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再生聚酯构思“准入门槛”:有据可依从 1983 年引进国外第一条小型生产线到 2002 年高利润的大规模生产,中国再生聚酯行业的发展从无到有,一路顺风顺水。尤其是近十年中国环保产业的快速成长更催化了再生聚酯行业的不断扩张, “然而,目前再生涤纶行业中很多现有企业的装备、技术自建厂以来一直未有大的改动,各企业之间设备、产品、消耗、三废排放和治理水平差异较大。协会正在构思中国再生化学纤维(涤纶)行业准入标准 ,预计明年出台,目前还在征求意见阶段。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再生化学纤维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林世东在第九届中国国际再生聚酯大会上作上述表示。 9 月 12 日13 日,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再生
2、化学纤维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化纤总公司主办,中纤网(CCFEI)承办的第九届中国国际再生聚酯大会在上海召开,本次大会以展会加论坛的形式将行业各个环节的从业者吸引至此,从原料到设备再到下游,各环节企业齐聚首,探讨行业发展,而“行业准入门槛”的提及成为了本次大会的讨论焦点。 原料:进口+浪费的矛盾 再生聚酯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其原材料聚酯制品的发展大背景。众所周知,中国化纤产量产能已居世界第一,与化纤产业发展同步的是我国纺织产业链下游制品的相应增多,纺织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丝、回丝、废布料等也随之不断增多。 浙江佳人新材料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宫本信义告诉记者:“2011 年我国废旧纺织品总量达 2600 万
3、吨,综合利用率不足 10%,大部分没有得到合理的回收利用。据我们了解,仅上海市日均居民生活垃圾清运总量为 1.05 万吨,其中废弃织物约占 3%,上海每年被填埋和焚烧处理的各类废弃织物数量达 13 万吨。 ” 除了废弃织物,PET 瓶进入瓶装市场,也使得废旧聚酯瓶成为环境污染的一大来源。如何合理的回收再利用成为世界各国都在研究的课题。 我国对于废旧聚酯的利用已有 30 多年的历史,林世东说:“尤其是2002 年以来,由于原料廉价,且利润较高,大规模生产、扩大品种又可以降低成本和形成品牌效应,中国再生涤纶纤维行业快速扩张,进入产能扩充、技术进步的高速发展期。2005 年再生涤纶纤维产能达 350
4、 万吨/年,2012 年产能达到 800 万吨,截至到 2013 年上半年统计,产能约830 万吨。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曾告诉记者,如果将这830 万吨的产能看做一个国家单位的话,中国已成为再生涤纶纤维生产第一大国。 “世界第一”已经名副其实,然而产业发展的背后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较高的原材料进口依存度。再生涤纶的原料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第一是大化纤的下脚料、废块、废丝等废旧服装、无纺行业边角料;第二是饮用可乐瓶,瓶片的回收利用。林世东告诉记者:“再生涤纶行业的生产水平现阶段虽有较大发展,但原料国内利用单一,主要是纯聚酯类的废弃物,而且长期以来依赖进口的局面短期内得
5、不到有效解决,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而国内每年产生的 24002600 万吨的纺织边角料及废弃纺织品其实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因此增加原料渠道,倒逼企业寻求新的发展方向是行业健康发展的需要。他强调“准入条件”讨论的是:“对新建或改扩建(包括技改)利用瓶片生产的常规再生涤纶生产项目需要控制。 ” 再生聚酯行业发展初衷之一既是对废旧聚酯物及纺织品的回收利用,然而现阶段行业使用的原料单一,基本是国内或者是进口的“瓶片” ,对废旧纺织品的利用并未达到理想效果。准入条件的设定有利于再生聚酯行业原料的综合利用。 装备:自给自足没问题 再生涤纶行业的快速扩张离不开装备技术的不断进步。林世东在论坛上指出:“再
6、生涤纶由于原料来源复杂,性能差异比较大,对工艺技术、精细化管理要求比较高。行业装备从 1979 年再生涤纶起步时 VD402的 4 个纺位日产 1.5 吨左右,逐步发展为 VD403 日产 2.5 吨,再到使用VD404、VD405、VD406 和仿日本东洋纺的大产能设备。通过 30 多年的不断探索,干燥实现了转鼓干燥/连续式干燥,喷丝板直径从160、220、328 上升到 410、500 。环吹风冷却由原始风冷发展为冷冻机+中心环吹或中心向外吹模式;熔体过滤器从 1980 年的单根布孔过滤,1985 年的单台多根过滤,1991 年的单级双桶切换过滤发展到目前的立式或卧式双级四桶切换熔体过滤器
7、;前纺卷绕线速度由 1979 年的 500 米/分左右,提高到目前 1600 米/分。牵伸集束总旦数由 60 万旦上升到目前的 500 万旦;牵伸卷曲机线速度从 120 米/分上升到 280 米/分;2005 年后牵伸引进了紧张热定型,生产线已基本定型,形成单线日产量 50-120 吨的生产规模。 ” 再生涤纶行业的技术、装备随着产业的发展迎来了大发展时期,市场坚硬到国外进口设备很难挤入,前两年就有媒体报道德国、日本、英国、瑞士等众多发达国家的、拥有先进技术装备的再生聚酯厂商,想要进入中国市场,但是却屡屡败下阵来。其原因主要总结了三点:“一是国外技术设备昂贵,成套装备动辄几千万元,对于精打细算
