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体内有一个免疫系统,它是人体抵御病原菌侵犯最重要的保卫系统。,人类的免疫防御,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小肠集合淋巴结、阑尾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等),免疫分子(补体、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等)组成。,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防线,第一道:皮肤和粘膜,机械屏障;而且皮肤上的汗腺、皮脂腺,胃和鼻腔粘膜以及唾液、眼泪中都含有称为溶菌酶的蛋白质,可以溶解许多细菌;胃中分泌的胃酸,可以杀死入侵的细菌。生活在皮肤上的一些正常微生物群产生的物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某些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第二道防线:干扰素(interfe
2、ron, IFN) (一)分型 (根据其来源、结构及生物学性质) 1. I型 IFN-、IFN- (1)细胞来源 1)IFN- 白细胞(主要为单核吞噬细胞)产生; 2)IFN- 成纤维细胞产生(二者结合相同受体); (2)主要诱生剂:病毒,polyI-C (人工合成双股RNA)。 2. II型 IFN- (1)主要细胞来源 活化的Th1细胞、 CD8+ CTL和 NK细胞; (2)主要诱生剂 抗原或有丝分裂原。,(二)主要生物学活性 1. 型干扰素 (1)抗病毒和抗肿瘤 1)诱导宿主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干扰病毒复制; 2)增强NK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杀伤; 3)促进MHC-类分子表达,
3、增强CTL对病毒感染 细胞和肿瘤等靶细胞的杀伤。(2)免疫调节: 与型干扰素类似。,2. 型干扰素(1)主要起免疫调节作用 1)活化巨噬细胞; 2)促进APC(s)表达MHC-类分子,提高抗原 递呈能力; 3)促进MHC-类分子表达和增强CTL细胞的杀伤活性; 4) 增强NK细胞的杀伤活性; 5)促进B细胞分化、增殖; 6)抑制Th2细胞分化及细胞因子合成。(2)抗病毒和抗肿瘤作用(与型干扰素类似)。,第三道防线:白细胞,人体血液内的白细胞吞噬并消化外来的微生物。伤口化脓白细胞抵抗微生物入侵时光荣牺牲后的“尸体”,第四道防线:免疫系统,淋巴细胞: T细胞: 占淋巴细胞的78-80% 血液和淋巴
4、组织间循环功能-参与细胞免疫受特异的抗原物质激活后,迅即增殖和分化T免疫效应/胞毒T细胞 分泌穿孔素蛋白分子T记忆细胞 用于二次免疫,B细胞:占淋巴细胞15% 参与体液免疫表面存在免疫球蛋白IgD/IgM-是抗原的特异性受体与抗原接触致敏/激活,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记忆B细胞浆细胞产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释放到组织液,免疫抗体记忆细胞 /二次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互配合,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各有自己独特的功能,而且还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病毒感染过程中,往往是先通过体液免疫来阻止病毒在机体内传播,若病毒已经侵染到寄主细胞中,就要通过细胞免疫.这是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
5、,使靶细胞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破裂死亡.,吞噬细胞,当病原体穿透皮肤或粘膜到达体内组织后,吞噬细胞首先从毛细血管中逸出,聚集到病原体所在部位。多数情况下,病原体被吞噬杀灭。若未被杀死,则经淋巴管到附近淋巴结,在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进一步把它们消灭。淋巴结的这种过滤作用在人体免疫防御能力上占有重要地位,一般只有毒力强、数量多的病原体才有可能不被完全阻挡而侵入血流及其它脏器。在血液、肝、脾或骨髓等处的吞噬细胞会对病原体继续进行吞噬杀灭。,吞噬细胞,人类的吞噬细胞有大、小两种。小吞噬细胞是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大吞噬细胞是血中的单核细胞和多种器官、组织中的巨噬细胞,两者构成单核吞
