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入迁河西地区移民问题探析.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62550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代入迁河西地区移民问题探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汉代入迁河西地区移民问题探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汉代入迁河西地区移民问题探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汉代入迁河西地区移民问题探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汉代入迁河西地区移民问题探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汉代入迁河西地区移民问题探析移民问题一直是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在两汉时期,已存在大规模移民的现象,而入迁河西地区则是汉代移民的重要方向。 一、河西成为移民地所具备的条件 河西地区之所以能成为移民地,与其地理优势有着密切的关系。河西南部为海拔四五千米的祁连山脉,是由一系列成西北东南走向的高山和谷地组成。在祁连山 4500 米以上的高山上,覆盖着丰厚的永久积雪和史前冰川。这些积雪和冰川在每年特定的季节融化,为河西地区大量的绿洲和耕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其北侧为山地和阿拉善高平原。自东向西有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这里山地地形起伏较小,逐渐趋于平缓,可以算作准平原,有利于当地农业与畜牧业

2、发展。 史记索隐引西河旧事载:“祁连山有仙树,人行山中,以疗饥渴者,辄得之饱,不得持去,平居时不得见。 ”另元和郡县图志载匈奴失掉祁连山时悲痛地唱道:“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由此可见河西地区自然条件的优越性。 除此之外,河西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古代曾是中原通往西域、中亚乃至欧洲的必经之路,是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重要的路段之一,同时也是北方游牧民族与内地农耕民族交往联系的通道。在这里,东西文明碰撞交汇,各民族交流融合。河西地区不仅是保护中原的天然屏障,也是中原王朝势力鼎盛之时,特别经营的西进道路上的中转站,2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历代统治者在河西地区依险设关,保卫边疆稳定。

3、据汉书晁错传 ,早在汉文帝时期,晁错就提出:“乃募罪人及免徒复作令居之;不足,募以丁奴婢赎罪及输奴婢欲以拜爵者;不足,乃募民之欲往来。皆赐高爵,复其家。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的移民河西的建议。但由于当时中央政府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局面,各诸侯国与中央矛盾激化分庭抗礼,以至诸侯国禁止自己所属人口迁出;外加匈奴不断南下侵扰边疆领土,中央无力抵抗,导致此计划无法推行。直到汉武帝时期这种状况才得以改变。 武帝时期采取推恩令、附益法等措施,使诸侯王割据问题得到解决,进一步加强了皇权。加之汉初六十多年来休养生息,到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大,开始不断对匈奴用兵。经过河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等三次大战,

4、汉朝先后收复河南地,控制了河西走廊,并迫使“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 汉书西域传载,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 59 年)以后, “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于是徙屯田,田于北胥鞬,披莎车之地,屯田校尉始属都护” 。当然,只有屯田卒将生产生活所需的基本设施建成,有了物质基础,才能“徙民以实之” 。即是说汉王朝推行屯田政策,从而为移民入迁河西创造了物质条件。因此武帝于元狩年间(公元前 122 年前117 年)掀开了移民入迁河西的历史篇章。 二、河西移民的类型 从总体上讲,河西移民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属于强制性移民,它是3由汉政府运用权力和财力组织百姓进行移民,其中政府占据主导地位。我们认为汉代强制性移

5、民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 1.戍卒、田卒及其家属:政府为了保卫边疆而组织的移民。汉王朝为实现“隔绝羌胡”的目标,在河西地区修建长城烽燧,派大量戍卒戍守。同时随着河西地区进一步地开发,政府又派遣大量田卒进行屯田工作。为了稳定军心,政府鼓励戍卒、田卒携带家属在河西定居。戍卒家属在当地进行农耕,发展农业,也促进了河西的开发。 2.战俘:汉武帝时期,汉匈争战多年,汉王朝所虏获的战俘众多。史书中有大量关于汉捕虏匈奴的记载。如汉书武帝纪记载元狩二年(公元前 121 年) ,霍去病、公孙敖“出北地二千余里,过居延,斩首虏三万余级。 ”如何安置这些战俘呢?汉书武帝纪中颜师古注:“张掖所置居延县者 ,以安处所获居延

