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新教育对大学生素质培养和就业的影响研究1 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 1.1 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人才高消费的挑战 高校毕业生是人力资源中的优质资源。当前“蓝领工作白领化”等人才高消费现象已严重冲击到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运作秩序,其关键原因是近几年人才市场出现供求失衡的状况。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我国因产业结构大调整,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和人员精简,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冲击,这些外部因素加在一起,使毕业生的择业环境大不如前。 1.2 就业市场的规范有序对就业市场的不规范和无序的挑战 近几年来,多数用人单位在每年的 3 月份、11 月份就开始向毕业生传递招聘信息,诱惑力很大
2、。规范就业市场的实质性问题在于市场服务是否规范化和是否为有序竞争。比如,一些从事就业服务的工作人员不够专业,没有经验,对学校、求职者造成误导,使其浪费了大量求职时间。 1.3 就业结构多样性向人才培养单一性的挑战 就业结构的多样化是大众时代的基本特征,而目前毕业生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人才模式的单一性和应用型人才的低层次性与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多样性和高层次性之间的矛盾。结构性就业矛盾的突出表现形式是专业能力与专业素质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这是产业升级对人才品种规格单一性现状的挑战。 1.4 市场需求导向对学科分类导向的挑战 人才培养究竟是以学科分类为导向还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证
3、实和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单纯靠传统的就业指导将难以缓解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和矛盾。这就要求高校转变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具有科技创新与就业能力的个体与群体,倡导和发挥新时期创业精神,实现大学生顺利就业。 2 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现状 2.1 参与科技创新人数少 2011 年举行的第六届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参加的高校仅109 所,参与的大学生也是凤毛麟角。虽然大赛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但实际上,更多高校只把此作为一个口号,大部分大学生并未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其中。 2.2 缺乏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目前,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在部分全国重点大
4、学和综合性大学发展势头较好,但一些地方院校和民办高校进展比较缓慢,多数是依靠大学生推动教师帮助科技创新,而不是教师主动去带动学生。究其原因,缺乏教师指导是一个重要方面。 2.3 资金和物质支持匮乏 大学生是消费者,不可能对项目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尤其是自然科学和科技发明领域的创新,投入大、风险高、见效慢,使得大学生“敬而远之” ,往往只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进行创新。 2.4 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 教师缺乏主动性主要是辅导学生没有纳入其工作考核之中;科技创新活动一般仅限于个别部门小打小闹,未形成部门间的配合机制;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管理也未纳入学术活动之中,缺乏专门的学术机构指导,导致了大学生
5、科技创新教育推进困难。 3 创新教育对大学生素质培养及就业的影响 当今在科技领域有作为的科学家也源于大学生时代的良好教育,其中就包括创新素质培养。从大学生现实情况来看,也需要开展创新素质培养。一方面,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没有从国家发展战略、个人事业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创新;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既有客观的社会原因,也有大学生个体自身的原因。因此,有必要加强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 4 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对策 4.1 开展就业教育,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 在未来社会激烈的竞争中,一个缺乏创新能力的人,终究会被社会淘汰。因此,大学生
6、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就业。要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危机感,就必须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中改变陈旧的思维模式,培养独立自主、求新求变的创造性思维;善于质疑、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以较强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能取得成功和长足发展。 4.2 优化校园环境,激发大学生创新潜能 优化创新环境,开发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学校需投入大量物力、财力和人力,为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提供发展平台和空间。另一方面,可利用现有校园环境资源的熏陶、渲染、渗透作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优化教师队伍,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高校教师是科技进步的带头人,在科
7、技创新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因此,对高校而言,要培养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大学生,就必须配备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的高水平教师队伍。首先,高校教师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具备获取和加工创新信息的能力等综合素质。其次,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发现或启发式教学,启发、诱导学生主动思考。再次,要民主平等地听取学生意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善于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5 结语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理念层面,也涉及实践层面。需要有关部门认真研究,统筹规划,多方努力,融会贯通,方可有所进益。在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应增强其战略性、针对性和开放性,克服困难,形成长效机制,为民族的发展提供不竭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谷晓丹.浅谈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创新能力教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 (9):30-31. 2程新平.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 (27):179-180. 3钟一彪.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 (12):75-77. 4范泽瑛,谢超,高磊.毕业生就业力低下的表现和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 (10):47-48. 注:本文为“2012 年度河北省社科联民生调研课题”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