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一章 肠道感染细菌,概述:1 定义:一类经粪-口传播途径进行传播的细菌 包括:肠杆菌科细菌(沙门菌、志贺菌、埃希菌) 幽门螺杆菌 霍乱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 弯曲菌属,复习思考题:1请叙述主要五种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致病特点。2志贺菌属的致病物质及其作用机制。3试说不耐热肠毒素的特性与作用机制。4简述沙门菌属的致病物质与致病类型有哪些?5在诊断伤寒或副伤寒时,试述O及H抗体的特点与分析。6. 试述霍乱肠毒素的致病机制。7. 简述霍乱的特点和防治原则。,第1节 埃希菌(Escherichia),埃希菌属有5个种,其中大肠埃希菌最常见,大肠埃希菌又名大肠杆菌。分类:正常菌群 条件致病菌 致病菌
2、价值:1 粪便污染的卫生学检测指标 2 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中是重要的实验材料,菌群失调、寄居部位改变,一、生物学性状,G、中等大杆菌、有周鞭毛、菌毛(图)营养要求不高。肠道鉴别培养基形成有色菌落乳糖发酵试验+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不产生H2S 典型的大肠杆菌IMViC试验为“+ ”抗热,55、60分钟仍存活;胆盐、煌绿等对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抗原(O、H、K)血清型(O:K:H)O抗原:LPS最外层的特异性多糖;刺激机体产生IgM抗体;采用加热煮沸的菌体制作抗原;呈颗粒状凝集。H抗原:鞭毛抗原;IgG抗体;用福尔马林固定制作抗原;絮状凝集。K抗原:O抗原外层,分L、A、B三型,实质上是菌毛、
3、荚膜抗原,与细菌的侵袭力有关。,吲哚,二、致病性,1.致病物质一般毒力因子:LPS、荚膜、型分泌系统:细菌向真核细胞内输送毒性基因产物的效应系统。特殊毒力因子黏附素(CFA、AAF、BfP、紧密素、Ipa等)外毒素(Stx、ST、LT等),2.所致疾病,肠外感染 内源性感染化脓性感染大肠埃希菌败血症新生儿大肠埃希菌性脑膜炎泌尿道感染 UPEC(uropathogenic E.coli)胃肠炎 外源性表现为急性腹泻, 有五种类型:ETEC、EIEC、 EPEC、 EHEC、EAEC,肠产毒素性大肠埃希菌(enterotoxigenic E.coli,ETEC),婴幼儿和旅游者腹泻的重要病原菌。致
4、病物质: 肠毒素 定植因子(colonization factor antigen ,CFA- ),不耐热肠毒素(heat labile enterotoxin,LT)和耐热肠毒素(heat stable enterotoxin,ST),A亚单位:毒性部分,B亚单位:结合部位,LT-,激活腺苷环化酶,ATP转变为CAMP,CAMP,肠黏膜细胞分泌亢进,腹泻,STa,激活鸟苷环化酶CGMP,腹泻,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nteroinvasive E.coli,EIEC),侵犯较大的儿童和成人 致病机制:通过质粒编码的侵袭作用,黏附并侵袭结肠上皮细胞,细菌在细胞内增殖、扩散,导致组织破坏和炎症发生
5、。 临床表现类似菌痢。,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nteropathogenic E.coli,EPEC),致病机制:BfP(bundle forming pili)介导细菌与细胞疏松黏附;细菌主动分泌的紧密素与宿主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紧密结合;细胞内肌动蛋白重排,微绒毛破坏。干扰肠道对液体的吸收功能。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nterohemorrhagic E.coli,EHEC),出血性结肠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的病原体.O157:H7是最具代表性的血清型,食入消毒不完全的牛奶、肉类而感染。志贺毒素(shiga toxins,stx) Stx A亚单位:毒性部分 B亚单位:结
6、合部分肠绒毛结构破坏 吸收分泌 腹泻,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enteroaggregative E.coli,EAEC),致病机制:质粒介导集聚性黏附上皮细胞,阻止液体吸收引起婴儿持续性腹泻,脱水,三、微生物检查,1.临床细菌检查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需血清学试验鉴定型别2.卫生细菌学检查以“大肠菌群数”作为饮水、食品等粪便污染的指标之一; 大肠菌群指数:每1000ml(g)样品中的大肠菌群数。,大肠杆菌形态,大肠杆菌电镜,菌毛电镜,第2节 志贺菌(Shigella),一、生物学性状G、直杆菌、有菌毛、无鞭毛SS平板上呈无色半透明菌落不分解乳糖、葡萄糖+、不产生H2SO抗原(分类依据)包括群和型特异性