6、噬细胞系统。,巨噬细胞电镜图,普通光镜下拍摄的巨噬细胞吞噬过程,正常人体的血液、组织液、分泌液等体液中含有多种具有杀伤或抑制病原体的物质。主要有补体、溶菌酶、防御素、乙型溶素、吞噬细胞杀菌素、组蛋白、正常调理素等。这些物质的直接杀伤病原体的作用不如吞噬细胞强大,往往只是配合其它抗菌因素发挥作用。例如补体对霍乱弧菌只有弱的抑菌效应,但在霍乱弧菌与其特异抗体结合的复合物中若再加入补体,则很快发生溶解霍乱弧菌的溶菌反应。,其它辅助物质,抗原(antigen, Ag)是一类能诱导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抗原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两种性质。 免疫
7、原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后,机体免疫系统能形成抗体或致敏T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反应原性是指产生的抗体或致敏T淋巴细胞能与抗原进行特异性结合的免疫反应。,抗原和抗体,抗体是人或动物受抗原物质(如细菌或其毒素、病毒等)刺激后,由浆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特异性蛋白质。抗体是人体抵抗感染的一种重要武器。19世纪末,德国科学家Behring发明了用含白喉抗毒素的动物血清注射给白喉患儿,使其治愈。开创了抗体治疗传染病的方法。世纪初荣获诺贝尔医学奖,抗原和抗体,Behring,造成人体免疫力降低的因素,1. 心理焦虑或者消极悲观2. 身体过度劳累3. 睡眠不足4.锻炼不够5. 人体的自然老化,如何提高人体免
8、疫力,坚持锻炼。锻炼时一定要注意适度、持续和循序渐进,避免锻炼间隔太长或强度太大,导致机体劳累,免疫力不升反降。注意个人卫生。注意个人心理卫生注意合理膳食和饮食的规律性。饮食不规律正确看待一些常见疾病。,免疫预防和疫苗,免疫学预防(immunoprophylaxis)即通过人工刺激机体产生、或直接输入免疫活性物质,从而特异性清除致病因子,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免疫学预防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人工主动免疫(即接种疫苗),在紧急的情况下,可应用人工被动免疫(即直接输入抗体),亦称应急预防。来源于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基因工程技术制造的用于免疫预防、免疫诊断、免疫治疗的免疫制剂称为生物制品;而在用于免疫预防
9、的生物制品中最重要的当属疫苗(vaccine)。,免疫预防最主要的措施是接种疫苗。习惯上将细菌性制剂、病毒性制剂以及类毒素等人工主动免疫制剂统称为疫苗。安全有效实用,疫苗的概念和基本要求,人工主动免疫,人工主动免疫(artificialactive immunization)是用疫苗接种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预防感染的措施。常用的疫苗有:1. 死疫苗 (dead vaccine) 亦称为灭活疫苗( inactive vaccine),是将培养增殖的标准株微生物经灭活后制备而成。死疫苗具有安全、易于保存与运输等优点。目前得到应用的死疫苗包括霍乱、伤寒、钩端螺旋体、百日咳、狂犬病、甲型肝炎
10、及乙型脑炎疫苗等。,灭活疫苗的生产过程-以甲型H1N1新型流感疫苗为例,获得毒株,将病毒接种到鸡蛋里的鸡胚尿囊腔中孵化3天,将获得的流感病毒灭活,大约需要7天,病毒纯化(去除包裹着病毒的鸡蛋成分),添加佐剂,配比和分装,最终的疫苗,2减毒活疫苗 (attenuated vaccine) 由无毒或减毒的活病原微生物制成,无毒性和致病性,但保存了免疫原性及在体内的增殖活性。与死疫苗相比,其特点为:由于可在体内增殖,所需接种剂量小,且仅需一次接种;接种过程类似隐性或轻度感染,接种局部及全身反应较轻;免疫效果较死疫苗好。目前应用的减毒活疫苗有卡介苗、麻疹、腮腺炎、脊髓灰质炎(Sabin)、风疹及水痘疫
11、苗等。3类毒素(toxoid) 将细菌外毒素用0.3%0.4甲醛处理而制成。类毒素不具外毒素毒性,但保存其免疫原性, 可诱导机体产生针对外毒素的抗体(即抗毒素)。常用的类毒素主要有破伤风类毒素与白喉类毒素。,人工被动免疫(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zation)是给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制剂,以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的措施。其特点为免疫效应产生快、维持时间短,一般约2-3周。1.抗毒素2.人免疫球蛋白制剂:是从大量混合血浆或胎盘血中分离制成的免疫球蛋白浓缩剂。3.细胞因子与单克隆抗体:可望用于肿瘤、艾滋病等的治疗。,人工被动免疫,佐剂,1.ISCOMs(
