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修己安人”管理思想的现代诠释.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944537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修己安人”管理思想的现代诠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孔子“修己安人”管理思想的现代诠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孔子“修己安人”管理思想的现代诠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孔子“修己安人”管理思想的现代诠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孔子“修己安人”管理思想的现代诠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孔子“修己安人”管理思想的现代诠释【摘 要】管理的本质是一种文化,西方传统文化是崇尚科学主义的工具理性文化,注重自我价值和追求法治,强调管理的制度化、定量化和严格化,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崇尚人文精神、伦理道德、集体主义的“家天下”文化,以重视“情感管理” ,强调人本位的儒家思想理论体系为主导。孔子说“修己以敬” 、 “修己以安人” 、 “修己以安百姓” ,要想成为“君子”即好的管理者,务必从这三方面进行由“内圣”到“外王”的修炼。 【关键词】儒家管理思想 孔子 修己安人 文化 孔子认为管理是个修己安人的过程。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

2、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论语宪问 )儒家倡导“修己以敬” 、 “修己安人” 、 “修己以安百姓” ,从领导者的自我管理,到对各级管理人员的人事管理,再到对整个组织成员的管理,这就是儒家所提出的修己安人的管理方式。以“修己”作为出发点,进而推广到“安人”的目标, “修己” ,契合儒家的“内圣”之道,指人的主体心性修养,道德、学识、能力方面的自我修养,当然以道德修养为重,这是管理的出发点和基础。 “安人”即所谓“外王”之道,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修己到推己及人,使人“安” , “安”是一种精神上的自足状态,必须使人“安”才会达到管理之“和” 。 大学把“内圣外王

3、”具体化,提出“三纲领” , “八条目” 。 “三纲领” ,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即发扬光大自身的德性,即推己及人,使人民弃旧从新,亦即以己之德教化百姓,就是达到仁的至高境界。 “八条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前五条是“内圣”即修己,后三条属“外王”即安人, “格物而后至知,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修身”是最重要的核心,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本,后四者只是修身的方法,是从属于修身的目的;修身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尽管三者是修身的理想,但为了实现这些理想

4、,则又必须从修身做起,正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乃是个人完成修身功夫的必经阶段,孟子进一步发挥孔子的思想,提出“家、国、天下”之本在“身” ,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要求“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任何人都应该努力修身完成“内圣”的自我管理过程,然后再根据个人的才能和环境的实际需要,以修身去齐家、治国和平天下,即实践“外王”的“安人”过程。 1.“修己以敬”的“内圣”自我管理 孔子主张“性纯可塑”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感应”关系,一种非权力影响力,被管理者为管理者所吸引,自觉自愿地接受管理者的影响。

5、因此,管理者要从修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开始进行“内圣”的修炼,完成“修己以敬”的自我管理,这其实也是一个以“孝、礼”为先,实践“仁”化的过程。 1.1 以人性论为基础的“感应说” 1960 年,美国管理学家麦格雷戈在企业的人事方面一书中,提出了管理学上的 X 理论和 Y 理论。这两组理论是关于人性的假设,并由此而形成了不同的管理哲学。 X 理论是传统的管理理论,基于人性恶认为对员工应该进行严格约束和强制管理,Y 理论是一种人性善的管理理论,认为对员工需采用鼓励和诱导的方式进行管理,这与孔子主张的“性纯可塑论”相契合。孔子在阳货篇指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性情都是近

6、似的,并没有善与恶的分别。只是因为习染不同,才把人与人之间 的距离拉长了,有的向善,有的向恶,彼此相远。在子路篇,孔子曾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在上位的人,如果以身作则表现出礼贤下士的风范,大家就不敢不恭敬待人;居上位的人好义,大家就会服从;在上位的人,言行诚信,大家便不敢不诚实。要想使人民服从管理,就必须依赖统治者的感化力量。所谓感应,实际上就是一种非权力影响力,是被管理者为管理者所吸引,自觉自愿地接受管理者的影响。管理者自身行为端正,即使不发命令,人们也会照样去做,这是接受影 响后的遵从,管理者自身行为不正,纵然三令五申,人们也未必肯服

7、从,这是不愿接受影响 的反应。正如孔子在子路篇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里的“不令而行” ,来源于“自发压力”的推动,是自己驱使自己奔向目标。 “虽令不从” ,产生于对“外来压力”的不满,很可能导致近乎盲目的反抗。一旦失去了感染力和感应力,管理活动的进行将会遇到重重困难。 管理是人类有目的的活动,在管理过程中,最重要、对管理效果起决定性因素的是人。现代管理中的人,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管理既是由人进行的,同时又是对人的管理,人始终居于管理中心地位并发挥着主导作用。不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要各自专注于养成健全的人格,人格锻炼到精纯,完成“格物” 、“致知” 、 “诚