7、抗原K抗原无分类意义A群:痢疾志贺氏菌 B群:福氏志贺氏菌 C群:鲍氏志贺氏菌 D群:宋内氏志贺氏菌抵抗力弱,对热、酸敏感,粪便标本立即送检;对抗生素敏感, 但易形成抗药性。,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致病物质侵袭力(invasion plasmid antigen,IPa)内毒素(主要因素)发热,中毒性休克; 破坏肠粘膜脓血粘液便; 肠壁植物神经系统腹痛、里急后重。外毒素(A群志贺菌型和型产生,称志贺毒素 Sxt),2.所致疾病: 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临床类型: 急性菌痢 慢性菌痢(2个月以上) 急性中毒性菌痢:小儿为多见, 无明显消化道症状, 主要表现为全身性中毒症状。
8、3.免疫性: 主要靠消化道黏膜表面的SIgA,三、微生物学检查,标本采送:1. 服药前取脓、血或粘液样粪便。2. 粪便应新鲜, 要速送。体外粪便中如混有酸性尿或其它细菌大量产酸, 能使本菌在数小时内死亡。3. 中毒性菌痢者可取肛拭。分离培养 生化反应 血清学鉴定四、防治原则 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口服减毒活疫苗,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危害严重的肠道致病菌。自1982年美国首次发现因该致病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以来,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疫情开始逐渐扩散和蔓延,相继在英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引起腹泻暴发和流行。1996年日本报告病例逾万例,死亡9例。1999年我国部分地
9、区发生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的暴发。,临床表现-1,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主要引起出血性肠炎、溶血性尿毒综合症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出血性肠炎(HC)的典型临床表现为:鲜血样便、 腹部痉挛性疼痛、低烧或不发烧。患者可表现为先水样腹泻,约数小时至1天后转为血性腹泻。部分病例可发展为溶血性尿毒综合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若抢救不及时,危及生命。,临床表现-2,溶血性尿毒综合症(HUS)主要发生在儿童,常出现在腹泻后数天或1-2周后,病例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急性肾功能衰竭三大特征。大多数HUS发生在急性腹泻之后, 儿童和老人易感。病死率一般在10%,个别可
10、高达50%,约30%幸存者可表现出慢性肾衰、高血压神经系统损害等后遗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主要发生在成年人,尤其老年人。病人主要表现为发热、血小板减少、微血管异常、溶血性贫血、肾功能异常(包括血尿、蛋白尿、BUN或肌酐升高)、神经系统损害(如头痛、轻度瘫痪、昏迷、间歇性谵妄),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高,90天内可有70%的病人死亡。,该毒素有一个A亚单位和56个B亚单位组成。B亚单位与宿主肠壁细胞糖脂受体结合,具有毒素活性的A亚单位进入细胞,改变60s核糖体的组分,干扰蛋白质的合成,细胞死亡,肠粘膜及血管内皮细胞破坏,引起血液释放到肠腔.编码毒素的基因位于噬菌体上,可缺失而不产生。
11、,返回,第3节 沙门菌(Salmonella),沙门菌属按DNA同源性不同分为:肠道沙门菌和邦戈沙门菌。能感染人类的大多位于肠道沙门菌肠道亚种,以伤寒沙门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常见,一、生物学性状,G、杆菌、都有周鞭毛、菌毛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SS平板上形成无色半透明的S型菌落不分解乳糖;分解葡萄糖产酸产气(除伤寒沙门菌);多产生H2S抗原(O H Vi)O抗原 IgM类抗体H抗原 IgG类抗Vi抗原 Vi抗体(筛选带菌者)对阳光、热、干燥、及酸敏感,在自然界中抵抗力很强,耐低温,在水面中可存活1-3周,在粪便中可存活1-2月,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致病物质:侵袭力(致病前提)菌毛、SPI
12、-、Sips Vi抗原 耐酸应答基因内毒素(主要物质)肠毒素,2.所致疾病:1)伤寒与副伤寒2)食物中毒(最常见):因食入未煮熟的病畜病禽的肉类、蛋类而发病。一般2-4天可恢复3)败血症4)无症状带菌者3.免疫性:病后获得牢固免疫性,以细胞免疫为主。,三、微生物学检查,标本采集:根据疾病类别、病程、病情采集不同标本,发病1周内采血,23周内取粪便、尿液,全程可取骨髓液。分离培养生化反应血清学鉴定,1.沙门菌的分离与鉴定,2.血清学诊断肥达试验(Widal),1)概念: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H、O抗原和副伤寒沙门菌的H抗原与患者血清做试管凝集试验,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抗体的含量,来辅助诊断伤寒与副伤寒
