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次贷危机下金融危机理论的再认识.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942885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次贷危机下金融危机理论的再认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于次贷危机下金融危机理论的再认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于次贷危机下金融危机理论的再认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关于次贷危机下金融危机理论的再认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关于次贷危机下金融危机理论的再认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关于次贷危机下金融危机理论的再认识【摘要】阐述了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理论看法以及对其的再认识。【关键词】次贷危机 金融危机 由 2007 年 2 月 13 日开始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逐渐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发展,到 2008 年末,美国三大汽车巨头寻求政府支持,欧元区经济增长出现大幅下滑,英美、中国等国家通胀率纷纷大幅下降,通缩威胁开始席卷全球,欧美、中国等制造业均衰退,此次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最终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面对着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及带来的巨大影响,众多专家、学者和监管者站在各自的角度,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见解。但对于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理论认识还莫衷一是,这也给予我们再

2、认识新形势下金融危机理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当前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 2007 年 2 月 13 日美国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汇丰控股为在美次级房贷业务增加 18 亿美元坏账拨备,美最大次级房贷公司Countrywide Financial Corp 减少放贷,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New Century Financial 发布盈利预警,由此引发了美国次贷危机的开始,而从次贷危机演变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危机的爆发、危机的深化直到危机的全球化。 2008 年 1 月中旬至 2008 年 7 月,美国、英国、欧洲和日本等西方国家的金融企业纷纷出现巨额损失。为减缓投资

3、者的恐慌情绪,防止股票市场的波动性进一步扩大,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应对措施。美国政府实施了总额达 1680 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美联储在元月下旬的一周之内两次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了 125 个百分点;美国众议院通过一项法案,建立规模为 3000 亿美元的抵押贷款保险基金,并向房屋所有者再提供数以十亿美元计的资助;英国将诺森罗克银行收归国有,并动用 500亿英镑的政府债券,调换商业银行持有的抵押资产,以帮助银行业复苏;欧洲央行表示,以 4.00%的固定利率,通过一天期吸收流动性的操作从市场回笼资金 235 亿欧元资金。 2008 年 7 月至今,危机不断恶化并迅速地向全球蔓延,不仅股票市场反应

4、强烈,许多非美元货币开始大幅贬值,投资者陷入极度的恐慌之中。在这一阶段,次贷危机转为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欧洲尤为突出,不仅股票市场大幅下跌,欧洲的货币兑美元汇率也大幅下挫,冰岛克朗的贬值尤甚;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迅速紧张和恶化,除了欧洲比较发达的国家外,东欧国家也遭遇到了危机的冲击,股价大跌、货币贬值、银行信贷紧缩是其金融危机发生的典型特征。 二、当前金融危机的理论看法 分析当前金融危机发生的全过程后我们发现,已有的金融危机理论对目前的金融危机不能提供较好的理论依据和支持,原因在于以往的金融危机理论都是针对当时的金融危机发生后进行梳理而形成的理论框架。而目前,针对当前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众多专家

5、学者立场各异,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一)过度滥用金融创新 这一观点认为,金融的本质是信用,金融创新的泛滥导致信用的滥用。在金融创新的旗帜下,金融衍生品泛滥无度,与经济本体发生了重大偏离。创新的红利被拿走了,创新的风险却留给了市场。过度金融化、过度证券化、过度全球化给社会经济种下了一个个无法割舍的毒瘤,最后出来收拾残局的却只能是政府和纳税人。次贷危机不仅导致了美国投行甚至华尔街的毁灭,也给整个世界的金融生态环境带来了难以修复的重大灾难,这种灾难的最直接承受者不仅是美国,而且是整个世界。 (二)过度放松金融监管 这一观点认为,在自由市场、自由金融的“华盛顿共识”下,美国政府在 20 世

6、纪 80-90 年代以后大大放松了对金融企业和金融市场的监管,而金融机构本身就天然存在着规避监管的动力与手段,这两种因素与美联储连续 27 次降息导致利率大幅走低从而整个社会的流动性泛滥且找不到资金出路等因素结合在一起,使得次贷产品等金融创新有了内在的动力与源泉,并形成了无法考量也无法控制的系统性风险源。在危机发生后,整个世界都低估了它所隐含的巨大风险,以至于最终酿成了世纪性金融大海啸。 (三)过度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 这一观点认为,在 20 世纪 70-80 年代,美国储蓄率一直在 8%-10%左右,进入 90 年代后期,美国的储蓄率开始大幅下降,至 2005 年首次成为负数,2006 年达到