12、免疫刺激复合物)2.含CpG寡核苷酸,计划免疫,计划免疫(planed immunization)是根据某些特定传染病的疫情检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有计划地用疫苗进行免疫接种,预防相应传染病,确保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最终达到控制以至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而采取的重要措施。,病原微生物与呼吸系统疾病,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下呼吸道感染肺炎,上呼吸道感染为常见病、多发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每人每年可发病数数次。病原体主要侵犯鼻、咽、扁桃体及喉部而引起炎症。若炎症部位限某一局部及按部位炎症命名,如急性鼻炎、急性扁桃体炎等,否则统称为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分类,RNA病毒,DNA病毒,正粘病毒
13、,流感病毒,副粘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风疹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其他,病因:,一. 病原体,1.病毒,2.细菌 多为继发,因病毒感染损害了上呼吸道局部防御技能,致使上呼吸道潜伏菌乘机侵入。少数为原发性感染,常见细菌为A族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及流感嗜血杆菌等。 也可为病毒和细菌混合感染。,二. 诱发因素,自身防御能力差处于发育阶段全身及局部免疫功能低下。疾病影响 先天性疾病:兔唇、先心病及免疫缺陷病。 急性传染病:麻疹、水痘、猩红热,肺结核等 营养性疾病:营养不良、贫血、佝偻病及小儿腹泻。4. 环境因素 卫生习惯及生活条件不良,拥挤、通风不良
14、、阴暗潮湿等。 气候骤变,寒冷易引起鼻粘膜收缩功能紊乱。,感冒SARS流感禽流感腮腺炎风疹,主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感 冒,“感冒”是极为常见的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但普通感冒与其它呼吸道病毒性疾病不同,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而流行性感冒则比较特定地由某种血清型的流感病毒引起。麻疹病毒肺炎则由麻疹病毒引起。,普通感冒是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之一,致病病毒有9种200多个不同的抗原型,如鼻病毒(30-50%)、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柯萨奇病毒、疱疹病毒、埃可病毒和流感病毒等。,病 毒,鼻病毒,属小核糖核酸病毒科,无包膜,现已知有110多个血清型。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33-34
15、C,相当人鼻腔、鼻道的温度,因此一旦进入呼吸道,就很容易在鼻腔生长,是普通感冒的主要病原之一。,鼻病毒,传染源:病人和带毒者传染途径:飞沫、手易感人群:成人和儿童季节:全年,高峰在早秋和春季免疫性:短暂,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属副粘液病毒科,RNA病毒,有包膜。外膜有两种糖蛋白:G 蛋白:粘附蛋白F 蛋白:融合蛋白,能使病毒与宿主细胞融合,便于病毒进入细胞内血清型:A与B两大亚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传染源:病人和带毒者传染途径:飞沫、密切接触易感人群:成人和儿童,学龄前 (特别是1-6个月的婴幼儿) 感染机会多,症状重季节:全年,高峰在早秋和春季疾病:婴幼儿:支气管炎、肺炎 成人:
16、普通感冒、气管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RSV是对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破坏最轻的病毒之一,但能引起婴幼儿严重呼吸道疾病。,副流感病毒,属副粘液病毒科,单股RNA病毒,有包膜。 表面有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和能使细胞融合的糖蛋白。血清型:4 种,有交叉抗原性,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I 型:严重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可喘鸣II 型:与 I 型相似,但不严重III 型:婴幼儿细支气管炎和肺炎IV 型:呼吸道感染症状较轻成年人:多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通常不累及肺部,腺病毒,人类腺病毒为双股DNA病毒,血清型:42 种,分为6-7个亚属 A、B、C、E亚属中的许多型与呼吸道感染有关,儿童最常分离出1、2