13、。2)结果判断 伤寒:O180 H1160 副伤寒:H180 O180,单份,双份,恢复期效价4倍初次效价,O H肠热症可能性大 O H肠热症可能性小 O H预防接种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 O H感染早期或其他沙门菌交叉感染,3.带菌者检出 分离出病原菌最可靠;检测Vi抗体。,3) H与O抗体诊断意义:,四、防治原则,做好水源、食品的卫生管理; 感染动物的肉类、蛋等制品彻底烹饪; 发现、鉴定、治疗带菌者。三种疫苗:注射用伤寒菌体疫苗、口服伤寒活疫苗、伤寒Vi荚膜多糖疫苗。常用氯霉素,氨苄青,环丙沙星。,第4节霍乱弧菌,弧菌属(ibrio)菌体短小、弯曲成弧形, 革兰阴性菌,单鞭毛广泛分布于自然界,
14、以水中最多与人类感染常见有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概 述】,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因其发病急,传播快,是亚非大部分地区腹泻的重要原因,故列为国际检疫传染病。在我国为甲类传染病。典型病例起病急骤,以剧烈腹泻、呕吐、脱水、肌肉痉挛、循环衰竭伴严重电解质紊乱 与酸碱失衡,甚或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为临床 特征。一般以轻症多见,带菌者亦较多,重症及典 型患者其病死率极高。,WHO分类: WHO腹泻控制中心根据弧菌的生化性状、O抗原的特异性和致病性等的不同,将其分为三类:,O1群霍乱弧菌:包括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1817-1923年发生6次世界性霍乱大流行,自1961年出现第七次世界大
15、流行以后,埃尔托生物型成为霍乱的主要致病菌。不典型O1群霍乱弧菌:无致病性,虽可被多价 O1群血清凝集 , 但不产生肠毒素。非O1群霍乱弧菌:其O抗原与O1群不相同,不能被O1群霍乱弧菌的多价血清所凝集,故统称为不凝集弧菌。,1992年在印度和孟加拉等地区发生霍乱大流行,证实为一种新的非O1群霍乱弧菌血清型,后被命名为O139群霍乱弧菌。并可能标志着第八次大流行的开始。,一、生物学性状,(一)形态染色革兰染色阴性。 呈逗点状或弧状,有单根鞭毛,运动活泼(图1);有菌毛,无芽胞,荚膜(O139)。 悬滴观察,穿梭样/流星状,(二)培养,霍乱弧菌在普通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属兼性厌氧菌。 在碱性培养基
16、生长繁殖更快,pH8.89.2 碱性蛋白胨水(图2)中,可以快速增菌,并抑制其他细菌生长。能在无盐环境中生长,在TCBS琼脂上,为典型的黄色菌落(图3)。,(三)生化反应,分解甘露醇、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产酸不产气。迟缓发酵乳糖,不分解阿拉伯胶糖。触酶、氧化酶试验均阳性。能产生靛基质,亚硝酸盐试验阳性,0抗原,0 1 群,0 139 群,古典生物型,El-Tor生物型,其它群,引起霍乱,散发性胃肠炎,(除0139外),(四)分类,血清型:O1群的菌体抗原由A、B、C三个抗原成份组成,(五)抵抗力,霍乱弧菌对热、干燥、日光、化学消毒剂和酸均很敏感,耐碱而不耐酸。霍乱弧菌古典生物型对外环境抵抗力
17、较弱,EL-Tor生物型抵抗力较强。,二、致病性和免疫性,霍乱肠毒素(Ctx) 染色体上的基因编码;最强烈致泻毒素,肠毒素的典型代表;结构及发病机理。 鞭毛、菌毛及其它毒力因子,1致病物质,2.所致疾病及致病特点:经口感染菌黏附于肠表面经繁殖并产生肠毒素而致病;霍乱弧菌缺乏侵袭力, 它不侵入血流,肠粘膜无明显病变或仅有轻微炎症反应临床特点是无热无痛无里急后重水样便,呕吐,腹泻,脱水,体液及电解质大量丢失,因循环衰竭而于数小时内死亡。,0 1 群感染机体后可获得牢固免疫力肠道局部黏膜免疫(SIgA)是免疫基础:凝集黏膜表面的病菌使失去动力阻止病菌黏附阻断肠毒素结合 0 139 群的保护性免疫以抗
18、菌免疫为主(针对脂多糖和荚膜多糖等抗原),3.免疫性:,三、微生物学检查,对首例病人应快速诊断并作疫情报告;1.标本(注意及时培养或适当保存)2.方法:直接镜检 分离培养 生化鉴定 血清学试验,四、防治原则,必须贯彻预防为主人群的菌苗(非口服菌苗、口服灭活菌苗、口服活菌苗)预防接种,可获良好效果治疗主要为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及应用抗菌药物如四环素、链霉素、氯霉素、强力霉素及氟哌酸类抗生素药物。,初期:第一次菌血症(第1周)缓慢起病,体温阶梯上升, 5-7天体温达到39-40度,可有全身不适,酸痛,乏力。,极期:第二次菌血症(第2-3周)出现典型伤寒临床表现(持续高热、相对缓脉、白细胞数下降、玫瑰疹、肝脾肿大)。,恢复期(第34周):病情开始好转,患者消瘦虚弱,部分菌可再次侵入肠壁淋巴组织,引起局部坏死和溃疡,严重者发生肠出血和肠穿孔。,图注:霍乱弧菌的鞭毛()和它可溶解的鞘膜() 负染,3 100,常用的选择培养基为硫代硫酸盐-枸橼酸盐-胆盐-蔗糖琼脂平板(TCBS),霍乱弧菌在其中可形成较大的菌落,因发酵蔗糖产酸而使菌落呈黄色。,致病机理:,CT,B亚单位,A亚单位,结合于GM1受体,Gs活化,细胞内CAMP,分泌亢进,剧烈,腹泻,呕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