8、且习惯小投入大产出的国内企业而言是个顾虑;二是国内技术装备进步较快,近几年来年年都有新突破,基本能够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三是国内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相关税收政策、法律法规等还不健全,行业准入门槛较低,产品档次有待进一步提升。 ” 可见再生涤纶产业的装备技术基本是和行业发展同步前进的,国内实现自给自足没有问题。2009 年以太平洋纺机日产 40 吨瓶片再生高强低伸短纤维成套设备和工艺技术及邵阳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2012 年装备日产 120 吨高强低伸棉型为代表的国产设备及技术通过相关部门的验收。这两件鼓舞人心的行业喜事标志着中国再生工艺水平、设备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林世东告诉记者:“现在
9、再生的近 30%产能是属于 90 年代前后的老式设备,需要提升、更新、改造。 ”而“准入条件”对于新建、改扩建再生涤纶项目的生产能力、生产装置、产品差别化率都有着明确的要求。林世东说:“新建再生涤纶项目,鼓励采用以等量置换方式对现有再生涤纶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吸收合并、股权置换等资本运作方式,以提升产业集中度和整体竞争能力,达到淘汰落后产能,生产出差别化、功能性、高性能等新材料。改扩建再生涤纶项目,要充分利用资源,实施清洁生产和最新循环利用技术。鼓励和支持现有再生涤纶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 ”在国内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行业背景下, “准入条件”的设定对于行业整体装备水平的升级有着积极意
10、义。 环保:最初的责任 虽然再生涤纶行业最根本的责任就是“环保” ,但是将废弃聚酯制品回收再利用,创造经济效益的过程中仍然免不了要面对生产中的再污染,以及能源消耗和三废排放问题。林世东告诉记者, “再生聚酯行业对于节能减排工作非常重视,行业内广大企业通过实施节能示范工程建设、节能技术应用推广、节能工艺改造等,节能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实现了节能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的统一。 ” 根据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再生化学纤维专业委员会的统计, “十一五”期间,再生化学纤维行业各项能耗指标均下降了两位数。例如吨再生短纤综合能耗(千克标煤/吨)由 2005 年的 232 降低到 2010 年的 197 千
11、克标煤/吨,下降 15.09%。而且,由于技术进步、装备凝结了机电、自控、仪表的集成优势,原料处理过程的用电指标下降较快, “十一五”期间下降了 61.11%。 可见得益于技术进步,再生涤纶行业“十一五”期间的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但是林世东也告诉记者,尽管如此,行业在清洁生产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改善的空间。在“准入条件”中对于能源消耗指标和三废的排放和治理指标都有明确的限定。 “能源消耗指标是再生涤纶行业生产的重要环节,指标的设定是根据对行业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并进行综合评定的结果,所列指标是行业的较先进水平,随着技术、设备、工艺的不断进步,还将会不断提高。三废的排放和治理指标是根据国家
12、和各地区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要求和行业先进水平制定,有利于再生涤纶行业生产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对新建或改扩建(包括技改)再生涤纶生产项目必须严格执行。对于现有生产企业,应在三年内进行有效整改,以尽快达到行业准入的条件。 ”林世东详细说明了这些指标的设定情况。 除此之外,记者也了解到,为了达到这些目标, “准入条件”对于新建和改扩建再生涤纶项目的工艺和装备要求有着明确的指示。例如,新建项目原动力机需要采用列入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中效率高的的电机。螺杆要使用热能效率高的热媒,使用高精度螺杆,减少熔体回流量过大带来纺丝压力波动大。纺丝组件要采用自密封组件,以及卷绕、落桶、牵伸、烘箱都有着明确
13、要求,对于短纤和长丝也针对不同生产线提出了不同要求。 从现场采访参会观众的态度来看,大家对行业设立“准入门槛”持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投资生产行为是市场行为,企业具有自由选择权利,依靠市场竞争机制,完全可以达到优胜劣汰的目的。有的认为有利于行业整顿秩序和长远发展。盈创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常务副总李松波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准入条件中对于产能规模的要求不算高,目前公司在建的几个新项目几乎都达到了要求。 ” 此次“准入条件”的制定是国家工信部消费品司决定开展和制定的一项工作,并委托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开展相关研究。在近日召开的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上,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组织了再生化学纤维(涤纶)行业准入条件 (征求意见稿)讨论会,国家工信部消费品司副司长王伟也参加了讨论,直接听取企业对准入条件 (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和建议。会后,王伟一行还调研走访了宁波大发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和海盐海利环保纤维有限公司两家再生涤纶生产企业。在此前王伟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于“准入条件”的制定谈到:“再生纤维准入标准是一个引导性政策,不具行政强制职能。由于行业之前没有相关前例,此次研究制定的标准,主要针对再生涤纶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