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比例变化关系综述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称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向变动关系,但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对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客观因素包括劳动工具和资料发生巨大变化,同时由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劳动者自身素质以及劳动时间的主观条件得到很大提高。在新的全面发展的经济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变化关系的经典理论发展存在局限性,已经无法完全解释已经变化了的经济现象。 从二十世纪中叶开始,在我国经济学界已经开始讨论关于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变动关系的争论,本文综述近几年在国内出现的几位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关于劳动生产率与劳动价值量成比例变动。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商品
2、价值量;成比例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劳动价值论这一命题表达为:“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由于业界学者发现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在逻辑上和实践上都存在争议,导致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讨论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了,并且表现出劳动生产率日益提高和社会财富的价值总量日渐增加的经济现实相矛盾的现象。本文将国内出现的众多学者的观点分为两类:只赞成反比的和承认在不同条件下会出现不同情况。 一、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说 白暴力在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变化关系分析中只讨论了马克思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含义,而没有关注到第二含义中部门向社会的转化。在这样的前提下,他
3、所认为“部门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以比例系数为 1 发生反比例变化”是有缺陷的,因为部门劳动生产率与部门产品数量总和为部门内所有企业在正常生产水平下所生产商品的平均价值量,因为没有考虑不同部门之间的差异,所以得到的关系并不代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的商品价值量。另外他还认为“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部门单位劳动时间形成的价值量无关” ,此结论的前提条件没有讨论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内涵对单位劳动时间所创造价值的影响而假设部门劳动生产率只改变部门产品数量,而不改变单位劳动时间所生产价值量,而随着时间推移,科学技术发展作用使得当前 1 单位劳动时间多创造价值已经同过去 1 单位劳动时间创造价值不同,不具有历
4、史可比性。他还得出关于企业劳动生产率通过部门劳动生产率间接作用于商品价值量,两者之间以远小于 1 的特定比值成反比例变化,这正是通过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竞争导致劳动生产率社会化的过程。 林岗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及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关系的探讨中通过对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分析,得出部门劳动生产率和个别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分别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与白暴力的大部分结论基本一致,其中进一步确定企业的单位劳动时间形成价值量同企业劳动生产率与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差额(即超额收益)成正比的价值转换系数,当个别劳动生产率越大时,价值转换系数也越大,但同时提出这个结论和“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是不同的,因
5、为此结论成立的前提是在考虑个别劳动生产率能转化为多大的社会价值的时候才能适用。 尽管关于在一定条件假设下,劳动生产率必定与商品价值量存在反比关系,但由于在马克思在阐述这一理论是就存在逻辑矛盾,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证明研究就存在片面性。 二、 在不同情况下成立正比关系或成立反比关系的讨论 李翀在论价值下降与价格上升的世纪之谜中从“价格应该围绕价值波动,而当前价格比过去几十年价格翻了数倍以致数十倍,但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根据马克思的结论,价值应该下降。价格与价格截然不同的变化趋势会不会导致价格脱离价值变动”的问题出发,探讨价值和价格变化规律,其中先证明了单位商品的价值并非必然下降。他再次将劳动
6、的内涵和外延加以区分讨论,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中“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下降是以劳动的质量和数量不变为前提的” ,而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劳动力素质提高导致劳动复杂程度的提高。但劳动复杂程度和劳动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变动大小关系将最终决定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变动方向,其中当劳动复杂程度大于劳动生产率时,单位商品价值量将上升;反之,当劳动复杂程度小于劳动生产率时,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将下降;当二者变动相同比例是,单位商品价值量保持不变。 马艳和程恩富在马克思“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变动规律”新探对劳动价值论的一种发展中系统提出并阐释马克思关于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反向运动规律的前后逻
7、辑矛盾:第一,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呈反向运动是在没有考虑已经分析了的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其中主观条件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最终导致商品价值量的变动趋势随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的相互关系决定;另外,由于科技进步,现在的一小时和过去一小时所创造的价值以不同,所以简单的讲现在一小时创造价值是过去十小时创造的价值是错误的,同样单位时间长度内紧张工作和松弛工作所创造的单位商品价值量也是不同的,所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完全适用于纵向分析。然后通过分析得出劳动者是劳动生产率的决定因素,劳动力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共同决定劳动生产率,另外根据劳动时间内涵变化分别定义劳动时间为劳动自然时间和劳动密度时间来
8、计量价值量。最后得出结论认为根据劳动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并通过分析各自对劳动生产率作用力的大小,最终决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比例方向。 李翀与程恩富和马艳得出的针对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比例关系的结论相近,而程马在总结众多学者关于成反比和成正比的讨论之后,比较系统分析成反比和成正比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所以更具有实践意义。三、 总结 综合各位学者观点,都必须在遵守劳动价值一元论的情况下讨论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比例关系。两种主流观点的出发点不同导致他们得到的结论不同。前者将劳动生产率分为部门和企业的来讨论,而后者以马艳老师为代表的则以劳动生产率的内涵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种来讨论。而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划分方法与主观和客观的划分方法是不相同的,所以会存在两种不同观点。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白暴力. 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变化关系分析. 当代经济研究. 2002. 2李翀. 论价值下降与价格上升的“世纪之谜”. 价格理论与实践. 1988. 3林岗. 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及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关系问题的探讨. 教学与研究. 2005. 4马艳,程恩富. 马克思“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变动规律”新探对劳动价值论的一种发展. 财经研究.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