17、、3、5型;冬春季成人集体单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分离到的血清型为:4、7 及 3、14、21 型 D 亚属:角膜、结膜炎的重要病原 F 亚属:肠道腺病毒传染途径:飞沫、密切接触、游泳(角膜炎)季节:夏季,一般的流行则多在秋冬季,冠状病毒,人冠状病毒为单股RNA病毒,外膜有棒状突起呈圆端花瓣状。血清型:3 种,主要引起成人和较大儿童的普通感冒,多发生于晚秋至初春 冠状病毒需要复杂的营养,不易在组织培养中生长。,感冒和流感的并发症,普通感冒和流感也都可以继发(合并)细菌感染,引起化脓性扁桃体炎,化脓性副鼻窦炎,细菌性支气管炎、细菌性肺炎等。某些原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肾炎、风湿病的患者,在患
18、重症感冒或流感以后也往往导致这些原有疾病的发作或加重。,呼吸道病毒的致病作用,病毒进入呼吸道后,在局部粘膜表面纤维上皮细胞及淋巴结内复制、蔓延、引起细胞内病变。破坏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宿主对病毒抗原产生免疫反应,造成组织损伤,引起局部病变或全身毒血症样反应呼吸道病毒一般不引起病毒血症,病毒引起呼吸道病变, 上呼吸道粘膜充血、水肿、渗出和 单核细胞浸润 部分细胞可发生变性、坏死、脱落上皮细胞核内或胞质内有包涵体细支气管腔堵塞,感冒为什么反复发生, 病毒侵入呼吸道以后,气道局部特 异性IgA虽有一定保护作用,但不 持久 体液抗体不能阻止病毒感染的发生 和进展 呼吸道病毒引起的病变基本局限于 气道表面
19、,不引起病毒血症,感冒的康复和转归, 呼吸道病毒引起的气道上皮损害大多比较 轻,病变比较表浅,数日后上皮增生、修复,症状消失 气道病变程度与病毒类型、毒力和感染程度有关 37C即可限制鼻病毒的生长,一般不损下呼吸道 部分病变可累及细支气管,而且可因上皮细胞坏死、脱落、管壁广泛的单核细胞 浸润、粘稠分泌物产生而堵塞细支气管腔 ,引起细支气管炎,普通感冒的临床表现,早期:咽部不适上呼吸道卡他:打喷嚏、鼻塞、流鼻涕全身:不适、乏力、头痛、纳差、便秘等,一般不发热或低热,口周单纯疱疹 病变向下蔓延:声嘶、咳嗽、胸痛,感冒的治疗,目前医学上尚没有确实特效、安全的杀病毒药物,因此专家们强调,感冒和流感的治
20、疗一定要及早休息、保暖、多喝温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抗感冒药物的早期应用对患者的康复和合并症的预防有帮助,感冒为什么仍以对症治疗为主, 抗病毒药疗效不肯定普通感冒病程短,自愈率高 抗病毒药疗效观察指标不明确,目前用于治疗感冒或流感的药物主要为抗病毒药、抗过敏药、减轻鼻粘膜充血的药物和解热镇痛药四类。目前比较常用于抗感冒的抗过敏药为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和氯雷他定等。,是一种新的冠状病毒,而并非已知冠状的突变株生物学性状形态结构与前者相似,刺突呈花冠状,其S蛋白与受体结合,导致细胞融合,为主要致病结构,SARS冠状病毒(Sars CoV),SARS病毒,致病性与免疫性,传染源:SARS患者传播
21、途径:飞沫呼吸道(不排除病人分泌物、粪便传播)所致疾病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也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潜伏期:2-10天发病期:初期:发热、头痛、关节痛、干咳、气短、X片肺部阴影极期:呼吸困难,低氧血症,肺渗出、多器官衰竭、死亡、死亡率10%左右(有基础病40-50%)恢复期:抗体产生, 症状减轻、消失,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病毒分离与鉴定(P3实验室):核酸、血清学检查(测抗体)防治严格隔离病人增强机体免疫力监测疫情疫苗接种氧疗、激素、抗病毒药物及抗生素治疗,恢复期血清治疗,2002年11 月在我国广东地区暴发流行, 该病以
22、呼吸道传播为主,起病急, 传染性强, 病死率高,并迅速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流行; 此次流行一直延续到2003年7月份, 共有3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8454 例, 死亡908 例。,SARS 暴发回顾,“手枪”顶住天灵盖,大学上演口罩秀,非典期间的一些照片,大葱、大蒜受追捧,2002年11月16日中国广东佛山发现第一起后来称为SARS的病例。 2003年2月3日至14日广东发病进入高峰,但病原不清,而且有家族及医护人员极易被集体传染的特点。2月18日中国疾病研究中心宣布,广东严重呼吸道综合征的病原基本可以确定为衣原体。同日在广东卫生厅召开的紧急会议上,广州大医院专家一致认为,不能简单认定衣原体
