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工科类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96329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工科类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工科类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工科类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工科类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工科类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浅谈工科类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摘要】文章针对当前工科类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提出了在当前工科类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开发的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职业教育,课程建设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加之党和中央政府一贯的重视和倡导,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诸多本科院校纷纷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并设立了专门机构进行研究开发,在主干课程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之下,开发出一系列子课程,形成了规模可观的课程体系,可谓是硕果累累。与本科院校方兴未艾的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相反,在占据全国高

2、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特别是工科类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却是一派冷清,鲜人问津,成为人们遗忘的角落。 一、当前工科类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当前工科类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形势极不乐观,最突出的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育理念较为偏颇,功利实用主义占统治地位。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对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难于精准把握,于是出现了把高等职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教育, “重技轻文”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里过于强调职业技能化课程。一些实用性强,能在短期内见效益的课程受到追捧,一些通识性的文化基础课程如大学语文则一压再压,直至完全砍掉。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高职院校里好的情

3、况是作为选修课时开时停,选课学生也不多;更多的情况是完全不开设,一片空白,完全忽略了对学生传统人文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 “实用主义至上”的观念在学生的思想行为中根深蒂固。在笔者所在高职院校,曾多次对学院开设的所有选修课程进行了问卷调查,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是专业相关课程、英语考级、专升本、驾校等实用课程,而哲学、传统文化等则乏人问津,他们普遍认为这些课程太过遥远,与自己的生活工作无甚关系,因而兴趣缺缺。 2.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严重欠缺。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生源普遍比较复杂,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传统文化素养几乎空白。据笔者几年来的观察,能够流畅说出中国历史朝代更迭顺序的学生不到四成,看过古典四大名著的学

4、生所占比例也是少的可怜,对于一些家喻户晓的文化常识则常常是一问三不知。总之,高职生普遍知识面狭窄,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不高,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存在着缺陷,缺乏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缺乏刻苦精神和创新能力,耐挫能力较弱。这种情况对其将来的就业及人生发展都是相当不利的。 二、工科类高职院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 1.有助于提升高职生道德素质。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社会面临着道德危机,整个社会如此,正在成长中的高职生更不可能免疫。而传统文化中这方面的营养极为丰富,如儒家和佛家都强调“敬” ,即用心做事,这对避免毕业后学生随意频繁跳

5、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大有益处。 2.有助于增强高职学生身心素质,完善人格。高职生面临的竞争压力大,又缺乏对困难和挫折必要的心理认知能力,耐挫力弱,加之不同程度的自卑感,于是心理失衡、失常乃至轻生,甚至在心理崩溃的情况下做出危害家人、学校、社会的举动,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青年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除了正常的心理辅导外,我们还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方法进行疏导,如孔子说过:“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 “谦受益,满招损!” 、王夫之哲理小品“六然四看” 、道家思想在失意时所采取的“淡泊”和“宁静” ,这些对于提高学生遭遇困境时的耐挫力,舒缓压力和负面情绪,培养健康的心理、完善的人格都

6、是非常必要的。 3.有助于增强意志,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目前高职院校的许多学生意志薄弱,一挫即倒,且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淡薄,合作精神缺乏,过于崇尚个人奋斗,而忽略了与人合作。而传统文化中儒家强调“仁者爱人” ,讲究与人为善,强调“和为贵” ,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这些都是珍贵的遗产,能改善学生人际关系,增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力。 4.有助于增强高职学生人文底蕴,提升人文素养。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许多显性的和潜在的课程如古典诗词鉴赏 、 文学欣赏 、第二课堂活动、校园人文氛围等都能不同程度的对学生起到熏陶作用,进而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提高个人内在气质,增强就业成功的砝

7、码。 5.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增加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为建立现代化的中国新文化奠定基础。 三、工科类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实践 基于当前工科类高职院校当前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以及高职院校职教办学特色,在有限的教育资源可利用的前提下,我们做了以下尝试:1. 优化整合课程内容。根据工科类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课程性质(任选课)及学生特点,在课程教学内容的择取上摒弃学科化、系统化,尽量通俗、新颖。32 个学时中,基本理论知识绝不超过 10 学时,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专题如茶、服饰、饮食、民居等不低于 16 学时。 2.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从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内容切入点和课堂教学过程

8、等方面入手,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尽最大可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譬如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这个专题时,考虑到内容的枯燥性,先请同学们欣赏天坛的图片,解说关于天坛的许多常识,然后讨论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核,由此引出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 3. 推行多样化考核方式。除了传统的试卷考试、小论文形式外,还采取了综合能力测试、口试等方式进行考核,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考核。通过考试这个指挥棒,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投入进去,真正有所收获。 4. 构建立体课程体系。开设相关子课程、网络学习课程,并与部分思政课程呼应,形成立体课程网络。目前已开出了中西方文化比较 、中国民俗文化 、 茶与茶文化 、 与养生等传统课程以及中西文化比较史 、 诗词之美 、 先秦君子风度 、 伦理学视角 、 新伦理学 、国学与智慧等网络课程,有了一定的覆盖面,基本形成了一个课程体系。 5.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对于学生传统文化素质的培养,仅仅利用第一课堂是不够的,我们还抓住第二课堂这个平台,充分利用学生社团活动、各种技能比赛,将传统文化渗透进去,以浓郁的人文氛围营造和谐校园,让学生在这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浸润自己的人格和风度。 参考文献: 1袁锦贵.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开发与体系构建刍议J.中国农业教育,2009(9). 2欧阳玉.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教育研究,19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