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华文化经典学习在当今英语人才培养中的意义与作用摘要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创新教育要转变外语教育教学的观念,在英语文化传递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做到“中西合璧” 。中国文化经典具有涵盖性的人文精神,可以为大学英语素质教育提供丰富的人文资源。同时,英语教学中典籍英译学习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以此培养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关键词 创新教育;大学英语教学;文化经典;素质教育;文化自觉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2?0014?02 中国人作为交际主体往往没有能力用英语较为准确地表述出中国历史文化的
2、某些核心观念,这一现象被称为“中国文化失语症” (Chinese culture aphasia) 。这也是目前许多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所遇到的价值困惑。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创新教育要转变外语教育教学的观念,在英语文化传递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做到“中西合璧” 。 经典是古代圣哲们思想与人生原则的文本载体,是人的心性明哲不可缺少的教益资源,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中华文化经典涵盖儒、道、佛2三大思想学说,这些学说是我们文化思考的基础和源泉,以客观精神本体的特有形态存在,其开放性仍继续向后继者们提出问题并等待后世人们依据该文原理做出新时代精神需求的学习与诠释。在英语人才培养中,强调中国
3、文化经典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一、文化经典学习的时代意义 全球化进程是大学教育必须面对的一个大问题。一方面,我们应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另一方面,要在延续民族传统的同时培育一种适应现代文明发展要求且超越民族狭隘视界的未来精神,体现教育的本质文化的传承、文化的启蒙、文化的自觉、文化的创新。当前,中国传统文化日益受到全世界的瞩目,西方哲学的重要学者(如海德格尔、哈贝马斯等)都先后把目光转向中国,希望从中国哲学中得到某些启示。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文化主体意识,尊重并维护古往今来所积累的中华文化资源。 就目前而言,可以说英语仍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主要工具。在日益频繁的
4、中外文化交流中,很多人敏锐地发现其中隐含着交流的“逆差” , “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大约有 3.5 万种古典书籍,但时至今日翻译成外文的只有千分之二左右。 ”1(56)文化“逆差”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外国人不了解现代中国,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仅止于文化领域,更会辐射到政治、经济等多个层面。中国特色的英语教育只有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对中国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在充分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性的同时,重视本土文化知识的语言输出,才能真正达到利用英语能力进行平等文化交流的最终目的。当下,典籍外译是向世3界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手段,儒学需要进一步发展就需要用不同的语言来诠释儒家的经典。假如不能
5、用英文或古代汉语以外的现代语来传达儒家的信息,那么就表明它不能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如基督教的圣经,不仅用希伯来文,还可用韩文、英文、中文传道。佛教的经典也可以用多种语言表达。那么儒家经典为什么一定要用古代汉语传达呢?虽然使用英文绝对会导致很多核心价值丧失原汁原味,但是却有很多新的可能性被开发出来2(197) 。 “要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保持文化多元化,就只有将各种文化译出到国际共同语(英语) ,从而成为全球文化的组成部分。所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其前提一是保持民族的本色,二是要译介到世界上去,没有译出 ,就没有世界可言。”3(42) 英语教学作为沟通中外文化的一种形式,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传
6、统文化的一种超越,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以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性。开设典籍英译课程和推行典籍文本校园化是学习经典的一种有效方法,能够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其全球化利益,并培养中国大学生的经典文化意识,将经典的观念文化通过受教过程而转化成为人与为学的思想理念,为人文理性培养带来深远的教益。美国学者南乐山(Robert Neville)就深感儒学经典、儒家的礼仪实践及儒家自我的观念对当代美国教育的相关性,推荐四书和荀子及宋明儒学大师(朱熹、王阳明等)的著作和语录的选集作为美国大学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典籍翻译的课程设置应让本科生从大学第一个学期开始就直接进入经典文本英译阅读
7、,加强文化平等对话的自觉意识,成为4能够传达中国声音的精英。从世界范围来看,重视经典教育,加强古典语言和古典文化的训练是当前许多国家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文化经典学习的作用 (一)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更高、更新的要求,更符合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学英语作为一门课程应该走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而就大学生而言,人文性功能则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他们正处于重要的人格发展期和社会关系建立期,需要人文教育来帮助他们完善人格,发展个性,为他们立身、处世、做人提供基本准则。人文精神是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核心,且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
8、就是人文精神。作为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今天所进行的大学英语素质教育改革可以向传统文化寻找智慧之光,尤其是典籍所具有的诸多优良品质恰能满足其需要。西方通识教育理论里,永恒主义教育主要代表人物赫钦斯就认为经典名著应当成为学校教育中的永恒学科4(65) 。典籍英译教学不是把这些典籍作为纯粹的客观知识来传授,而是从当代精神文明建设和英语教育的现状出发,着眼于文化重建和新型教育人才的素质,尤其是精神境界的培养,把英语作为文化载体,传承人类的文明和智慧。今天我们要吸收西方文化,前提是必须很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 另一方面,在大学英语创新教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最佳途径就是以研读中西文化经典为突破口,
9、在人文精神陶冶中锻炼思维,启迪智慧,5最终形成能力。与文化经典的直接交流,可以使学生受到人文意境的感染和创造性思路的启示。通过典籍英译研究性学习,将读、思、写三者结合,在研读中发现并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最终培养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大学英语教师要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让大学英语课堂成为师生能力发展的场所,人性养育的殿堂,培养学习者的社会责任感。 (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学术反思的结晶,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 ,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
10、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坚守传统”5(190) 。费先生曾说:达到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首先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与各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原则。 “文化自觉论”虽然着眼点在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但归根结底还是落脚在文化传承主体身上。大学英语中的典籍外译学习恰是主体文化精神从自在走向自觉,从潜在走向现实,从感悟转化为创造的过程。通过典籍英译教学的实施,将民族文化的财富内化,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培养学生的文
11、化发展和创新能力。当代大学生如果对传统文化缺乏理解和自信,在面临强大的外来文化时,一方面陷入一种文化自卑情结,另一方面则产生缺少批判的“简单拿来主义” ,最终的6结果就是在“文化失根”的情况下陷入新殖民主义的陷阱。 参考文献: 1 陆振慧.从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看典籍英译问题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6):51-55. 2 杜维明.儒家传统与文明对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 潘文国.译入与译出谈中国译者从事汉籍英译的意义J.中国翻译,2004(2):40-43. 4 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 世纪的教育历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5 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编辑: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