23、就是惟一病原。 3月初解放军302医院收治了一位来自山西的具有呼吸道感染症状的患者,他就是日后被医务人员称为的超级传播者。,中国内地抗击非典大事记,3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此疾改称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3月25日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殉职,她是抗非典战斗中第一位被患者传染而牺牲的医护人员。3月中旬至4月1日网上流传的“北京疫情”部分在现实中得到证实,政府对于非典型肺炎的认识和应对措施经历着艰难而痛苦的转变。 4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宣布,病毒已经找到,正式命名为SARS病毒,4月20日这一天,应该写进历史,标志性的事情包括:A北京非典确诊病人和疑似病例,较之前一天成倍增加。
24、B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及时发现、报告和公布疫情,决不允许缓报、漏报和瞒报。卫生部决定,原来五天公布一次疫情,改为每天公布。C非典被列入我国法定传染病。D由于防治非典不力,卫生部长张文康、北京市委副书记孟学农被免职。,4月21日至4月底北京非典疫情严峻,最高一天新增病例达150多人。4月24日北京市中小学开始停课两周;对人民医院实行整体隔离,这是该市第一家被整体隔离的单位。5月1日经过8天的紧急筹建,北京市第一家专门治疗非典的临时性传染病医院小汤山医院开始接收病人。此时军队支援北京的医护人员1200余人陆续到位。,5月9日北京新增病例数首次减至50以内;5月23日深圳
25、和香港的科研人员联合宣布,从果子狸等野生动物体内找到非典病毒前体。5月29日北京新收治确诊非典病例首次降到零;当日确诊与疑似病例之和也首次降至个位数。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北京的非典型肺炎疫情明显缓和,已符合世卫组织有关标准,因此解除对北京的旅行警告,同时将北京从非典疫区名单中排除。7月份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最后一个疫区台湾被解除旅行警告,宣布抗击非典的最终胜利。,非典过后的反思,关于民族中国人和美国人如何面对突发事件关于机制靠政府还是靠公共卫生系统关于知情权政府越透明,民众越稳定。关于信息披露与民主决策:说真话的成本与收益是几何?关于公民的责任感人权和责任关于社群现代都市人缺乏对社群
26、的依赖关于内心情感的动员机制神圣的情感一旦被纳入动员机制后,就丧失了其神圣性关于信念非典恐惧综合症,Sars的研究进展,冠状病毒(Coronavirus) 在全世界分布非常广泛。最早于1937 年在鸡身上发现, 称为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avian IBV) 。SARS - CoV分为3 群。、两群主要为哺乳动物和人冠状病毒, 群为禽类冠状病毒。研究表明SARS 病毒是一种与动物有关的基因重组的新型病毒。依据Genbank 的冠状病毒进化关系树分析, SARS -CoV属于冠状病毒科, 冠状病毒属的第群冠状病毒, 介于群和群之间, 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原体。,SARS - CoV 的生物学地位,S
27、ARS - CoV 的源头之谜,香港大学2003 年4 月16 日宣布病毒来自动物, 并通过跨物种传播而感染人类。5 月16 日香港大学和深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研究团队发现, 果子狸SARS - CoV 与人类SARS - CoV 的S基因全基因组序列的同源性超过99 %以上。并发现, 果子狸的SARS样病毒比人类的SARS - CoV 多29 个核苷酸, 而这29个核苷酸仅仅在广州早期一位SARS 患者身上的病毒中发现过。从进化学的角度看, 果子狸SARS 样病毒比人的SARS- CoV 更古老, 证明动物的SARS 样病毒是人类SARS - CoV的前体。,SARS CoV来源于果子狸?
28、,2004 年香港微生物学研究者又发现果子狸SARS - CoV出现了微小但极重要的改变, 与人体中的SARS - CoV更为相像, 正向人类SARS - CoV 靠拢, 使它可以更容易地传染给人类, 但不会使果子狸发病。中国广东的一项调查还显示, 70 %的果子狸携带SARS - CoV , 而40 %的野生动物经销商体内都含有SARS - CoV 的抗体, 其中单营果子狸者SARS 冠状病毒感染率为58.15 % , 明显高于单营蛇类者。提示果子狸是SARS 病毒的重要载体。,李宁(中国农业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香港大学公布的实验结果不详细,我无法发表
