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国内科技城建设基准研究摘要:科技城以密集的智力与技术进行知识与高技术产品生产为特征,集科研、教育、生产为一体的新的区域性科研生产组织形式,正逐步成为各地区率先构建创新驱动格局,引领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国内科技城发展特征的基础上,以中关村科学城、武汉未来科技城和广州科学城为例,分析了科技城假设的特征、政策环境以及发展经验。 关键词:科技城;发展特征;经验借鉴 中图分类号:G322 一、引言 当前,在创新全球化发展的新阶段,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从传统的借助劳动力、土地等资源要素的比较优势,向不同城市在知识、技术、人才等要素上的占有优势转变。 科技城作为以密集的智力
2、与技术进行知识与高技术产品生产为特征,集科研、教育、生产为一体的新的区域性科研生产组织形式,正逐步成为各地区率先构建创新驱动格局,引领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全球范围内诸如硅谷、班加罗尔、中关村等拥有丰富科教智力资源的城市及地区,正在发挥其集聚要素的竞争优势,依托科技城这个有效载体,打造城市创新引擎,逐步塑造世界版图上崛起的创新尖峰。 在当前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中心的战略背景下,发挥地区科教智力资源竞争优势,创新发展科技城,实现高校、科研机2构、企业等要素的流动配置,不仅可以通过集聚效应,实现科技资源共享,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也是在把握区域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建设特色产业集群,塑
3、造城市品牌的重要途径。但同时对区域而言,科技城的建设是一个复杂巨大的工程,涉及到体制、政策等各个方面的创新发展,基于多年来对科技城建设发展的研究跟踪,本文希望能为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及借鉴。 二、国内科技城发展特征分析 对国内科技城的发展特征,主要结合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一)科技城的兴起与发展 科技城是一种在科学技术革命和教育改革背景的基础上,以一系列高技术产业为前沿,以知识、技术、人才的高度集中和科研、教育、生产汇成一体为特点的新的区域性科研生产组织形式。目前,国际上对科技城有诸多提法,如“科学技术园” 、 “高新技术园区” 、 “科学公园”以及“硅谷” 、 “硅岛”等类似的提法。但所
4、有科技城都有以下共同点:科教与工业相结合,作为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的聚集地,主要从事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并通过技术开发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效应,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形式。 世界科技城最早出现在科学技术与工业都高度发达的美国。后又逐步扩展到苏联、俄罗斯、日本、法国等工业化国家。20 世纪 50 年代初出现的美国斯坦福研究园,是世界上第一个科学园区,即后来的“硅谷” ,也是第一个概念意义上的科技城;始建于 1957 年的前苏联的新西伯利亚科学城,是最早冠以“科学城”名称的科学园区,是前苏联乃至世界最3大的综合科研基地之一。随后,1958 年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科学城开
5、始建设,之后许多国家和地区竞相仿效,纷纷兴建各种类型的科学城,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更是掀起一股科学城建设浪潮。包括法国的法兰西岛科学城,索菲亚、安蒂波利斯科学城,英国的剑桥科学园,日本的筑波科学城、关西科学城等。 国内科技城兴起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最初主要以科技园区或者大学科技园区的形式出现。1980 年建设的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是国内第一个概念意义上的科学城。同年,带着硅谷之梦回国的陈春先提出要在中关村建“中国硅谷” ,建中关村科学城。1983 年建立的绵阳科学城是国内首家现代化的科学城。随后,1998 年广州科学城启动建设。但此阶段科技城多注重“产业”功能,缺乏“城市”功能
6、。 进入 21 世纪以来,在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转型的大背景下,国内各发达省市为迎接全球经济竞争,增加自己的科技、经济实力,加速整合自身资源,谋求更高层次的发展,掀起科技城建设浪潮。苏州、合肥、北京、天津、杭州、武汉等地纷纷提出建设科技城,国内科技城建设进入加速发展阶段。科技城仍以专业园为重要载体,以创新创业为内涵的特色街区和主题楼宇为主要形式,科技城具有城市基本要素,拥有完善的生产生活设施,融创新、产业、城市功能和文化等功能为一体,充分体现产业业态和城市形态的结合。 (二)国内科技城基本类型 从发展特征来看,我国已建科技城可以分为三类。 1.依托区域丰富科教资源,以提升自主创新
7、能力为目标而设立的科4技城 这类科技城所在区域一般科教资源丰富,为增加区域科技、经济实力,构建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格局,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而设立。例如,中关村科学城和广州科学城。其中,中关村科学城位于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依托区内清华、北大等 27 所国家重点高等院校、中科院等 30多家研究所、25 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 余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62 家国家级重点实验等创新科教资源,目的是通过对存量资源的挖掘置换,创新政府、高校、院所、企业合作体制机制,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挥对北京市和国家创新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 2.弥补本地科教资源不足,依托已有产业优势、吸引高端要素集聚而设立的科技城
