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知识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与探索.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814294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知识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与探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企业知识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与探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企业知识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与探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企业知识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与探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企业知识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与探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企业知识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与探索【摘 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企业创新能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了对企业知识创新能力及评价研究,具体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构成与影响因素的研究与述评;对企业知识创新能力的研究;对影响企业知识创新能力的因素研究;不同视角下的企业知识创新能力分析;对企业知识创新的评价方法的研究等。 【关键词】企业创新能力;知识创新;知识创新能力;评价 中共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为竞争优势的源动力知识创新能力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当前,学术界和理论界对于企业知识创新能力的

2、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在充分整理相关材料的基础上对企业知识创新能力及评价进行了归类与述评。 一、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与述评 (一)对企业创新能力构成的研究 我国对于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起步于 2000 年左右。较早对企业创新能力研究的是颜晓峰、陈劲等人。颜晓峰认为创新能力是人特有的能力,是在以人为主体的针对性活动中,用以改变现有事物,不断创造新事物的本质力量。它是主体在长期演化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塑造与建构主体对象化、客体主体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创新能力是主体通过整合各种2能力为一种能力的本质能力,是主体能力把握系统的能力,它是不同于其他某种具体能力的能力。企业创新能力的主体是企业本身以及企业内外

3、部的构成要件,具体包括企业内部和其它社会组织机构对知识累积、竞争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的有机整合。整合对象包括信息、人力资本、员工知识、技术、资金、工作经验、社会关系、企业文化等要素;整合主体为企业、中介机构、大学、科研机构、政府等;整合动力是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发展目标,不断地进行创新,从而推动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成长,要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内部因素来自于企业所处的技术水平、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等,外部因素主要包括企业所处的地区经济水平、区域社会水平、文化氛围等条件(胡蓓,2008) 。陈劲,常立农等(

4、2002)将企业创新作为一个系统,并从技术、知识与组织层面分析了创新的系统集成问题。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发现,学术界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给出了全面、系统的定义。企业创新能力从资源观、动态能力观中都汲取了养分,这一概念形成经历了“能力-本质能力-动态能力-创新能力”的转变。 二、企业知识创新能力的研究与评述 企业知识创新方面的相关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内容进行了研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知识创新能力的研究 知识创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概念是指通过一定量的科学研究3创造、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从广义上讲,知识创新是指新知识从无到有(产生、创造、传播和应

5、用)的全过程。知识创新是科学研究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是新知识传播与应用的过程,是新知识商业化的过程(张凤、何传启,1999) 。从这一概念可以概括出企业知识创新的主要内容及基本流程。知识创新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通过一定量的知识积累,运用知识管理,将企业知识应用于新领域并在新领域范围内不断实现创新的系统过程。知识的创造、生产、传播和应用并非是线性过程,是企业及相关主体在外部环境互动的影响下进行的系统网络分析。通过对知识创新的剖析,本文认为企业知识创新能力是指企业在原有知识存量的基础上,通过整合企业各主体的知识,构建企业知识管理的平台,通过对知识的吸收获取、转移共享、整合应用,进而转化或改进为

6、新知识的能力。 (二)企业知识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不同学者从不同学科和理论入手对知识创新能力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张红兵,和金生(2007)运用知识发酵理论分析知识创新机制。以仿生学原理为切入点,运用知识发酵理论详细论述了知识创新的 SECI 过程及影响要素。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知识创新具备知识生息特征,知识创新犹如一个知识的“发酵过程” 。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组织的学习过程,要求学习的主体在具备一定知识存量的基础上,耦合分析原有知识与新知识,达到一种知识与知识的有机对接,运用联想、推理、模仿等创造性思维活动,理解、消化并吸收新知识,达到真正运用新知识的一种状态。李正锋,叶金福(2006)在充

