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建筑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分析.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810918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节能建筑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节能建筑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节能建筑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节能建筑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节能建筑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节能建筑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分析摘要:建筑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要求兼顾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节能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在建筑生命周期内达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本文以绿色建筑项目全寿命周期为前提对项目采用了技术经济评价与分析。提倡绿色建筑, 促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节能建筑;经济评价;现状 Abstract: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to take into account to the integrate of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2、energy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benefits to achieve harmony with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n the building life cycle. In this paper, the whole life cycle of the green building projects using technical and economic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premise of the project. Key words: energy-efficient buil

3、dings; economic evaluation; status quo 中图分类号:TU74 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和谐发展的重要政策,为了适应这一需要,当前我国正在兴起建设节能建筑的高潮,节能建筑运用一系列节能措施使建筑物年能耗能够下降到一定的标准。节能建筑可以2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但是进行节能建筑的建设要比传统的建筑投入更多,包括节能材料、节能设施、节能改造安装等费用。如何对这部分增加的投资进行经济分析和评价,日益成为广大节能建筑开发商以及消费者们关注的焦点。 1传统建筑能耗现状 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有目共睹的,并成为继工业、农业、商业之后新的国民经济的

4、支柱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 传统建筑业的发展大多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难循环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也就是建筑业在增加 GDP 的同时, 也烙上能源消耗量大、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等印记。根据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全国建设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目前我国建筑能源已占到全社会终端能耗的 27. 5%。我国现有城乡建筑面积近 500 多亿 m2 左右, 都是高能耗建筑, 且污染严重。据测算 , 大气中 SO2 浓度值采暖期平均为非采暖期的 6 倍。预计到 2020 年, 建筑面积将达到 800 1000 亿 m2, 如果不采取有力的节能措施, 每年建筑耗能将达 1. 2 万亿度电、煤 4

5、. 1 亿吨、水、油等,接近目前全国建筑能耗的 3 倍。可见, 急需发展适合人居环境的建筑。 2我国绿色建筑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政府推广力度 虽然政府加大绿色建筑(如节能建筑的推广), 但开发商常常从短期利益出发, 使得政策执行不力, 就会出现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局面。 32.2 造价较高 绿色建筑的初期投资增加, 开发商不了解绿色建筑未来运行成本的降低和绿色建筑自身带来的效益, 从思想上不能接受绿色建筑的实施。 2.3 采用新技术 投资者和建设者对绿色建筑技术认识不够, 掌握不够, 担心新技术采用的风险而不愿意尝试。 2.4 认识误区 建筑的使用者对绿色建筑知识的缺乏, 存在“绿化

6、率较高” 、 “节能建筑” 、 “绿色建筑是高科技建筑” 、 “绿色建筑是昂贵的建筑”等片面的理解。 绿色建筑发展的直接力量还是在于如何使开发商和使用者达到双赢, 而目前国内关于绿色建筑技术( 节能减排) 方面研究较多, 但在经济方面的研究比较少, 就使得绿色建筑的宣传和推广缺少经济力量。使用者看不到使用的好处, 担心绿色建筑是高昂的建筑, 担心绿色建筑的真假,这些原因自然会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3绿色建筑全寿命技术经济分析 3.1 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的积极意义 首先,建设项目采用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对项目决策起到指导性的作用。任何一个项目建设前期的开发费用、设计费用、建造费用即直接成本

7、是可以比较准确地测算得到的,测算后期费用有一定难度,这部分费用如果重视不够,会导致建筑项目决策失误。 其次,采用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可以权衡系统效率和全寿命周期4成本。选择效益系统时,费用设计考虑系统的性能、精度、可靠性、维修性等技术规定,将寿命周期成本作为系统开发的主要因素,分析设置费和维持费之间的权衡。 第三,有效体现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是隐形成本,须转化为直接计量的成本,转变偏重于经济成本的管理理念,关注节能、节水、可再生能源和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建筑行业对项目自身的财务效果考虑得多,对环境成本、社会成本等项目外部效果考虑不够重视。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中,经济成本以定量分