8、意” 、 “正心”的“内圣”自我管理。尤其是管理者,对组织、对社会有重大的示范效应,直接影响着一个组织,一个社会的风气,作用很大。正如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中指出:“领导作出榜样是最有效的工作方法之一。 ” 管理者要做员工的好榜样,才能产生良好的感应。 1.2“孝、礼”先行“仁”化的过程 要想产生良好的感应,如何做到“修己以敬” ,首先要回归到“敬”字本身,我们可以从“孝、礼、仁”三方面去诠释。儒家讲求知行合一,重视实践,这是一种修己过程中自身的统一,知行统一首先表现为言行统一,但言行统一不一定身心统一。有些人言行上表现出善,但内心并没有敬畏之心。外在之行是“文 ”,内在之

9、德是“质” ,文质统一起来才是 “文质彬彬”的君子。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孔子说只满足父母的物质需要,使他们衣食无忧,这不是孝。如果子女的内心没有对父母的敬畏感,只是认为满足父母的温饱就算是孝了,这就与饲养犬马没有区别。 “孝”的本质精神是“敬” 。 “敬 ”又可以延伸为弟对兄、臣对君等等。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 (论语季氏 )可见“敬”是儒家的底线原则,也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修己要有敬畏之心,此之所谓 “修己以敬 ”。孔子认为礼本身就蕴涵着敬,如果人们行礼

10、以敬、互敬互让,冲突与矛盾就会减少。仁的本义是爱人,敬与让会使人与人之间充满爱。礼本身就蕴涵着神圣性,孔子之道的魅力就在于神圣性的礼。但是在已经失衡的社会秩序中,即使神圣的礼也未必能吸引人心。孔子的时代礼已经流于形式化,由此而导致社会上出现了严重的人道危机。所以,孔子极力倡导礼的内在精神仁。 颜渊篇说“克 己复礼为仁” , “爱人”就是“仁” 。 雍也篇说“仁者先难而后获” , 阳货篇说“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 。按照“仁”的要求,不仅要自爱,而且要爱别人,要把人与己同样看待。所以, “爱人”是“仁”的本质,是“仁”的最普通的含义。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内在地体现为对被管理者

11、的理解、尊重、信任、关怀等,外在地可以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管理环境。在感化和吸引的力量之下,自然能够赢得众人之心,激发众人之力,将人们高尚的品德,强烈的责任心和积极性挖掘出来,激发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调动员工参与积极性使工作得以完成。在人们心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企业的意志变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在尊重人的人格和尊严的前提下,员工对企业产生向心力和凝聚力,自觉自愿地展露自身的才干,将自己的知识、思想、才能与工作结合。曾仕强先生认为管理是个“修己安人的历程” ,修己是管理的起点,要管理他人必先管好自己,如果组织成员都重视修己,管理的成效自然会增强。安人的目的在于“同心协力” ,把组织成员的力

12、量凝聚起来,产生“和”的品质,达到“万事成”的效果。修己和安人之间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力量,叫做感应,感应的力量看不见,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便是人与人之间感应的结果,领导者的珍惜与关怀,使得下属忠诚而肯干,下属的忠诚肯干,又使得上司更加珍惜与关怀,这就是良性的感应循环。 2.以“安”为旨归的“外王”人生根本追求 “安百姓”即“安人” ,这是儒家“民本”思想在国家管理中的体现,在儒家看来,民众是国家的基础, “以民为本”是一切国家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他认为在乱世纷争的年代,谁取得了民众,谁就可以统一天下。因此,管理层应该十分重视民众的得失,民心的向背。在后来的实践中, “

13、安人” 、 “安民” 、 “安百姓”思想,集中归结表达为“安人”的管理智慧。 “安人”即人格扩大到普遍的“外王”之道“齐家” 、 “治国” 、 “平天下” 。 2.1 先富后教需求论 从现代管理的角度来看,所谓“安人”就是满足被管理者的需要。孔子主张“富而后教” (论语子路 ) 、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即是顺应着人们的心,去追求富裕的生活。孔子承认“富与贵,是人之听欲也”(礼记射义 ) ,假若被管理者不得温饱,物质需求难以维持生存,自然要产生怨恨情绪,也就不可能充分发挥内在潜力。当然,被管理者在物质基础富裕之后,要进一步的管理加以道德教育,若忽视道德教育这一环,就可能陷入物质生活优裕而精神