29、意见。其实我们比香港大学更早采集果子狸,而且在香港方面宣布结果之前。我们的实验结果是,采集的果子狸中没有SARS病毒。通过基因全序列检测发现,将小段基因进行比较,果子狸的冠状病毒与患者SARS病毒非常相似,但一旦将对比的基因序列段扩大,两者相差很大,并不是高度同源。,不同声音,美国“冠状病毒研究之父”赖明诏发现SARS - CoV 基因片段组成部分来自老鼠和禽体内的冠状病毒基因。日本、俄罗斯等国家有学者亦认为人类SARS - CoV 与鸟类病毒关系密切, 广州市养殖的蓝孔雀身上也发现了冠状病毒。郑州大学的研究发现SARS - CoV 约有2/ 3 与鼠类冠状病毒的相关基因有“远亲”关系。200
30、4 年1 月11 日广东省科研机构已经在两份老鼠样本中发现有SARS 病毒的基因。并且, 广东省2004 年确诊的首发SARS 个案有与老鼠接触的经历, 而没有与果子狸等野生动物的接触史。,SARS CoV来源于老鼠或鸟类?,目前的结论,目前研究结果显示, 果子狸确实与人类SARS -CoV的传播有关, 不排除老鼠等其他动物传播SARS - CoV的可能性。如果确切证实从上述多种动物体内分离出SARS - CoV , 那就难以排除从人传给野生动物的可能性, 或者说SARS - CoV 早已广泛存在于野生动物中。至于哪种动物是SARS - CoV 的最终源头, SARS - CoV 会不会在动物
31、间相互传播, 其又是通过什么方式传入人体, 以及SARS - CoV 是否会再回到动物体内导致动物的相关疾病, 而动物又携带新的致病因子再次传染给人等问题, 均有待进一步研究。,果子狸遭灭顶之灾 到底该不该杀,2003年广东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境内全面封杀果子狸。其措施包括:立即捕杀广东当地36家养殖场(户)养殖的果子狸、獾、貉等动物;对运输、销售及经营中查获的果子狸、獾、貉等动物,也要一律予以没收,由当地卫生防疫部门牵头,会同农业部门统一就地捕杀。据不完全统计,共杀死果子狸1万多头。为了防止恶性传染疾病的蔓延,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灭杀那些有可能威胁人类健康的家禽与饲养动物,消除致病隐患,是一种迫
32、不得已却行之有效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尽管人们对此意见不一,但如果站在人类预防疾病的立场上看,不如此又能如何呢?似乎找不到更简单有效的方法。,但目前果子狸定“死罪”,没有充分的依据。动物并没有主动把病毒传染给人类,惹事的倒是人类自己。果子狸生活在深山老林里,见到人类惟恐避之不及,是人类为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捕杀、饲养、食用它们,才招致了病毒的感染传播。保护人类自身健康的根本之道,是约束和收敛人类自身的行为。,SARS - CoV 的变异,对SARS - CoV 的变异性, 一直以来争议颇多。这一问题不解决, 直接影响着疫苗的研发和应用。有学者认为病毒在增殖过程中虽然没有逆转录过程, 但RNA
33、聚合酶没有矫正机制, 变异较大, 大约每复制1 万个碱基就会出现一个错误, 因而导致其基因突变率极高, 突变位置很随机。有专家则认为SARS - CoV 基因相对稳定, 理由是, 经对来自不同区域、不同个体、症状病情不尽相同的14 名SARS患者体内分离的SARS - CoV 进行全基因测序分析, 发现SARS - CoV 的29,700 个核苷酸中只有129 处有序列变异, 16处为再次序列变异, 可以根据4 个位点的常见变异序列将SARS - CoV 确定为2 个基因型。病毒变异也是一把双刃剑。,Sars的预防和治疗,SARS-CoV 灭活疫苗,中国首先研制了SARS-CoV 灭活疫苗,目
34、前已经完成了二期临床实验,效果明显。灭活疫苗的安全性是一个重要问题疫苗生产者在处理浓缩的活SARS-CoV 时有感染危险, 病毒灭活不完全可在免疫人群中引起SARS 爆发, 有些病毒蛋白可引起有害免疫或炎症反应, 甚至引起SARS 样疾病。,治疗性疫苗与中和抗体、重组病毒和类病毒颗粒、DNA 疫苗、RNA疫苗,其它正在进行临床前研究的疫苗,SARS特效药猴子身上试验成功 4到6年有望用于人,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任首席顾问的课题“防治SARS疾病特效siRNA(小分子干扰核糖核酸)研究”,已经进入动物实验。 小干扰核酸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一种生物医药技术,其原理是可令某一或某些病毒的特定基因“
35、沉默”并失去功能从而失去繁殖病毒的功能。,科学家们选取了5组共20只恒河猴感染SARS病毒。接受药物治疗的猴子病毒复制量减少了75%,相当部分病猴甚至体内没有病毒,病猴肺部损伤明显减轻,而且随剂量增加,疗效进一步改善,无副作用。而在感染前就接受小干扰核酸药物的猴子,发病症状最轻,体温上升和肺部损伤病变均明显减轻。 4-6年后我们可能只需把类似于喷雾剂一样的药物从鼻孔喷入,即可预防或治疗曾经让世人恐惧的SARS。,Sars-CoV从那里来的?人类是它唯一的宿主吗?为何Sars-CoV 的受体ACE2 广泛表达于全身许多器官,但却仅在肺部造成致命的损伤?Sars-CoV是如何损伤肺泡细胞导致其坏死
