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学散步》透析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文化关怀精神.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976341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美学散步》透析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文化关怀精神.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从《美学散步》透析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文化关怀精神.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从《美学散步》透析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文化关怀精神.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从《美学散步》透析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文化关怀精神.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从《美学散步》透析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文化关怀精神.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从美学散步透析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文化关怀精神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学的断裂与西学的倾覆成为不争的事实,“失语”后身份焦虑的主宰下,积极寻找“国学”现代性的诉求也同样成为诸多知识分子走向拯救与承传的路,在建构中国学术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对西学的回应成为 20 世纪中国学术的主要特征。在诸多的学术研究中,由于对于纯粹理性的迷恋导致美学思想建构审美之维和生命主体性的丧失。我们在以概念和理性构建中国学术的现代狂欢中迷失了对于传统思想的真正理解和承传。中国文论以及批评话语转型的过程中,从概念移植走向体系构建,由于对西方科学理性精神的深度迷恋,使审美缺席必然成了当今人文学术批评表现形态。作为贯注

2、理性精神的人文批评固然迫近了“真”,却远离了“善”与“美” 。今天看来,美学散步绝对是学术建构中的比较另类的范本。宗老的学术实践告诉我们,做学问绝不该仅仅是把思想化为纸上的文字,更应该是精神深化和人格修为的过程,尤其是在学术建构中主体生命的关照是不可或缺的。宗白华美学思想的亲和力,来自于他对澄怀观道的艺术理念的尊崇,是基于深厚的国学基础对中国艺术精神细致入微的体察,来自于跨文化的视野对中国艺术精神的独特审美观照。一以“澄怀观道”的艺术理念作为美学思想建构的根基。应该说,老庄思想滋养了中华艺术的智慧之根,对庄学思想的深入领悟和体认便也成为步入东方艺术殿堂的“独门秘技” 。无论是谈诗,还是论画,抑

3、或是解析文艺中的空灵与充实,宗白华都在践行澄怀观道的艺术理念。应该说,在一定意义上而言,五四运动所弘扬的“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是对“澄怀观道”的一种内在的积极的呼应。因为它是一个学者学术生命的强力支撑,是作为人的主体生命建构的一个直接的标志。宗白华对中国艺术精神的深入阐发。娓娓道来,深入浅出。阅读宗白华先生的学术著作,古典文化的书卷之气扑面而来,评析之中带着自己的体温,渗透着艺术的灵性。只有在心灵自由的前提之下,能沉潜于艺术大海的深处,遨游于精神王国的浩渺宇宙与星空。 美学散步所收录的论美文章,生动地凸现的是一个在艺术中遨游的精灵,一种追求生活艺术化的姿态。文章以“散步学派”的布局,并未按

4、写作发表时间排列,宗白华以生命的感怀和入思精神,找寻美,阐释美,关照美,沉醉于美的探询之中。无论是作为艺术的创作主体还是欣赏主体,宗白华强调作为主体的心性和修养的重要性,精神的淡泊才能保证艺术的空灵,闲和严静,是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我想,解析中国古代艺术意境的神髓,须得此心境和襟怀,方可真正进入中国艺术所构筑的深邃的精神空间。徐复观先生以“气韵生动”来阐释中国艺术的精神,恐怕也同样要以澄怀观道的艺术理念来触摸和体味这个独特空灵的中国山水艺术世界。无论是唐宋的诗词,还是宋元的绘画,承载着古代文人的审美理想和最高的艺术成就,对诗词、绘画和书法的解析也便是触及到了中国独特的东方美学神韵。面对东方古老

5、文明所缔造的独特的文化,如果以西学中纯粹的知性去探究中国的美学精神,只能导致搬弄词语的玄虚,深邃之处便显得遥不可及了。须知中国艺术的精神实质,不仅仅是形诸于形式符号的艺术创造,更重要的是以生命形式践行的人生体验,是不断完善的人格修为过程。澄怀观道的艺术理念,表现为对于艺术创造者自由人格的一种叹赏和关注。超脱的艺术得益于超脱的人格,而超脱的人格来源于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艺术的欣赏是为了形成艺术的人格,而魏晋人的人格美,正是中国艺术史区别于