7、-1%,花明天的钱来过今天的日子不仅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而且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种过度的消费模式本身就导致金融体系的严重脆弱,再加上金融系统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叠加效应,就使得危机的负面影响迅速扩大并逐波蔓延,以至最终危及到了实体经济乃至整个世界经济。 三、对当前金融危机的再认识 从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到演变为性的金融危机过程来看,要全面、正确和理论性地认识此次金融危机发生的实质原因,探索次贷危机下金融危机发生的理论根源,要求我们对此次金融危机发生的背景、形成机理等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认识。 (一)金融危机的产生背景 由于累积多年的互联网泡沫破裂在 2000 年爆发后,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为拯救美国经济,

8、时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从 2000 年 5 月开始连续11 次降息,将联邦基准利率从 6.5%下降至 2003 年 6 月的 1%。但随之而来的是美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按揭贷款额度不断上升,次按规模不断扩大,次级债的发行推动了金融机构的房地产按揭贷款规模。 随着次贷市场的飞速扩大,自 2004 年 6 月开始,美联储为防止房地产市场泡沫过大,连续加息 17 次,联邦基金利率从 1%提至 5.25%。而 17次边续加息所带来后果是,自 2006 年 7 月起美国房地产价格出现了负增长,抵押品价值下降,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美国住房市场大幅降温。不断上升的利率和下降的房价使很多次级抵押贷款市场

9、的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债务违约开始出现并上升,不少次级抵押贷款机构因此陷入严重财务困难,甚至破产。当这些贷款变成坏账时,危机爆发了。(二)全球金融危机的形成机理 随着金融创新不断向纵深发展,美国金融界不断推出新的金融工具,其中一项就是次级债务。美国银行为了扩大业务,没有对借款人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核,把资金贷给还款能力很低的人购买房产,致使银行资产的风险急剧放大。随着在房产价格的不断攀升,房产升值,借款人在无力偿还原有贷款的情况下可以以现有房产进行二次、三次,甚至更多次的再抵押来获得周转资金,导致了房地产泡沫不断膨胀,不断吸引投资者进行投机活动;其次是投资银行通过信用违约掉期(Credit D

10、efault Sweep)这种金融衍生工具,不断放大投机收益。而当房地产出现不景气现象时,就出现了严重的违约风险,信贷泡沫破灭,于是就产生了次级贷款危机,进而发展到金融危机。 (三)金融危机产生的理论再认识 从理论上看,自由放任的经济金融理论即是美国经济得以取得飞速发展的理论基础,也是美国次贷危机的混乱之源,更是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向纵深发展的理论根源;加上金融深化还对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负面作用,从而使得在没有审慎监管下金融深化的负面作用更加放大。 一是自由放任的经济金融理论是当前金融危机产生的主要理论根源。自由放任的经济金融理论认为,应鼓励金融创新和经济虚拟化,倡导利率汇率自由化,减少或者放

11、弃金融规管,实行向大资本所有者倾斜的经济政策等政策。通过运用该理论,在不断推动实体经济向前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发达国家的虚拟经济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方向,为实体经济的发展积聚了巨大的金融风险,给全球经济金融带来动荡不安。而美国的次贷危机就呈现出两个显著特点:业务相互交织、风险交叉传递,一旦第一块骨牌倒下,就会不断出现逐级放大的连锁危机;美国把大量的房地产抵押债券出售给了其他国家,发生的金融危机上对全球的资本市场造成了强烈冲击。 二是金融深化和自由化对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负面作用。我们研究后发现,金融深化和自由化理论存一个前提条件,即金融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中的信息是完善和公开的,并存在一个竞

12、争完全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且市场中的主体是理性的。但现实经济使得金融深化和自由化理论假设存在着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现实的金融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和昂贵的信息搜寻成本,加上市场主体刻意隐瞒金融交易信息,使得信息约束推动作用,从而造成多方面的市场失灵,导致金融体系动荡;(2)金融深化理论一般会强调政府应放松金融管制,从而造成金融市场的监管与金融市场自由存在着一个时间差,即不具有同时性和同步性,而超越或滞后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自由化都会给金融市场带来混乱和不稳定。 当前金融危机的发生,就是金融深化和自由化在推动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忽视了其存在的缺陷,加上监管机构没有适时进行金融审慎性监管,对纷繁复杂的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及其载体听之任之,从而将金融深化和自由化对经济发展的负面作用表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 韩志国. 全球金融危机的演化进程与发展趋势N. 光明日报,2009-2-9. 2 彭兴韵,吴洁. 从次贷危机到全球金融危机的演变与扩散J. 经济学动态,2009(02). (编辑:陈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