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体制性产能过剩:内部成本外部化视角下的解析摘 要:体制性产能过剩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体制性因素对产能过剩的影响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目前,地方政府对经济干预的能力仍然极强,尤其是对要素市场的干预,这种干预能力造成了目前的内部成本外部化现象。本文尝试从内部成本外部化的视角,对我国体制性产能过剩形成机理进行研究。运用动态模型来说明内部成本外部化现象对产能过剩形成的影响,阐述内部成本外部化产生的地方政府行为动因和运用要素市场内部成本外部化的行为,最终构造出了地方政府行为要素内部成本外部化产能过剩的因果链条。 关键词:体制性产能过剩;内部成本外部化;地方政
2、府行为;要素市场 中图分类号:F4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3)03002709 一、引 言 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产能过剩就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常态化问题。截至 2012 年,我国经历了四轮产能过剩1,涉及到家电、钢铁、水泥、电解铝和煤化工等行业。产能过剩形成大量无效的生产能力,不仅会导致企业库存增加、效益下降、市场恶性竞争、资源严重浪费,而且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加大经济波动的风险。更为重要的是,产能过剩的现象正在蔓延,不仅限于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和电解铝等传统行业,风电设备、多晶硅等新兴行业也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行业性产能过剩,如果不对产能过剩问
3、题进行深入的探讨,进而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则我国“十二五”期间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将面临严峻挑战。 鉴于产能过剩问题的重要性,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综合起来看,市场性因素和体制性因素是研究这一问题的两个主要切入口。从市场性因素出发进行研究又分为如下角度:李江涛2和黄卫挺 3等学者从经济周期理论的观点出发,认为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在经济繁荣时往往会对未来预期过度乐观,有投资能力的企业就会加大投资、扩张其产能,一旦经济形势发生逆转,需求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导致企业措手不及而出现产能过剩;林毅夫4从信息不完全的角度出发,认为发展中国家易于对下一个产业形成共识,由于信息的不完全造成投
4、资过多;吕政和曹建海5从行业进入和退出壁垒出发,认为低进入和高退出壁垒易造成产能过剩。相较于市场性因素的研究而言,对于体制性因素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也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科尔奈6-7从政企一体化的预算软约束的角度进行研究,指出在经典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由于缺乏内部产生的自我约束,体制内存在严重的“投资饥渴症” ,中央政府通过行政机构严格的投资分配过程来约束这种症状,而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投资决策开始分散,政府对企业的外部控制开始放松但却没有通过利润动机或者对财务困境的担心建立起任何自我控制机制,社会主义经济原有的“投资饥渴症”的约束机制被打破,新的约束机制尚未建立,这使得改革过程加
5、重了经典社会主义所固有的投资领域过热倾向;张军和哈勒根8从转轨期的市场结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只要进入成本相对小于进入后的寡占利润,特别是,如果厂商预期进入后的市场结构为共同垄断型或古诺型,进入总是成为厂商的纳什均衡策略,而转轨经济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部门和区域市场分割以及市场保护预期的影响,经济转轨初期的市场结构是共同垄断型,因此过度进入就必然发生;沈立人和戴园晨9及周黎安10从行政性市场分割的角度,认为由于市场发育的不完全,地方政府在搞经济发展时自成体系,追求“大而全” 、 “小而全” ,结果导致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和大量的重复建设形成产能过剩。 针对我国产能过剩的成因而言,从体制性
6、或市场性因素角度进行的研究均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但针对政府对产能过剩的治理和预防而言,体制性产能过剩的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因为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单纯由市场性因素造成的产能过剩问题往往会随着市场机制本身的运行而逐渐消除,不需要进行治理,并且不恰当的治理还可能加剧产能过剩,而体制性因素所造成的产能过剩如果不进行治理将会长期存在,因此体制性产能过剩应该引起更多的关注,加强体制性产能过剩的研究更有助于解决我国长期的产能过剩问题。 回顾体制性产能过剩的研究历程我们发现,尽管体制性产能过剩的研究重点始终聚焦在地方政府对经济的参与方式上,但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一些体制性因素被消除,另一些体制性因素开
7、始凸显,地方政府参与经济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对于产能过剩而言,原来政企一体化、地方政府行政性的市场分割等直接干预经济的体制性因素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消除,但地方政府间接干预经济的能力却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加强,尤其是对要素市场的干预能力,这种干预能力造成了内部成本外部化现象。内部成本外部化是指经济主体通过一系列的行为使得一部分私人成本转化为社会成本,其本质上属于经济学中的外部性问题。本文所研究的内部成本外部化与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有所不同,在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中,其研究背景是相对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11,外部性属于市场失灵的范畴,其产生的根源是来自于市场自身的缺陷。而本文所指的内部成本外部化主要是指