14、生活贫困的境况。孔子的“先富后教”思想,若换用现代语言可以表述为:“安人”有不可或缺的层次递进的具体要求,它既包含物质基础的积淀内容,亦包含精神境界的滋养内涵。 管理心理学理论强调,需要与动机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基础,人们的行为规律是需要决定动机,动机产生行为,行为指向目标。当一种目标完成了,该种需要得到了满足,于是又产生新的需要、动机和行为,以实现新的目标。 管理心理学关于人的行为规律的这一结论,是符合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共同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马克思还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

15、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发表了人的动机理论 ,论述了作为人的动机基础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要可分为五类: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类需要从低级到高级依次发展,形成金字塔形的层次。 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它是决定人行为的基础,物质和精神达到了自足“安”状态,自然会自觉的自内而外、自外而内的同时约制及激发行为以达到价值目标。 2.2 因人制宜量才而用 “安”的要求和根本固然一致,但安的程度和历程各有不同,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 ),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

16、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论语季氏 ) ,孔子认为人是分层次的,生来就懂的人,在孔子眼里就最上等层次的人;而通过后天学习才懂的就比之前说的相差一点的人;感到困惑求学才知的人,就又较低一个层次了,困惑却又不学的人,就是下民了。在子罕篇,孔子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这里,他又把人们分成了四个层级,由低到高依次排列:共学、适道、立、权。并且认为,可以同他一道学习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道取得某种成就;可以同他一道取得某种成就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道事事依礼而行;可以同他一道事事依礼而行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道通权达变。所以, 在

17、领导活动中,就要针对不同层次的需要,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因人制宜根据不同的个体采用各种适合的方法来求得其安。例如从事研究发展工作的人员,通常不愿意受到上、下班时间的束缚,这些人可能迟到早退或深夜不归,如果一味要求强制,可能会引起不安,这时采用“弹性的工时” ,反而彼此相安,效果更佳。至于车间生产线上的员工,属于整体作业,但求整体划一同时聚散为宜。 2.3 尊重人格道德金律 “安人”的过程不仅要因人而异,还要懂得尊重人格。鲁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在公冶长篇,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这里所阐述的实际上包含着尊重人格之思。

18、从君与臣的关系来看,君对臣能以礼相待,臣对君才会以忠相报。如果双方互相理解,懂得了为君难、为臣不易的道理,一切事情都好办了。从人与人的关系来看,不愿别人强加于我,自己也不要强加于人,就是说,要能够尊重对方的人格,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换言之,要能够推己及人。从积极的方面讲,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 。从消极的方面讲,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 。如果不考虑对方的需要,不管对方是否能够接受,强令遵行,只能是适得其反。其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视为中国道德哲学的金律。 长期以来,西方管理学重视也是其强势之处,在于管理之“用” ,即标准化、结构化、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和方法,讲

19、求因果效能和效率。而其弱势则在于管理之“体” ,即管理的价值理念,管理的人文关怀和整体大局观的欠缺。这正是西方管理理念须软化的地方,也是中国文化体系中必有的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化 相共生。管理的本质是一种文化,西方文化是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思维为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建立在深受儒家和道家影响的东方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辩证思维为主要特征。 儒家管理哲学的优势,则重在管理之“体” ,即在于管理主体理念内涵的深入理解和掌握,而这是以追求短期速效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所不能及的。与西方理性规制化的管理理论和实践不同, “修己安人”管理思想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大背景下应

20、运而生的,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关系化圈层生存模式,把关系落实到管理之中,通过理论价值来体现,有其合理性存的依据。中华文化的特质,其实就是一个“情”字,如何恰当地把握人之常“情” ,乃是管理成败的关键,凡事“发乎情,止乎礼” ,修己以安人,一切以诚为本,必能实现组织和谐。 参考文献: 1美麦格雷戈,格尔圣菲尔德著.韩卉译.企业的人性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舒绍昌,马自立.修己安人的治国之道一一论语管理思想初探J.东岳论丛.1989(4) 3法法约尔著.迟力耕,张璇译.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4孔德立.孔子修己思想之诠释J.哲学研究.2010(3

21、) 5曾仕强.中国式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黎红雷.儒家的管理智慧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6) 7黄秀蓉.传统与现代对话中的“修己安人”J.求索.2011(5) 8苏东水.东方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9 (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新编诸子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0美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1刘福兴.修己安人:人与人和谐相处的重要准则J.前言.2006(8) 12冯达文,郭齐勇主编.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3吴照云.中国管理思想史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14葛荣晋.中国哲学智慧与现代企业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5成中英.中国管理哲学 C 理论(修订版) 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 16黎红雷.儒家思想的管理哲学诠释J.社会科学战线.2006(3) 17孙聚友.论儒家的管理哲学J.孔子研究.2003(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