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61045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摘 要】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关键词】社会建设;民生 一、社会建设的内涵和基本内容 社会建设是指社会主体根据社会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的改善民生和推进社会进步的社会行为和社会过程。社会建设的内涵和本质是更加公平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离开更加公平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社会建设的本质。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事业建设,这是社会建设的主

2、要内容。它主要侧重于物质基础方面的“硬实力”建设;社区建设,这是社会建设的主要载体。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社会建设的六大具体内容都要通过社区来完成;社会组织建设,这是社会建设的生力军。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来,社会组织得到了很好的成长。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社会管理机制建设,这是适应社会建设的新的管理模式。社会管理机制是指社会管理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这些部分应当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融合的。因此,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2二、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第一,社会建设的提出,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提升的重要标志。自从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

3、和谐社会这个战略任务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扩展为四位一体,这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的重要提升。 第二,社会建设的提出,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我们逐渐发现,虽然我们的收入水平提高了,生活改善了,可是大家的牢骚、抱怨反而多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提高,社会矛盾反而更加突出了。调查显示,群体性事件,无论是事件总数还是百分比,上升速度都很快。社会建设的提出就是要缓解社会矛盾,重新调整利益分配,使全体人民都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三、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 十八大报告指出,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4、 。“必须”二字,就阐明了社会建设的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 左传宣公十二年一书中首次出现了“民生”一词:“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意思就是说民众的生活依赖于辛勤的劳动,只要辛勤劳动就会物质丰富。这里的“民” ,就是老百姓的意思。民生问题,简单的来说就是有关国民的生存、发展和福利的问题,也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教业保”的问题。这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民生问题自古以来都被上升为决定社会进步程度和政权更替、国家3兴亡的重要高度。在中国近代社会,把民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来看待的是孙中山先生。 “民生”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孙中山指出,民生“就是人民

5、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 。在这里,孙中山把民生上升到了影响社会生存发展的历史高度,认为“民生”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同等重要。 新中国成立以后,民生问题才真正受到了重视。但是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历史条件和意识形态的限制,我国的民生问题发展的比较缓慢。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改善民生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始终是各项工作的中心。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对改善民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这正是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新

6、期盼、新要求。 四、加强社会建设的举措 (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十八大报告指出,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报告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加强社会建设的第一要务,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的重视,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教育更加公平、教育质量更高的未来。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是“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4化基本实现” 。 “学有所教”这个由中国先贤孔子提出的美好理想,在报告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十八大报告具体提出了六项任务:一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二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三是坚持改革创新,深

7、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四是坚持协调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五是坚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六是坚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就业关系到人民的家庭幸福、社会的繁荣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是党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温总理曾说到:“我认为就业不仅关系一个人的生计,而且关系一个人的尊严。 ”在这里,温总理把就业上升到了关系个人尊严的高度,说明了就业的重要意义。 十八大报告指出, “就业是民生之本” ,这就把就业提高到了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在十八大报告关于就业的表述中, “更高质量”四个字成为了一个亮点。报告在加强社会建设的第二部分首先指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这是对就业工

8、作新的更高的要求,也是总体要求,报告中关于就业工作的相关论述和具体要求都是围绕这一总体要求展开的。 从十六大报告的“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到十七大报告的“实施扩大就业战略” ,再到十八大的“推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党的代表大会关于就业的不同表述表明:现在,就业不仅仅是解决老百姓的生存问题,更多的是考虑到劳动环境的改善、劳动工资的提高、劳动时间的合理、劳动的安全保障等因素,这就体现了社会的文明进步,体现了社会主义5制度的优越性,这是一个文明的跨越。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这就说明了社会建设的重点除了民生以外还包括社会管理。随着改

9、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逐渐进入了社会矛盾凸显期。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是,我们能否同时建设出一个安定有序、公平正义、平安幸福的和谐社会?这也正是社会管理所要解答的问题。十八大报告用完整的篇幅论述了社会管理创新,不仅充分肯定了已经取得的成绩,而且为今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指明了方向。 社会管理,是指通过制定社会政策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行为、社会事务,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应对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活动过程。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管理最早提出是在十六

10、届四中全会上。2004 年,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2007 年,十七大报告提出“完善社会管理”这一概念。2010 年 3 月 5 日,温家宝总理在两会期间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适应新形势,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2011 年 2 月 19 号,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创新”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同志做了一个重要的讲话,叫做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 。在讲话中,他强调,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牢牢把握最6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

11、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 5 月 30 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7 月 1 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指出, “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 从上面社会管理的提出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管理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越来越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 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成为突出矛盾,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快速、复杂而又

12、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集中体现为以下“四个深刻” ,即: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四个深刻”也就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所在。 通过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分析,我们就能了解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就是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此,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这是社会管理公共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取向,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社会管理的目标就是社会稳定和谐。当前我们国家已经进入到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凸现期,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不和谐因素在增多。通过改善民生和社会管理创新,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7不和谐因素,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十八大报告多次提及“人民”和“服务” ,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是走向现代社会管理的开始。对社会管理来说,管理是手段,服务是目的。温家宝总理说:“管理就是服务,我们要把政府办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是为人民服务。 作者简介:陈玉,女,汉族,河南省社旗县委党校助理讲师,研究方向:党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