8、 这类科技城所在区域一般科教资源相对匮乏,为吸引高端要素集聚,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般依托区域产业优势,逐步吸引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实现从产业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变。例如,苏州科学城和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其中,苏州科学城依托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生物医药研发等优势产业,通过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建立苏南工研院,以苏南工研院为核心推动器,吸引行业知名研发机构、高端人才、企业等创新资源,弥补本地科教资源不足,推动“苏州制造”向“苏州创造”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则聚焦新材料产业优势,举全市之力,打造新材料科技城,吸引全球高端要素集聚。 3.以引进高端人才为核心而设立的“未来科技城” 这类科技城是中
9、组部、国务院国资委为实施“千人计划” 、建设创新型国家而确定5的一个重大科技工程项目。目前主要有北京、天津、武汉和杭州四大“未来科技城” 。 “未来科技城”承载着国家打造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的重任,核心是集聚高端科技人才,主导是中央企业。例如,北京未来科技城的目标是吸引 24 家中央企业入驻,实现人才基地创新成果就近转化和产业化,引领北京在“十二五”期间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为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发挥重要作用。 (三)国内科技城主要功能 从功能来看,目前科技城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功能: 一是通过聚集效应提高科技研究开发能力。大学和科研机构相对集中,有利于研究成果交流、
10、研发协作和设施资源共享等,通过这种聚集效应,提高科技研发整体能力。 二是通过辐射效应发展高技术产业。科技城的研发成果可在广阔的技术前沿上促进高技术产品的诞生,从而对高技术企业起到强烈的辐射作用,同时,科技城聚集的高技术小公司不但能吸取科技城的研发成果,而且由于受到在知识密集环境中创业精神的鼓励,会加快高技术研究成果产业化速度。 三是发挥带动效应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科技城可以通过带动高技术产业而有力地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高技术产业具有高增长率的特征,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对当地经济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四)国内科技城运作模式 从开发建设模式来看,国内科技城大多与国家高新区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总体
11、来说主要有三种模式: 6一是科技城依托国家高新区进行开发建设。此类科技城定位于全市高端功能区,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例如张江科学城面积为 125 平方公里,涵盖张江高科技园区(25 平方公里)以及三个乡镇,经济功能重点依托张江高科技园区。 二是科技城是国家高新区内的专业功能区。此类科技城主要承载国家高新区的创新创业功能,吸引研发机构和创业人才入驻。例如,武汉东湖未来科技城面积为 66.8 平方公里,位于东湖高新区 518 平方公里范围内。 三是独立于国家高新区的科技城。例如,青山湖科技城和杭州未来科技城。这类科技城往往缺乏高端政策、服务及创新平台,需要重新探索高技术产业模式及新经济
12、发展道路。 此外,从科技城运作管理模式看,大多依托高新区管委会的派出机构或内设机构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例如,苏州科学城和广州科学城管理机构是高新区的派出机构。武汉未来科技城、天津未来科技城则由高新区的内设专门机构统一负责科技城的开发建设。 三、案例分析 本文以中关村科学城、武汉未来科技城和广州科学城为例,分析了科技城假设的特征、政策环境以及发展经验。 (一)中关村科学城 针对中关村科学院的案例分析,具体如下: 1.发展特征分析 中关村科学城位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海淀园,所在区域7是国内科教、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区域。中关村科学城依托区内清华、北大等 27 所国家重点高等院校、
13、以及中科院等 30 多家研究所,创新政府、高校、院所、企业合作体制机制,盘活存量土地空间,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挥对北京市和国家创新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2.发展概况与功能 中关村科学城概念的提出由来已久,从最初的电子一条街、中关村西区建设,直到 2010 年,北京市出台加快建设中关村科学城的若干意见 ,中关村科学城进入全面提速建设阶段,规划面积达到 75 平方公里。中关村科学城通过不断加快特色产业园建设,探索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产业组织创新等,吸引行业领军企业总部和研发机构入驻,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目前,科学城内已经聚集了联想、爱国者、汉王、搜狐、百度等一批知名企业;与清
