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乡村士绅之“懿行”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61609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清乡村士绅之“懿行”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明清乡村士绅之“懿行”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明清乡村士绅之“懿行”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明清乡村士绅之“懿行”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明清乡村士绅之“懿行”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明清乡村士绅之“懿行”研究摘 要:明清邵阳士绅以“信义”精神积极参与地方公共事务,如对贫困人群在灾荒时捐资相救,平常时亦予以周济;或因德高望重,主持府县学修建事务,或以家资雄厚,捐赀建学宫和助学子,推动了本地文教事业的发展;还兴修水利设施,建造道路桥梁,不屈权贵替人申冤,调解邻里纠纷,不取不义之财,出赀减少乡邻差役,襄助官府承担征取公务等,展现了他们在新时期的乡土情怀。 关键词:明清;邵阳;士绅;善行;乡土情怀 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9-0106-02 所谓“懿行”者,即善行也。自唐宋至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关系的变革,中国

2、传统社会逐渐由贵族型社会向平民型社会过渡,乡村社会的优势社会阶层也在这种变革中重新审视和确立自身的价值取向与行为规范。在明清时期由“富民”阶层士绅化而出现的“士绅阶层”1以及由此导致形成的“士绅社会”232 就是这种努力与趋势的反映。明清邵阳籍士绅亦以“懿行”构建新的乡里关系,展现了他们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乡土情怀。 一、赈救灾荒,周济贫急 俗语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明清之际的邵阳人主要以农耕为业,不时亦有天灾人祸,贫穷者若得不到富有之士绅的救济,就2会流离失所,甚至死无安葬。今按史籍,幸然发现邵阳之士绅在灾荒时不吝捐资相救,平常时亦周济贫困,真绅士风度也。 明代时,有饶寅者,字良畏,城

3、步人,先后任通城训导、茶陵学正,为人慷慨好施。万历四十六年(1618) ,其家乡“荒旱,寅出积谷振济。又其时病疫流行,民死无告者,寅备棺殓葬”3卷 124,1773。彭宪成,亦城步人,万历时岁贡生, “有学行,喜施与,尝值岁大荒,开仓分给里人,免息。 ”第二年,本地荒旱更为严重, “乃出帖免偿” ,由此获得了“淳德”长者的称号3卷 124,1773。李铎,邵阳人,为人敦厚,非义不为,时常赈济贫民与老者而不知疲倦3卷 124,1774。扈大贤,邵阳人, “性善好施” ,前后为安葬贫苦百姓而捐棺木“百十具” ,受到本府长官的旌奖3卷 124,1776。赵懋易,邵阳人,每当灾荒之时, “首出粟米,粥

4、糜以食饥人,人赖全活,乡里称之”3卷 124,1776。金永辉,城步人,时当“流寓孤贫死者甚多,无葬所” ,永辉捐资修义冢于金家苑,“流人德之”3卷 124,1776。李天福,新宁人, “内行甚笃” , “族有不能婚及窘甚者,辄助以金”3卷 124,1774。 清代有李应高者,邵阳人,性孝友,其家业盛大, “持筹治生,食指恒数百” ,在乡里常“施与米粟被絮棺木之类,周给贫困,至老不倦” 。他曾训导儿子说:“为人不可得罪天地,使乡里称善人,足矣。 ”3卷137,1937 何志贵及子何椿,邵阳人,皆慷慨好施。清初动乱,境内流民甚多, “遇冻绥病死无告者,辄施棉衣、药饵、棺木”3卷 137,1937

5、。李秋芳,新宁人,居邵阳城东关,靠白手起家, “渐至饶裕” ,邻里有急着用钱的, “必竭力周之,无德色也”3卷 137,1937。陈以治,新宁人,3虽“家无多蓄” ,但好行义,遇上荒歉之年, “辄出斗升济人” ,当地民众皆称其为“善人”3卷 137,1937。林应爵,字子元,新宁人,为人孝友正直,乐善好施,时常“籴谷减价” , “施棺木” ,受到官府的表彰3卷 137,1938。饶开生,字万育,城步人, “周贫乏,置祭田,里族均赖之”3卷 137,1938。尹甲第,邵阳人,县学生,为人至孝,雍正十三年(1735)所在乡里因流行疾疫而死者众,他“施棺二百余具” ,有贫困无计可施者,他亦“出资保全

6、其室” ,受惠之家后人均“深感其德”3卷 137,1939。石多善,字汝壁,邵阳人,少时家贫,以经商来维持家庭生计,供养父母。年长后, “积有余赀而施济不吝” ,恰遇饥荒连年, “施谷以周贫乏”3卷 137,1939。姚又禄,邵阳人, “性浑朴慈祥” ,雍正十三年(1735)本地大饥荒, “人皆闭粜,又禄独开仓减价捐谷数百石,凡无告者贷之不责偿” ,后再遇荒歉之岁,又减价赈济, “全活无算”3卷 137,1939-1940。张文俊,武冈人, “周恤穷妇,保养婴儿” ,若听说有因贫困要卖儿鬻女者,必“携银代偿” ,又为社仓捐粮五十石, “以佐民食”3卷 137,1940。 二、捐修学校,资助学子