36、和凋亡的, 是病毒的直接损伤还是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系统间接损伤细胞, 抑或二者兼有?既然Sars 导致全身免疫系统的损伤使其处于抑制状态,为何更加抑制免疫功能的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却对该病有效?.,Sars研究还给人们留下了很多疑团,Sars会卷土重来吗?,冠状病毒到底从哪里来?它是如何传给人类的?全世界的专家还都没有找到答案。世界卫生组织总部专家科曼蒂博士表示,目前SARS病毒的自然生态尚未可知,而掌握SARS病毒的自然生态是真正控制SARS疫病的关键,找不到SARS病毒的宿主,SARS疫病随时都可能重新暴发流行目前尚缺乏对付Sars的有力武器。冬春是最危险期。危害不会象第一次严重,除非进行了较大
37、的变异。,(influenza)为流感的病原体分三型甲(A)型大流行乙(B)型局部暴发, 致病性低丙(C)型婴幼儿(病情轻微, 抗原稳定),流行性感冒病毒,流 行 性 感 冒,“一种由不断变异的病毒 导致的不变的疾病”“一种无国界的疾病”“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 快的疾病”,流感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呼吸道传染病 流感不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而且对畜牧业 等经济发展也常造成灾难性的损失,甚至还 可能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影响社会稳定 流感作为全球性监测的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可列为各种传染性疾病之首,流感的冲击,每年世界上有10%的人口即6亿人患流感,流感的冲击,流感所引起的并发症和死亡非常严重据世卫组织(
38、WHO)发布的公告,全球每年流感病例为6亿12亿例,死亡50万100万人,其中重症流感病例300万500万例,重症流感的病死率为810,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形态 球形( 80120nm ) 丝状、杆状、长短不一结构 流感病毒为包膜病毒, 由三部分组成,核心及核蛋白,组成,RNA核蛋白(NP)RNA多聚酶( PA 、PB1、PB2 ),RNA 被NP包绕呈螺旋对称,特点,RNA分节段 甲、乙型8个节段,丙型7个节段,易发生基因重组而出现新的亚型2.NP具有型特异性 A型甲型流感病毒 B型乙型流感病毒 C型丙型流感病毒,包膜及刺突,刺突病毒编码的糖蛋白,有两种,血凝素(HA)呈柱状 凝集红细胞血
39、凝现象,鉴定病毒(定性) 吸附宿主细胞与受体结合 抗原性相应抗体 中和病毒 抑制血凝(定型),神经氨酸酶(NA)呈蘑菇状 参与病毒释放 促进病毒扩散 抗原性非中和抗体,抗原变异性快,人类无法获得持久的免疫力,M2蛋白,血凝素(HA),病毒 RNA,M1 蛋白,神经氨酸酶(NA),分型和变异,分型根据核蛋白、基质蛋白、分型甲、乙、丙三型(甲型易发生变异)根据血凝素、神经氨酸酶抗原性将甲型分亚型(H 1-15、N 1-9),如禽流感病毒为H5N1为血凝素抗原型为5型、 神经氨酸酶抗原性为1型的病毒, 血凝素与神经氨酸酶抗原性均易发生变异,变异血凝素与神经氨酸酶的抗原性变异有两种形式抗原性漂移抗原结
40、构发生经常性, 逐步的连续改变原因:血凝素或神经氨酸酶基因发生突变或人群免疫力选择造成的特点:变异幅度小(1%),属于量变(亚型内变异)结果:引起小规模流行(1-3年)抗原性转变突出的、激烈的、不连续的改变, 形成新的亚型原因:HA和NA的基因突变或重组特点:变异幅度大(20-50%),属于质变,形成新亚型结果:由于人群缺乏免疫力,造成大规模流行(10-15年),潜伏期一般为1-3日,起病多急骤,主要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呼吸道症状轻微或不明显,发热通常持续3-4天,疲乏虚弱可达2-3周,实验室检查,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不高或减低, 淋巴细胞相对增加,病毒分离:鼻咽分泌物,血清学检查:抗体4倍升
41、高,呼吸道上皮细胞:抗原阳性,流感与普通感冒的鉴别,西班牙流感病毒,植入猴子的体内,猴子不停地咳嗽、流鼻涕,处死后,尸体解剖,猴子体内病毒已经扩散到了心脏和脾部,感染病毒的肺部组织覆盖了肺部的60%甚至90%,而且肺部充满了血水之类的黏液。,K173病毒(一种普通类流感病毒),植入猴子的体内,无严重症状,处死后尸体解剖,无明显异常,来源:Bean B等, JID 1982;146:47-51,流感病毒在物体表面的存活时间,在无孔硬物表面可存活24-28小时在塑料和不锈钢表面:存活时间大于24小时,在24小时内人手接触病毒污染表面可被传染在布,纸和餐巾纸上:可存活8-12小时,15分钟内人手接触