6、其他民族,显出中国艺术精神的最精彩、最动人的篇章。这个时代之前,思想定于一尊,艺术过于质朴;这个时代之后,思想受儒佛道合流的支配,艺术过于成熟。只有这几百年间,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思想上的大自由。晋人的美,是这全时代的最高峰。 “我说魏晋时代人的精神是最哲学的,因为是最解放的、最自由的。 ”言辞中充满了对魏晋精神的激情地肯定,无疑是宗老的生命意识与魏晋精神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充满激情的思想交辉。宗先生对于魏晋时期人文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由衷地叹赏,也表现了宗白华对于“自由之思想”美学建构状态的主体诉求。二深厚国学基础以及宽容的学术个性避免了在美学的探究上走向纯粹性的体认和追问。如果是澄怀观

7、道完成了一个学者心性的塑造和人格修为的化,那么深厚的国学根基,使得宗白华先生的文艺论文更多了重对于自身文化的理性认识和自觉的现代建构。探究美并非意味着对于现实社会和历史的抛离。在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探究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了他的美学理念中暗含着对于美的社会性以及美学的“功利性”的积极关注。使他在古今对话中秉承了继承与发展的学术态度。对待国学的态度,对待古典诗学批评方法的认知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当代文艺学者的造诣。当我们今天朝向中国古典文化的时候,大多是有距离的赞赏,而透过美学散步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在中国独特的艺术星空下遨游的精灵。是敞开胸怀的拥抱,是充满灵性的启悟和睿智的阐释。透过美学散步

8、,我们感知到了自己的灵魂与传统文化的亲缘关系。“每一个民族,每一地域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传统和艺术心理。长期以来,在经济不发达地区,这种传统文化心理和既定的社会生活状况相适应,构筑了人们生态和心态的平衡与和谐。在一定的条件下,它给予人们的不仅是所期望的心理宣泄和满足,还有自我存在的安全感和自尊。任何一个民族和地域生活的自我延续,如果没有这种安全感和自尊是无法想象的。它通过各种方式外化为具体的规范和艺术形态、规则和思维方式,对于历史发展起着前后承继的稳定作用,同时巩固和保护着业已取得的历史文化成果。”如何使我们的文学理论从古典走向现代,虽然至今仍然是个纠缠不清的话题,但是说白了,就是处理好两对关系

9、:古今关系.中西关系。能恰切地触及中国文化的灵魂本身就是对传统的一种积极的传承。宗白华先生的学术文章之所以能够做到寄情于理,深入浅出,游刃有余,就是与他对待古代和对待西方的态度和掌握的方法上的独特功力。有人说宗老的学术激活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灵魂,这也正是深植于生命中的文化之根,才使得他对古典文化的命脉切入准确而充满灵性的阐释。宗白华阐释和体味东方美学的独特精神特质的过程中,没有说教和赤裸的赞许,但是却在与我们一起见证这种独特的艺术精神的过程中,让我们为自己的文化多了一重发自内心的骄傲和自豪。这是一种真正的国学精神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说实话,面对深广无边的文化传统,只有了解才有爱的权力,这种对于

10、传统的爱似乎才显得更为真实和彻底和可信。如果我们的文化传承确实由于人为的因素造成了某种程度的断裂,那么这种裂痕,就需要宗白华一样的学者以及美学散步一样的著作来弥合。对传统的继承不再需要一种高呼的口号和一种与现代决绝的姿态,需要的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学术修为。需要把古老的艺术精神在现代激活。三跨文化的学术视野对建构了其对中国艺术精神的独特审美观照。在经济文化走向全球化的现实条件下,跨文化研究是必要的。以他者的视界来反观自身,就会打开原有的知识盲点,获得对自己和他者的洞见。但是跨文化也是有前提的,学者的知识结构决定了跨文化的可行性。只有西方和东方的共同在场,才可能以平和之心去解析各自对于艺术之维的不同

11、认知。任何一个立场的缺席都会导致“移中就西”或“以西释中”,势必人为地建构起中西的二元对立。 “比较中的民族主义是很可怕的,比较不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身,更多的是在为西方的文化溯东方之源。而理由无非是一点简单的事实影响材料。骨子里充斥的是文化扩张的梦想。我们一旦把文学不当作争夺文化威望的论战中的一个论据,不在作为外贸商品,也不当作民族心理的指示器,我们就将获得人类能够获得的唯一真正的客观性。 ”宗白华正是凭借跨文化的视野建构了其对中国艺术精神独特的审美观照。我们应该想见,扎实的东方学养和缜密的西方的学术功底是跨文化成为可能的一个绝对前提,而这也恰恰是很多学者所难以企及的高峰。古典文化在传承过程中

