诗中写道: 毖彼泉水,亦流于淇。 有怀于卫,靡日不思。 娈彼诸姬,聊与之谋。 出宿于泲,饮饯于祢。 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出宿于干,饮饯于言。 载脂载辖,还车言迈。 遄臻于卫,不瑕有害? 诗中的“泲” “祢” “干” “言”都是邶地的地名。卫女居临流入淇河的泉水,其地应在汤阴县的西南部;沸, 汉书地理志说即济水,也就是现在的卫河, “泲” “祢”即在汤阴县的东部;由此而言, “干” “言”当也在今汤阴县一带,或在汤阴县西部;全诗说卫女出游遍于邶国东西。“

11、段”与“干”相邻,即应在邶国国境以外,而又紧邻的地方,由此推6断,段邑应在今安阳县西南部一带。 共叔段后裔段氏因段国而氏 共叔段被许多段姓流派认定是段姓的始祖,这大概是受一篇委托“汉中元年丙申左丞相陈平”写的汉会宗修谱序的影响,序的全文说:“郑武公共叔段,祚承尧运,肇于周畿,灵贶绍膺,握赤符而中兴于荥阳,播治功于九叙,蔼德辉于群黎,享有天禄八百余年,褒封金枝玉叶。武公奏清清之乐,燕里歌老老之章。令德常新,雍熙永炽,迨乎王侯之裔,而蕴于临淄之际。观维命不如常知王纲之将替,遂洁身独善逸居,姑臧而徙荥阳。周武王二十二君之贤壮肃临洮京兆,郑居泰府其地。子孙散徙江南,皆枝盛矣!于是都以会宗集谱征予而序之

12、。叙曰:源之清者其流清,表之正者其影正。况念尔祖肫肫其仁,浩浩其天,令德常新,民共尔瞻又存金匮之玺章。 有曰:郑武公共叔段与国同福,孙枝百世永享天禄,珍而藏之垂万世之鉴矣! ”此谱序前人也曾指出其伪,疑为魏晋时期之作。陈平,汉初人,惠帝时为丞相,文帝前元二年(公元前 178 年)卒。汉中元丙申年即公元前 145 年,此时陈平已去世33 年,岂能为段谱作序。魏晋时期,门阀制度肆虐,修谱之风也随之盛行,各家族为了选官、品人、联姻等利益,往往在修谱时,依托显要之人,以壮家声。 共叔段,姓郑,名段,行三(叔) ,谥共(恭) ,他的事迹在左传和史记里都有记载。据左传和史记的记载,他与长兄郑庄公在争夺政权

13、的作战中失败,遂带领家族、部属四处流寓,其后裔多随所居之地而改姓。清人秦嘉谟辑补的世本氏姓篇中,归纳历代多7种不同的说法,把共叔段的后裔列为五姓,即京氏、共叔氏、共氏、段氏、公父氏,此五氏以及他们生活的地域,多与共叔段一生的流寓生活有关。由此可知,共叔段确非段姓的得姓始祖,他的后裔中的一支因改段姓,而成为段姓一支的始祖。 留居段邑的共叔段后裔即“因邑而氏”改为段姓。由当时的时事推断,共叔段不会再去惊扰北部的晋国以免惹出新的麻烦,这个地方应该是远离卫郑边界并且是卫国经济不甚发达、不会引人注目的弃地,故只能是卫国北部边陲,正与今安阳的西部一带地域相同。但此时改姓段者,恐怕已经是共叔段的第四代或第五代传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