8、析为主,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基本以定性分析为主。 3.2 建筑工程全寿命周期成本的构成 全寿命周期中把建筑工程费用分为设置费和维持费,通过提高设置费的投入可以节省使用过程的维持费,达到建筑工程全寿命周期内成本最低的效益目标。美国建筑师协会给出了全寿命周期成本的基本构成: 项目规划设计阶段的初始投资成本,即土地成本、施工成本等;设施运营成本,即设施运营需要的成本、建筑物的维修成本; 设备更新改造成本,即建筑、设备的更新改造费用;财务支出成本,即贷款费用、一次性财务费用、短期财务利息等。 我国建筑工程全寿命周期成本,指建筑工程从可行性研究、设计、开发、建造、使用、维修、报废过程中发生的全部费用。全寿

9、命周期成本构成中,运营及维护成本比例大于项目的前期和营造期所占的比例。建设项目的建设成本和使用成本之间的权衡,是分析建筑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的主要工作,可以达到建筑项目在全寿命周期中成本最优的目的。5建设成本由建造成本、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其他变动成本构成;而使用成本由能耗成本、维修养护费用、管理费用、改造费用、拆除费用、其他不可预见费用等构成。 3.3 建筑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 建立建筑全寿命周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要充分考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多元化要求,从建筑产品的技术评价、社会经济评价、社会环境评价以及带来的社会效果 4 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3.3.1 建筑的技术效果评价指标 本文选用建

10、筑的建设工业化程度、适用性能、安全性能以及耐久性能 4 项指标,作为评价一般建筑和绿色建筑技术效果差异的指标。 工业化程度:新型的工业化包括先进科技含量、经济效益、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人力资源发挥等情况。将建筑在建设过程中的先进科技含量、生产工厂化、机械化程度等作为衡量工业化程度的指标。 建筑适用性能:主要从建筑的平面与空间布置的合理性与灵活性,良好的保温、隔热、隔音性能,良好的采光与照明效果,优良的通风换气效果等方面进行比较评价。 安全性能:大地震、建筑火灾的频繁发生引发的建筑问题,凸显“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重要性。主要从建筑结构安全,建筑防火安全,燃气、电气设施安全等方面进行比较评价。

11、耐久性能:主要从结构的耐久性、防水性、耐污染性等方面进行比较评价。 3.3.2 建筑的经济效果评价指标 6经济效果评价指标主要包含工程的建设成本和使用成本指标。建设成本指标主要从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工程建设其他费、其他建设成本等方面进行比较评价。使用成本指标主要从建筑的运行费用、维修养护费用、更新改造费用、后期的管理费、建筑的报废、建筑废弃物的回收费用等方面进行比较评价。 3.3.3 环境影响评价指标 建筑的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主要分析建筑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包括: 1)构成建筑的建筑材料的生产对环境的影响;2)建筑的建造过程对环境的影响;3)建筑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消

12、耗对环境的影响;4)建筑在拆除过程、建筑废弃物的回收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 3.3.4 社会影响评价指标 建筑的社会影响评价,主要分析建筑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对社会的影响,包括: 1)建筑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2)建筑业对城市建设的影响;3)建筑当地的技术、经济及文化情况; 4)居民对不同建筑的态度 4结束语 建筑业的发展是人类发展的一部分( 衣、食、住、行是生存的基本条件), 其整个过程对于外部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各国政府纷纷力推绿色建筑。我国才刚刚起步, 还有待于技术、材料、观念与市场的进一步成熟。要借助于不同的经济评价模式, 评价指标让人们看到绿色建筑技术的经济性、合理性, 使得绿色建筑的综合效益和长期优越性被更7多的人所认识, 改变人们对绿色建筑“高成本”的片面认识, 从而使得开发商与消费者达到共识。 参考文献: 1王琳,高瞻.节能住宅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评价方法研究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8(6). 2朱燕萍,胡昊.生态建筑的项目经济评价研究J.建筑施工,2008(3). 3刘炳南,曹玉成,武乐杰.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建筑节能技术浅析J.山西建筑,2007(3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