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在大学生成才中的重要性研究【摘要】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所在,大学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发展命运,他们的民族观和民族精神关系到民族的振兴。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在大大学生成才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道德教育,民族精神 一、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道德意识不足引发的问题及表现 当代青年大学生是我们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继承人,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塑造他们的民族认同感,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但是现在大学生呈现出来的一些精神面貌和精神状态令人担忧。 1.社会政治经济多元化、复杂化导致大学生诚信危机 中国社会正处于
2、一个传统道德面临认同危机而核心价值观念也要进行重构的时期。学校的品德教育与政治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处于转型期的多元化、复杂化的中国社会的需求。近年来,在有些人群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诚信危机、价值取向多元化和公德意识淡漠等问题。工业化大生产和以市场交换为基础的现代经济运行方式以及民主政治、人际交往等社会生活领域,彻底打破了血缘、地域对个人的束缚和限制。 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交往,必须依赖理性、诚信和法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全方位的,无论是陌生人还是熟人,只要相互需要和依赖,就会借助诚信形成新的社会关系。因此,诚信不分圈内圈外,必须是社会性的,必须适用于交往中的任何人。然而,现代社会由于市场体系发
3、育不完善、法制不健全、监督不得力、宏观调控不及时,使社会出现商品交换原则的泛化,导致商品、货币的拜物教,利益多元化和利益驱动使个人的逐利欲望得到强化,不公平和不正当竞争导致分配不公的扩大和腐败现象的蔓延。在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价值观的驱使下,一些人经不住诱惑,背信弃义,以欺诈手段最大限度地去追求个人利益,导致当今社会诚信道德的缺失。 2.注重血缘关系的差序伦理道德动摇传统道德的根基 这种道德只能限定性地适用于家庭内部,无法开放性地适用于整个社会;它只是修身养性的私德,而不是社会交往中确立的公德。因此,人们对家庭生活圈和交往生活圈中的亲人、朋友和熟人可以自觉地履行道德责任,保持道德情操;而在社会公
4、共生活领域,对那些应该遵守的公共道德规则视而不见,甚至故意破坏这些规则,使得一些人的公德意识淡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利益关系和价值观念日益突出。过去依靠政治权威而形成的生活秩序正越来越向依靠经济原则和利益认同来维持的社会结构转变,经济物质利益的驱动力无形中增强,原有的道德规范体系日益失去社会整合的效力。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大众传媒的膨胀和社会阶层的进一步分化,使原本相对单一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变化,走向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时代。由于人们的价值标准不同,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行为标准,从而导致道德价值的多元化。 二、加强传统文化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1.加强以礼为形式,以仁为内容的伦理道德学说。
5、 就个人来说,高尚的道德修养是立身处世的基础;就社会、国家来说,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国家也就得到治理了。道德是立国之本,这是我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提出的道德学说,孔子还提出“孝、悌、忠、恕、信、义、智、勇、温、良、恭、俭、让”等许多伦理道德范畴。直到今天,这种道德观念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用几个字浓缩了所有中华子孙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的方方面面。可见早在两千年前,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就如此重视修身以及修德在教育中的作用,学校中曾提出“八条目” ,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继续丰富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和方法,把修身治人与治国紧密的联系起来。 我们可以看到,
6、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是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要求,但是要条条做好也是很不容易的,我们现代学校倡导的学校道德教育的重点,都已包含在内,如前面所提的“诚信” ,古人尚且如此,难道在物质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却要面临道德的后退吗?因此,倡导学校学习教育伦理道德学说极为必要,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条件。 2.加强对大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儒家的优秀道德教育思想是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形成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把“以天下为己任”视为“人间正道” 。儒家道德中的整体意识、忧患意识、忠贞报国、爱家爱国的思想,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通过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
7、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引导师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可以激发师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民族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儒家提倡整体的一致与和谐,主张群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把只顾一已之利之人视为“小人”通过科学的分析,抛弃其所包含的愚忠愚孝等封建因素,将其精华部分注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之中,有助于克服师生的本位主义、个人主义思想。引导师生重视国家的权威,维护国家和学校的整体利益,齐心协力振兴教育事业。 3.培养大学生“知耻”的道德意识。 作为道德意识,耻感更多地与自我尊严的维护相联系,其产生和形成是自我尊严的反映。而这种尊严主要是以人之为人的内在价值为根据的。儒家学者历来对
8、耻感予以高度的重视。孔子已要求“行己有耻”(论语子路 ) , “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论语宪问) 。孟子进而将耻感提到了更突出的地位:“耻之于人大矣。 ”“人不可以无耻。 ”(孟子尽心上 ) 。王夫之、顾炎武,也一再强调“知耻”的意义:“世教衰,民不兴行, 见不贤而内自省 ,知耻之功大矣。 ”(王夫之:思问录内篇 ) “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 ”(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 , 亭林文集卷三)人作为社会存在具有内在的尊严,有耻、知耻是对这种尊严的维护,无耻则表明完全漠视这种尊严。 把个人与社会相连,耻感的缺乏意味着个人将解除所有道德约束,在无耻的心态下,他既不会感受到内在良心的责
9、备,也不会对外界舆论与谴责有所触动,一切丧失尊严、挑战社会、越出秩序的行为,对他来说都是可能的。反之,耻感的确立,则使个人在行为过程中时时关注自身的尊严,防范与拒斥一切可能对内在尊严带来负面后果的动机和行为。4.引导大学生树立朴实无华的“立志”教育理念 我国教育家十分重视青年的立志教育。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日:“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 ”(论语公冶长 )从孔子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道德高尚的思想家的内心修养,看上去平实的志向,却包含了儒家思想精髓的孝、信、仁的理念。
10、 青少年时期的志向对于他的成长十分重要。类似于“孔融让梨” 、“司马光砸缸” 、 “铁杵磨成针” 、 “王勉凿壁借光”等故事代代流传,目的也是激励后人,尽早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自我培养成大事的道德素质。纵古观今,立志是民族精神的一项重要指标。其实,对于当代学校来说,需要继承的中华传统美德还有很多,而以上的几种,是针对目前学校普遍缺乏的精神面貌而谈的。而具备了几种基本的传统美德,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所在,相信对改变校园内这些负面的现象会有帮助,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对大学生传统美德的教育方式就是利用我国保存下来丰富的经典文籍,尤其是一些曾被称为是“蒙学书籍”的先秦儒家典籍, 诗 、 书 、 礼 、 易 、 春秋等等。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契合当代科学发展方向,它充分体现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重要影响用“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教育师生关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各种现象,主动适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地改造自然,树立可持续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