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尺度.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843581 上传时间:2019-03-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设计的尺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设计的尺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设计的尺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设计的尺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设计的尺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设计的尺度【摘 要】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人们对于建筑审美的评判和衡量标准却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就建筑美学而言,要求美要以真(合规律性)和善(合目的性)为基础,而形式又必须与内容有机统一,才能形成美的本质。21 世纪是注重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时代,建筑观念的生态变革必然导致建筑形式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关键词】 设计;功能与形式;建筑设计演变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工业革命以来近三百年历史间,不断发展的新的技术与材料,给建筑的形式带来了新的多层次可选择的变化与发展,为战后大量项目重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现代主义的功能合理和经济实用成了教条,忽视了技术以外的

2、因素,功能与形式在建筑美学之间展开了拉锯,选择怎么样的设计既体现美学价值,又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成为人们面临和思考的问题。 建筑思想和意识形态的演变比较 一个时代的建筑造型反映着这个时代的居住文化的取向,我们可以从这些风格之中看到一些时代的印记。当代美学对人类审美活动认识的深入和审美价值观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建筑观念的更新又必然推动审美意识的不断觉醒。然而,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人们对于建筑审美的评判和衡量标准却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2.1 形式至上的意识形态 在原始社会,各民族文化中广泛存在着各类崇拜,最终导致空间图式及宗教宇宙模式的确立,并形成各民族建筑(尤其是所谓“辉煌建筑”)的空间原型。在

3、人类的生产实践过程中,许多随机的因素(政治、经济、宗教等)与建筑宅间原型相结合,经过历史长期的选择、综合、固化与积淀,最终形成各民族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 (图 1)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 2.2 文艺复兴后的人性觉醒 文艺复兴运动唤起了人性意识和人们自主的创造精神,在关于宗教题材的设计和创作中也渗入了人性和世俗化的意识,在中世纪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基础上,人们向往更宏伟的建筑。 (图 2)文艺复兴的科学理性思想与市民意识的觉醒为西方古典设计构建完整的工艺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们有可能更多的考虑自身的精神需要。 (图 2 圣彼得大教堂) 在十九世纪后半叶对建筑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建筑一方面需要新的

4、类型,另一方面要解决新技术与新的建筑形式的配合。导致第一次审美观念改变。采用砖石的古典建筑,愈是底层荷重愈大,墙也愈实愈厚,由此形成了上轻下重、上小下大、上虚下实的美学观。而采用框架结构的近现代建筑,由于荷重全部集中在立柱上,底层无需设置厚实的墙壁,而仅仅依靠立柱就可以支托建筑的全部荷重,因而它可以根本无视这些原则,甚至还可以把这些原则颠倒过来采用底层透空的处理手法,使建筑的外形呈上大下小或上实下虚的形式。 同时,城市也从数百年间逐步形成的居住中心,发展成为工业化生活的场所。城市营造因此也产生了新的要求。 2.3 现代建筑对于“功能与形式”的时代选择 18 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给城市与建筑带来了

5、一系列新问题。建筑的宏伟纪念性已不是社会的需求,需要解决的是中产阶级、工人、农民的居住问题。这些需要,对建筑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黑格尔认为,主导每个时代的精神氛围的“时代精神”是空间形式产生的基础,也是人对空间体验的指导。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美国芝加哥学派的领军人物路易斯沙利文(Louis Sullivan)在 1907 年总结设计原则时说了一句名言:“形式追随功能”, 李振宇 邓丰.形式追随生态建筑真善美的新境界J建筑学报,2011(10).自此掌控了国际设计舞台数十年,并引起了随后各时期诸多建筑大师们的竞相仿效和重置。现代主义主张建筑要适应社会生活和新技术发展的需要,创造与时代相符合的

6、崭新建筑形式,树立新的建筑美学观, “房屋是居住的机器” ,大量生产的、适用的房屋才是建筑的目的和建筑美的基本。 现代建筑的出现第一强调功能,提倡“形式服从功能” ,第二注意对新技术的应用,第三体现新的审美观点,摒弃折衷主义的复古思潮和繁琐装饰,第四注意空间组合与结合环境,如流动空间、有机建筑论、开敝空间;它在历史上起了很大作用,但由于历史与认识的局限,不可避免存在局限性。 基于对有机建筑的思考,路易斯沙利文的学生赖特提出了“形式应与功能合一” 。他认为功能与形式在设计中根本没有完全分开的可能并且应该通过自然、环境、材料等的真实特性来表达形式。20 世纪50 年代以后,密斯发展了“通用空间”(

7、Total Space)或“一统空间”(Universal Space)的概念,认为形式不变而功能可变,一反流行的沙利文的功能主义观点。谈起他认为形式不变,功能可变,建筑物服务的目的是经常会改变的但是建筑物并不会因此被拆掉。所以他把沙利文的口号倒转了过来。去建造一个实用和经济的空间,以适应各种功能的需要。(图 3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流水别墅) 70 年代中期,能源危机第一次使工业化国家认识到,自然矿物燃料的存储量是有限的。然而在占能源消耗总量一半以上的建设领域,却未能对这个问题做出迅速应答。人们意识到,建筑不仅仅是文化的载体,它还对社会发展负有责任。从那时起,如何节约利用能源、有效利用能源(特

8、别是太阳能),以满足技术有效性和生态持续性的要求,成为建筑师工作的核心内容。 三、新时代对于建筑美学的价值和境界新要求 一个真正美的建筑,不仅具有认识的作用,美感的作用还必须具有教育的作用。面对当今建筑这样一个超越形式与功能的复杂系统,传统的评判标准由于缺乏对环境和生态的深刻认识,使得建成的建筑及城市环境对外部系统大环境未能取得良好的和谐效果。而其生态价值也未能得到很好的重视。按照传统的审美标准被评判为美的建筑,放到今天生态时代的人居环境中来重新考量,从资源、景观、生态环境、文化、经济、能源等全方面来进行评价,却未必就是符合现代生态价值观的美的建筑。 21 世纪是注重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时代

9、,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一种新的生态价值观正逐渐成为规范我们社会行为的指导原则,建筑观念的生态变革必然导致建筑形式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建筑是一个复杂,完整的统一体。统一体是指从技术和美学两方面入手,从建筑设计之初就将生态技术融入到建筑形式整体设计之中,在提升建筑能源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同时,保持并促进建筑的美学特性。生态技术不再只是附属于建筑的技术支撑,而成为构成并完善建筑形式的要素之一,使得建筑同时得到了能源和美学意义上的整合发展。 四、总结 建筑始终具有各种“矛盾性和复杂性” ,特别是在这个多元混杂的时代,影响建筑形式的因素实在太多了,往往并不一定分得清先后、主次。单纯的建筑形

10、式、功能或结构都不是设计的最终目的,设计本身意味着诸多要素之间的平衡。而建筑的形式并不仅仅是指外部形体和内部空间,不是功能和结构设计推导出的外部结果,而是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就像只有打破“两条平行线永不相交”的假定才有非欧几何体系的建立,我们只有摆脱“什么追随什么”的逻辑怪圈,才能“心物相宜放眼亮” 。形式到底追随什么并非关键所在,关键在于我们的思维方式,在于我们如何认识和对待形式本身,及其与功能、结构、经济、城市、环境、文化等复杂因素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何琼.侗族建筑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价值及潜力J.安顺学院学报,2011(5). 2 李超德. 设计美学M.安徽:安徽美术出版社,2004 年 9 月第一版. 3 姚安海. 后现代建筑理论及其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6(11) 4 李振宇 邓丰.形式追随生态建筑真善美的新境界J建筑学报,2011(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