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结社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角色.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938296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结社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角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网络结社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角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网络结社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角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网络结社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角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网络结社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角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网络结社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角色摘要:本文概括了现今中国互联网发展水平下网络结社的现状。比较两种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作用的网络结社形式并结合案例分析其角色、作用以及所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关键词:网络 结社 公共危机管理 一、引言 (一)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现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一份报告显示,截至 2012 年 6 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 5.38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 39.9%,其中手机上网比例增长至72.2%,成为了中国网民最重要的上网方式。其中使用微博的比例已经过半。而手机微博用户数量由 1.37 亿增加到了 1.70 亿。手机网民中,移动微博排在手机即时通讯和手机搜索之后的第 3 大手机

2、应用。 除了数量众多的用户之外,微博在对舆情的影响力上也显示出了巨大的能量。人民网的一份报告显示,微博已经在公共事件中起到了重大作用。报告以 2011 年 10 月中国船员在湄公河遇害事件为例,该事件最先在天涯社区披露,舆论主阵地却很快转移到了微博。 事实上,在网络社会中,政府本身的危机管理能力是非常有限的。由于过去政府及公务人员行为的失当或危机管理手段的落后,政府的公信力已经受到了不小的质疑,而受到公权力强势监管的运营商,其公信力受此牵连也会大打折扣。网络社会中迫切需要类似于现实社会中的第2三部门的一类组织参与到公共危机管理当中。 笔者认为,当具有一定特长的普通网络用户聚合在一起,可以起到与

3、现实世界中的社会组织相同的作用,在这里笔者称之为“网络结社” 。本文将尝试从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的角度分析网络结社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角色。 (二) “网络结社”及之概念界定与现状 笔者在本文中将网络结社的概念界定为“发源自网络平台,主要活动范围在网络空间,或通过网络影响外部社会,满足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组织性、公益性、排除特性等特征的民间网络组织” 。由于所处环境的不同,网络结社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通过对几个重要因素的分析,笔者认为在公共危机事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网络结社组织有以下两类,见表-1: A 类结社出现的情况是:公共危机由政府和民众的冲突造成,危机中政府的公信力受到质疑

4、,无法很好地进行危机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则需要具有普遍公信力的观察员对事件进行调查,挽回官民之间的裂痕。能够扮演此角色的是一些具有一定威望,政府与公众都能接受的知名人士。此类结社的影响力来源于其组成成员的个人影响力,待事件结束,结社即告解散。 B 类结社的产生通常与特定社会事件无关。B 类结社是在互联网络得到发展后,一些具有相同爱好的人集合在网络平台中相互交流。其中的一部分社团逐渐产生了回馈社会的想法,而网络的发展也提供了它们所需要的条件。如果发生的社会事件涉及了某些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对应3的此类组织就有可能加入到整个事件的处理过程之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它们的身份也从作为一定群体相互交流的“兴

5、趣型”组织转变为带有影响社会的使命的“结社” 。而由于这些组织的非政府、非营利特性,民众也更倾向于选择相信它们。 二、案例分析 本文研究“躲猫猫事件”中的公民调查委员会和 2011 年日本核泄漏事件引发的谣言危机中的“科学松鼠会”这两个案例,比较 A 类与 B 类网络结社在不同性质的公共危机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案例一:公民调查委员会与“躲猫猫事件” 2009 年初,中国云南省玉溪一男子因盗伐林木被刑事拘留,在看守所中突然死亡。当地公安机关给出的“男子因与室友玩躲猫猫游戏时,遭狱友踢打,并不小心撞到墙壁而致死”的答案没有得到死者家属和大部分网民及媒体的接受。 在外界的质疑下,云南官方决定

6、组织网友组成调查委员会,调查事件的真相,最终调查委员会规模为 17 人,其中相关部门人员 4 人,媒体代表 3 人,网民和社会各界人士代表 8 人。 值得注意的是,被列为“网民和社会各界人士代表”的 8 人中,有2 名专栏作家,3 名网络媒体工作者,他们因为自己的职业等因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调查委员会成员们通过网络聚集在一起,在工作过程中与当地政府保持密切联系,甚至委员会的产生也是由政府发起的。体现了 A 类结社的典型特征。 尽管在人民网舆情中心的分析中,达到 34%的网络言论认为网友参与4调查没有意义,但在公民调查委员会的参与下,案件确实得到了重新处理:死者被确认是被狱友殴打致死,凶

7、手涉嫌故意伤害罪立案。当地数名官员分别遭到了免职、记过等处分,还有有责任人被辞退。 (二)案例二:“科学松鼠会”与“核泄漏危机” 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泄漏后,自 3 月 16 日起,由于民间盛传的“碘防辐射”和“海盐被污染”等谣言,中国大陆开始出现抢盐风潮,导致盐供应一度失控,形成了一次公共危机。 这次谣言风潮分为三个阶段:1、常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谣言围绕核泄漏本身,夸大了核辐射的影响范围。2、变型阶段,此时的谣言焦点转变为核辐射的预防,食用碘盐预防辐射的谣言在此时产生。之后爆发了大规模抢购食盐的行动。3、辟谣阶段,作者关注了官方微博、微博管理员和名人微博的行动。 事实上,以“科学松鼠会”为