12、遭到肢解,西方文化的输入又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误读,无论是面对古典还是朝向西方,在学术界一直都存在着误读。在误读的基础上,就难以进行真正的跨文化的对话。宗白华先生的研究是从哲学起步的,在德国的留学生涯,邂逅了德国哲学里真实的思想,造就了他西方哲学扎实的功底。从黑格尔到康德,悉数西方哲学的几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奠定了宗老学术思想建构的隐性的存在,由形而上的哲学思辨到形而下的美学体验和玩味。在美学散步中我们所感受到的宗白华对于中国美学思想的解析,不但有中国学派的特色,同时也不乏西学映照下的大气和睿智。作者并未采取二元对立式的思路移中就西,也没有完全以西方的视角对中国的古代艺术理论重构和肢解。在美学散步中

13、我们见到宗白华先生对待西学的态度却是一种异常的冷静,对西方美学理念同情的理解的基础上才可能成为自身美学建构的积极地参照,而不是断章取义地照搬和挪用,也正是在中学与西学的共同辉映之下,才形成了宗白华先生真正中西融合的跨文化的视野。“于是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比较诗学”,艾金伯勒在比较不是理由:比较文学的危机中的这句话似乎经常被人们引用,以此来阐明比较的立场和跨文化视野的必然结果。但是跨文化比较不是随意的、是有限度、有原则和有立场的。 美学散步中我们可以感知到,宗白华先生融合中西诗学但却立足于中国立场的跨文化视野。跨文化不只是一种态度和方法,是学术视野和学术实践基础上的自然诉求,跨文化需要渊博的学术背景

14、作为依托,不是拘泥于现象的抽取和比对,而是深入精神和文化深处的辨析。跨文化不应该是以西方来遮盖中国,不能用西方文明的整体性来置换中国文论的质态。无论是中国的古代文化还是艺术理论,相对于西方来说,都是一种异质性的独特存在,我们所谓的跨文化的眼光是彰明这种异质性,追索异质性形成的不同文化背景和历史成因。中西比较不应该是中国缺席的比较,对传统的阐释应该是传统在场的阐释。我们肯定宗白华先生的这种跨文化的诗学精神和视野,就是由于其深广的传统文化的素养以及系统的西学哲学体系的背景共同构建了一种视野和眼光。在跨文化的比较中,衡量诗学理论的高下之分并不可取,在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中所贯彻的恰恰就是一种宽容的学

15、术视野和富有东方特色的美学精神。重读美学散步,会让我们感觉到“美”与我们的距离拉近了,尤其是对于中国古典美学精神的解析和体味,让我们在同宗白华先生一同散步的途中,领略了中华文化的美和古典诗学的艺术魅力。因为是散步,心情不会显得沉重,因为是散步,内心存留的是信手拈来的风景和愉快的记忆。在宗白华先生的著述中,我们领略到的是一种诗人气质的美学思想,既有渊博的学识背景和深厚的学理支撑,同时又不乏澄明的感悟和充满诗性的阐释。既有知性的学术积累,又有着充满生命感和主体意识的人格担当,或许,宗白华先生的美学贡献是新世纪人文学术知识分子的永远的丰碑,那就是在学术建构中渗透主体的文化关怀精神。王元化先生曾经讲过:“历代知识分子疾虚妄,求真知,关怀天下,求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也永远不会失去光彩的。一方面,对于知识和文化的信念,对于真理和道义的担当,对人的自由命运的关心,永远都是知识分子的尊严所在。没有这些东西,就没有人文的意义。另一方面,这些信念和追求并不只是光秃秃的口号和形式的口号,而是有内容的,考虑后果的,负责任的。总之,既有积极的理性精神,又对理性的限度和责任有真实了解的知识人,才是 21 世纪真正有力量的知识人。 ”新世纪的知识分子缺少的也许不是知识,更是一种人格和怀抱,是生命对学术的一种深入和执著,是人文精神的终极关怀品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