42、污染布和纸可被传染即使病毒量大时病毒在手上存活时间也少于5分钟,但此期间可能导致间接接触传播,来源:Bean B等, JID 1982;146:47-51,流感病毒生存适宜温度和湿度,适宜湿度 35-40%适宜温度 28C(82F),传播途径,通过与患有甲型H1N1流感的人直接接触人际间的甲型H1N1流感传播已有记载,与季节性流感的传播方式一样, 通过被感染者的咳嗽或者打喷嚏来传播可能通过与被感染的猪接触或者与被猪流感病毒污染的环境接触,目前尚无证据,甲型H1N1流感的危害不会超过普通季节性感冒,美国每年大约3.6万人死于普通流感,每年20万人因流感住院。跨国医药集团的渗透力惊人:谁能保证世界
43、卫生组织里面的某些人就没有被“利益的病毒”所感染呢?!世界卫生组织储备350万份口服药物“达菲” ,美国2006年12月就储备2600万份“达菲”。抗病毒药物很多为何单提这一种?很多专家质疑这种口服药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何不给公众一个明白?达菲的治疗费用较高(一个周期300元),有副作用的报道(精神失常)。1976年,美国以为流感将爆发,福特总统签署命令全国接种一种疫苗,结果是这个计划在开始的几周里出现了疫苗接种引起的多发性神经根炎,30多人死于此病。由于群众的抗议,美国政府终止了这一计划,流感也并未流行。所以过度的反应,负面作用也巨大,这就是前车之鉴呀!,对甲型H1N1流感宣传是否是一个利
44、益集团的“骗局”,药物达菲(Tamiflu),达菲是一种神经氨酸苷酶抑制剂,通用名为“磷酸奥司他韦胶囊”,是目前治疗流感的最常用药物之一。达菲以前的角色是治疗流感的特效药,“其临床疗效主要体现在减少症状的严重程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研究表明达菲在动物实验中显示出抑制H5N1型禽流感的效力,因此一旦H5N1型禽流感病毒引起人类流感爆发,“达菲”或许可以在特效药或疫苗问世前应急使用。 生产厂家瑞士罗氏制药的研究表明,达菲对H5N1禽流感病毒有效,而传统的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则无效”。,禽流感病毒属于甲型流感。国外许多文献表明,达菲能迅速降低哺乳动物体内禽流感病毒(H5N1和H9N2)的滴度,防
45、止病毒向脑部扩散,降低死亡率。 有专家认为:达菲能不能真正治疗还没有确切的证明。达菲是不能预防禽流感,因为它只是防病毒扩散。而且达菲作为化学药有一些副作用。 WHO(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推荐达菲作为政府应对可能的流感大流行的储备用药。目前,在中国,达菲也已经被列为人禽流感诊疗方案的治疗用药。,达菲的合成路线,原料为八角茴香中的芒草酸,和达菲相关的故事,达菲的原料莽草酸,主要从八角茴香中获得,八角主要产于中国和越南,而八角茴香只在中国数量有限的几个省份生长,而广西的八角占世界总产量的90。目前,罗氏公司三分之二的莽草酸取自八角茴香,余下三分之一由大肠杆菌提供。达菲的火爆让八角茴香的价格涨了数倍。八
46、角本身并没有任何抵抗禽流感的功效,提取出来的莽草酸也只有在合成药物后,才具有对付H5N1禽流感病毒的作用。,和达菲相关的故事,达菲的专利属于化合物专利,包括研发专利和生产专利。但罗氏制药并不是达菲的原始研发者,罗氏是在2000年之前,从美国的一家公司通过购买获得了独家生产权。专利2016年到期。,瘟疫流行时期的专利保护问题?,治疗指南:医生,目前没有疫苗用于治疗或者预防感染的抗病毒药物: 奥赛米韦(达菲)Oseltamivir (Tamiflu) 以及 扎那米韦(瑞乐沙)Zanamivir (Relenza) 使用抗病毒药物可以缓解病情,加速康复它们也可以防止严重的流感并发症。要防止滥用,自我
47、防护指南:公众,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使用后将纸巾丢弃用水和肥皂认真洗手特别是在咳嗽或打喷嚏以后 或用含有酒精的洗手液清洗双手避免与病人有密切接触未经清洗的手不要触碰眼睛、鼻子和嘴 如果得了流行性感冒,呆在家里不要去工作或去学校,尽量减少与人的接触,以免传染他人。,结论和建议:不能松懈,历史上流感大流行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大流感的第二冲击波造成的死亡人数远比第一冲击波多。主要死因是:原发性病毒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继发性细菌感染,尤其是肺炎好消息是:与过去相比,现在我们有抗病毒药物和抗菌素(治疗继发性细菌感染)尽管十分困难,但还是有望在大流感第二冲击波来临前研制出应对该病的疫苗并生产出足够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