6、人而置此县。 ” 由此我们可知大量战俘被安置在河西地区从事畜牧业。他们为河西地区畜牧业的发展也贡献了力量。 3.罪犯及其家属:汉书地理志提到“报怨过当,或以悖逆亡道,家属徙焉。 ”可见河西也是流放罪犯及其家属的地区。 资治通鉴卷二十二载,征和二年(公元前 91 年) ,戾太子兵变被平息后,武帝对“诸太子宾客尝出入宫门,皆坐诛。其随太子发兵,以反法族。吏士劫略者皆徙敦煌郡。 ”无论在西汉,还是东汉时期,罪犯及其家属在服刑期结束后,没有充足的钱财支持他们重回故土,加之他们早已适应河西地区的生活,不愿离开,便定居此地,成为当地居民。 4.受灾的贫民:在汉代,通过安置灾民到非灾区就食的方法,也是4移民

7、入迁河西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治通鉴卷十九载,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 120 年) , “山东大水,民多饥乏。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廪以振贫民。犹不足,又募豪富吏民能假贷贫民者以名闻;尚不能相救, 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 七十余万口, 衣食皆仰给县官。数岁假予产业。使者分部护之, 冠盖相望。 ” 其实古人都有一种安土重迁的思想,我们认为受灾的贫民或许根本不愿意迁移,但为了生存,不得不背井离乡。汉政府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权,运用财力与权力组织受灾贫民进行迁移。 河西移民的第二类是自发性移民。它是指有人自愿移民到河西。这类移民方式的特点是无组织地、小规模地、零散地、缓慢地迁徙到河西地区。

8、 随着河西地区不断的发展,经济呈现出繁荣局面,导致大量内郡居民纷纷入迁河西,进行生产生活等活动。这在居延汉简中多有反映。如“建平五年(公元前 2 年)八月,广明乡啬夫客、假佐玄敢言之:善居里男子丘张,自言与家买客田居作都亭部,欲取。案张等更赋皆给,当得取检谒移居延,如律令,敢言之。 ”简文中提到的“客”和“客子” ,都是自愿来居延的移民。据此可知,汉代已经有一批内地人自愿地入迁河西地区自谋生计。 东汉初期,中原大乱,内郡居民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入迁河西地区。如后汉书孔奋列传:“遭王莽乱,奋与老母幼弟避兵河西。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 ”后汉书杜林列传提到:“林与弟成及同郡范逡、孟冀等,将细弱俱客

9、河西。 后汉书申屠刚列传载:“后莽篡5位,刚遂避地河西。 ” 还有一些人是历任河西地区的官员,他们卸任或辞官后不愿重回家乡而自愿在河西定居。如后汉书段颎列传提及其祖先曾任西域都护,辞官后从西域返回,路经武威姑臧,便留了下来,于此地定居,成为武威姑臧人。 三、移民入迁河西的影响 汉代土地兼并情况较为严重,到武帝时代,不少自耕农已“贫无立锥之地” ,成为了佃农或流民。为了解决土地问题,缓解阶级矛盾,政府将关东地区的人口迁入河西地区。这样一来,失掉土地的流民在边地可以得到安置,继续从事农耕生活。而那些豪强地主一经离开故土,原来所兼并的土地将会被政府所没收,并分配给贫民进行耕种。这样便缓解了关东地区人

10、口的压力,增加了人均可耕种面积,又为河西地区的开发带来了大量劳动力。 在移民入迁之前,河西地区长期处于空无一人的状态或者作为游牧之地。移民的入迁使得当地得到了初步的开发。来自关东、关中地区的移民,给河西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牛耕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在土地充足的情况下,很快地建成了一些小规模的农业区。这些农业区的建立,使得河西地区农耕经济得到了发展,从而引起了当地产业结构的变化,由原来单一的游牧业发展为以农耕经济为主,农牧结合协调发展的格局。 汉书武帝纪记载,元鼎六年(公元前 111 年)秋:“乃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 ” 汉武帝在打败匈奴后,设

11、置了河西四郡并大量移民进入河西。移民的入迁,带动了河西市镇的发6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更为重要的是使河西成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必经之路,是西域路上最为重要的中转站。同时河西地区经济的繁荣,为保证丝绸之路畅通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 虽然移民入迁促进了河西地区经济的发展,但由于他们多数习惯于单一的农耕经济,定居边区后大多还是开荒种地,发展农耕经济,所以导致在移民集中的地区往往出现天然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盐碱化,甚至导致沙漠的扩大。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无论通过何种方式进行迁徙,一批一批的内地人来到河西,充实了当地的户口,改变了当地落后的经济面貌。总共迁去多少人,我们无从得知,但无疑是一个可观的数字。人口大量增加,给河西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这些人为开发和建设河西地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移民的到来,也严重破坏了河西地区生态环境。因此现在我们对河西地区进行开发时,要注意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发展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