8、代表的 B 类网络结社在这次事件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应被忽视的。该组织由科普爱好者组成,活动以进行科普写作、组织科普实践为主,旨在向社会普及科学知识。由此可见,该组织是典型的 B 类结社, “华语青年科学传播者”构成其加入门槛;它们并不因为公共事件而产生或解散,而是有较为稳定的活动;其成员的通常都以“科学松鼠会会员”为第一身份;成员构成限制在科技领域,而不是知名度;公共危机管理并非其组织主要目标,而只是其主要目标普及科学知识的副产品。 在此次事件中, “科学松鼠会”在旗下网站“果壳网”接连发布辟谣文章,从科学角度揭露谣言的谬误之处,并进行防辐射的科普教育。并5在微博对各种谣言进行逐一反驳。 三、

9、研究发现 (一)网络结社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1、作为政府公信力的补充 当今中国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依然是唯一拥有足够的能力和资源来处理公共危机的主体,但政府的公信力的严重不足是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而网络结社起到了补充公信力的作用。 区别是在 A 类结社中,舆论的强烈质疑使政府希望在公共危机中引入第三方,以弥补其公信力的不足,A 类结社的公信力既来源于成员的身份,也来源于政府的塑造,即至少形式上强调其独立身份。而在 B 类结社中,政府并没有主动将其引入公共危机管理,B 类结社参加到公共危机管理中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本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其成员被关注、被认同的需求,从这一点上说他们更接近于

10、NGO。而他们的公信力来源则是其专业知识,而 B 类结社的主要组织目标与政府的目标不完全重合,也使得公众更愿意相信他们不会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为了避免恐慌而隐瞒真实信息,这也是 B 类结社最重要的公信力来源。 2、成为推动政府改变自身的外力 汉语“危机”二字,意味着“危险+机遇” ,公共危机在管理得当的情况下,也可以成为政府改善自己的机遇。但由于官僚体制的僵化和盘根错节,即使上级部门在试图改变下级部门的一些行为的时候也会显得吃力。 “躲猫猫事件”中,在公民调查委员会的干预下,第一份调查报告被推翻,避免了政府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直接冲突,使得相关责任人得到了处理,还在全社会范围内掀起了关于监狱

11、管理制度的争论,一6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司法的进步。 (二)问题与挑战 1、被体制化的风险 网络结社已成为公共危机管理的实际参加者,但也存在被纳入体制内的危险,最终导致它们失去公信力的来源。体制化的风险存在以下可能: (1)A 类结社:如果组织从产生开始便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那么它的成员很可能受过政府的筛选,倾向于依照政府的意愿行事, “躲猫猫事件”中公民调查委员会就受到过这样的质疑。另外,由于调查团成员大多非专业人士出身,其存在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有可能在政府的安排下做出政府所期望的判断。 (2)B 类结社:此类结社从创立开始便保持着对体制的独立性,但也存在被体制化的可能。由于本身掌握资源

12、稀少,面对政府的直接命令,此类组织没有抵抗的能力。更有可能的是,它们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并获得了政府的实际支持,产生了对政府的资源依赖,而倾向于按政府的意愿做出判断。 2、被反体制化的风险 这种风险更可能出现于 A 类结社中。A 类结社理论上具有尴尬的双重角色,既是独立的调查者,又是政府和网民之间的桥梁。其中的成员有相当部分来自于普通网民,或是某些网民群体的“意见领袖” ,其权威的来源便是该网民群体的信任和拥戴。正如此类组织有可能被政府所挟制,它们同样可能被一些网民群体所挟制。对于一次公共事件,不同的网民7群体往往在调查之前便具有了预先的判断。在“乌合之众”现象下,网民群体

13、容易陷入一定程度的偏执。面对原本支持自己的网民群体, “意见领袖”们不得不考虑表达自己所属群体所能够接受的观点。因为很大一部分网民对政府的不信任,他们更倾向于做出对政府不利的判断,并影响调查团的成员的独立性,这里称之为“反体制化” 。 3、影响领域有限 这种情况在 B 类结社中尤为明显,以核泄漏事件为例,公共危机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思想上的恐慌情绪,二是公众行为的失常,如抢购食盐。前者的主体是全体公众,后者的主体以家庭主妇、股民等为主,年龄层次偏高。 “科学松鼠会”在平息网上的恐慌情绪方面起到了一些作用,但鉴于微博的使用者和“果壳网”的受众以年轻人为主,对于构成行为失常的群体影响力十分有限。因此网络结社对于公共危机中现实行为的影响还十分有限。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 30次) , 2012 2祝华新,单学刚,胡江春.2011 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R,2011 3来源:人民网舆情频道, 云南看守所“躲猫猫”事件 ,http:/ 4郭雯.解读微博在谣言传播中的两面性以新浪微博“碘盐事8件”为例J.新闻世界,2011;6 5来源:“果壳网”官方网站 6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