7、分界定知识创新能力的基本概念4和本质特征的基础上,运用 GEM 的知识创新分析系统模型对公司的知识创新能力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GEM 模型通过因素分解与权衡,确定了影响企业集群的六大因素:资源、设施、供应商和相关产业、公司结构和战略、本地市场与外部市场等六个因素。接着,对影响因素进行了组合:“因素对 I资源、设施”赋予名称为基础;“因素对 II供应商和相关产业、公司结构和战略”赋予名称为战略;“因素对 III企业,本地市场、外部市场”赋予名称为市场;而 GEM 模型正是这三个“因素对”名称首字母的缩写。 (三)不同视角下的企业知识创新研究 一些学者试图运用应用系统、自组织相关理论研究知识创新与

8、知识创新系统演化等问题。李久鑫和郑绍濂(2010)认为传统管理模式很难适应高技术企业的运行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组织与自组织”理论。该理论强调管理是管理客体的内生因素,具体表现为组织与自组织两个过程。艾仁智(2011)运用自组织理论创造性的对城市商业银行创新发展模式的内在机理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系统自组织性是组织知识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与关键因素。罗文军(2011)运用自组织理论描述如何运用知识创新(即创造知识并与外部环境相匹配) ,为企业家与经理人的知识创新实践提供参考。刘希宋等人(2009)以系统观为视角进一步研究了企业知识创新系统,阐述了企业创新系统的运行模式,针对企业知识创新系统的总

9、体特点和具体特征,探讨了企业知识创新系统自组织演化的过程。朱晓娜和袁望冬(2009)提出了自主创新的系统工程论,通过对自主创新系统的自组织性进行研究,着重分析自主创新系统的形5成、发展、演化的内在机理、机制等等。 通过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当前理论界和学术界对于知识创新能力的相关研究较多。同时也不难发现,近年来相关研究在不断的兴起。然而,以上研究还不够完善,研究的视角虽多,但不够全面,有关组织知识创新的理论研究较多,数量分析的较少。一个企业要想真正的成长,企业应不断的进行组织的知识创新,调整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策略,改善企业的创新创新能力,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知识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与评述

10、1999 年,刘助柏教授在机械工程学报首次从“创新才能、创新基础、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等方面界定了知识创新能力,随后,国内的相关学者从这一概念入手对知识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进行研究。 和金生(2007)在以知识的原生性、遗传变异性、群合性、媒(酶)合性假设为背景,对知识创新能力做了诊释,应用仿生原理,将各因素比拟生物发酵的构成要素菌株、生物酶、底物、生物发酵环境、发酵产物。构建了“知识发酵(融知-发酵) ”模型。在这一模式下,建立了“融知发酵”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环境” “知识酶” “知识和信息工具” “知识菌株” “知识母体”等要素的优良程度直接影响知识创新能力的良性发展。董晓英等(2006)

11、利用结构方程和线性回归模型,以资源学派理论为依托,验证了知识管理水平是影响企业知识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提出创新影响要素的实证研究模型与各项指标的测量标准。明确组织内部环境、IT 应用等罂粟间接的保证企业知识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刘敬严(2008)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选择偏好约束6锥 DEA 模型,分析企业知识创新能力。胡蓓(2008)应用 BP 神经网络理论相关模型,选取具体的实例验证 BP 神经网络评价方法,为企业的创新能力评价提供新的参考。杨晓明(2009)运用层次分析法,选取了 20 家企业对这一能力进行了评价。 综上所述,诸多学者对企业知识创新能力的评价构建了完备的评价指标

12、体系,在其评价指标合理性、科学性、实用性原则的指导下成绩斐然,但问题依然存在。具体表现在:一是以往的研究学者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大多是从企业知识创新的过程入手,提出了企业知识创新评价系统的构成因素,但这样的评价体系是不全面的,这是由于一个企业的长久发展要受到市场的影响,在构建相关评价指标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对于一个企业知识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二是以往的企业知识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把政府的部门作为服务对象,这样分析的结果使政府部门可以全面的了解整个行业的知识创新水平、很好的制定知识创新政策,但对企业本身来说,这个评价结果很难帮助企业了解自身的知识创新地位,没有在企业的整个知识创新行为中发挥指导性作用。因而,在企业知识创新研究工作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明确企业知识创新能力的深刻内涵,采用多种计量方法评价企业知识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颜晓峰.论知识创新的能力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0,16(04):31-37. 2胡蓓,古家军.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07):35-3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