7、 明清邵阳士绅,或以德高望重,出任府县学修建事务的主持头首,或以家资雄厚,捐赀建学宫和助学子,推动了本地文教事业的发展。 明代张鼎,武冈人,为人正直,曾督修学舍,获得一笔无主金财,并不据为己有,而是用以资助“士之学行俱优而贫乏者” ,州守旌其门曰“高义”3卷 124,1774。新宁人林仲锦, “性雅朴,操履修谨” ,如万历十三年(1595) , “捐金买地”助建府学,由此得以受邀参加乡饮之礼,4当地官员亦以“旌其门”彰奖其义行3卷 124,1773-1774。萧添茂,武冈人,为人忠信不欺。当时州守修建学校,受众人推举“经理其事” ,他不惮辛劳,昼夜规划, “毕尽其制” ,受到众多士人的赞誉3卷

8、124,1774。前举邵阳人李铎, “尝捐私币饰学宫,时论贤之”3卷124,1774。新宁李天福,因适逢县学要迁址重修,县令“贤其品,命董工役” ,他则“为捐资以助” ,由此“举乡饮宾”3卷 124,1774。 清代新宁林应爵,也致力于“修学宫、建学廨”3卷 137,1938。邵阳人石多善,捐上好良田为濂溪书院学子的“膏火”钱,出资修理学舍,倡导族人“建葺文昌阁,以培一邑风水”3卷 137,1939。武冈人张文俊,为书院捐田六亩, “以为诸生膏火”3卷 137,1940。陈德善,字敬安,邵阳人, “闻邵阳新迁学宫,概然捐银百两,倡族人共建两庑,并自捐腴田五亩以为濂溪书院膏火” ,其喜此类“济人

9、利物” ,堪为乡里士绅之楷模3卷 137,1940。 三、修路建桥,信义助公 明清邵阳士绅以“信义”精神积极参与地方公共事务,除前述赈灾、助学之外,还有如兴修水利设施,建造道路桥梁,不屈权贵替人申冤,调解邻里纠纷,不取不义之财,出赀减少乡邻差役,襄助官府承担征取公务等。 兴修水利设施,建造道路桥梁。明代蔡荣耀,邵阳人, “富而好施” ,“凡利人之事,无不勇为” 。如城北资江河渡口年久失修,不利行人来往,他“捐金砌石” ,至今仍造福后人。又在隆回修建石桥九座,方便了当地居民的通行3卷 124,1774。新宁人李天福,出钱修建了白沙小溪桥3卷 124,1774。清代邵阳何志贵,慷慨好施, “捐资独

10、修本村伴月桥”35卷 137,1937。新宁陈以治,虽“家无多蓄” ,但好行义, “凡修桥利行、造船济渡”等事宜皆尽力而为之3卷 137,1937。新宁林应爵,遇本地“造桥梁”等事都不惜出钱出力3卷 137,1938。林希禹,字尔绩,新宁人, “性耿介,笃内行,乐善好施” ,如“施茶解渴、送药疗疾、修路造桥”等等能给本地居民带来方便之事,无不竭力为之。县东有山岭林深路狭,给不法之徒作恶提供了便利,他便出资扩修了此路3卷137,1938。曾载年,字永锡,邵阳人,为人宽厚,好施济,在康熙年间曾助修石马江广济桥,县令以“济善之家”旌其门3卷 137,1938。新宁李文景,于“白水津捐地以居舟子白公,

11、积租以济行人”3卷137,1938。邵阳石多善, “于丰市、双江、树诸桥工捐助数百金以济行人”3卷 137,1939。邵阳姚又禄,曾专门买田收租以供修建江口渡的工食,在中兴渡设船免费供人过河来往3卷 137,1939-1940。武冈张文俊,雍正七年(1729)应诏举为农官, “敦朴勤练,出已赀买田,开渠置闸,以通水利,凡渠庙一带良田,至今犹资其灌溉”3卷137,1940。 不屈权贵而替人申冤,调解邻里纠纷,不取不义之财。霍凤翔,武冈人,性刚毅耿介,不畏权贵,乡人有遭受冤屈之人, “必力为申办,为乡里所严惮”3卷 124,1774。邵阳李铎,非义不为, “乡人有所争,悉往听质”3卷 124,17

12、74。马钟瑞,字明扬,邵阳人,为县诸生,清廉耿介, “为当道所重” ,本县若有连年不决的案子,县令就会请其出马,在城隍庙设香案“听分曲直,人多悦服”3卷 124,1776。新宁李秋芳,居邵阳城东关,其亲朋邻里有纷争,则“委曲排解,虽代多金,不吝”63卷 137,1937。武冈张鼎,曾获得一笔无主金财,并不据为己有,而是用以资助学子3卷 124,1774。王大任,邵阳人,居市肆以“信义”经营四方财物,一次有远方商贾来购买其木材,不小心遗留七十两黄金在其商铺,大任将其封好,过几日失主来领,大任“即原封还之” , “人多称其有古风”3124,1775-1776。 出赀减少乡邻差役,襄助官府承担征取公

13、务。彭凤仪,新宁人,嘉靖年间,宝庆府同知彭谨奉命伐征御用木材,时承役之人因缺少粮食,力不胜劳,苦不堪言, “凤仪出米百石,鱼盐百斛,运至木所协济” ,彭谨尊其为贤士,赠其门匾曰:“义重乡评”3卷 124,1773-1774。新宁林仲锦,嘉靖三十八年(1559) ,本县有解运禄米重役,众民户皆畏役不承,独仲锦主动“请往” 。不仅如此, “又助费百金,凑免本县南粮,宁人德之”3卷 124,1773-1774。 参考文献: 1林文勋.中国古代史的主线与体系J.史学理论研究,2006(2). 2美费正清,著.美国与中国M.张理京,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3清黄宅中,等,修.邓显鹤,等,纂.道光宝庆府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