8、由于地方政府在要素市场具有很强的干预能力,通过压低要素价格使得企业的成本由社会来承担,这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政府失灵范畴。这种现象对产能过剩的影响已经引起了一些学者对其进行研究,江飞涛和曹建海12对地方政府扭曲要素市场进行内部成本外部化现象,从而造成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简单描述,但其在探讨过程中未研究内部成本外部化对企业决策过程的影响,也没有对产能过剩形成后内部成本外部化是否仍对企业行为有影响做出说明,这也导致内部成本外部化现象无法解释产能过剩与投资冲动并存的现象。还有许多学者尽管对地方政府利用扭曲的要素价格干预企业投资决策,以致形成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问题进行一定的阐述,但这些学者缺乏对各个环
9、节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描述。本文试图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性地回答内部成本外部化对产能过剩的形成有何影响、为什么企业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仍然不断进入、地方政府为什么要帮助企业进行内部成本外部化以及地方政府怎样进行内部成本外部化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完善内部成本外部化的产能过剩理论,有助于理解我国产能过剩产生的一些本质性因素,也有助于中央政府制定出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 二、内部成本外部化对产能过剩的影响 (一)模型的构建 本文的模型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描述:第一个阶段是产能进入阶段,即新建产能大小的决策阶段。根据一般产品市场需求增长的规律来假定产品市场需求服从 logistic 规律,并用进入强度
10、来表示产能的进入状况,通过新增产能的需求缺口来确定未来供需平衡时的理想进入强度,并指出实际进入强度大于理想进入强度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产能过剩现象,然后根据新增产能的市场状况来确定实际的进入强度,并分析实际进入强度与内部成本外部化的关系,从而看出内部成本外部化对产能过剩的影响。第二个阶段是产能过剩形成后的行业内企业以及潜在进入企业的竞争行为。这一阶段的模型主要描述了内部成本外部化问题的存在使得企业由单纯的市场竞争转化为既有市场竞争又有对获得内部成本外部化程度的竞争,而其市场竞争行为与完全竞争相似,对此本文不做过多描述,本文主要是运用模型描述了企业追逐内部成本外部化的行为,从而更清楚地了解内部成本
11、外部化对产能过剩形成的影响。 1 产能进入阶段的模型构建 我们对于整个行业的分析可以抽象为这样一种情况:企业考虑进入的阶段必然是那些产品需求正处于增长性的阶段,即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中的成长期和成熟期,然而,根据消费者行为理论,产品的增长性需求必将受到居民收入水平及消费者偏好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对于产品需求的增长起着阻滞作用,并且随着产品需求量的增加,阻滞作用越来越大,即随着产品需求的增加其增长率越来越小,最终达到最大需求量n 时增长率为 0,因此假设产品的需求服从 logistic 规律,即 x(t)=f(x)=rx(1-x/n) ,其中 r 表示固有增长率即产品刚进入成长期时的增长率(产品增
12、速最快时的增长率) ,n 表示未来最大的需求量常数,即成熟期时的最大需求量,f(x)表示单位时间需求的增长量;假定所有企业在 t0 时刻进行产能决策,且在 t0 时刻供需平衡为 x0,用 E 表示进入强度,即单位时间内新进入的产能与需求量的比,则单位内新增产能为 h(x)=Ex;H 表示行业正常情况下的储备产能;另外假定在 x0 时,预期新增产能后产品单位市场价格为常数 P,原有产能单位成本为C0(PC0) ,新增产能的单位成本为 Ct(PCt) ,其中Ct=Ct1+Ct2(yi) ,Ct1 为项目投资中的市场化成本,Ct2(yi)为项目投资的非市场化成本, 由于我国要素市场非完全的市场化,一
13、部分要素价格由市场决定,另一部分由地方政府决定。而项目的投资成本包括设备、工具、器具购置费用、专利权的使用费、土地购置成本和资金的利用成本等。这其中有一部分成本高低的形成由市场决定的,如设备购置成本、专利权的使用费等,而另一部分的成本高低的形成则有很强的政府干预因素,如土地价格、资金利息等,本文把前者称为项目投资的市场化成本,后者为项目投资的非市场化成本。yi 为内部成本外部化程度,则Ct2(yi)(yi)0 ,即表示在 x0 时新增产能小于新增需求即产能不足;当 E 大于 E0 时 G(x0)E0+H/x0 时 G(x0)0,必然有企业进入,进入强度 E 会变大;R(E)yj,那么企业 i
14、将在市场上获得相对成本优势,假定获得 V 的效用,这时企业 j 没有相对优势,获得效用 v(Vv) 。由于(ei-ej)服从 F 分布,则企业 i 获得相对优势的概率可以通过下列运算获得: Pr(yiyj)=Prai+kaj+ei-aj+kai+ej0 =Prei-ej1-kai-aj =F1-kai-aj(4) 这样就可以获得企业 i 的效用函数: Uiai,aj=1-F1-kai-ajv+F1-kai-ajV-Cai(5) 其中 Cai 是 i 企业追逐内部成本外部化所要花费的成本。则企业 i效用最大化的一阶条件是: 1-kf1-kai-ajV-v=Cai(6) 其中 f(x)是 F 分布
15、函数的密度函数。根据上述过程我们同样可获得企业 j 的效用最大化一阶条件是: 1-kf1-kaj-aiV-v=Caj(7) 则两者均衡稳定的条件是: f1-kai-ajf1-kaj-ai=CaiCaj(8) 由此稳定均衡条件即 f1-kai-ajf1-kaj-ai=CaiCaj,可知只有两个企业的努力程度满足此条件,两者才会在寻求内部成本外部化的市场上达到一定的相对稳定。当两个企业的努力程度不满足稳定均衡条件时即 f1-kai-ajf1-kaj-aiCaiCaj,必有其中一方会加大自身追逐内部成本外部化的努力程度,寻求内部成本外部化的市场将处于动态调整过程,直至此条件得到满足。 (二)模型解析 产能过剩问题和其他宏观经济问题一样都存在着微观基础,其直接根源在于微观主体企业的过度投资。对于微观主体过度投资所形成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