14、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合作,启动建设了先进工业技术研究院、中关村航天科技创新园等 48 个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产业创新园项目;吸引了清华-富士康纳米科技研究中心、AMD(超威半导体公司)等在内 150 余家研发机构入驻;集聚了中国技术交易所等 100 余家各类科技中介组织,汇聚了近 1000 家科技金融机构及风险投资机构。 中关村科学城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电子一条街时代。始于 1980 年,陈春先创办全国第一家民办科技企业,首次提出要 在中关村建 “中国硅谷” 、建中关村科学城概念。期间,中关村掀起科研人员下海创办民营科技企业浪潮,这批8民营科技企业成为“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主体,其中
15、由中科院合作创办或中科院科研人员下海创办的四通、信通、科海、京海为代表性企业。此阶段,科学城范围主要包括科学院东区。 第二个阶段:科学城建设扩张阶段。以 2000 年 11 月中关村西区建设全面启动为标志,该阶段科学城覆盖范围扩大,分为科学院东区、中关村西区、北大和清华四大块,随后学院路和知春路也被纳入到科学城的概念中。 第三个阶段:科学城加速建设阶段。此阶段,科学城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规划面积达 75 平方公里。以 2010 年 9 月加快建设中关村科学城的若干意见出台为标志,中关村科学城的建设进入全面提速发展阶段。中关村科学城将通过实现原创能力显著提升、成果转化能力大幅提升、辐射带动能力显
16、著提升“三个提升” ,推动科技与产业、科技与金融、科技与文化相融合,聚集全球一流的高端人才、建设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培育国际一流的高新技术企业、打造行业一流的特色产业园,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新地标。 3.政策环境 科学城除享受国家、北京市和中关村等相关政策外,北京市政府还专门出台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中关村科学城的若干意见 ,支持科学城的建设。 中关村科学城是中关村“1+6”等先行先试政策试点的重要区域(见表 1) 。将实施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税收优惠、股权激励、科研经费管理改革、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建设全国场外交易市场 6 项试点政策。9同时,2011 年,北京市出台
17、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中关村科学城的若干意见 ,提出了 21 条支持措施,重点鼓励设立技术研究院、加快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推动高端要素集聚、加强国际交流,鼓励盘活利用存量土地资源等,以加快推进中关村科学城建设。 4.主要经验 中关村科学城在探索资源有效对接过程中形成了两种主要的发展模式。 模式一:北京市政府、海淀区政府和中关村科学城共同支持联手共建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促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中关村科学城以加快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工程技术创新为目标,支持高校院所与知名企业合作共建一批面向产业需求的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技术转移中心。 组建并实体化运营产业技术研究院。目前,北航、北理工、北科大、
18、北邮、北交大、人大等 12 所高校组建了产业技术研究院。同时,中关村发展集团与清华工研院共同成立了专门投资早期项目的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基金(水木基金) ,正在与北大产业技术研究院研究建立类似的投资基金,对产业技术研究院长期激励机制和长效运营机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政府引导、产学研联合建设技术转移中心。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和海淀区政府分别与北大、清华、中科院北京分院签署了共建技术转移中心的合作协议,推进了骨科微创机器人等 14 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在京落地实施。市教委和市经济信息化委针对车辆、新材料、低碳等领域分三批联合认定了 12 家北京市技术转移中心,探索提高高校10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推
19、进模式。 高校与企业联合共建研发机构。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北航、北理工、北科大等 9 家大学,发挥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技术转移中心的作用,加大力度推进与企业的合作,联合共建了北京市清洁能源与高效动力工程中心、关键零件表面高性能化技术研究所等 45 家研发机构和联合实验室,一批新合作项目正在推进。 模式二:中关村科学城依托特色产业园建设,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 为了充分用好盘活中关村科学城区域内的高校院所的优势学科和科技资源,在全市布局了一批央企、院所和上市公司的研发基地和运营中心,引导产业项目落地,实现产业升级和辐射带动。 截至目前,已启动中关村航天科技创新园、中关村航空科技园等 35个产业创新园建设。赛尔网络、普天集团等建设单位进一步制定了下一代互联网络、数字电视等特色产业园建设方案;北邮感知大厦和网融大厦、北科大天工大厦等 6 个项目已建成投入使用,其它共实施新建或改造 97 个楼宇项目,规划建设面积约 880 万平方米。 (二)武汉未来科技城 针对武汉未来科技城的案例分析,具体如下。 1.发展特征分析 武汉未来科技城位于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作为中组部和国务院国资委确定的四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产业基地之一,武汉未来科技城依托东湖高新区丰富的科教资源,以及产业优势,重点吸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